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女是怎么来的?古代宫女怎么说话

2022-12-04 22:25:31 380 0
奇闻异事录

古代宫女是怎么来的,为何不能生育?原因让人无奈!古代宫女是怎么来的,为何不能生育?原因让人无奈!现在很多人都知道,古代皇帝后宫佳丽三千,但是这些些女人的命运却各不相同,有的是被皇帝临幸,有的是自愿入宫,还有的是被强迫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她们都是从一个地方被送到到了另一个地方,这就是宫女。在古代,宫女的地位非常低,甚至连奴婢都不如。

一:古代宫女是怎么选的

古代宫女是怎么来的?古代宫女怎么说话

四、看举止看完以上三点之后,自然就需要看宫女们的举止了,而且来入选的女孩子们也非常注重这一点,所以她们在入宫之前一般都会先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姑姑们会让宫女们做一些事情,比如说走几步路,又或者说是其他方面的一些事情,总之这些动作都是姑姑指定的。姑姑们会在旁边进行观察,如果女子举止太过轻佻,那么就会被淘汰,但如果举止得体而又典雅,自然就可以被留下来。

二、看外形看完身高之后自然就要看外形了,只不过这个外形是包括很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考察五官的端正性,而且还要考察整个仪态。换句话说,就是不仅要考察女子容颜,而且也要看其身材,除此之外还要从气质着手,五官端正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而除此之外,肩,腿,背以及其他方面都是考察的重点。如果有一项不达标,那么都会被淘汰。

经过以上挑选之后,只表示她们可以留在宫中,但接下来还有其他方面的考察,而这种考查相对来说就有一点让人害羞了,因为在考察的过程当中,老宫女们会对这些宫女进行肉体检查,而优越者便可以做上等宫女。上等宫女跟普通宫女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她们可能会被选为妃,所以她们的机会也会更多一点。古代选拔宫女也是非常严格的,其程序不亚于选妃。不过这也非常正常,能够进入皇宫的自然都非等闲之辈,哪怕是宫女也都是最优秀的女子。

二:古代宫女是怎么生活的

红楼梦里丫鬟的等级,通过月例是可以分别出来的。比如说花袭人的月例也就是工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津贴,是二两银子,袭人的工资本来是一两银子,因为她是贾母的丫鬟,贾母有八个一等丫鬟都是一两银子的月钱。后来王夫人私自给花袭人涨工资,她的月钱成了二两一吊钱。

古代,丫鬟的工资是多少?

做丫鬟的一般家里条件都不好,除了像鸳鸯,小红这样是府内管事家里的子女丫鬟,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买来的丫鬟,还有就是从别人府里要来的比如晴雯。

这些人算小好出身可能是最好的了,那她来府上却做的是中低级别的丫鬟,这么看来,外边的环境一定不是很好,收入不仅保证不了这么多(连最底层的丫鬟的收入和待遇可能都比外边要好很多),再就是女孩子在贾府,尤其是荣国府生活的还很好,所以自然是不愿意离开了。

试想,现在有一家国有大型企业,虽然这里面的服务人员做的都是服务工作,但是待遇却是很好,而且还是正式员工,红利,月薪,年底分红,社会地位都不错,当然有很多人愿意去了。

说不定还要走后门。

看空姐就知道了。

还有很多的丫鬟能够转成“领导”,比如小红,她就“下死眼”的和贾芸成了,秋桐在贾赦那熬出了头,给了贾琏,袭人不用说了,平儿不用说了,鸳鸯不用说了,有地位的丫鬟就如同空姐领班,很有面子的。

红楼梦中最卑躬屈膝的丫环袭人,关于她的情节有

..她才不卑躬屈膝呢.. 《红楼梦》一书中,袭人是曹雪芹着意刻画的一个人物,曾入金陵十二钗的副册,判词云:“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第5回)。

