崇祯为什么自杀?崇祯为什么自缢

2023-01-11 00:04:37 440 0
奇闻观察室

崇祯为什么自杀了?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人,直到明朝灭亡,人们才发现原来崇祯皇帝早就知道大明王朝的结局,只是不愿意承认罢了。那么,崇祯皇帝帝自杀真的是因为自己的过错吗?其实不然,他之所以选择自杀,主要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他对明朝失望了,他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但是明朝却没有任何改变,这让他非常失望。第二个原因是他觉得朱元璋太残暴了,他不想再忍受这样的生活了,于是他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

一、崇祯为什么跑不了?

当时朝廷上下没有人同意让崇祯迁都,坚持让崇祯留守京师,只让太子和朝廷重臣迁往南京就可保大明不灭,崇祯当然不同意。

崇祯为什么自杀?崇祯为什么自缢

崇祯由于无钱调不动自己的军队让天下人笑话,从这就可看出当时的崇祯以没有多少权利了,只是一个傀儡。

迁都重大臣阻挡,这把崇祯逼疯了,在城破之时提剑杀了宫中上千人,后与王承恩去煤山自尽,以身殉国,后被成为孝烈帝。

准确的说不是他不是不想跑,是大臣们不让他跑,这才导致明帝国的灭亡。

二、崇祯帝是昏君吗?奸臣有哪些?他的哪些行为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优质答案1:

崇祯帝犯得最大错误是他能力不行,却非要瞎折腾,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一、崇祯继位时的明朝现状

崇祯继位时,明朝主要有两个问题。

一是当时风气不好,万历、泰昌、天启连续三任皇帝都不上朝(泰昌是突然暴毙,来不及上朝。万历和天启是压根不上朝),再加上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打压士大夫,使得文官集团对维护朱明王朝缺乏积极性。

二是朝廷运转不畅,各地上报的灾祸或兵事得不到妥善处理。比如天启七年,福建发生严重的旱灾,朝廷知道却不管;朝鲜和察哈尔蒙古被皇太极暴揍,使得蓟州、宣府和大同直接暴露在后金的兵峰之下,朝廷也是不管不问;西南奢安之乱整整七年,朝廷始终未能平定;西北长达十余年的灾荒,朝廷也是知道却不管。

另外朝廷运转不畅还引发了一个后果,就是朝廷收不上税,天启七年,国家财政收入的白银仅三百余万两,而这些银子连京营军的军饷和朝廷官员的官俸都支付不起。魏忠贤不是没想过搞钱,但他凭本事搞钱,一部分流入了他自己的口袋,朝廷仍然缺钱。

这就是崇祯皇帝朱由检接手的大明江山,其实已经是在风雨中飘摇欲堕。偌大的帝国版图铺在桌面,找不到一块没有问题净土能放得下一个巴掌。所以崇祯继位后,他本人非常想大干一场,士大夫对他也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做有为之君,带领大家拨云见日,使朝廷能正常运转起来。

二、崇祯初期的错政、乱政

崇祯皇帝不负众望,登基之后十分勤政,从他的初衷来看,他很想做有为之君,但是他的能力不行,缺乏高明手腕,这使得他所谓的勤政都是在帮倒忙,朝廷在他的主持下反而搞得一团糟,还不如天启皇帝的懒政。

举几个例子。

①:清算阉党用力过猛,矫枉过正。

魏忠贤这个人有一点本事,其实崇祯没必要清算他。当然清算他也没毛病,毕竟他名声太丑了,留着他不杀,崇祯无法与文官集团达成合作关系。但是魏忠贤死后,崇祯为了彰显自己的圣明,扩大清算名单,造成冤案频发,使得政局动荡,这就很不可取了。

比如天启时期的内阁,魏广微、顾秉谦、张瑞图、施凤来、黄立极等人,有的跟魏忠贤有勾结,有的没勾结。崇祯把有问题的魏广微等人处理掉就完事了,可他非要搞一刀切政策,把人全部都换掉,讨好东林党,结果搞得朝内缺乏基本的制衡,崇祯最后反被东林党挟持了。

