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是怎么死的-岳飞到底是被谁杀死的

2022-12-01 13:12:23 663 0
奇闻异事录

岳飞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后人,历史上对岳飞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秦桧害死,另一种是被赵构赐死。不管是哪种说法,都没有得到证实实。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来看第一种说法,岳飞之死是因为秦桧陷害。众所周知,岳飞是南宋著名名的抗金名将,他一生忠于宋朝,为了收复失地,多次率军北伐,立下了汗马功劳。

1、岳飞什么时候死的?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岳飞是怎么死的-岳飞到底是被谁杀死的

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今河南安阳汤阴县)人,南宋抗金名将,中国历史上著名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他于北宋末年投军,从1128年遇宗泽起到1141年为止的十余年间,率领岳家军同金军进行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所向披靡,“位至将相”。

1140年,完颜兀术毁盟攻宋,岳飞挥师北伐,先后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又于郾城、颍昌大败金军,进军朱仙镇。宋高宗、秦桧却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字牌”下令退兵,岳飞在孤立无援之下被迫班师。在宋金议和过程中,岳飞遭受秦桧、张俊等人的诬陷,被捕入狱。

1142年1月,岳飞以“莫须有”的“谋反”罪名,与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同被杀害。宋孝宗时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追谥武穆,后又追谥忠武,封鄂王。

1141年(绍兴十一年),金国在无力攻灭南宋的情况下,准备重新与宋议和。宋廷乘机开始打压手握重兵的将领,尤其是坚决主张抗金的岳飞、韩世忠二人。完颜兀术在给秦桧的书信中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

四月,张俊、韩世忠、岳飞三大将被调离军队,到临安枢密院供职。

五月,张俊在和岳飞巡视楚州韩世忠的军队时,暗中挑唆岳飞,欲一同分解此军,却遭飞严肃回绝。秦桧又欲陷害韩世忠,飞再次保全了韩。岳飞回朝后,即遭秦桧党羽万俟卨、罗汝楫的弹劾,诬蔑飞援淮西“逗留不进”、主张“弃守楚州”,要求免除岳飞枢密副使之职。八月九日,岳飞被罢枢密副使,充“万寿观使”的闲职,飞自请回到江州庐山旧居赋闲。

岳飞此时已无兵无权,但对他的迫害却仍在步步紧逼。在秦桧授意下,张俊利用岳家军内部矛盾,威逼利诱都统制王贵、副统制王俊先出面首告张宪“谋反”,继而牵连岳飞。

张俊私设公堂,向张宪严刑逼供,毫无结果之下,竟捏造张宪口供“为收岳飞处文字谋反”。岳飞在江州居留,为时甚短,就接到宋廷命令,召他回“行在”临安府。十月十三日,岳飞被投入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狱中,此前其长子岳云也已下狱。

岳飞义正词严地面对审讯,并袒露出背上旧刺“尽忠报国”四大字,主审官何铸见此,亦为之动容。何铸查得岳案冤情,如实禀告秦桧。秦桧却说:“此上(高宗)意也!”改命万俟卨主审此案。

卨用尽手段,也无法使岳飞三人屈招一字。飞宁死不自诬,乃至以绝食抗争,经其子岳雷照顾,才勉强支撑下来。

十一月初七日,宋金“绍兴和议”达成:由宋向金称臣,将淮河以北的土地全部划归金国,并每年向金贡奉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

和议虽已达成,但岳飞始终未能被释放。万俟卨等逼供不成,为了坐实冤狱,又为岳飞罗织搜剔了所谓“指斥乘舆”、“坐观胜负”等数条罪名,欲将飞一举定为死罪。

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以飞为无罪,与万俟卨竭力争议,均遭罢官处分。布衣刘允升上书为飞申冤,被下大理寺处死。已赋闲的韩世忠因岳飞入狱之事质问秦桧,桧回答:“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忿然道:“相公,‘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十二月廿九日(1142年1月27日),宋高宗下达命令:

“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兵将防护。”

岳飞在大理寺狱中被杀害(宋代史料并无“风波亭”的记载),时年39岁;岳云和张宪被斩首。岳飞的供状上只留下八个绝笔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岳飞的死讯传出,百姓们都为之哭泣;消息传到金国,金国大臣们为此酌酒庆贺,并说:“和议自此坚矣!”

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岳飞遗体背出杭州城,埋在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隗顺临终前,始将此事告知其子。1162年(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岳飞冤狱终于平反。隗顺之子告以前情,乃将飞以礼改葬在西湖栖霞岭。1178年,宋廷为岳飞追赠谥号“武穆”,宋宁宗时追封为鄂王,理宗时改谥忠武。

岳飞虽然被杀害了,但他的业绩不可磨灭。岳飞表达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为汉民族的文明绵延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岳飞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河山,使南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了高度发展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向前发展。

拓展资料:

岳飞的军事思想:

岳飞是中国古代治军的楷模,“岳家军”成为一时的典范。他虽然没有军事论著传世,但从其散见于史书篇牍中的论述和军事实践,可看出岳飞军事思想的主要内容。前人在总结岳飞的治军思想时指出有六个方面:贵精不贵多;谨训习;赏罚公正;号令严明;严肃纪律;同甘苦。这六方面的核心便是以严治军。

由于岳飞严于治军、善于治军,故“岳家军”战斗力强,“皆可以一当百”,金人也赞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岳家军”为当时一些将帅所叹服,也为后世一些名将所效法。如明代名将戚继光亦以岳飞为榜样,练就了抗倭劲旅“戚家军”。

岳飞在作战中不仅强调要有勇敢的精神,而且更为重视谋略的作用。早在岳飞为张所部下时,张所素闻岳飞“勇冠三军”,便问他:“汝能敌几何?”岳飞回答说:“勇不足恃,用兵在先定谋”。他列举春秋时“栾枝曳柴以败荆(楚),莫敖采樵以致绞”为例,认为此“皆谋定也”。所以,岳飞进一步肯定了谋略在作战中的作用。他说:“谋者胜负之机也。故为将之道,不患其无勇,而患其无谋。”这就明确指出了谋略是决定作战胜负的关键。

岳飞注意灵活用兵。宋王朝实行“将从中御”,将帅作战必须依事先准备的阵图行事,不得擅自改变。岳飞认为,阵图有一定的局限,而作战是千变万化的,“古今异宜,夷险异地”,不能照搬阵图。他说:“兵家之要,在于出奇,不可测识,始能取胜,若平原旷野,猝与敌遇,何暇整阵?”因此,他提出“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思想。另外,岳飞还提出“善观敌者逆知其所始,善制敌者当先去其所恃”的思想

2、岳飞传中岳飞是在第几回死的?

