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为什么不北伐?东吴北伐为什么失败

2022-12-02 10:50:46 516 0
奇闻异事录

东吴为什么不北伐,原因很简单,东吴没有足够的兵力,也没有足够的粮草,所以孙权只能采取守势,这样一来,蜀汉就可以趁机进攻,一旦蜀汉打败了东吴,,曹魏就会大举进攻,到时候,蜀汉就危险了。因此,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把诸葛亮留在了身边,让他辅佐幼主刘禅。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刘禅,最终成为了一代明君。不过,在诸葛亮死后,他的儿子诸葛瞻却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差点导致蜀汉灭亡。

一、东吴北伐为什么不走东海?

优质答案1:

东吴为什么不北伐?东吴北伐为什么失败

因为曹魏的水师比东吴的强大,那么东吴最强的不是水师吗?正因为如此,曹魏才不敢大举南下,就是没有一直可以和东吴水师抗衡的军队,一旦曹军渡江后路被切断,那么渡江的曹军就成为孤军了,既然陆上打不过曹魏,那么作为东吴在位时间最长的孙权,怎么就没想过从海上发动进攻,直接组建一支强大的海军登陆曹魏的青州幽州,在曹魏后方开辟第二战场呢?答案是,孙权想了,但是实力不允许,这这5点原因很现实。

第一点,东吴水师是很强悍,但是不代表曹魏就没有水师啊,在曹 *** 时期,灭东吴就成为曹氏集团的一个战略规划了,早在建安十三年,曹 *** 就开始大力训练水师,《三国志.武帝纪》十三年春正月,公还鄴,作玄武池以肄舟师。玄武池是曹 *** 命人在邺城铜雀台南八公里处挖掘了一个人工湖泊,在此大练水兵,“肄”就是学习的意思,所以说曹 *** 知道自己水师不行,不行就干瞪眼吗?练就完了嘛!

而这也是曹 *** 为南下征讨刘表孙权所做的准备,而荆州的到手有很轻松,没怎么打直接降了,此时曹氏集团的水师实力达到了巅峰,本来刘表时期,孙氏父子就难以染指荆州,刘表靠的就是荆州水师,所以说曹 *** 获得荆州水师可谓是如虎添翼,当时曹 *** 志得意满,还给孙权写了一份战书,“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当然80万水军曹 *** 绝对没有,根据袁宏《后汉纪》记载,“ *** 既有荆州,水军十万,将顺流东伐”,这个还是相对可信的。

可惜曹氏集团的水师达到巅峰快,下滑的也很快,赤壁一战,荆州水师精锐尽损,但是曹 *** 没有停止灭孙氏的计划,在赤壁战败北归的途中,依然准备训练水师,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

此后的魏文帝魏明帝两代,也是有能力建立水师的,曹丕时期和东吴爆发的江陵之战中,尚夜多持油船,将步骑万余人,于下流潜渡,攻瑾诸军,夹烧其舟船,水陆并攻,破之。可见当时曹军水师还是有一定战力的,黄初五年魏文帝曹丕下令“为水军”,并“亲御龙舟,循蔡、颍,浮淮。”,次年曹丕又下令“为舟师东征”,“戎卒十余万”,称帝后令司马懿训练水师,《三国志.文帝纪》司马宣王治水军于荆州,欲顺沔入江伐吴。魏明帝时期,为了讨伐辽东的公孙渊,《三国志.明帝纪》诏青、兗、幽、冀四州大作海船。

所以说不要小瞧了曹魏的水师实力,虽然不比东吴强,但是一旦东吴实施从海上发动对曹魏的袭击,必然是要抽调长江沿线的东吴水师,那么漫长的长江防线就会出现多处防御弱点,曹魏水师打不过整体的东吴水师,但是打留守的还是可以的,而且曹魏的江淮前线距离建康太近,如果曹军有水师做依靠,可以放心的渡江作战,那么建康就时刻处于曹军铁骑的威慑之下,孙权没那个胆量行此军事冒险之举。

第二点,即便东吴实现了在曹魏沿海地区登陆的作战计划,但是青州徐州幽州都不是曹魏的统治核心,吴军登陆不足以引起曹魏全局的军事被动,曹军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调动兵力围堵吴军,那么吴军的软肋就又暴露出来了,没有足够的战马,就没有足够的骑兵,从海上运兵也难以运送足够的攻城器械,那么吴军步兵如何在曹魏后方攻城略地,如何面对曹魏的骑兵蹂躏,送去的兵少了不起作用,送上去多了,一旦被曹魏围歼,吴军精锐尽损,东吴没准有亡国之危。

第三点,吴军水师有足够的实力执行海上登陆作战的计划吗?但是没有,吴军水师战力是很强,战船也是三国之中最强的。

优质答案2:

在那时的船只能在内江河和湖泊中航行。无造船和航海技术。

二、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孙权为何不攻击蜀国后方?

