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墓穴是怎么处理空气的?

2023-01-18 22:37:32 461 0
奇闻观察室

古代墓穴是怎么处理空气的呢?其实古代的墓穴都是封闭的,里面放置了大量的水银,这些水银可以防止盗墓贼进入墓穴,还可以保护墓穴不被破坏。所以古代的墓穴基基本都不会被盗墓贼光顾,即使有人想要盗墓,也会选择远离墓穴,因为盗墓贼一旦靠近,就会被水银毒死。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就是一个特例。

一、请问青铜器和瓷器在墓穴里从未进入过空气的同时如果图片打开墓穴质地是什么样?

友友好!我的理解不一定对,共同探讨吧☕️?应该说青铜器与瓷器,材质不同,工艺不同,时间不同,两者不可同日而语吧?

古代墓穴是怎么处理空气的?

从时间上来说,除非千年左右以来的陪葬,否则基本不可能同一时间的墓葬。(你的意思我也理解,并不是说同一墓葬出土?)

青铜器应该说是战汉以前的器物比较符合青铜器的定义,也就是说必须两千年以上时间的青铜器物。

商周的很多青铜器皮壳很薄,在墓葬中基本做陪葬用的时候,都是堆积在边箱中(这里所说的青铜器一般指向是实际使用用器和礼器)两千多年的物理(自身重力,棺椁木材和其他器物的受水膨胀以及倒塌)与化学变化(主要是墓葬环境中酸碱和水)造成青铜器完好无损的可以说是百里挑一。

瓷器一般的认知是唐三彩开始算起(也有说汉绿釉)严格说汉绿釉和唐三彩还不能称之为瓷器,应该叫陶瓷器,因为是在陶器与瓷器的结合点,陶土还没有真正的瓷化,属于一千度以下低温有釉的陶瓷器。瓷器严格说是高温得一千两百度以上,胎体是瓷土高岭土或二元配方的器物。

再回头说墓葬突然打开,原本相对平衡的空间,实际就是突然发生温度,湿度和氧气的变化。

对青铜器来说表面的锈蚀状况会多少有点变化,瓷器只能是内应力会收紧,再随着时间变化再释放,简单说是开片。

(墓葬突然打开,对书画,丝绸,漆器等等相对软的器物影响极大,甚至是毁灭性的伤害)

二、传说秦始皇陵中有人鱼膏做成的长明灯,这里的人鱼膏究竟是什么?

优质答案1:

我是老白,为您解题。

秦始皇陵里的长明灯油是“人鱼膏”,这一说法出自司马迁的《史记》。《史记》的描述说:“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那么问题来了,人鱼膏到底是什么东西呢?顾名思义,秦始皇陵里的人鱼膏难道真的是人鱼的膏油所制吗?

要说想搞清楚“人鱼膏”,先得搞清楚“人鱼”,就好像这个世界上有没有龙一样,我们先得搞清楚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人鱼。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不只是现代人,历朝历代都有不少人想知道答案。老白翻看了一些史料,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我们的古人并不是一味的迷信,搞什么玄学,而是非常有科学素养的。

《史记新解》和《史记正义》等典籍认为,所谓“人鱼”,其实就是娃娃鱼,即今天公认的古老的“活化石”,中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鲵”。

大鲵并不是鱼,而是两栖动物,体长最大可达200厘米,叫起来的声音就好像小儿啼哭,另外还长着四只脚。

有腿有脚,叫起来像小孩哭,所以古人把“娃娃鱼”当做“人鱼”,这是完全解释得过去的。

在《太平御览》里有不同的看法,此典籍认为,能烧很久做长明灯的“膏”,只能是鲸鱼身上的油。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里也给出佐证:沿海乡民点灯用的“鱼膏”,基本都是鲸鱼身上的油脂。想来秦始皇陵里的“人鱼膏就是“鲸鱼膏”。

不管啥说吧,“人鱼膏“到底是什么,从来说法不一,但有一条基本能达到共识,那就是“人鱼膏”就是“鱼油”,难以统一意见的是,拿不准是什么鱼的油。在中国古代,秦汉年间“鱼油”就是古人点灯时的重要燃料,比如从汉代到明代,长江里的江豚,古人称为“懒妇鱼”,就是重要的照明“油料来源”。另外,鰕鱼身上提炼的鱼油,还可以用来做蜡烛。山东沿海的乡民,点灯也常用海牛身上的油脂。另外嘉鱼、鳗鲡等鱼类,都可以提炼照明用的灯油。