岳飞传里岳飞是在最后一回也就是六十一回,被 *** 臣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在风波亭,岳飞是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将军,岳家军在岳飞的带领下,多次打败金兀术带领的金国军队,岳飞甚至带领岳家军一路达到金国的大门口,但是被腐败的朝廷用十三道金牌召回

3、岳飞为什么而死?

韩信比岳飞功劳还大为什么也被朝廷杀了?蓝玉、年羹尧哪个功劳就低了?同样不是被处死了,这些人有一个通病,手握兵权不知进退,居功自傲,朝廷不杀他们杀谁?

岳飞是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最后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在风波亭被杀害。岳飞之死被人们认为是千古奇冤,也因此痛恨赵构和秦桧这一对昏君 *** 臣。作为当朝皇帝,岳飞被杀肯定是赵构同意的,那么赵构究竟为什么非要杀岳飞?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岳飞提出了直捣黄龙,迎回二圣的口号,这才使得赵构非常尴尬,不得不杀掉岳飞。实际上,岳飞并没提过迎二圣,真正迎回二圣的口号,是宋高宗赵构本人提出的。赵构每次和金国议和的时候,基本都会向金国提出放回钦宗的要求,直到岳飞被杀宋金议和之后,赵构还多次遣使到金要要求接回钦宗。很多人认为,如果迎回二圣,赵构的地位就保不住了,这完全是想多了。此时宋高宗赵构的地位早已经稳固了,二圣做为外邦俘虏的前帝,即使被救回来,又怎么可能重登大宝?这种事情根本就不会发生。

唐安史之乱时,就发生过类似的情况,唐肃宗迎回唐玄宗后,等待唐玄宗的只能是做个太上皇,其实境况凄惨得很。因此对于赵构来说,迎回二圣对自己的地位并没有影响。金人扶植过伪齐的傀儡政权,要是再来一次,把钦宗当成傀儡皇帝,对赵构来说反而更麻烦。史料上记载,有次韩世忠从战场回来,向赵构报告金人退兵了,恭喜陛下。结果赵构的反应是,“此不足喜,惟复中原,还二圣,乃可喜也”。因此赵构为了迎回二圣,特别是钦宗,给金国开出了许多条件,进行了多次谈判,结果金国就是死活不放人,他也没有办法。而迎回二圣,在当时是作为一个口号来喊的,文武百官,黎民百姓,要是不喊两句,自己都感觉自己不忠不孝。

其实岳飞的死因主要还是源于宋朝对武将的猜忌。众所周知,赵匡胤忘恩负义,发动了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这也使得宋朝历代统治者都特别害怕会遭到报应,万一哪个战将成为第二个赵匡胤,老赵家的江山就完了。因此在宋朝,武将一直都是处于被猜忌和打压的状态。而岳飞政治智慧不高,一心想着精忠报国,为此不停壮大自己的实力。当时的岳家军战功赫,在民间威信极高,这已经危及了赵构的威信,而且岳家军之所以为岳家军,可以说他是属于岳飞的私人武装。而岳飞自以为一心为公,根本就没揣摩过皇帝的心思。从没有向赵构表忠心,让他相信自己绝不会造反。因此岳家军的战斗力越强,岳飞的声望越高,越让赵构害怕。万一岳飞统一北方,收复故土之后,起了不臣之心,那么南宋朝廷根本没有抗拒之力,这才是赵构眼中最大的威胁。

加上战略上的矛盾,治国理念的矛盾,还有岳飞作为武将没有回避赵构立嗣的事。虽然岳飞是为了国家着想,却赵构却不会这么看,这只能让他感觉岳飞脱离了自己的掌控,成为大宋王朝最大的隐患,才会最终起了杀心(JL)。

在南宋军队多次打败金军后,大宋帝国已经渡过最危险的时期。这时宋高宗最担心的已经不是金人,而是武将权柄过重,威胁到自己的权力。因为金国的威胁虽大,但南宋也不再是当初那个任人欺负的熊样了;武将们的威胁却是近在咫尺,五代时军人政变的故事会否重演呢?这才是皇帝最关心的事。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何以历朝历代都出现屠戮功臣之事。这些在战场上出奇制胜的武将,就是皇帝手中一把锐利的刀,若不能控制自如,那么刀锋将伤到自己,甚至命丧刀下。这就是皇帝的逻辑。

当时南宋兵权,集中于几位中兴名将之手,分别是岳飞、张俊、韩世忠、吴璘(吴玠已去世)、刘锜等人,另一位中兴名将刘光世因病于绍兴七年卸去兵权。这几位中兴名将里,吴璘远在西北,自然对皇帝威胁不大,刘锜是后起之秀,根基尚不够深。故而在皇帝眼中,岳飞、张俊、韩世忠这三人,才是心腹之患。

事实上,武将权柄过重,很早就引起朝廷的注意了。

张浚为相时,他就认为这些武将久握重兵,故而想将兵权收归于督府,但还没来得及实行便罢相了。赵鼎继任宰相后,考虑以偏将、裨将分主将之权,以起到制约作用。可是张浚、赵鼎的手段,都远远不如秦桧高明。秦桧之所以得到皇帝的器重,是他太了解皇帝的心思了,于是献上妙计以罢诸将兵权。

绍兴十一年四月,宋高宗依秦桧之计,任命张俊、韩世忠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表面上是对三人的升迁,实际目的是把他们调离自己的军队,解除兵权。