这还只是内阁,六部和地方官更夸张。天启时期的六部尚书,崇祯不满意,登基之后就换了五个,其后一年时间,他对新人也不满意,又先后换了两遍。至于地方官员,凡是给魏忠贤建过生祠的,崇祯都换掉。这几板斧下来,明朝的上层建筑,从内阁、六部尚书到各省督抚来了一次,全面大换血。

崇祯登基时,明朝就好比一个久饿之人,吃饭补充营养没问题,但不能吃撑了啊!经常饿肚子的人猛然暴饮暴食,肯定会被撑死。

②:疑心太重,导致关宁军蜕变。

崇祯登基没多久,就碰上了己巳之变,也就是清军第一次进关。当时清军孤军深入,离京城还有数百里,崇祯本不必要惊慌,但他没见过这架势,慌忙下旨京师戒严,没有及时安定民心,导致京城惶恐不已。

戒严就戒严吧,戒严之后,崇祯又干了什么蠢事呢?他下旨诏四方勤王,把老首辅孙承宗请了回来,结果孙承宗刚进京没多久,他听说袁崇焕带兵勤王,觉得孙承宗不如袁崇焕,又临阵换帅,把孙承宗罢免,换上了还没赶回京的袁崇焕。孙承宗从任命到罢免还不到四个小时时间。

袁崇焕到京后,跟皇太极打了两仗,但仅半个月后,崇祯听了一些谣言,脑子抽疯,把袁崇焕又逮了,最后又换上了孙承宗。

纵观已巳之变,崇祯皇帝做事之草率,让人瞠目结舌。不少人就是因为这件事,对崇祯丧失了效忠信心。比如袁崇焕死后,他带入关的关宁军就直接逃回了山海关。崇祯一听这事,老毛病又犯了,开始削弱关宁军,结果关宁军上下心态大崩,忠君、爱国、保家的理想通通都没了,沦落成了一帮拿钱打仗的兵油子。

可以说,从崇祯四年开始,关宁军就不再向明朝效忠,蜕变成了一个独立,甚至是对明朝有敌意的藩镇。而更可怕的是,这个藩镇还拿着明朝税银。(吴三桂这类人投降清朝并非是偶然)

③:用人不当,对内、对外政策举棋不定。

从崇祯四年开始,崇祯跟他老哥一样,对文官集团产生了怀疑,为了遏制文官集团,他先是启用宦官,紧接着他又启用马匹精,比如周延儒、温体仁这种大奸之臣当政。而从这个时候开始,崇祯朝的政局性质变了。原来的老持稳重之臣纷纷去位,小丑们粉墨登场,朝局之混乱,连天启时期都不如。

虽然当时也出现了诸如洪承畴、孙传庭、卢象升等人才,但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都远远不如之前。

除了用人失败之外,崇祯最大的错误是他的政策几乎没有一个是对的。比如在镇压农民军这方面,崇祯一直就是摇摆不定。他又想剿,又想安抚,还经常派不知兵的人去镇压义军,结果就是起义军规模越来越大,崇祯在剿匪和抗清问题上摇摆不定,明朝最后也是亡在了他的摇摆不定上。

对外方面更是如此,松锦大败后,崇祯想跟满清议和,但他又要脸,怕别人骂他,缺乏起码的担当。

另外,崇祯对军官也缺乏信任,死于崇祯猜忌的军官数不胜数,最冤枉就是卢象升。不得好死不说,死了也要踩上几脚,让忠臣义士寒心不已。除了卢象升外,陈新甲、孙传庭等也都是崇祯错误政策的牺牲品。网上曾经有人戏称崇祯朝最大的人才库,是刑部的大牢。朝堂上全是奸臣,大牢里全是诸如刘宗周、姜埰、郑鄤、文震孟、熊开元等真正的忠诚义士。

到明朝灭亡之前,刑部大牢居然关着三百多位官员,皇帝对忠臣如此薄情寡义,军队和士大夫哗变,投入起义军或是清军,也就不足为奇了。

三、崇祯究竟应该如何破局?

