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马谡怎么死的?历史马谡之死

2023-01-15 21:28:54 399 0
奇闻异事录

历史上马谡怎么死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人。有人说马良是被诸葛亮斩杀的,也有人说是被魏延斩杀的,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否认马良的才能。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曾经多次提到马良,可见他对马良的重视程度。那么,马良究竟有多厉害呢?我们不妨来看看他的故事。话说刘备攻打益州,当时马良已已经年过半百,但依然奋战在前线,帮助刘备打下了不少城池。后来,刘备病逝,诸葛亮继承了刘备的位置,并开始北伐曹魏。

一、简要概括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怎么死的?

诸葛亮是在六出岐山之时,马谡失街亭使诸葛亮气急生悲,深知自已命不久矣,就在临死前做七星灯续命,这时司马懿夜观星象,发现诸葛亮将星摇摇欲坠,就命将领带兵夜探虚实,魏延进账求法,不小心打倒了七星灯主灯,诸葛亮口吐鲜血,卧榻交代了一些事情后就逝世了。

历史上马谡怎么死的?历史马谡之死

二、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概括?

优质答案1: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将马谡占领街亭,立即派骁勇善战,曾多次与蜀军交锋的曹魏名将张郃领兵抗击,张郃进军街亭,侦察到马谡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挥兵切断水源,掐断粮道,将马谡部队围困于山上,然后纵火烧山。

蜀军饥渴难忍,军心涣散,不战自乱。结果,张命令乘势进攻,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马谡违反了诸葛亮的调度,在山上扎营,是丢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丢失,让蜀汉军队丧失了继续进取陕西的最好时机,作为将领,马谡需要负主要责任。

街亭一战对于蜀魏都至关重要,而且领军的人偏偏又是诸葛丞相十分赏识的人,而当时蜀汉政权的组成是荆州系和蜀地本土系构成,如果执法不严,不仅难行军令而且难以平衡政治关系。因为当时街亭失守,整个蜀国就处在危险中,人心惶惶。

诸葛亮为了安抚朝野上下,不得不用马谡的人头。诸葛亮此举意在说明马谡虽然重要,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个人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虽然失了街亭,但是蜀国还能争霸天下。

其次,马谡的死虽与诸葛亮也有一定关系,但不能简单地说,诸葛亮用人不明或失察,因为,人在特殊数情况下是会变得难以预料,这方面的例子很多。

导致整个形势急速扭转的主要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不仅打乱了军事部署,而且丧失了战略要地。诸葛亮为了做到令行禁止,不得不杀马谡来起到威慑作用,这是必须的,马谡被斩,是必然的。

优质答案2:

诸葛亮为实现统一大业,发动了一场北伐曹魏的战争。他任命参军马谡为前锋,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嘱咐马谡:“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

并具体指示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马谡到达街亭后,不按诸葛亮的指令部署兵力,却骄傲轻敌,自作主张。

当时,副将王平提出巧妙方法,马谡不听劝阻,蜀军大败。

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不得不将马谡斩首示众。

三、诸葛亮斩马谡的真相,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

优质答案1:

多谢邀请。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是他一生中最痛心的事,以至于在马谡死后,诸葛亮放声大哭。他不只是哭的是马谡辜负了他的希望,使得他失去了最好的北伐机会。他还哭的是自己没有刘备的识人之明,在关键的时刻错用了马谡。那么,诸葛亮为什么非要斩马谡不可,而且马谡真的是被诸葛亮斩首的吗?

一、不可大用的马谡。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的关键性战役,如果这场战役胜利,诸葛亮将席卷陇右,进取关中。那样《隆中对》里北取秦川的战略设想就得以实现。拥有雍凉益三州的蜀汉,就可以组建强大的骑兵部队,为下一步进取关东做准备。

可是这个设想,因为街亭之战的失败而夭折了。这一场战役的失败,主要的责任是在马谡的身上。史书说他在来到街亭之后,布置战场的时候,“舍水上山,举措烦扰”。在兵法中明确指出,军队举措烦扰的原因,是主帅不得军心的缘故。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出马谡这个人缺乏统帅才能,手下的将校对他不服。

当时安排任务的时候,大家的看法是要任用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将做主帅,可是诸葛亮还是违背了大家的意愿,任用了马谡。这是因为诸葛亮对马谡的才能十分欣赏,认为他能够担负起这一重任,为蜀军带来胜利。