优质答案1:

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表

国别户数(万)人口数(万)

蜀2894

吴52.3230

魏103443.28

合计183.3767.28

魏、蜀、吴三国人口比较表蜀国有28万户,94万人,;吴国有52.3万户,230

万人,,魏国有103万户,443.28万人;三从两点变化得知蜀国每户大约有3.

4口人,;吴国每户大约有4.3口人,魏国每户大约有4.3口人,四通过比较三国人

口统计,得知三国中魏国人口最多,吴国其次,蜀国最少。三国的政治经济历史,得知魏

国是三国中实力最强的,当然也是人口最多的,在当时三国鼎立的局面下,魏国也是最具

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事实上三国时期各国的常备兵维持一般都不超过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十,这也是一个基本

的规律,只有蜀国例外,却也相差无几,蜀灭时只有二十三万户,九十四万人,只有兵十

万多一点。吴灭时约四十余万户,二百三十万人,有兵二十余万。

蜀汉在三国后期军事上比较活跃,但蜀汉发展至后期,人口不足百万。也就是说要用10

万兵的话,则10个人中要有一个当兵,老幼妇女去掉,只选青壮年,比例要达多少?还要

不要发展生产?历史上(正史)的诸葛北伐,每次都不超过五万人。此时孙吴有兵23万(

230万人口)。曹魏有兵50万(443万人口)。魏蜀实力相差悬殊,正史上诸葛亮六出祁山

的总兵力加起来都没有30万。最多的一次6万,最少的一次万余。蜀国人口不过百万,能拖起10万军队都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诸葛亮的最大活动兵力不会超过6万。魏国的西线防御

兵力在20万左右。(曹真一路近10万,司马懿和张颌领另外10万。活动兵力在15万左右。)

三国时期蜀汉和吴国地方不算小但多是蛮荒未开发的地方,人口稀少。人口稀少则兵源税负都少,以上数据表明蜀汉和吴国的综合国力和魏国比起来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所以不是吴国不愿出兵或不明白,从历史上看还是无力出兵或出兵无用。不要看三国演义上多是以少胜多的战例,看看军事史就明白古代战争由其是国家战争兵力钱粮是根本因素,只能说魏国完全有能力两线防守。东吴也明白这一点,所以,对待蜀汉是联合的政策,对于魏国多是采取防守的策略。

诸葛亮很早就明白这点(隆中对)所以要把荆州拉进来增加国力,失去荆州后他自己也知道没什么希望了,诸葛亮文集中有很多和诸葛瑾的通信,直到他病死,几乎北伐的每一步诸葛亮都告知了东吴,从诸葛瑾的回信看在诸葛亮北伐期间东吴多次派兵协助,但都以失败告终。三国演义并不是正史没有详细记录。

吴国实力强于蜀汉是正确的,但与魏国比还有很大差距(参看资料),三国经历多年,老百姓已不愿打仗且魏国的政治还是很好的,老百姓有饭吃(参看曹 *** 的政治改革)都愿服从曹魏政权的管理这也是两国伐魏不成功的重要原因。诸葛亮隆中对说的是待“天下有变”说明他也知道如果魏国不内乱政治一直清明,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即便武力出兵也还是很困难的。

所以诸葛亮北伐期间吴国是多次出兵的,但规模都不大,诸葛亮规模也不大,根源还是国力问题。但还有一个史料就是吴国在孙权中后期政治开始混乱,因为皇子众多争斗不休导致派系林立内政堪忧和蜀汉诸葛亮一人说了算的局面完全不同。在如此内忧的情况下吴国还是多次派兵伐魏以呼应诸葛亮说明吴国大抵领导阶层还是头脑清楚的,无奈实在是兵少将寡,加上内部问题都自顾不暇哪能专心打仗?应此不是吴国不想实是无能为力。

优质答案2:

唇亡齿寒,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孙权不傻,就是打也不一定打得赢,孙吴主要是水军历害,水军到蜀地和陆军打就是送人头的。

三、东吴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之后,为什么不继续进攻曹 *** ?