她在贾府的生存空间中,所有的心思就是如何控制住贾宝玉,以便将来成为一个次主人——妾,地位在主人之下而在群奴之上。

为了这个目的,袭人可说是煞费苦心,使尽手段! 袭人,姓花,原名珍珠,先是老祖宗贾母之婢。

“贾母因溺爱宝玉,恐宝玉之婢不中使,素日珍珠心地善良,遂与了宝玉”(第3回)。

宝玉知其姓花,便从陆游诗句“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竹识新晴”中,取“花袭人”三字作她之姓名。

袭人是具有鲜明的奴才性格的人,忠于主人是决不打折扣的,“这袭人亦有些痴处,伏侍贾母时,心中只有一个贾母;如今伏侍宝玉,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第3回)。

晴雯曾给她起了个绰号,叫“西洋花点子哈巴儿”,话虽尖刻,却很贴切。

她自然是一个美人坯子,姿容“似桂如兰”,性格“温柔和顺”,但十分工于心计。

她曾是贾府最高领导者贾母之婢,其地位是非常独特的,又被贾母赏赐给了宝玉,她“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那么将来成为宝玉之妾是无疑的了。

第5回,宝玉因小睡在秦可卿房里,梦游太虚幻境,被警幻仙子“秘授以云雨之事”,“未免有儿女之事”,造成了青年男子所常有的梦遗。

“袭人伸手与他系裤带时,不觉伸手至大腿处,只觉冰凉一片沾湿……袭人本是个聪明女子,年纪又比宝玉大两岁,近来也渐通人事,今见宝玉如此光景,心中便觉察一半了,不觉也羞的红涨了脸面,不敢再问”(第6回)。

但在回到怡红院后,趁着其他丫头不在,袭人非常利索地寻出衬裤给宝玉换上了,然后忍不住“含羞问道:‘你梦见什么故事了?是哪里流出来的那些脏东西?’”宝玉便毫无隐瞒地把“梦中之事”,以及“警幻所授云雨之情”一一告之袭人,“羞得袭人掩面伏身而笑”。

“宝玉亦素喜袭人柔媚娇俏,遂强袭人同领警幻所训云雨之事。

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与宝玉偷试了一回”(第6回)。

袭人非常爽快地应允和宝玉发生性关系,是有她的想法的,第一,她自认为迟早是宝玉的人,“不为越礼”;第二,因为与宝玉有了性关系后,对于宝玉来说毕竟是一种情感上的牵制与诱惑,“自此宝玉视袭人更比别个不同,袭人待宝玉更为尽心”(第6回)。

俗话说“一夜夫妻百日恩”,这是一个老幼皆知的道理。

袭人以肉体的代价,来初步达到对宝玉的控制,虽小试牛刀,确是大获全胜。

袭人聪明至极,她深知宝玉“任情恣性”,对所有的女性都充满着敬爱之意,虽然自己时刻守在宝玉身边,而宝玉心思不见得全在她的身上,便又开始了对宝玉心灵的控制。

先是规劝,欲让宝玉把心思放在读书上,走仕途经济之路,这些自然只能引起宝玉的反感,充耳不闻,我行我素。

于是袭人“可巧有赎身之论,故先用骗词以探其情,以压其气,然后好下规箴”(第19回)。

袭人假意说她家里明年要赎她回去,入情入理地说出许多必然可以获准离开贾府的理由,说得宝玉信以为真,泪流满面。

然后袭人以此为契机,答应留下来,并提出了要宝玉依从的“三件事”。

第一件,是忌口说那些生生死死的痴话;第二件,“作出个喜欢读书的样子来,也教老爷少生些气”;不去讥讽那些“读书上进的人”;“再不可毁僧谤道,调脂弄粉”。

第三件,袭人称之为“更要紧的一件,再不许吃人嘴上擦的胭脂了,与那爱红的毛病儿”(第19回)。

宝玉自然是点头应允:“都改,都改。

” 袭人说的这三件事中,第一件是应景的,第二和第三件才是核心。

她规劝宝玉收敛那些异常言行,把心思放在读书上,目的在于宝玉能有一个好前程,同时这就大大减少了宝玉与众女子厮混的时间,以让她独自为一心读书的宝玉“红袖添香”,消除了许多动摇她位置的危险因素。