其实从王朝发展轨迹来看,崇祯继位之初的明朝已经无可救药了,不管崇祯做什么,注定都只是重病之下的苟延残喘。

明朝必亡,这是无解的。

不过,明朝必亡不等于就一定要在崇祯时期灭亡。我觉得只要崇祯不折腾,明朝未必不能再苟延残喘几十年(30~50年)。因为对比清朝后期的局势来看(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咸丰手上的清朝比崇祯手上的明朝更悲催。当时清朝不仅丢了江南半壁,就连京城也被英法联军端了。

然而咸丰皇帝很有魄力,表示只要能平定太平天国,他就封王,不管是不是满人,这极大了的刺激了士绅阶级的积极性。至于后来的慈禧更有魄力,她的政策对列强是“宁赠友邦,不与家奴” ,对汉人军阀是一方面高官厚禄,另一方面分化瓦解,同时进行一系列经济、政治、军事改革。以此稳定住了局面。

当然不得不说,慈禧很无耻,毫无做人底限可言,可谓是极其卑劣下流。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一点,那就是慈禧给摇摇欲坠的清朝又续了50年的命。对比起来,崇祯的政治水平简直差远了。

优质答案2:

谢邀~

崇祯登基时,明末社会本身就极为动荡,“小冰期”造成西北农业大面积歉收,靠天吃饭的老百姓不得不为了填饱肚子,揭竿而起,叛乱“一茬接一茬”,朝廷需要耗费大量人力和财力去平叛。同时,在东北关外,朝廷又因对女真部落的剿抚失利,需要不断从全国征调军队,去填补女真这个堪称“绞肉机的无底洞”,导致举步维艰的国力,直接崩盘。这种内忧外患的时局,换成秦皇汉武的明君也会头疼,何况崇祯资质平平。

 

非要说他一个昏君,似乎又很牵强,毕竟崇祯在位17年,虽然猜忌、易怒,但是,同样勤勉理政,倡导节俭,最后,还因为面子问题,在北京煤山上吊自杀。至少从节操忠义上,崇祯比所谓的北齐高湛、南齐萧宝卷等这些昏君,可强太多了。

 

崇祯的错误在于,法、术、势的帝王心术,御下能力太差,既不能明辨忠奸,遇到问题又是头痛医头,脚疼医脚,加上明末党争严重,他一直在焦头烂额中,疲于应付,内外政策不能有效延续,朝令夕改,导致乱象丛生的明末颓势,更加一发不可收拾。

 

据统计,崇祯一朝17年,内阁首辅的相位,一共就先后换了18个人。纵观整个中国历史,这是极为罕见的,因为每次换个人,平叛方略,钱粮统筹,政令上传下达,全部都得重来一遍,政策三天两头的换,你说让下面的人听谁的,怎么干活,怎么去干好活。

 

如果非要说奸臣,历朝历代都有,崇祯朝也不例外,关键得看皇帝本人怎么用。崇祯朝的奸臣,上了明史奸臣传的周延儒,应该算头一个,这家伙整天就想着怎么党争夺权,动不动就拿东林党那一套,高谈阔论,实际领兵督师,一窍不通,直接导致关内外被清军掳走了好几十万人口。另外,作为周延儒的同事,一向跟他对着干的温体仁,也不是个好东西,温体仁曾连续向崇祯打袁崇焕的小报告,本来袁崇焕“平辽”有大功,却被温体仁这样的小人,害得在凌迟之后,头颅被传首九边的悲惨下场。还有,崇祯朝的状元郎——魏藻德,也不是个好东西,虽然,文章写得好,但没骨气,崇祯让魏藻德向抗金前线捐款,他哭穷,只捐了500两,而几年后李自成打到北京,他却率先开城投降,还送给了李自成2万两白银。

 

虽说,崇祯身边有这么几个孬货,但崇祯朝的名将更比这些奸逆之徒,要多得多。天雄军统帅卢象升,七省督师孙传庭,蓟辽督师孙承宗,兵部尚书袁崇焕,崇州名将秦良玉,大同总兵曹文诏,锦州名将祖大寿,还有不得不说的陕边总督洪承畴,虽然晚节不保,但是松锦大战“投清”以前,表现一直很出色。崇祯是在局势乱到没得救的时候,才会拿这些人出来当救火队用,名将没有被发挥出应有的价值。此起彼伏的叛乱中,不是被内斗耗死,就是打仗累死,死的太窝囊。所以说,在知人善任这个皇帝最应该具备的素质上,崇祯是不及格的。