优质答案1: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是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分水岭。自孙刘联军击败曹军后,曹 *** 逃往北方休养生息,刘备,孙权开始扩张地盘,瓜分荆州,终成鼎立之势。

赤壁之战是周瑜为主帅,统领东吴水军为主力,刘备军团为辅助,共同对抗曹 *** 数十万大军的战役。孙权坐镇后方,为周公瑾统筹补给,经过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终于在赤壁大破曹军。但曹 *** 北归后,东吴却总一直徘徊,没有什么大的进展,尤其是对曹 *** ,刘备方面,除了白衣渡江夺取荆州外,并没有对刘备曹 *** 等做出什么实质性征战,这是为什么?难道是东吴武将能力不足?还是孙权不是明主?

下面小编和大家一起探讨东吴为什么很少发动进攻。

首先,民间有个说法“曹 *** 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得人和”。曹 *** 在早期挟天子以令诸侯,迎取天子,用中央政权来支配或讨伐地方军阀,可谓得天时。刘备出身皇室宗亲,被称为刘皇叔,在以仁义为本下,不断吸收人才,也很得百姓拥护,所以得人和。而孙权自孙策死后,统领江东,以长江为天堑,水军天下第一,所以孙权得地利。

既然是以长江为天堑,水军为本,虽然能纵横江面,但到了陆地,进行城市的攻夺战就不是江东军队所擅长的了。所以天生的情况,就决定了东吴不善陆战。

其次,赤壁之战是周瑜打败曹 *** ,周瑜是鹰派,不断进行战斗。然后周瑜死后,鲁肃为大都督,鲁肃为鸽派,主张联刘抗曹,所以不会对刘备进行侵略,也不会去主动攻打曹 *** 。吕蒙之后的陆逊也是同意联刘抗曹的。刘备死后,刘禅继位,也是同样与孙权进行友好相处。

还有就是自赤壁之战后,东吴只有吕蒙夺取了荆州,扩大的东吴实力。但吕蒙也和周瑜一样,过早的去世,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孙权虽然统帅过军队,抵抗曹 *** ,但经过逍遥津一战,孙权就有了“孙十万”的称呼,从此再也没带兵对抗曹魏。

江东基业是从孙策起兵开始,以传国玉玺为质从袁术处借兵三千,吞并刘繇,王朗等,才拥有江东六郡。孙策让孙权为接班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孙策也没指望孙权能不能发展壮大,只是认为孙权可以保住新创的基业。

孙策:举江东之众,决机於两陈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

然后,江东地处东南,与刘备,曹 *** 底盘接壤。刘备,曹 *** 也是世之英杰,手下文臣武将很多,都很有能力。况且孙权毕竟比刘备,曹 *** 等年龄小很多,孙权在弱肉强食的年代,能鼎立江东已经很不错了。曹魏五子良将,八 *** ,刘备五虎上将,卧龙凤雏都不是善者,江东虽有良将,但与之交锋仍然不知胜负。

最后,孙权去世后,东吴政权不稳,诸葛恪被杀,孙亮被废,可谓动荡不安,内政都没有处理好怎能再去攻打别国。孙俊死后,孙郴主政,更是荒 *** 无度,霍乱朝纲,幸亏老将军丁峰除去此害,江东终于平静。

经过以上几点分析,东吴只能联刘抗曹,与蜀国互为救援,仍然处于被动局面。所以孙权虽为明主,江东将领也尽职尽责也很难有什么大的扩张行动,只能低调行事,所以没什么存在感也是必然了

优质答案2:

其实东吴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就已经对战后的进攻曹 *** 做了安排。只不过是曹 *** 早就做了预防准备,才没有吃亏,将局势稳定下来。在漫长的时间里,东吴和曹 *** 之间的战争,贯穿了整个孙刘联盟的阶段,直到孙刘联盟破裂,孙权夺取关羽的荆州之时。

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孙权就在兵力上打了埋伏。周瑜要求五万人马,保证打败曹 *** 。可是孙权只给了周瑜三万人马,剩下的两万说是以后再给。实际上,那两万人马是以刘备的一万水军和江夏的一万陆军冲抵了,孙权没有再给周瑜一兵一卒。