诸葛亮和马谡的私交也很不错,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都是来自荆州的人员。马谡喜欢谈论军国大计,也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诸葛亮和他探讨事务,经常日以继夜。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马谡提出了“心战为上”的战略。诸葛亮依计而行,取得了战役的胜利。

在诸葛亮北伐时,马谡也跟随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下可用之人不多,像魏延、吴懿这样的老将也没有时间磨合。因此,诸葛亮对马谡的期望至深,也是人之常情了。可是诸葛亮没有注意的是,马谡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却没有做好一军统帅的能力。

刘备临去世的时候,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这个评价当然不是刘备凭空捏造的。马谡是马良的弟弟,马良被刘备委以重任,满腹经纶的马谡当然也不会逃过刘备的眼睛。在刘备入川的时候,马谡是第一批随刘备入川的人员。

可是与在战争中大放异彩的黄忠、魏延、庞统、法正不同,我们根本看不到马谡在战争中有什么出色的表现。而且在夺取益州后,刘备把马谡派往地方担任地方官,再也没有让他参与军国大事。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丝端倪,肯定是刘备在战场上对马谡进行了考验,可是马谡的表现让刘备失望,得到了不可大用的评价。

马谡在率军赶到街亭后,就马上准备对远道而来的张郃进行防御。诸葛亮让马谡守住街亭的城寨,将张郃牵制在街亭之前。张郃的军队经过了长达二十多天的长途跋涉,早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背后有关陇道的阻隔,张郃的五万多的人马将会陷入方圆二十里的绝地。张郃只能迅速拼死一战击破敌军,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如果马谡利用街亭固有的城寨,构筑防御工事防守,张郃远道而来,没有重型攻城机械,是不可能短时间拿下街亭的。更不要说在街亭背后还有诸葛亮统帅的蜀军主力,时刻可以应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马谡的这次任务都是很容易完成的。

但是马谡却好大喜功,舍水上山,要居高临下与张郃决战。结果马谡被张郃切断了水源,自己又不能稳定部下混乱的军心,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又带头逃跑。这使得街亭的蜀军被轻易击溃,丢失了街亭前哨的诸葛亮,也因此前无所据,只得忍痛撤回汉中,诸葛亮成功希望最大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二、诸葛亮斩马谡的原因。

我们看街亭的失败,就会发现,马谡虽然是这场败仗的主要责任人,但是违背大家意愿任用他的诸葛亮也要负担一定的责任。而且在街亭之战中,蜀军的损失也并没有那么巨大。虽然蜀军被张郃击溃,但是由于有王平的掩护,再加上诸葛亮主力的威慑,张郃没敢追击。所以,诸葛亮得以将蜀军主力撤回汉中,该从容地将西城千余户百姓也带了回来。

在战役结束后,诸葛亮为了提振士气,对战役失败的责任人进行了惩罚。他自己自贬三等,诛杀了马谡和将军张休、李盛,剥夺了将军黄袭等人的军权。不过在对于马谡的处理上,引起了当时和后来者的争论。

当时在诸葛亮手下的蒋琬就因为马谡的处理,对诸葛亮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认为马谡是一位有才能的智计之士,仅仅因为一战的失败,就把他诛杀十分可惜。而习凿齿评价此事也说,蜀汉本来就人才稀少,诸葛亮还要诛杀马谡这样的人才,是在是治国的失策。

不过如果我们站在诸葛亮的立场上来看这件事,他也有自己的苦衷。诸葛亮其实是不想诛杀马谡的,可马谡的所作所为触碰了诸葛亮的底线,让诸葛亮不得不对他举起了屠刀。后人在评价诸葛亮做事的原则时指出。“尽忠益时者虽雠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

我们从这个原则可以看到,马谡的所作所为确实让诸葛亮无法放过他。马谡去守街亭,擅自改变诸葛亮的方略,造成了作战失败,这已经是有错在先。但是仅仅如此,诸葛亮也可以保他一命,因为派马谡去守街亭是自己的决定,自己有用人不明的责任。

但是,在蜀军战败之后,马谡的举动就十分恶劣了。马谡在战场上,全军溃败的时候,不能挽回局势,反而随着乱军逃走。当时战场上还有王平的千余人支撑局面,如果马谡稍有胆色,蜀军也不会败得那么惨。王平最后吓退张郃,不但带回了自己的人马,还收容领回了大批蜀军。