第三件,更是露骨,即杜绝宝玉与众女子过分亲昵的行为,以使其心不受其他女性的诱惑和牵制。

这些条件,可见袭人用心良苦。

宝玉之所以答应这些条件,并非出于对袭人的“情有独钟”,是出于对一个女性世界的怜惜和呵护,他不愿意周围的美丽女性有任何一人忽然离去,他需要的是一个女性世界的完整性。

因此,在同一个回目(第19回)中,宝玉去探黛玉,“黛玉因看见宝玉左边腮上有钮扣大小的一块血渍”,以为谁用指甲刮破的,宝玉说“不是刮的,只怕是才刚替他们淘漉胭脂膏子”时沾上去的。

可见他并没有把袭人的约法三章放在心上,依然故我,一意孤行。

袭人在控制宝玉这个内部世界的手段失效之后,便把浑身的解数用在对付宝玉的外部世界上。

其一,她更有力地靠拢贾府的当权者,取得他们的信任,巩固自己的地位。

她极力讨好贾母、王夫人、凤姐、薛姨妈,就连这些当权者的下人,如鸳鸯、平儿等,都小心侍奉,曲意逢迎,以致都对她赞誉不已。

在第36回中,王夫人就以种种方式确定了她“妾”的地位:“把我每月的月例二十两银子里,拿出二两银子一吊钱来,给袭人去。

以后凡是有赵姨娘周姨娘的,都有袭人的。

”后来袭人的母亲死了,回家守丧...

红楼梦里的丫鬟都在做什么?

展开全部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贾府丫头们的生活作了详尽的描写,其中涉及她们的出身、相貌、衣着、化妆、饮食、起居、女红、恋爱、工作、工资,等等。

小说给我的印象是,她们过着相当优裕的物质生活。

她们不愁吃、不愁穿。

所挣的工资不仅可以养活自己,还可以补贴家里。

工作呢,虽说是伺候人,但风吹不着,雨淋不着,也用不着费多大的力气。

而且,她们还享受着“公费医疗”和“丧葬保险”。

这群丫头的主要工作是伺候主子,上自最高权威贾母,下至小少爷贾兰,要干的活是: (1)伺候贾母吃饭。

第48页(本文《红楼梦》引文均见于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说到贾母吃饭时,“旁边丫环执着拂尘、漱盂、巾帕”。

(2)主子做爱,给放风打水。

第111页,贾琏戏熙凤,平儿干的就是这个活。

(3)伺候宝玉上学。

第134页,说宝玉要去上学,“袭人早已把书笔文物包好”。

(4)剪灯烹茶。

第292页,宝玉要看书,“因命四儿剪灯烹茶”。

(5)打帘子。

第298页,凤姐骂平儿不打帘子。

(6)倒茶。

第340页,小红见宝玉要喝茶,马上过来说:“二爷仔细烫了手,让我们来倒。

” (7)提水。

第341页,秋纹、碧痕“两人共提着一桶水,一手撩着衣裳,趔趔趄趄,泼泼撒撒的。

” (8)打扫卫生。

第344页,怡红院丫头们“打扫房子地面”。

(9)传话学舌。

第376页,凤姐用小红去找平儿传话,从而认识了小红。

(10)浇花、喂鸟、笼火。

第377页,晴雯说小红:“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笼”。

(11)捶腿。

第424页,王夫人睡午觉,“金钏儿坐在旁边捶腿”。

(12)当拐棍。

第457页,宝玉挨打后,“只见贾母扶着丫头,喘吁吁的走来。

” (13)跑腿。

第468页,宝玉叫袭人到宝钗处借书,叫晴雯到黛玉处送帕子。

(14)做针线,赶蚊蝇。

第490页,宝钗到怡红院找宝玉,“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旁,手里做针线,旁边放着一柄白犀麈”。