不过,你可不要以为这样可以做长明灯的鱼油很容易搞到,在古代,这妥妥的都是奢侈品,老百姓多不能随意拿来点着照明,这是帝王的专属。提炼不易,彻夜不息,普通百姓是享受不到的。

话说回来,鱼油照明在古代虽是奢侈品,缺点却也不少,即使是名贵好用的“鲸鱼油”,烧起来也有很大的腥味,烟气也重,点得时间长了,会令“神损目昏”。唐代时的《备急千金要方》认为,动物油做灯油,会导致人“失明,不能远视”。

所以,皇陵里万年不灭的“长明灯”的燃料——“鱼油”,也是渐渐被弃用。明朝万历皇帝的定陵被发掘,出土了还剩半缸灯油的长明灯,灯油的主要成分是“蜂蜡”,而不是鱼油。《史记》里令无数人为之神往的“人鱼膏”,到了明代已被淘汰。

蜂蜡烧起来没有腥味,也没有鱼油那么大的烟气,当然是更优良的“长明灯”燃料。反正帝王的陵墓也不会考虑成本,什么效果好用什么。

老白说:

秦始皇陵中的长明灯所用燃料“人鱼膏”是经过提炼可以燃烧的鱼油,大概率是“鲸鱼油”。真实的世界里没有人鱼,当然也不可能有真正的“人鱼膏”。“人鱼膏”只是一个有噱头的名称而已。

头条千万条, 第一条。动动小手给个。

优质答案2: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墓中有能燃烧千年的长明灯,叫做“人鱼膏灯”。这看上去似乎有点夸张,哪种油脂做的灯能燃烧千年?更何况在科技落后的秦朝。虽然秦始皇陵至今未挖开,谁也不知道里面是什么样子,到底有没有能燃烧千年的人鱼膏灯?但这应该不会有假,像《史记》、《太平御览》等很多古籍中都有提及,秦始皇墓中确实有的“人鱼膏灯”,能燃烧千年而不灭。那么,所谓的人鱼膏灯到底是什么样的灯,用什么油做的,能保证千年不灭?难道真的是人鱼膏做成的?正真人鱼做的膏当然是不可能的,且不知世界上是否真有人鱼还是个问题,即使有也必定是稀有物种,不会大量存在。而要保证千年不灭的人鱼膏灯,需要用到大量的人鱼膏,哪来那么多人鱼做成人鱼膏?所以,人鱼膏绝不可能是用人鱼做的,应该是另一种神秘的物种,古人称呼它为“人鱼”,才有了“人鱼膏灯”。

有人说人鱼就是大鲵,也就是俗称的娃娃鱼,人鱼膏就是用娃娃鱼的脂肪做的。古时候称娃娃鱼为人鱼,长有四肢,叫声像刚出生的婴儿一样。《史记》中记载:始皇帝之葬也,以人鱼膏为烛。人鱼似鲇而四足,即鲵鱼也。《史记》中也认为秦始皇地宫里的长明灯是用鲵鱼油脂做的。司马迁所处的年代距秦朝将近一百年,他应该也是听说,不是亲眼所见,也不能完全相信。娃娃鱼虽然古时候就大量存在,它的脂肪也确实能点燃。但娃娃鱼的脂肪只能提炼成液体后才能做成油灯,就跟现在的煤油差不多。况且那种油做成的灯燃烧非常旺盛,也很费油,要燃烧千年的话,即使地宫里全是这样的油也不能够燃烧千年那么久。所以,秦始皇地宫里的人鱼膏灯不可能是《史记》中说的鲵鱼脂肪做成的油。

那么,秦始皇地宫里的长明灯到底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灯油?秦朝刚刚从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那时的科技还相当落后,没有能力提炼出高质量的工业用油,即使用现在的科技提炼出来的工业用油,也没有一种油能燃烧千年,秦始皇地宫里的长明灯灯油必定是用某种耐燃烧的动物脂肪精炼而成的脂膏做成的。什么样的动物脂膏能够燃烧千年而不灭?其实,一般的动物油脂都不可能做到,唯有用鲸鱼脑油经过工艺加工才能做成这样的脂膏。《异物志》有记载:(人鱼)皮利于鲛鱼,锯材木人。项上有小穿,气从中出。就是像鲨鱼那么大的鱼,脖子上有小孔,这种人鱼说得不就是鲸鱼吗?人鱼膏也就是鲸鱼膏。鲸鱼脑油本身就非常耐燃烧,每公斤能燃烧150个小时以上,特制的脂膏更耐烧。地宫内只要存放足量的鲸鱼脑油制成的脂膏,人鱼膏灯完全有可能燃烧千年而不灭。更何况鲸鱼体型硕大,一头鲸鱼能提炼出大量的脑油脂膏。所以,秦始皇陵中人鱼膏灯的灯油应该就是用鲸鱼脑油提炼后做成的脂膏,才能保证千年不灭。