说起打仗,岳飞固然在中兴名将中首屈一指,但若论玩政治,他绝对是菜鸟。同为中兴名将,张俊政治敏感性高,他马上意识到皇帝与秦桧的真正用意乃是要压制武将,武将的时代已经过去,他要未雨绸缪,为自己铺条后路。于是张俊率先向朝廷表示,愿把自己的部队归隶于御前军,而且力主和议。张俊的表态,乃是投秦桧之所好,自然得到其赏识并引为同党。

与此同时,张俊与岳飞的关系在恶化。张俊曾是岳飞的顶头上司,在平乱战争中两人一起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但是后来岳飞的声望渐隆,战功也在张俊之上,这引起他的嫉妒。两人入枢密院后,张俊主和而岳飞主战,立场截然不同,关系愈加恶化。两人在巡抚楚州时,张俊主张修城,而岳飞志在收复中原,不赞成修城这种单纯防御的策略。

在罢除中兴名将兵权的同时,秦桧谋求与兀术议和。兀术提出一个苛刻的条件:“汝朝夕以和请,而岳飞方为河北图,必杀飞,始可和。”只有先杀岳飞,以表和谈诚意,金国才愿意与南宋谈判。

这岂非是要让南宋自毁长城?

但秦桧居然接受了,他要设计置岳飞于死地。

七月,秦桧指使右谏议大夫万俟卨诬告岳飞:“枢密副使岳飞,爵高禄厚,志满意得,平昔功名之念,日以颓废。”并称岳飞在金人进攻淮西时,逗留不前。高宗皇帝也因为岳飞反对在楚州筑城而不满,认为“飞意在附下以要誉,朕何赖焉?”志在收复中原,在皇帝看来,成为“沽名钓誉”了。

就这样,岳飞在被罢兵权后几个月后,又被罢掉枢密副使一职。

罢免枢密副使,只是秦桧陷害岳飞的第一步。

说实话,岳飞人品无懈可击,没有什么把柄落在秦桧手上。可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秦桧深知,要致岳飞于死地,就必须诬以谋反。但岳飞都没兵权了,怎么谋反呢?这难不倒秦桧这个 *** 贼。他开始精心策划一个陷阱。

为了陷害岳飞,张俊当了秦桧的帮凶。岳飞罢了兵权后,他的军队由部将张宪指挥,故而张宪便成了秦桧阴谋陷阱中的重要一人。秦桧与张俊的阴谋是这样的:诬告张宪与岳飞之子岳云密谋占据襄阳,恢复岳飞的兵权。说白了,就是想谋反。

张俊打算从岳飞的部将中,找到几个作伪证的人。其一人叫王贵,他有把柄落入张俊之手;另一人叫王俊,此人贪财,故而屡屡被张宪批评。张俊指使王俊向枢密院告发张宪的“阴谋”,诉状是张俊亲自帮他捏造的。于是,张俊在枢密院收入了王俊上递的“告发状”,并命令王贵逮捕张宪。

张宪被捕后,张俊亲自审讯。其实枢密院本是朝廷最高军事机构,并不是法院,哪来的审讯权呢?有人向张俊提醒这点,可是张俊根本不理睬,把枢密院当作审讯公堂,对张宪采取严刑逼供,要他承认与岳云谋据襄阳、还岳飞兵权的阴谋。这根本就是子虚乌有的事,张宪哪肯承认?于是乎他被拷掠得体无完肤,死去活来,可是张宪是一条硬汉子,坚决不承认所诬告之事。

张俊又捏造了一份所谓口供送交秦桧,而后把张宪打入大理狱。秦桧入朝,向宋高宗要求召岳飞父子对质张宪之事。宋高宗无意将事情扩大化,他对秦桧说:“刑以止乱,勿妄追证,动摇人心。”可是秦桧不肯罢休,竟矫诏抓捕岳飞、岳云父子。岳飞没有反抗,只是说了一句:“皇天后土,可表此心。”

秦桧命中丞何铸、大理卿周三畏审讯岳飞。岳飞裂衣示背,只见他背上刻着“尽忠报国”四字,何、周二人亦不禁肃然起敬。这本就是秦桧设计的冤案,审来审去,哪里有谋反的罪证。何铸不由得向秦桧求情:“强敌未灭,无故戮一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秦桧哪里肯从,遂把此案交由曾诬陷岳飞的万俟卨审理。

万俟卨的诬告本领着实不小,又杜撰一些无中生有的事以陷害岳飞。秦桧一党要把谎言说到底,一口咬定岳云曾给张宪写信,筹划让岳飞重掌兵权。可是根本就没有这么封信,万俟卨却坚持说是岳云把信给烧掉了。总之,为了干掉岳飞,这帮人不惜颠倒窜改事实,附会成狱。

大理卿薛仁辅、寺丞李若朴、何彦猷等都为岳飞鸣屈。韩世忠也向秦桧讨要说法,秦桧答说:“岳飞子岳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莫须有。”什么叫“莫须有”呢?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认为是“或许有”,有的认为是“不须有”,有的认为“没必要有”。总之,意思就是说,不管有没有证据,都要治岳飞的罪。韩世忠忿然道:“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韩世忠不仅对秦桧陷害岳飞深感不平,还极力反对与金议和。他上书皇帝,批评秦桧误国。秦桧恼羞成怒,指使言官弹劾韩世忠。对于秦桧的恶毒手段,韩世忠是知道的,而且此时枢密院已被张俊所 *** 纵,自己若不急流勇退,只怕也要被陷害了。于是韩世忠上书请求辞去枢密使一职,从此杜门谢客,不问政事。

该年年底,秦桧、张俊、万俟卨等人炮制出一份罪状书,罗列的岳飞罪状莫名其妙。比如他们捏造说,岳飞被授予节度使时,曾说自己当节度使的年龄与当年宋太祖一样,暗示有当皇帝的野心。反正一句话,罪名不重要,秦桧就是要置岳飞于死地。最后,宋高宗下诏,赐死岳飞,张宪、岳云则斩首。

一代名将岳飞就这样死于 *** 臣之手。

4、《三朝北盟会编》记载岳飞是中毒而死的,岳飞究竟是怎么死的?