(15)煮茶烫酒。

第517页,史湘云请贾母赏桂花,在藕香榭,“有两三个丫头煽风炉煮茶”,“另外几个丫头也煽风炉烫酒”。

(16)平儿替凤姐管钥匙。

第533页,李纨揽着平儿道:“嗳哟!这硬的是什么?”平儿道:“钥匙。

” (17)陪打牌。

第557页,众人陪贾母玩牌,凤姐忙走至当地,笑道:“既行 令,还叫鸳鸯姐姐来行更好。

” (18)给主子当秘书。

凤姐的女儿发烧,刘姥姥提醒了她仔细撞客着了,凤姐“便叫平儿拿出《玉匣记》着彩明来念”。

(关于彩明的性别,脂批意见也不一,我认为当是丫头。

此当另文论证。

) (19)给宝玉作伴睡觉。

第714页,袭人走后,凤姐派人在宝玉屋里上夜,两个嬷嬷回说:“派了晴雯和麝月在屋里”。

(20)伺候主子盥洗。

第775页,“因探春才哭了,便有三四个小丫鬟捧了沐盆、巾帕、靶镜等物来。

此时探春因盘膝坐在矮板榻上,那捧盘的丫鬟走至跟前,便双膝跪下,高捧沐盆;那两个小丫鬟,也都在旁边屈膝捧着巾帕并靶镜脂粉之饰。

平儿见待书不在这里,便忙上来与探春挽袖卸镯,又接过一条大手巾来,将探春面前衣襟掩了。

” (21)吹汤。

第826页,宝玉喝了一口火腿鲜笋汤,说“好烫!”袭人笑道:“菩萨,能几日不见荤,馋的这样起来。

”一面说,一面忙端起轻轻用口吹。

她还教芳官怎么样吹。

(22)管库。

第1021页,贾琏要偷贾母的金银器当钱,求鸳鸯:“说不得,姐姐担个不是,暂且把老太太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腾过去。

” (23)陪读。

第1032页,宝玉为了应付贾政的检查,临阵磨枪,“却带累着一房丫鬟们皆不能睡”,在旁“剪烛斟茶”。

红楼梦中丫鬟的名字和他们的主人

展开全部 红楼梦中的丫鬟太多了,就列举较为著名的十二丫环:晴雯(情灵)、袭人(情切)、鸳鸯(情拒)、小红(情醒)、金钏(情烈)、紫鹃(情慧)、莺儿(情络)、麝月(情守)、司棋(情勇)、玉钏(情怨)、茜雪(情谅)、柳五儿(情失)贾宝玉:晴雯、袭人、麝月、茜雪、小红、柳五儿林黛玉:紫鹃(原名鹦哥)薛宝钗:莺儿贾母:鸳鸯王夫人(贾元春之母,贾政之妻):金钏、玉钏贾迎春:司棋...

红楼梦里的丫头们为什么不愿意出去

在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低下,社会上没有为女人提供的就业机会(青楼除外)。

女子的主要出路是嫁人,嫁人好歹直接关系自己一生的命运。

嫁人后的职责就是相夫教子,依附于丈夫;至于自己谋个生计的职业,大概就是当奴仆。

从这个意义上讲,贾府丫鬟算得上是那个时代的“职业女性”。

对一份好工作的考量,用民间最直接的标准就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让我们看看,丫鬟们在贾府里的工作究竟是怎么样?贾府工作环境不错,有面子从硬环境来说,贾府是钟鸣鼎食之家、簪缨之族。