马谡在逃走后,他不是回到诸葛亮的大营向诸葛亮汇报战况,以使诸葛亮能够有准备时间,来挽回败局或者迎击张郃。马谡采取的方式是独自逃走,跑回了蜀中。如果不是王平表现出色,毫无防备的诸葛亮遭到张郃的袭击,后果不堪设想。

更恶劣的是,马谡在蜀军撤回汉中后,依然不去向诸葛亮领罪。他隐姓埋名了几个月,才被蜀汉政权抓获。本来按照诸葛亮的“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原则,可以留下一条命的马谡,自己错失了机会。诸葛亮为了平息民愤,只能忍痛斩了马谡。

马谡在逃跑时,曾经遇到了好友向朗。向朗对马谡逃亡一事知情不报,诸葛亮在得知之后,对此十分痛恨。他将向朗免官,送回成都。诸葛亮之所以这么痛恨向朗,是因为向朗表面上纵容马谡逃走,是帮助了马谡。而实际上向朗此举是害了马谡,彻底断绝了马谡的生路。因此,诸葛亮诛杀马谡是迫不得已的,完全是马谡咎由自取造成的。

三、马谡死亡之谜。

对于马谡的死,在历史上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诛杀说”,一种是“下狱物故说”。“诛杀说”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甚至在《三国演义》中,为了突出诸葛亮执法严明的形象,明确写了诸葛亮将马谡斩首,并将首级在军中遍示。在《三国志王平传》中,也明确说明马谡与他手下的将军张休、李盛是被诛杀的。因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说法深入人心。

不过在《三国志马谡传》中,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下狱物故说”。这种说法是诸葛亮将马谡抓捕下狱后,并没有杀他,马谡是在狱中“物故”的。所谓的“物故”,就是指人员的死亡。

因为在古代,要杀死一个官员,一般都要明令典刑,在公开场合执行死刑。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不会在监狱中诛杀官员的。因此,这段记载就不由得让人产生疑惑,既然这里没有特别指出诸葛亮诛杀马谡,而且马谡死于狱中,那么马谡是否是由于其他原因而死呢?古代监狱的生活条件不好,而且马谡过着长期逃亡生活,身体状况不佳,病死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那么,这两种说法究竟哪种更确切呢,马谡是不是真的被诸葛亮给斩杀了呢?如果我们从当时人们的反应来看,应该是被诸葛亮斩杀了。这是因为在很多地方都明确点明了诸葛亮诛杀马谡,甚至蒋琬为了马谡被戮而对诸葛亮不满。在马谡给诸葛亮写的遗书中也提到舜帝杀戮鲧而用其子禹的故事,将孩子委托给诸葛亮。

这一切,都说明了马谡是被诸葛亮斩杀的。可是,既然马谡被诛杀,为何又会死于狱中呢?其实这件事也很好解释,那就是诸葛亮为马谡留有脸面,并没有在大庭广众之下杀死他,而是在监狱中杀了他。因为诸葛亮和马谡的私交很好,他们情同父子,如果不是马谡这次犯下的罪行过重,诸葛亮也没有斩杀他的意思。

当时在大庭广众中被杀,斩首示众,对当事人是一种严重的侮辱。尤其是对读书人来说,更是一件让家族耻辱的事情。因此,诸葛亮在决定斩杀马谡后,还是最大可能的保全了他的自尊心,作为自己对他最后的关照。这一切,可以从马谡临死前从容写下遗书,并对诸葛亮表示感谢看出来。

诸葛亮在事后对马谡进行了祭奠。作为蜀汉政权的最高执政者,诸葛亮也不可能对一具受尽侮辱的尸体来进行祭奠。因此,马谡虽然是被诸葛亮诛杀的,但是临刑的地点是在监狱,为马谡保留了读书人最后的体面。

结语:

马谡是诸葛亮看重的人才,他与马谡私交很好。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诸葛亮违背大家的意愿,提拔马谡去守街亭。可是言过其实的马谡辜负了诸葛亮的期望,不但丢失了街亭,还违背了做人的道德,私自逃回了蜀中。