三、古墓出土的文物见空气为什么会迅速被氧化?比如辛追夫人墓?

优质答案1:

曾经听过一个考古讲座。

一个有十几年经验的专业考古人员给我们说起过他曾亲历的考古事故。

古墓中发现的尸体,他们的保护性措施已经做得非常好了,不能说是滴水不漏,万无一失,也算是各方面都想得很周全了。

但在开馆的那一刻,他们先是被墓中尸体保存的完整程度而震撼,但是尸体之后便以极快的速度发生了变化。那种速度,快得让人甚至反应不过来。

类似的事情相信大家都听说过。

2001年,在安徽省砀山县某建筑工地挖到古墓,在挖出的棺材内竟然有一具不腐,身着清代一品官服,奇怪的是女尸容貌秀美,皮肤仍光滑,口上口红依然鲜艳,而且体有奇香,但女尸见光后迅速氧化腐烂,完全没有了刚挖出时的样子。

后来他讲起,现在发现的古墓,只要是保存特别完好的,一般是不建议挖掘的。

以秦始皇陵为例,为什么秦陵发掘工作半道停止了?

就是因为考古队在刚刚发掘时,兵马俑身上并不像我们看到那种,都是没有颜色的。而是被涂成了五颜六色的样子,比现在看来更加的栩栩如生。如下图:

但是人们发现,这些兵马俑被发觉后,身上的颜色竟然在几十秒内迅速的卷曲、脱落,最后完全失去了色泽。

这些保存了数千年都未曾掉色的兵马俑,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是去了本有的色彩。

不光古尸、色彩,还有各种文物,都是如此。

这并不是什么迷信。而是坟墓本身处于与外界完全隔离的状态,各种化学反应早就已经停止,氧气、水分、气压、光等都处在一种完全平衡的状态,这是大自然的神奇之处。

但考古发掘无论保护性工作做的再好,在打开的一瞬间,这些全都被破坏了。

发掘就是破坏,请记住这句话。

臭名昭著的孙殿英盗慈溪墓。

好玩又有趣的科普知识,欢迎本姑娘!

优质答案2:

这个说的太夸张了,也非常的绝对化,如果真的是出土文物遇到空气就会迅速氧化,那我们现在在博物馆看到的那些出土文物,都是从哪来的啊?所以没有题主说的那么夸张,但是文物的确会在出土后,发生了一些列不可逆的变化,这对文物本身的保存,有着极大和危害。

文物氧化的极端案例

深埋地下的文物,经历了数百甚至上千年的时间,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定的环境了。但是出土以后,已经稳定的小环境就会被破坏——温度湿度,含氧量等参数都会发生变化,一些相对比较脆弱的文物,还有一些有机物就会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也可能因为外力发生物理反应。我们熟悉的秦始皇兵马俑,其实在刚刚出土的时候,有着非常鲜艳的色彩的,但是出土后与空气进行反应,其色彩在很短的时间内便剥落或变得暗淡,成了我们现在看的的“土色”了。

马王堆的莲藕汤

题主提到的马王堆文物,因为大都数都是漆器、木器还有丝织品,总的来说是非常脆弱的文物。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马王堆曾经出土过一碗莲藕汤。这碗莲藕汤刚出土的时候,非常的清澈,但是当工作人员端着准备移动的时候,这碗莲藕汤就在考古人员面前化成了一碗黑水。这是因为长期的埋藏,已经让莲藕内部发生了质的变化,在外力作用下,就会分解。

文物的氧化

文物的氧化是一个缓慢而不不可逆的变化,除了氧化之外,空气中含有的一些其他物质,也会对文物造成损坏,如硫化物、硝酸盐,甚至是灰尘都会有影响。这个过程只能延缓,但是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61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