翻译成人话,意思就是“豪门”。

在这里上班起码听起来、看上去都让人倍儿有面子。

就像你要是公务员,一说是在中央部委工作,马上令人肃然起敬,无官也是官了。

正所谓:“宰相府的丫鬟七品官。

”从软环境来看,在这诗书礼仪人家里工作,每天耳濡目染受到的熏陶不一般,可不是文君当垆卖酒接触的饭馆吵杂环境。

所以,贾府丫鬟就显得有些不俗。

比如,香菱和那些会写诗的主子们混久了,也自带“文青”流量。

而且在贾府里工作见的世面也大。

《红楼梦》里的场面描写非常多,从元宵节灯谜晚会到吃螃蟹、赏梅花、办诗社等,更有可卿出殡、元春省亲这种大家伙、大场面。

如果是服务于一般官宦人家或是财主家,你根本连想都不敢想。

这就是平台不一样,你所处的平台决定了你的视野宽度和广度。

贾府收入待遇好,有里子贾府里仆役众多,丫鬟也分等级。

丫鬟的等级取决于跟了哪个主子,以及你在主子跟前的地位。

贾府丫鬟大致分四类:大丫鬟、丫鬟、二等丫头、粗使丫头(婆子不计)。

每一层级的工资有差距,待遇有差别。

大丫鬟位处职场上的中高层。

工资是每月白银一两(王夫人的丫鬟玉钏是二两)。

这个工资在清代相当于一个九品官年薪的三分之一强(九品官是白银33两)。

也就是说,贾府三个大丫鬟能顶上一个九品官的俸禄。

这既说明贾府开支大,也说明待遇不低。

大丫鬟、丫鬟是贴身服侍主子的,比如:鸳鸯、袭人、紫鹃等。

你跟的主子在府里权势大,你的身份也随水涨船高,还能充当半个主子,甚至比赵姨娘这种不争气的主子还体面。

老太太身边的大丫鬟鸳鸯连管家王熙凤夫妇都得紧着巴结。

有职业晋升通道自古丫鬟们的职业晋升,无外乎就是当通房大丫头,再进一步当姨娘,混个主子身份。

这就得靠家里男主子的“赏识”了。

或者靠命运的青睐,就像甄士隐家的丫鬟娇杏,只因在人群里多看了贾雨村一眼,运气好得挡也挡不住,最后还当上了正牌夫人。

揭秘古代丫鬟的地位有多差

展开全部 丫环又作“丫鬟”,也叫做使女或丫头。

这个词用作人称代词,是指婢女,但在古代最初也是指女子的发式,这种发式是把发辫梳成圆环状,左右各一,像树丫型,因年轻婢女多梳此种发式,故谓之“丫环”。

丫环是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物,是社会的最低阶层。

丫环多是指比较年轻的婢女,年纪较大的丫环称老丫环,也有叫“老妈子”的,《红楼梦》里称老丫环为“嬷嬷”。

她们大都是由于家庭生活困苦而被卖到主人家里的,也有的由于祖辈就是主人家的奴才,因而一生下来就注定是主人家里的使唤丫头。

发展历史古代中国属于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阶级观念很重,除士、农、工、商(良民)以外,皆为贱民,婢女亦在贱民之列,只能被迫出卖劳力,做各种杂务工作。

一般来说,男孩子买来做小厮,女孩子买来做丫环,在一个地主或官僚的大户家里,会有很多小厮和丫环。

古代不少文学作品中都描写了许多丫环悲惨的生活经历。

正如其词源,婢女一词源于奴隶,而其最初

一些在战争中的俘虏成为阶下囚以后,便在敌国的统治下为奴为婢。

也就是说,成为婢女是一种刑罚,适用于罪犯,也同是婢女的最初

亦有由周边国家将婢女进贡给中原政权作为贡献品。

除此之外,人口贩卖亦是最普遍、最常见的婢女

中国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上官僚和地主对土地兼并严重,失去土地的农民和小手工业者的生活相当困苦,面对时有发生的天灾人祸,卖儿卖女现象就十分普遍。

一旦自己的儿女卖给别人,就没一点人权和人身自由,不仅终身为奴,甚至世世代代沦为奴仆,生活是相当悲惨的。

清初北京就有“人市”,“顺承门内大街骡马市、牛市、羊市又有人市, 旗下妇女欲售者从焉”。

买卖人口是清政府法律所许可的,康熙二十二年规定:“旗下官兵,须用奴仆,除直隶各省大小文武官员及驻防将军、副都统, 不准买所属之民外,其余仍照旧买人”,所以,文武官员竞相“买良民为奴, 甚至多买馈送亲友”。

等级主要看丫环服侍的主子的地位来定,地位较高的主子贴身丫环叫大丫环,没有固定主子或专供使役的年纪较小的叫小丫环,有些小妾其实也是丫环,一些高级丫环可以担任管事的职务。

《红楼梦》中怡红院的丫头可分三六九等,多数是在外面侍候,不要说到宝玉身边侍候,甚至连宝玉的房间都进不去。

...