这让诸葛亮无法再包庇他,只能将他杀死来平息民愤。诸葛亮虽然决定将马谡诛杀,但是在最后的时刻,他还是为马谡保留了最后的脸面。他没有将马谡当众斩首,而是在狱中处死,让他免遭难堪的侮辱。为此,马谡对诸葛亮十分感激,在遗书中表示了自己的感谢。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优质答案2: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大家都耳熟能详。关于马谡的死,有的人认为马谡骄傲轻敌,被杀是咎由自取,但也有人为马谡才华出众,因一时的轻敌导致被杀,而感到惋惜。《三国演义》的作者对马谡的死也格外看重,所以将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情节描写的十分详细、精彩。

《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中描写,诸葛亮为报先主刘备知遇之恩完成统一大业,在公元228年开始了针对曹魏政权的第一次北伐,此次北伐,诸葛亮兵分三路:第一路由赵云、邓芝带领本部人马占据箕谷;第二路十万人为蜀军主力,由诸葛亮亲自统领突袭祁山,最后一路由马谡、王平统领占据战略要地街亭。

马谡自告奋勇去守街亭,然而诸葛亮手下当时还有赵云、魏延等有实战经验的老将在,按理说轮不到没有实战经验的马谡出战,但是诸葛亮很欣赏马谡的才干,马谡又自愿立下军令状,表示“若有差失”则“乞斩全家”。诸葛亮也怕马谡有散失,临行前反复嘱咐,又派王平给他当副将以防万一。但是,马谡到了街亭后,因为没有实战经验,犯了大意轻敌的错误,忽视了诸葛亮临行前让他“靠山近水安营扎寨”的嘱咐,又刚愎自用不听副将王平“魏军断我水源,恐陷于孤地”的警告,将人马驻扎在山头上。马谡非常自信地说:“兵法上说,居高临下,势如破竹,置之死地方可后生。”他这种纸上谈兵的做法,最终导致蜀军被曹魏大将张合围困在山上,断了蜀军的水源与粮食,马谡兵败逃回,街亭失守。

街亭的失守,将蜀军的后方暴露给了曹魏军队,有被曹魏军队截断后路的风险,严重影响了诸葛亮的部署,使得诸葛亮只能全军撤退,最终第一次北伐因为马谡的大意轻敌无功而返。为了严明军纪,诸葛亮将逃回来的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在行刑的时候,诸葛亮痛哭流涕,全军也都跟着落泪。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十分的精彩,马谡的命运也令很多人唏嘘不已。于是有人找来《三国志》,想要看看正史中关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记载,结果却在《三国志》中看到了令人意外的结果。

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回成都”。原来马谡失守街亭以后,并没有回营认罪,而是选择了逃亡!他的好友向朗还替他隐瞒,最终被诸葛亮免官押送回成都。那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历史学家朱大渭在《马谡被杀真相》中指出,马谡被斩首的原因不只是失守街亭,更主要的原因其实是他兵败后逃亡!街亭之战至关重要,关系着蜀军第一次北伐的成败,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马谡大意轻敌,违背军纪,导致蜀军辛苦打下的陇右三郡得而复失,只得撤回汉中,第一次北伐就此失败。诸葛亮治军一向严格,军纪严明,对违反军纪者从不姑息。况且马谡立有军令状,按军法理应处斩。加之兵败后逃亡,更是罪上加罪!这样马谡的罪过就变得极为严重,为了严明军纪,平息众怒,诸葛亮只能是好挥泪斩马谡了。

学术界有人对朱大渭先生的观点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虽然《诸葛亮传》中记载:诸葛亮“戮谡以谢众”,《王平传》之中也有“丞相亮即诛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的描述,看似马谡是被诸葛亮当众斩首的,但是在主要记述马谡生平的《马谡传》中记载:“谡下狱物故,即病死狱中。”也就是说马谡的确被下令斩首,但在行刑之前就病死在狱中了,这种说法也许才是最接近实情的。

马谡虽有才华,然而却华而不实,只会纸上谈兵,将诸葛亮苦心谋划的北伐一手摧毁,然而在街亭失守这件事上,责任不能全怪马谡,诸葛亮也有用人不当的责任,所以斩马谡时的痛哭不只是痛惜马谡的才华,也有自责的成分。

马谡的死虽然在正史的记载中各有不同,但结合诸葛亮与马谡关系密切,十分欣赏马谡的才华,所以很可能诸葛亮判了马谡死刑,但并没有立即执行,就在诸葛亮犹豫的时候,心高气傲,遭到人生重大打击的马谡一病不起,最后病死在狱中。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99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