岳飞的判决公文为:奉圣旨就大理寺置司根勘闻奏:  今勘到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髙阳关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御前前军统制权副都统节制鄂州军马张宪;  僧泽一;  右朝议大夫、直秘阁添差、广南东路安抚司、参议官于鹏;  右朝散郎添差、通判兴化军孙革;  左武大夫、忠州防御使、提举醴泉观岳云;  有荫人智浃;  承节郎、进奏官王处仁;  从议郎、授福州専管巡捉私盐蒋世雄  及勘证得:  前少保、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充万寿观使岳飞所犯内:  岳飞为因探报得金人侵扰淮南,前后一十五次受亲札指挥,令策应指置,坐观胜负,逗遛不进。及因董先、张宪问:“张俊军马怎生地?”言:“道都败了回去。”便指斥乗舆。及向张宪、董先道:“张家、韩家人马,你将一万人蹉踏了。”及因罢兵权后,令孙革写书与张宪,令措置别作擘画,令看讫焚之。及令张宪虚中探得四太子大兵前来侵犯上流,自后张宪啇议待反背,处守襄阳,及把截江两头,尽刧官私舟船。又累次令孙革奏报不实及制勘虚妄等罪。除罪轻外,法寺称律:临军征讨,稽期三日斩;及指斥乗舆情理,切害者斩。系罪重,其岳飞坐拥重兵,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杖处死。  看详岳飞坐拥重兵于两军未解之间,十五次被受御笔,并遣中使督兵,逗遛不进。及于此时轧对张宪董先指斥乗舆,情理切害。又说与张宪、董先,要蹉踏张俊、韩世忠人马;及移书张宪,令指置别作擘画,致张宪意待谋反,处守襄阳等处,作过委是,情理深重。勅罪人情重法轻奏裁。  张宪为收岳云书,令宪别作擘画,因此,张宪谋反,要提兵僭处襄阳,投拜金人,因王俊不允顺,方有无意作过。言并知岳飞指斥,切害不敢陈首;并依随岳飞虚申无粮,进兵不得;及依于鹏书申岳飞之意,令妄申探报不实及制勘虚妄。除罪轻外,法寺称律谋叛绞,其张宪合依绞刑,私罪上定断合,决重杕处死,仍合依例追毁出身以来告勅文字,除名,本人犯私罪绞举官见行,取会侯到,别具施行。  岳云为写谘目与张宪,称可与得心腹兵官商议擘画,因此致张宪叛,除罪轻及等外,法寺称勅传报朝廷机密事,流二千五百里,配千里,不以荫论赦,刺配比徒三年,本罪徒以上通比满六年比加役流,律官五品犯流以下减一等。其岳云合比加役流,私罪断官减外徒三年,追一官,罚铜二十斤,入官勒停。  看详岳云因父罢兵权,辄敢交通主兵官张宪,节次雇令得腹心兵官擘画,致张宪因此要提兵谋叛。又传报朝廷机密,惑乱军众,情重奏裁。岳云犯私罪徒举官见行,会问侯到,别具施行。  于鹏为犯虚妄并,依随岳飞写谘目,与张宪等妄说岳飞出使事,并令张宪妄供探报,除罪轻外,法寺称勅为从配律五品犯流罪减一等,其于鹏合徒三年,私罪官减外徒二年半,追一官,罚铜十斤,入官勒停。情重奏裁:于鹏犯私罪徒,举官见行,取会侯到,别其施行。  孙革为依随岳飞,写谘目与张宪称指置擘尽等语言,并节次依随岳飞,申奏朝廷不实,除罪轻外,法寺称律奏事不实,以违制论,徒二年。律供犯罪徒减一等,其孙革合徒一年,合追见任朝散郎一官,官告文字,当徒一年,勒停,情重奏裁:孙革犯私罪徒举官见行,会问侯到,别具施行。  王处仁为知王贵申朝廷张宪背叛,漏泄供中岳飞并说与蒋世雄,法寺称敕传报漏泄朝廷机密,事流二千五百里,配千里,应比罪,勅配比徒三年。本罪徒以上通比满六年,比加役流,官当准六年,王处仁合于比加役流,私罪上断,合追见任承节郎并历任承信郎共两官,官告文字,当徒二年处。按别无官,当更合罚铜八十斤。入官勒停,情重奏裁,王处仁犯私罪流,举官见行,会问侯到,别具施行。  蒋世雄为见王处仁说王贵申朝廷张宪背叛事于岳飞处,覆除罪轻外,法寺称:传报漏泄朝廷机密事,流二千五百里,从减一等,其蒋世雄合徒三年,私罪上断官减外徒二年半,合追从义郎、秉义郎两官。官告文字当徒二年,余徒二年,更罚铜十斤。入官勒停,情重奏裁,蒋世雄犯私罪从,举官见行,会问侯到,别具施行。  僧泽一为制勘虚妄,并见张宪等待背叛,向张宪言:“不如先差两队申军防守,总领军使衙。并欲为张宪诈作枢密院札子发兵过江,及要摹搨枢密奏印文。除罪轻外,法寺称律谋叛者绞,从减一等。其僧泽一合流三千里,私罪断合,决脊杖二十,本处居作一年,役满日仍合下本处,照僧人犯私罪流还俗条施行,情重秦裁。  智浃为承岳云使令,要将书与张宪等,并受岳云金、茶、马,令智浃将书与张宪等,共估钱三百二贯足,除罪轻外,法寺称律坐赃致罪,十匹加一等,罪止徒三年,为非监临主司,因事受财七品官子孙,犯流罪以下听赎。其智浃合徒三年,赃罪赎铜六十斤,情重奏裁。  小贴子处贴黄称契勘。  岳飞次男岳雷系同岳飞一处送下,今来照证得,岳雷别无干涉罪犯,縁为岳飞故节饮食成病,合依条召家人入侍,就令兵雷入侍看觑,侯断下案。内人目所有岳雷,亦乞一就处分降下。  小贴子称所有僧泽一合下本处依绦施行,又小贴子称契勘数内于鹏见行。下湖北转运司根究银绢等四百万合下所属照会,侯根究见归,着日即乞依今来所断指挥施行。  乂小贴子称:“看计岳飞、张宪所犯情重,逐人家业并家属,合取自朝廷指挥,拘籍施行;看详岳飞等所犯内,岳飞私罪斩,张宪私罪绞,并系情重。王处仁私罪流。岳云私罪徒,并系情重。蒋世雄、孙革、于鹏并私罪徒,并系情理稍重。无一般例兼奉圣旨,根勘合取旨裁断。  有旨:岳飞特赐死;张宪、岳云并依军法施行令;杨沂中监斩,仍多差将兵防护。余并依断:于鹏、孙革、王处仁、蒋世雄除名。内于鹏、孙革永不収叙。于鹏送万安军、孙革送浔州、王处仁送达州、蒋世雄送梧州,并编管;僧泽一决脊杖二十、刺面、配二千里外州军牢城,小心収管;知浃决臀杖二十,送二千里外州军编管;岳飞、张宪家属分送广南、福建路州军拘管,月具存亡闻奏。编配人并岳飞家属,并令杨沂中、俞俟;其张宪家属令王贵、汪叔詹,多差得力人兵防送前去。不得一并上路。岳飞、张宪家业籍没入官,委俞俟、汪叔詹迟一抄札,具数申尚书省,余依大理寺所申,并小贴子内事理施行出牓晓谕,应縁上件公事干涉之人一切不问,亦不许人陈告,官司不得受理。 岳飞是被赐死在监狱里。死的时候还没被封侯呢!