周瑜凭借着孙刘联军的五万军队打败了曹 *** 。并且,周瑜在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后,马不停蹄,直取位于长江上游的荆州。其中对于战略要地,南郡的江陵,周瑜不惜和守将曹仁作战一年之久,这才夺取了江陵。这样,东吴就完成了全据长江的战略目标。

而孙权则亲自率领节省下来的军队,在淮南发动了对曹 *** 的攻势。孙权攻打合肥,张昭攻打九江。只是可惜的是,孙权的军事能力太差,他围攻合肥一个多月都没能打下,只能撤军。孙权没有能在淮南有所建树,是因为在赤壁之战前,曹 *** 就已经增兵淮南,从侧翼牵制孙权的发展。再加上孙权长期围攻,曹 *** 派援兵前往救援。

在此之后,孙权集团的军事实力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由孙权指挥,位于长江下游,兵力指向淮南。另一部分由周瑜指挥,位于长江上游。周瑜的目的是吞并刘备的势力,夺取西川。但是,由于周瑜早死,这个目标没有实现。

孙权在周瑜死后,采纳了鲁肃的建议,将南郡借给刘备,让刘备承担长江上游的防务,集中力量在下游。在这一段时间里,孙权在淮南实力占有优势,多次向曹 *** 发动攻势,取得了一定的战果。曹 *** 发动对孙权的反击,也达不到目的,只能发出“生子当如孙仲谋”的感叹。

不过,在这段时间里,孙权的攻势并没有得到刘备的协助。刘备将主要的力量投入了夺取西川的战争。在刘备夺取西川的时候,孙权心里十分气愤,对刘备破口大骂,说他的挟诈的猾虏。在和刘备索还荆州未果的情况下,孙权发动了湘水之争,最后达成了中分荆州的协议。

孙权和刘备在湘水之争中和解,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想要在长江下游对曹 *** 做最后的决战。当时曹 *** 的兵力深入汉中,孙权和刘备和解,刘备率领军队回川。如果曹 *** 继续攻击,刘备和曹 *** 在西川厮杀,这就将曹 *** 的主力牵制在了西川。孙权就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趁虚夺取合肥,控制淮南。

于是,孙权集中了自己手中最大的力量,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合肥。这一仗,曹军在张辽的指挥下重创了孙权,尤其是逍遥津一战,让孙权丧失了斗志。同时,老 *** 巨猾的曹 *** 在夺取汉中后,并没有继续南下攻打西川,而是率领了主力回到关东。这使得孙权无懈可击,只得放弃了向北发展的意图,暂时转入防御状态。

在鲁肃死后,吕蒙接任。吕蒙顺应孙权的意图,提议放弃北出淮南的战略,转而代之以夺取长江上游的荆州,建立东吴完整的防御体系。这样,就可以为下一步称帝做准备。

孙权接受了吕蒙的建议,趁关羽发动襄樊之战的时机,偷袭夺取了荆州,擒杀了关羽。但是这样一来,孙刘联盟的破裂引发了一系列的恶果。在经过两败俱伤的夷陵之战后,实力受损的东吴,又面临着加长了的长江防线,完全在曹魏面前处于守势,失去了进攻的能力。最终,刘备和孙权都失去了争夺天下的机会。

结语:

在赤壁之战时,孙权就已经对淮南做了攻取的计划。在赤壁之战后,周瑜在江陵和曹仁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攻防战,夺取了江陵。在将南郡借给刘备后,集中兵力的孙权,在淮南又连续进行了多次征战,取得了一定的战果。

就算是在和刘备翻脸的湘水之争时,由于有鲁肃的坚持,孙权依然没有放弃在淮南发动攻势的企图。在湘水之争和平解决后,孙权趁曹 *** 主力没有从汉中归来的机会,发动了合肥之战。在这一仗中,孙权出动了东吴最大的兵力十万人马。

可惜合肥之战,孙权被张辽所败。这使得孙权对在淮南方向上发展的信心遭到了挫败。在吕蒙的蛊惑下,孙权终于放弃了战略进攻的方针,转而走向了战略防御。

夺取荆州,擒杀关羽,夷陵之战大败刘备。这一切看似都是东吴取得的辉煌胜利。但是,这一切也使得东吴遭受了战略上和实力上的损失。自此之后,东吴失去了对曹魏的战略进攻能力,失败只是早晚的事情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1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