红楼梦的丫头们为什么一说撵出去就害怕

展开全部 1.在贾府当丫环,对那些妙龄女孩来说,真是个好去处,如果被撵,就好比将温室里的兰花搁到猪窝里,这一点,每个做丫环的都清楚。

晴雯同宝玉拌嘴,宝玉说要回了贾母撵她出去,晴雯听了跪着哭求宝玉不要撵她出去,司棋因她和表弟潘又安的恋情被揭露,要被撵出去,司棋也是跪求二小姐迎春向上头求情,不要撵她出去。

2.贾府的丫环,日常吃、穿、住、行,看病拿药等费用,贾府全包,另外,每人每月还有月钱可领。

她们待遇相当不错,与现在的白领有得一比。

在贾府当丫环这份工作,就好比现在的公职人员,领着不菲的工资、拿着丰厚的资金,国家替他们交着“五金一险”,而且,退休了还有保障。

这样的好差使,挤破了头也要争取的。

3.在贾府,混得好的丫环不但有机会与主子同桌吃饭,而且有时还会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特权。

比如没有外人的时候,凤姐就让平儿和自己一同吃饭;元宵佳节,鸳鸯、金钏、玉钏等都可与尤氏、凤姐一桌吃饭。

4.她因为教宝玉去隔壁看成人直播被撵,最后投井身亡。

这件事,无数读者认为是王夫人是金钏儿之死的罪魁祸首。

金钏因为言语轻薄被撵,王夫人只是把真相告诉了王熙凤一人,对外的说法,只是金钏打坏了她一样东西被撵的。

丫头们被撵出去,没有了相对应的工资福利和体面,只能靠吃父母过日子,这和金钏作为太太的首席丫头的待遇实在是天差地别。

赶出去了还是奴籍,奴籍是不能为人正室,出去也只能为妾,那时候妾可没电视里演的那么风光,妾的地位很惨的,虽然在贾府也一样是丫鬟或者妾,混的好了当个姨娘什么的,也算是半个主子。

...

《红楼梦》中贾府的财产有多少呀??