论岳飞之死,不可不先品评赵构与秦桧之为人。

赵构何等人?

皇帝兼大哥宋钦宗要他当河北兵马大元帅好勤王。金兵破汴梁,靖康之耻。

赵构自己在河北开大元帅府,夏天在商丘称帝。金兵南下,赵构不通知百官与宰相,自己一路从扬州逃到镇江逃到杭州,一度逃到海上。一辈子都在试图跟金国请和。

父亲、兄长、姐妹、天下、百官、社稷、体面,赵构是都可以不要,都可以抛弃的。所谓窜身而不

耻,屈膝而无惭,不可谓有生人气也。

秦桧何等人?

都不提他杀岳飞的事,说其他的:

杀岳飞,成和议后,将赵鼎贬去潮州,将王庶贬于道州,将胡铨贬于新州。即便遇赦,也永不再

用:“你们永远没机会再来对付我了!”

赵鼎在流放地,每天都被人监视,奏报秦桧“赵鼎怎样了”。赵鼎于是绝食而死。

大权独揽后,秦桧开始盘查言论。浙江与福建发大水,右武大夫白锷说“燮理乖谬”,被刺配到万

安军。

太学生张伯麟题壁讽刺:“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的父亲吗?”被杖脊刺配到吉阳军。

控制了言论后,秦桧又禁止民间自撰野史,令自己儿子秦熺监修宋朝史书。有做野史者告发。

秦桧有所谓:“益坚邻国之欢盟,深思社稷之大计,谨国是之摇动,杜邪党之窥觎。”——一个为了结敌国欢心,为了自己的权柄,可以横行无忌,封杀言论自由的臭流氓而已。

一个没有血气的利己主义皇帝。

一个酷爱搞封杀的权 *** 流氓宰相。

所谓岳飞太高调不听话之类,简直是老生常谈的胡说八道了。

平了襄汉,岳飞立刻辞制置使,请让其他重臣经营荆襄。懂得避嫌。当朝宰相赵鼎,大概不会觉得岳飞不会做人。

岳飞年少爱喝酒,赵构让他到河朔别多喝,岳飞便从此戒酒。

与曹成作战时,岳飞特意叮嘱张宪,“诛其酋,抚其众,慎勿枉杀,累主上保民之仁”——不要乱杀,要成全陛下的仁德。他是处处给赵构留面子。

刘豫兵马要打来,中兴四将另外两位刘光世和张俊怂了,想撤。岳飞当时有眼疾,但一听宋高宗宣召,立刻带病赶来。

他来时,刘豫已经撤兵。赵构却很满意,亲口对赵鼎说:“刘麟败北不足喜,诸将知尊朝廷为可喜。”

他也是知道,岳飞给足自己面子了的。

一般说,岳飞曾经劝赵构立太子。然而,岳飞当时做这事,是出于忠心;他是悄然上奏的,给赵构留足了面子。之后赵构立了太子,岳飞见过后,立刻大喜说中兴基业有望。处理得极为精妙。

张浚说岳飞的风格是“避宠荣”。他是懂得避嫌的,不断推让各色封赏。并不让自己处于嫌疑之

地。

所谓岳飞不听话,完全胡说八道——此前,赵构可是亲自认证了精忠岳飞的。

当然,岳飞有脾气。但看他脾气怎么发的?

刘光世自请解兵符。张浚认为可以将军队五万人移交给岳飞。赵构亲自下御札,让刘光世麾下王德等听岳飞节制。而且说岳飞就基本代表自己。

朕惟兵家之事,势合则雄。卿等久各宣劳,朕所眷倚。今委岳飞尽护卿等,盖将雪国家之耻,拯

海内之穷。天意昭然,时不可失。所宜同心协力,勉赴功名。行赏答勋,当从优厚。听飞号令,如朕 亲行。倘违斯言,邦有常宪。

但之后,赵构变卦,不给了。

岳飞觐见,赵构说要留这支部队保护都城,岳飞无言而退。

岳飞回去自请解军职,留在庐山,给母亲守丧。赵构很不高兴,后来跟陈公辅诉苦。陈公辅给皇帝面子,就说

然飞本粗人,凡事终少委曲。

所以所谓刘光世事件,说穿了就是:赵构自己的主意,又临时变卦;还嫌岳飞不高兴了,是给自己脸子看。说到底,赵构就是自己撒泼打滚翻脸不认人都可以,在他心目中,岳飞必须狗一样的听他使唤。不听使唤了,就不好。

