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为人怎么样?如何评价刘备为人

2023-01-11 20:09:30 287 0
奇闻观察室

刘备为人怎么样,大家都知道,刘备是一个非常重情义的人,在他的身边有很多的兄弟,他们都是他的手下败将,但是他们都愿意追随他,这也是因为他的仁仁义。刘备的这种性格也是让他成为了三国中最受欢迎的人,而且他的儿子也是非常的厉害,他的儿子就是刘禅。刘禅是蜀国的第二位皇帝,他在历史上的评价也是非常的高,但是他的一生却是非常的窝囊,他一生都没有什么作为,也没有什么功绩,就连自己的父亲都不放在眼里。

一、你觉得《三国演义》里刘备是个怎样的人?

优质答案1:

刘备为人怎么样?如何评价刘备为人

刘备是一个伟人,刘备是一个凡人。

首先,刘备是一个有理想的人,“备不量力,欲信(伸)大义于天下。”贯穿于刘备的一生。

其次,刘备是一个有毅力的人,从二十几岁开始奋斗,至四十几岁还没有任何显赫的成就,尽管期间刘备也有牢骚,但他始终没有忘记伸大义于天下的理想,始终在坚持奋斗着。

第三,刘备是一个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一个卖猪肉的屠夫(张飞),一个在逃的杀人犯(关羽),一个乡野中的无名小辈(诸葛亮),一个老实憨钝相貌丑陋的普通人(庞统),一个默默无闻六十余年的老兵(黄忠)......这些看似普通却身怀绝技的人才被刘备一一识别了出来。

第四,刘备是一个尊重人才,让利与人的人。当发现关羽张飞是人才的时候,刘备于他们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对于其他的人才,刘备也是以礼相待。

第五,刘备是一个重用人才的人,刘备在发现选拔了这些人才之后,并不是将他们束之高阁,而是委以重任,使他们能够人尽其才,地尽其力。

最后,刘备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发脾气耍性子的时候。他的失败,源于他的不理智,刘备本身并不是一个善于用兵的好将领,使他身败名裂的夷陵之战,并非是一场真正打不赢的战争,自己能力不行,选到了好的人才照样可以打胜仗,由于刘备当时的不理智,他既忘记了自己不善于用兵,又没有选拔出优秀的军事人才跟在自己的身边,结果白白便宜了陆逊小儿。一世英明毁于一旦。

优质答案2:

客观的讲,刘备是一个好君主,爱民如子:带难民去逃亡去江夏。惜人才,三顾茅庐,请孔明先生出山。对兄弟情深义重,为关羽复仇,讨伐东吴。

主观上说刘备是个懦弱的人,瞻前顾后,缺乏君王的霸气,凤雏落难于落凤坡是为了刘备取西川的师出无名。

二、刘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优质答案1:

易中天对刘备的评价(节选自《品三国》作者:易中天):

刘备既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也有英雄之义。

刘备有英雄之气,是因为他有英雄之魂。这个“魂”,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

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

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

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

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

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

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

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

扩展资料:

易中天对刘备的其他评论,节选自《品三国》:

刘备是英雄,关羽和张飞看出来了,后来诸葛亮也看出来了,曹操不会看不出来。因此可以相信,曹操确实说了“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句话。

也许曹操不该把这话当着刘备的面说出来,因为这等于说“和我争天下的就是你”。但这可以理解为不够稳重,也可以理解为火力侦察,或敲山震虎。意思是咱们俩谁也别装孙子。

咱俩谁也不必谁更傻,或谁也不比谁更聪明。果然,刘备再也装不下去,找个机会就逃之夭夭了。

优质答案2:

刘备具有雄才大略,具备一位领导人所拥有的亲和力,团队凝聚力,在用人方面有独特眼光,以诸葛亮战略规划自己的蜀国大业。

三、刘备是奸诈还是厚道?