贾府一定很有钱,先不说别的,就光是每个月的丫鬟小姐的月度消费额就已经是一个天文数字,还不说元妃省亲的时候盖的一系列的建筑等等,具体没法统计,也许通过贾府收入的

这笔收入,在第53回闪露一次,贾蓉去了一整天,才领回来。

至于数量,只够“世袭穷官儿”过一次年用的,似贾府这样的庞大消费集团,是不放眼里的。

二、十几处“庄子”的租赋。

这些“庄子”不是贾府搞“土地经营”的产物,而是“国初”的“皇封”,也是“官养体制”的一种体现。

在第53回,借庄头乌进孝的口透露了庄子的数量和产量:宁国府有庄子八九个,荣国府的庄子虽然在数量上也是八九个,但面积却大于宁国府庄子几倍。

荣国府一年的租赋总额为“二三千两银子”,宁国府的收入也就可想而知,这一点收入,连过年的开销都不够。

三、贾政的“官俸”。

贾政是贾府中唯一正式做官的人,他的收入是多少,书中没有直言,只写了他还需时时从家里寻求贴补。

清朝官吏,做清官没法活的,因为“按例”领到的官俸只是一种皇恩的象征,无法依此活命,知县的月俸只有几两银子,连“中央”级官吏的月银也只有十几两、二十几两。

定期领取的“关银”,十七八个庄子,最初只是贾府第一代创业者兄弟二人的“收入”。

这笔收入只由两个人及其有限的几个家属去享用,还是满宽裕的,颇也算得上“高薪阶层”。

几代下去,人口数量和消费欲望一起膨胀,“内囊空了上来”的前景是一定要出现的。

“官养体制”的分配形态,因其财“源”带有纯“索取”性,支付者便一定要使之“秩序化”、“固定化”,否则将无法承受。

但是,像政治本身就是“尊严”、“威风”的化身一样,一切吃“政治”饭的集团和个人都会本能地趋于奢侈、豪华,趋于“高消费”。

而且,在一切“高消费”中,首推政治消费。

贾府最大的一场政治消费便是元妃省亲,这笔开销的主体部分是建造大观园,和省亲仪典所需的人力财力。

所耗银子的总量虽然没有详细披露,但仅仅“下姑苏请聘教习,采买女孩子,置办乐器行头”一项“小事”,就动用了三万两银子,省亲的总消耗量也就不难推测了。

一节本属于生活消费的事,一经落在政治集团头上,往往很本能地便使之政治化,花钱买“神圣”。

秦可卿死了,贾珍便凭白花上一千两银子为贾蓉捐了个“龙禁卫”。

此外如祭宗祠、宴除夕、庆生辰、结诗社,都讲的是排场,图的是“风光”。

仅王熙凤一个人的“生日宴”,就用掉了一百六十两银子。

仅贾母“两宴大观园”中的一顿饭,就用掉了二十两银子,难怪刘姥姥迭叹“够我们庄稼人吃一年的了”。

消费额度的日益膨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随着“奴役模式”的升格,造成日益严重的人力浪费与财力浪费。

贾府第一代创业者刚刚转入“纯”消费的时候,“主子”、“奴才”都不会太多。

至几代以后,“合族”上下已经“四五百人”,其中“主子”不足二十人,单是贾母一个就役使八个大丫头,二三流丫头苦干。

秦可卿的丧事,由王熙凤主办,单是第一次点卯,涉及的“婆子”、“丫环”就达一百零六人。

在“纯”消费集团内部,绝不可能有“廉政”,也不可能杜绝浪费。

他们有时很悭吝,但又从不会节约。

这是因为,在吃“政治”饭的集团内部,任何的“积财”形式都与实地生产无关,都是由“权力”转化而来。

多说一句话,多逞一点威,就能多捞些钱;少说一句话,本分一点,就捞不到钱。

任何一个确有权柄的“主子”,都不会放弃榨取、盘剥。

在捞钱的事上,有的手面很大,有的则小家子气。

前者如王熙凤,单是拿合族上下的月例钱去放高利贷,一年就捣腾出“上千两银子”,加上其它,数年下来为“五七万金”。

她的“高明处”在于将捞钱的主要活动放到府外去干,例如在铁槛寺从老尼姑手里揽了一件人情官司,一下子就捞了三千两银子。

和她的“手面”相比,别人的捞钱就显得小家子气了。

在“主子”层人物中,最贪钱而又限于鸡零狗碎、小打小闹的人,首推那位邢夫人。

此人身为贾府的“大太太”,为人却猥琐得很,对“名”很淡漠,视“利”却如命。

书中第46回对她做了个小介:“……禀性愚弱,只知奉承贾赦以自保,次则婪取财货为自得;家下一应大小事务俱由贾赦摆布,凡出入钱财,一经她的手,便克知异常。

”此人虽贪钱但无事捞大钱,只能干些揩油勾当。

听说“儿子”贾琏盗卖了贾母的库存器皿,便赶紧凑上去敲诈了二百两银子。

侄女邢岫烟借居贾府,每月只有二两例银,她也不放过。

难怪她的亲弟弟傻大舅在暗中也把她咒得一文不值。

位卑近乎草芥的赵姨娘,虽然毫无经济权力,但也见缝插针,能捞一点就捞一点。

儿子贾环上学,她便借机索取了八两银子的补贴。

似贾府这样的外无任何新的财源、内有日益走进“寅吃卯粮”、“盛筵必散”的境地。

这一点,稍微有点头脑的人都会感觉到。

怎么办? 在“官养”温床上躺得太久的人,往往把“官养”本身看成神圣的“秩序”,为此而耻于在吃“皇粮”之外做任何有关生产、交换的尝试。

三:古代宫女怎么出宫

宫女怎么可能出宫 被皇帝临幸前出趟宫 回来怀上了算谁的 那皇上宫里那么多太监不是白白牺牲了宝贝。

从 元 代起,科举考场中设有“出恭”、“入敬”牌,以防士子擅离座位。士子入厕须先领此牌。因此俗称入厕为出恭。并谓大便为出大恭,小便为出小恭。 出宫就是从皇宫里出来,可以是太监,可以是皇帝,什么人都可以叫出宫!