赵构是个极其缺乏安全感的混球。

好了,迅速快进到三大将解兵权。

赵构召集韩世忠、张俊与岳飞,解出兵权,在朝为官。三人并无异议,三个宣抚司取消。韩世忠和岳飞都故作闲适,并无怨言。而且岳飞“固请还兵权”,是自己要求还兵权的。

但秦桧和赵构又来了。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六,《张俊、岳飞往淮东抚定韩世忠之兵》,要让张俊和岳飞一起去弄韩世忠的军队。

张俊跟秦桧沆瀣一气,就说把韩世忠的背嵬军拆散混编,彻底摧毁韩世忠嫡系。岳飞则反对这么做。总之这么一来,岳飞不肯落井下石,给秦桧和赵构当枪使去坑害韩世忠,就越加让他们看着不爽了。

所以岳飞与张俊回到杭州后,张俊又被派去镇江了,与此同时,岳飞遭到万俟卨那个流氓的弹劾。

理由是出师慢了。

于是岳飞辞职,回了庐山。

然后王俊去向王贵告发,说张宪要反;还说是岳飞写信唆使的,但信已经被烧了。之后张宪与岳云被擒。

之后就是臭名昭著的要搞岳飞了。

所以说穿了,要弄岳飞,是因为赵构和秦桧两个混球沆瀣一气。

赵构想解兵权顺便议和,秦桧想议和顺便专权。

至于说岳飞真要反,嘿嘿。韩世忠去逼问秦桧时,秦桧说什么?

“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秦桧权倾朝野,拷问如此之久,最后还是“虽不明”。说明确实没铁证。

到了最后,只能用莫须有搪塞,逼得韩世忠吼“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但凡岳飞真有一点点可以被抓的小辫子,怎么秦桧抓不出来?如开头所述,秦桧搞迫害,那是一把好手啊!

所以了。岳飞唯一的过错,就是本身实力太强,又没有下作到昏君 *** 臣让他干啥就干啥的地步,在昏君 *** 臣眼里,他不够恭顺,没有像张俊那样

“我是天子一条狗,天子让我咬谁我就咬谁”。

如此而已。

5、大家都知道岳飞精忠报国,但你知道岳飞到底是为何而死吗?

岳飞是为收复祖国的山河,迎取二帝而亡。

支持一个

说来说去还是权利害死了岳飞,

宋史,关于岳飞被杀的原因,有8个字已经明确记载:必杀飞,而后可合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必须要将岳飞斩杀,然后才能提议和的其他事项。也就等于是赵构一直在向侵略者们弯腰想议和,但是由于岳飞一直奋勇杀敌,所以侵略者提出的议和条件是必须要除掉岳飞,然而这一要求在赵构眼中却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岳飞被杀的真实原因,很有可能就是与南宋皇帝赵构政治方针相左。说的更直白一点就是,不希望岳飞威胁到他的统治。

岳珂的说法是:兀术给秦桧的书信上说:“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金佗稡编》)。其实这个是法还是比较靠谱

的。

6、要将岳飞置于死地的到底是谁?

岳飞,南宋抗金名将,所率“岳家军”战力非凡,曾多次取得抗金战役的胜利,史称南宋“中兴四将”之一。

后因岳飞拥兵过重,加之其主战思想与南宋朝廷议和方略不符。又因岳飞曾“建议立储”引起高宗赵构猜疑,终被以“谋反”之罪处死。

因《说岳》类小说和演义故事的广泛流传,世人多认为岳飞之死是 *** 相秦桧所为。其实,真正决定处死岳飞的应是高宗赵构。

提起岳飞,可以说我们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岳飞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是保家卫国的楷模,也是我们后人所学习的榜样。对于岳飞这样的一位英雄,我们民族历代都在弘扬与传颂他的为人与事迹。

岳飞是宋朝时期保家卫国的一位民族英雄,为了家国放弃自己的人。他不光在宋朝被当时的百姓所传颂,就是在如今,他也是被我们历代人所传颂的。就是这样的一位民族英雄,对于他的牺牲,是我们所感到惋惜的。

岳飞的离世,我们从小都听说的罪人是秦桧,对于要将岳飞置于死地的人,我们有没有真正的去想过,只有秦桧吗?还是另有其人,下面我们就说说将岳飞置于死地的人。

为人正直,不会揣摩他人心思。

读过历史和看过影视的我们都知道,宋朝分为两部分北宋和南宋。对于北宋和南宋之间,也是经历过历史的变迁,中间的“靖康之耻”我们也都听说过。

岳飞,他正是南宋这一时期的英雄人物,当时的当权者正是赵构,赵构正是因为上一代的当权者被敌人所俘虏后,赵构才被推上皇位的。可想而知,赵构的这个皇位,不是他被上一代皇帝所传承下来的,是被人推崇上去的,如果没有“靖康之变”那赵构也不可能坐上皇位,也是他所不能想象的。

对于赵构而言,他的皇位来之不易,或者说是暂时代替的。当真是的当权者回来之后,赵构的皇帝位置能不能做下去还是未知数,所以赵构肯定是不会想让真正的当权者所回来的。

对于岳飞而言,他的心思就是保家卫国,收复河山,也没有其它的心思去想别的事情。正是因为这种收复河山的理想,这种正直的思想,让他没有去好好的揣摩当时的当权者所真正的想法,让自己所做的一切触动了当时当权者的地位,从而给自己带来了灾难。

所以说,要将岳飞置于死地的可能是他自己的正直所造成的。

触动利益,被他人所不能容忍。

在当时的南宋政权时期,宋朝已经形成了新的局面,当权者和朝堂重臣也都焕然一新,相对上一代当权者而言,已经是另一个变化了。

在南宋当权时期,不管是当局者还是当时的庙堂权贵,他们都有了自己一定的地位和势力,是不能容忍他人所侵犯的。如果说岳飞真的能歼灭敌人,收复河山,把上一代的当权者迎回的话。对于宋朝而言,被俘虏的当权者才是宋朝真正的正主,他们如果能够回来的话,赵构的皇位也不能一直坐下去,当时的权贵也不一定有自己的地位,岳飞的身份也会因为收复河山发生飞跃的变化,这是当时的朝堂权贵所不能容忍的。所以,那些权贵们也会想方设法的置岳飞于死地。

所以,置岳飞于死地的人是那些被触碰利益的朝堂权贵们。

对于你们而言,你们又是怎么认为的,认为谁才是将岳飞置于死地的人?我们可以一起讨论一下,看看有什么不同的见解。

当然是赵构!