优质答案1:

我认为刘备是奸诈的,因为往往看似厚道的人内心城府都很深

优质答案2:

对于这个问题,对于刘备的封建君王的权谋之术,不能单纯的定义为奸诈或者厚道。《三国演义》中竭力把刘备塑造为一个明君形象,刘备的一言一行都得符合传统观念中的明君形象才行,所以在小说中,刘备的表现有太多太刻意的地方,给人的感觉刘备不够真实。那么,我们结合三国演义和三国志一起来分析一下。

一、不管刘备的仁德爱民、礼贤下士是真心的还是假意的,都不妨碍刘备是封建君主中的厚道之人

刘备是三国英雄人物中,出身最低的,一个织席贩履的民间小贩,最知道民间疾苦,汉末的民不聊生,给他很大的触动。这就有了真心想匡扶汉室、拯救黎民于水火的最原始的动机,所以刘关张桃园结义,誓词中就有一句“上报国家、下安黎庶”,这应该算是刘备一生的政治主张了。相比较来看,曹操、袁绍都是看不惯董卓弄权,想取而代之才起兵的,袁术更是有点小资本就想着做皇帝了。这一点,刘备已是难能可贵。

刘备在取得剿灭黄巾军战功以来,履迁安喜县尉、平原相,便“与民秋毫无犯,民皆感化”,太史慈更是夸赞刘备“仁义素著,能救人危急”。曹操攻打吕布成功后,要求刘备一同返回许县,徐州百姓“焚香遮道,请留刘使君为牧”,新野百姓自编歌谣,讴歌刘备“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足以说明刘备是真心为民。只要能为百姓真心做实事,就能称得上是仁德厚道的君主了。

在礼贤下士方面,三顾茅庐我们就不说了,已经是历代帝王礼贤下士的典范了。徐庶与刘备的长亭送别也是感人至深,以至于徐庶入曹营,不发一言。很多人可能说是刘备心机太重,用诚心感化徐庶不为曹操所用,我认为刘备这么做是有风险的,刘备可以感化徐庶,曹操就不会吗?徐庶能被刘备感动,就不能被曹操所感动?可能有人又会说,古人尊崇忠诚不事二主,可还有一句良臣择主而事呢,曹操的雄才大略不下于刘备吧。所以说,为保万无一失,刘备大可以杀掉徐庶,可他没有这么做,说明刘备爱才惜才之心绝不是做做样子。

二、刘备也是有真性情的,算不得奸诈之徒

刘备到安喜县任县尉,这里发生了一个督邮索贿的故事。《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张飞毒打了督邮,这全是为了维护刘备沉稳、仁厚的形象,突出张飞的嫉恶如仇的刚烈性格。其实鞭打督邮这事,在三国志中是刘备所为,说明刘备确实看不惯作威作福、鱼肉百姓的贪官污吏,绝对算得上敢于为百姓出头的英雄好汉了。

刘备进攻益州,夺取涪城后,大宴群臣,高兴的有点忘乎所以,庞统劝谏,“伐人之国而以为乐,非仁者之兵也”,刘备不太高兴,呵斥庞统离开。其实这个很容易理解的,毕竟漂泊大半辈子,终于就要有自己的根据地了,一时高兴忘乎所以也在情理之中。第二天刘备专程为此事向庞统道歉,已属难能可贵。相比较曹操的梦中杀人之计,不知道要仁厚可爱多少倍。

三、刘备确实有假借仁意之名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这也算阳谋,绝对也不是阴谋诡计

刘备屯扎徐州后,吕布新败,前来投靠。曹操怕二人联手,密令刘备除去吕布,这就是“二虎竞食”之计,只要刘备和吕布打起来,必有死伤,这个计谋是很阴毒的,刘备当然识破了曹操之计,刘备大义凛然地拒绝了曹操,理由是什么呢,吕布新败,已经很可怜了,我趁机把他收拾了,是不厚道的。这句话其实没毛病,刘备后期自己也坦诚了,这么说就是因为识破了曹操的险恶用心。

小结

总而言之,乱世之中,能够以百姓为中心,做到爱民、保民、礼贤下士,绝对算的上仁德之君了。正如历史上的管仲,固然有器量狭小、不懂得节俭、不懂得礼仪等缺点和不足,但不妨碍管仲在孔子心目中“仁”的形象,因为在孔子看来“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要是没有管仲,老百姓的日子要苦多了。按照这个标准,刘备在乱世能保一方百姓安居乐意,为仁德之君已是当仁不让。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287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