 

另外,在西北叛乱和东北后金两个同时出现的重症问题上,崇祯没有搞清楚,到底应该先打谁,至少政治姿态是要表现出来,让下臣有所依,等打完前面一个,再去解决后一个,崇祯背道而驰,在财力千疮百孔之时,还十几年在两个战争泥沼打怪圈,帝国就是被他的一意孤行给活活拖垮的。大明江山行将崩塌之时,两线作战是其中最最最重要的根本原因,虽然有党争,有自然灾害,有国家财力不济等很多因素,但灭亡的底层根本就两条,一是两线作战,不分重点。二是朝令夕改,不会用人,下面的人即使想做事,也有心无力。

三、当年李自成大军压境,崇祯皇帝为什么选择上吊而不是南迁?

优质答案1:

腐朽的朝代最后要灭亡,清朝也是灭亡了,当年农村有句歌遥,闯王,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当时情况是这样。

优质答案2:

趣谈答案:崇祯皇帝满脸黑人问号,谁还不想活着呀?这年头谁和命过不去。

咱们谈判吧

崇祯7年到崇祯10年的时候,伟大的崇祯皇帝一直在考虑着一个问题,这个问题不是投降,也不是俯首称臣,而是谈判。

换句话来说,崇祯有着自己的理智,有着自己的思想,更多的时候他不愿意,也不想把大明天下拱手送给别人。

而在当时的情况下,谈判成为了唯一一条途径,和谁谈判呢?和满清谈判。

满清意识到明朝尽管非常混乱,官员腐败,但是明朝依旧有强大的力量,这一股力量足以让满清继续坚持下去。与其如此,倒不如和崇祯谈判一下,捞取点好处,帮助明朝打败明朝内部的流民。

当然,满清绝对不会这样热心肠的帮助,明朝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极大的,比如割让东北,再比如赔偿巨量的钱财。

这是唯一一条,也是最为必要的一条保留明朝的途径,而当所有的臣子们听到这话之后,一个个义愤填膺跺着脚、拿头撞墙,明确表示,如果皇帝敢这样做,我们就死。

崇祯没有和清朝谈判,因为朝中反抗力量太大了,可是如果崇祯坚持一下,这些臣子们也未必会死。

接下来该怎么办?

崇祯没有同意满清的要求,也没有同意李自成的要求,简单讲崇祯已经被臣子们绑架到了道德的制高点上,并且进入了不归路。

好的,我们要讲一件有趣的事情,这件事情之所以有趣是是因为无奈。

崇祯推脱了清朝的谈判,推脱了流民的谈判,看着满朝臣子问他们接下来该怎么办。

臣子们说,我们哪里知道,你是皇帝,该你拿主意啊。

当崇祯听到这句话时,两眼一抹黑,差点晕死过去,自己拿主意,自己拿主意就是和他们谈判呀,你们不让我谈判,你们倒是给个主意啊。

怨天尤人是不行的,崇祯还得撸起袖子加油干,最起码不能让明朝毁在自己手里。

他们来的太快了

当崇祯还没有缓过神来的时候,意外得知了李自成的军队来了,而且包围了整个都城。

好的,也就是在这个时间节点开始,我们分析为什么崇祯不跑到南京去了。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明朝是分为上中下三个板块的,上面是满清中间是明朝的北京这一条横线以及南方的绝大多数区域,但是在南方的绝大多数区域有着另一伙部队,这一伙部队叫流民。

如果崇祯放弃牢固的北京城,率领文武群臣往南京跑的话,在半路上他就会被李自成的部队给灭了。

所以崇祯只剩下一个选择,那就是固守待援,死守北京城,然后希望能够有其他的军队来救援自己。

方式是好的,策略没有问题,也是符合明朝绝境之下的唯一方略,但是哪还有什么救援军呀。

欢迎大家@趣谈唐宋元明清 ,历史研究者,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每日分享新鲜历史冷知识,解决历史趣问题,爱你们!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40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