为什么如此?因为岳飞在有意无意间卷入到了南宋皇帝家族内部的事情当中,并且由于他仗义直言与自己的任性行为触犯了赵构本人的切身利益,从而使赵构对他产生了很大的猜忌和嫉恨。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金军攻破北宋都城东京(今开封),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及大量赵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送北上,北宋政权灭亡。

  而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于前年11月奉宋钦宗之命出使金国请和,因金国怀疑他不是真的亲王遣返放回,以致在途中发生了靖康之变后,侥幸脱难,成为赵氏直系唯一的留存者。于是,在应天府(今商丘)开“天下兵马大元帅”府,后即位为南宋皇帝。

  然而南宋初年十分艰难,北有金军压境,南有群盗造反,西有西夏犯边。最重要的是,皇帝手中没有军权。“初制。殿前、侍卫马、步司三衙禁旅,合十余万人。高俅得用,军政懈驰。靖康末,卫士仅三万人。及城破,所存无几。”——清·毕浣《续资治通鉴》

  开封城破后,中央禁军已经全军覆没,赵构即位之时,并没有继承禁军。而北宋将亡之际,曾经号召各地组织义勇兵勤王,随着北宋灭亡,这批勤王军和溃散的中央禁军“溃而成盗”,流窜各地,地方土豪也编组成为民间自卫团,当是时,各地各种军事势力纷纷出现。

  北宋末年形成的这种无秩序的军事状态,在南宋初期自发竞争、淘汰,最后形成了家军体系。

“今日之兵,隶张俊者则曰张家军。隶岳飞者则曰岳家军。隶韩世忠者则曰韩家军。相视如仇雠,相防如盗贼。”——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到了绍兴五年(1135年),也就是南宋建国的七年后,诸将分庭抗礼的情况越演越烈,形成了以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等为首诸将在事实上的割据体制。

  自南宋建立以来,军权归属问题一直是赵构的心病。除了初期李纲为相时主张割据,其后几位宰执都致力于收兵权的工作,如吕颐浩、赵鼎、张浚等。这几位宰执的收兵权工作侧重点均有不同。

吕颐浩任宰执时实行招安政策,仅绍兴二年(1132年)一年间就新出现39个造反集团,而自吕颐浩招安政策启用后,造反集团数目急剧减少,这些招安的造反集团也成为了中央军队的部分来源。

张浚侧重于整合家军部队,建立行营护军制。先是绍兴六年(1136年)南宋和伪齐在淮南会战,张浚为都督,欲借对外会战而整合张俊、刘光世、杨沂中三军,但由于刘光世的不合作而失败。后有绍兴七年(1137年)张浚赴淮西督查,欲借进攻伪齐而整合张俊、韩世忠、岳飞、刘光世,又因岳飞坚决反对,刘光世、张俊消极抵制而失败。

“先是,张浚欲征刘豫,会四大将于龟山,问之曰:欲大举以取刘豫,克复中原,如何。刘光世请守,韩世忠请进兵。张俊曰:都督欲战则战,欲守则守。惟岳飞独以为不可用兵,浚再三问之,飞坚执不可之说。浚以为玩寇,议不协而罢。至是,浚往视师,以淮西之军新易大帅也。”——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可以看出这时岳飞并不愿被整合而出征,与以往他曾自道的基本信条相悖。

“中原地尺寸不可弃。今一举足,此地非我有。他日欲复取之,非数十万众不可。”——元·脱脱《宋史·岳飞传》

  结合历史观之,此时不是岳飞不愿攻,只是不愿被朝廷整合。后来也不是高宗不肯打,是不愿放割据势力坐大。

  同在绍兴七年(1137年),由于张浚整合家军的力度过猛,造成了郦琼叛变,也导致了张浚的下台,朝廷再次失去对家军的指挥权。

  关于秦桧的评价,即使是国内外的宋史专家,也会自承为“十分复杂”,毕竟一个历史当权人物本身就有其多面性,不应将其脸谱化。

秦桧在靖康之变时被金军一同掳走,又在建炎四年(1130年)后释放归宋。归宋后,秦桧挤走原宰相赵鼎而上台的立足之本,就是第一次宋金和议。

金太宗曾将秦桧赐予挞懒,挞懒后为征宋元帅,正是由于秦桧的从中撮合,才达成了第一次宋金和议。此次和议就是割地、赔款、投降,在当时也遭到了满朝文武的反对,唯独宋高宗坚持和议。

“是月朔,宰执入见。桧独留身,奏讲和之说,且曰:臣以为讲和便。上曰:然。桧曰:臣僚之说,各持两端,畏首畏尾,此不足与断大事。若陛下决欲讲和,乞陛下英断,独与臣议其事,不许群下干与,事乃可成。不然,无益也。上曰:朕独委卿。桧曰:臣亦恐未便,欲望陛下更思虑三日,容臣别奏。上曰:然。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如初。上意欲和甚坚,桧犹以为未也,曰:臣恐别有未便,欲望陛下更思虑三日,容臣别奏。上曰:然。又三日,桧复留身,奏事如初。知上意坚确不移,乃出文字,乞决和议,不许群臣干与。鼎繇是卒罢。”——《中兴两朝编年纲目》

  如果站在赵构的角度考虑,不难理解其为什么要力排众议,坚持和议。金以数省之力起家,灭北宋一国,现在金占一国之力要灭只有东南数省的南宋,南宋的赢算并不高。更何况,北宋政权建立在后周禁军的基础上,军权由皇帝独断,而南宋军权在割据诸将手上,且诸将“相防如盗贼”,如果赵构知道后世有人提出“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必会引为知己。

1139年,完颜宗弼(金兀术)政变,推翻挞懒及对宋和议,全面出兵攻宋。秦桧遭遇到政治上的最大危机——其立足之本已失。前宰相赵鼎则“才闻边警,喜见颜间”,以为复起时机已到。但秦桧联合盟友王次翁,最后安然渡过了此次危机。后人分析为高宗从感情上已厌恶赵鼎、张浚,并且其对决路线必会使各家军再次活跃起来,不利于收兵权工作的进行。

  绍兴十年(1140年),秦桧组织各家军在京西、两淮与金军作战,实行防守路线,多次要求诸将从深入的阵地上撤退,并令“韩世忠屯淮东,刘锜屯淮西,岳飞屯上流,张俊方自建康进兵”,如果不论采取积极进攻路线是否能“直捣黄龙”的成败,此时实行消极防守路线的秦桧,在客观上阻止了家军势力的进一步扩张,帮助宋高宗取得了一些对军队的指挥权。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宗弼率十数万军渡淮水,陷滁州,计划主力过长江攻和州(今马鞍山)。此时赵构、秦桧在恢复了一些对军队的指挥权后,改变了之前的防守路线,开始有组织的进行会战。计划是“敌若犯淮,其势粮必在后,但戒诸将,持重以待之,至粮尽欲归,因其怠而击,则无不胜矣”,简单的说就是以逸待劳,组织会战。朝廷命张俊、杨沂中、刘锜三将统帅除四川驻军以外的全国军马,与金军进行会战。当然各军之间仍有龌龊。

“时朝廷虽命三帅,各军不相节制。然诸军进退,多出于俊。”——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绍兴十一年二月丁亥(1141年2月18日),宋金于柘皋镇会战,宋军胜,岳飞并未参战。  

  柘皋会战金军败后,转而北攻濠州,是为濠州会战。张俊、杨沂中率军救援,却遇伏而败。韩世忠率军赶至濠州,败局已定,且金军欲阻其后路,韩世忠且战且退回师楚州。

赵构希望岳飞前去救援,岳飞以军粮不足为由拒绝。高宗前后共发出十七回亲札,最后不得已恳请岳飞说:“社稷存亡,在卿此举”,岳飞最后行军三十里,闻濠州陷落后驻留舒州、蕲州。历史在这一刻,为岳飞之死埋下了伏笔。

“故张俊与秦桧皆恨之”——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上始有诛飞意”——南宋·王伯庠《王次翁叙记》

  两次会战后,趁各家军尚未班师之际,秦桧、王次翁颁布敕令,允许各家军下各将所领部队独立为高宗直辖军队。“诸校喜于自便,莫不欣然受命”,次日高宗下旨封赏家军诸将为枢密使、枢密副使等中央在朝官职,实际上解除了张俊、岳飞、韩世忠的军权。

“始诸将苦斗,积职已为廉车正任,然皆起卒伍,父事大将,常不得举首,或溷其家室。岳师律尤严,将校有犯,大则诛杀,小亦鞭挞痛毒,用能役使,深入如意。命既下,诸校新免所隶,可自结和,人人便宽善。共命报应已略定,三人(世忠、俊、飞)扰扰,未暇问也。稍从容,见桧,始以置衔漏挂兵权为请。桧笑曰:诸君知宣抚制置使乎。此边官尔。诸公今为枢庭官,顾不役属耶。三人者怅怅而退,始悟失兵柄焉。”——南宋·周密《齐东野语》

  实际上三大将之所以能这么顺利地被朝廷收了兵权,是因为秦桧在之前已经策反了为首者张俊。

“时俊与秦桧意合,故力赞议和。且觉朝廷欲罢兵权,即首纳所统兵。上从其请。”——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以让张俊独掌军权诱之,但高宗收兵权已成事实后,秦桧还是把张俊撵下台了,尽显 *** 相本色。

“初,太师秦桧与俊同主和议,约尽罢诸将,独以兵权归俊,故俊力助其谋。及诸将已罢,而俊居位岁余,无请去之意。桧乃令殿中侍御史江邈论其罪。”——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至此,从建炎元年(1127年)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四年来终于完成了收兵权的工作,南宋政权得以名副其实。

  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因金军前次会战之败和宋军收兵权成功,金改变了其灭宋政策,转而与南宋议和,在高宗、秦桧的支持下,完成了第二次宋金和议。而强烈反对和议的岳飞,则于十月十日被秦桧构陷入大理寺狱,十二月二十九日被高宗赐死。

“先是,飞数言和议非计,桧大恶之。飞自楚归,乃令卨论其罪,始有杀飞意矣”——南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同为割据三大将,其首张俊也并未被赐死,韩世忠也强烈反对第二次宋金和议也未被赐死。结合历史来看,赵构必置岳飞于死地,还是军队的指挥权问题。岳飞的不服从指挥,险些令南宋政权不保,并威胁到他的生命安全——赵构想杀他很久了。

同时,还有一件事情同样让赵构对岳飞心生不满,即:当时赵构因为自己不能生育,于是,他就将宋太祖赵匡胤的后裔赵眘(后来的宋孝宗)立为了太子。但金国方面后来为了挑拨离间,就表示要送钦宗之子赵靖回到临安,企图在南宋的皇位继承问题上制造一场风波。

然而,由于岳飞本人对于赵眘的人品和能力有一定的了解,认为他是一位合格的皇位接班人,因而坚决反对迎接赵靖回到临安。而且,他还将自己的这个主张,特意上呈给了赵构。本来,当时还有一位他的好友——薛弼,出于好心特意对他说,朝廷对武将历来都存有戒心,身为武将者应当循规蹈矩,谨守为臣的职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可岳飞却认为,皇子继承帝位是一件国家大事,并不是皇帝自己的家事,他有必要对朝廷提出自己的看法。果不其然,当岳飞对赵构提出了这一建议之后,立刻就让皇帝赵构感到了一种巨大的威胁。最后,脸色一沉,拂袖而去。

这事,使得赵构逐渐加深了对岳飞的猜疑,并最终亮出了屠刀。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63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