四:古代宫女怎么画

大多数人,如果贪杯好色,很容易就猥琐了,但有少数人,即使贪杯好色,却仍旧风骨秀耸。

陈洪绶乃天纵之才,生逢朝代更替巨变,一生不得志且放浪形骸随波逐流,寄情书画,笔墨长流天地间,晚明是一个星空灿烂的时代,他如董其昌一样也是一个百代标程的巨匠。

歌诗图

款识:迟洪绶画于溪亭。

—— 陈洪绶

明 陈洪绶 作品

大多数人,如果贪杯好色,很容易就猥琐了,但有少数人,即使贪杯好色,却仍旧风骨秀耸。

这些人将伤感与骄傲刻在骨头里,依靠才华与节气,终于让每一次纵欲都干干净净,每一次醉酒都清清醒醒。

明 陈洪绶 簪花持杖图

陈洪绶,字章侯,号老莲,浙江诸暨人。他是中国17世纪最伟大的人物画家,被誉为“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

当我们以敬佩的态度为其艺术成就所折服的时候,也在他身上找到了因功名不成,痛苦无处排遣,从而寄于诗酒声色、寄于狂放的行为举止。

陈洪绶 来鲁直夫妇像

懂女人 爱女人的画家

陈洪绶十七岁娶来氏为妻。来氏是大家闺秀,性格温柔贤淑,还接受过文化教育,能够吟咏诗词,而且她没有娇小姐的习性,颇懂得勤俭 持家,所以两人婚后相处和谐,感情一直很好。(《宣统诸暨县志》卷六十“来氏幼承家学,能诗,清闺唱酬,颇饶韵致。”)生有一女,取名道蕴。陈洪绶二十六 岁,来氏病逝,陈洪绶悲凄欲绝。

二十七岁,经人介绍,娶杭州卫指挥同知韩君之发为续弦。韩氏亦工诗,两人婚后感情很好,在陈洪绶北上京城期间,两人诗书往来,抒发相互怀念与慰藉的深情,这些都有诗为证。韩氏婚后,先后生了六子二女。

四十六岁,陈洪绶在扬州逗留期间,娶了胡净鬘为侍妾,胡净鬘也工诗画,擅花鸟虫草,笔致工丽,后两人同回故乡,曾合作花卉册页传世,净鬘还指导陈洪绶长女陈道蕴学画,“讲究六法”。

明 陈洪绶 泛舟抚琴图

二十三岁那年,,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发生了一件令陈洪绶难以忘怀的事情:貌美如花的名妓董飞仙骑着娇艳的桃花马,带着亲手剪制的质量上乘的生绡,找到了陈洪绶,乞求为她画一幅莲花。

后来陈洪绶在北京的时候,有一次竟然还梦到了这个令人销魂的美人,于是他又写了一首《梦故妓董香绡》:

长安梦见董香绡,依旧桃花马上娇。

醉后彩云千万里,应随月到定香桥。

明 陈洪绶 眷秋图

四十二岁了。他与好友张岱在杭州断桥边饮酒赏月,结果又惹来一段风流韵事。其中的细节在张岱的《陶庵梦忆》中记录着:

岸上有女郎命童子致意云:“相公船肯载我女郎至一桥否?”余许之,女郎欣然下,轻纨淡弱,婉瘗可人。章侯被酒挑之曰:“女郎侠如张一妹,能同虬髯客饮否?”女郎欣然就饮。移舟至一桥,漏二下矣,竟倾家酿而去。问其住处,笑而不答。章侯欲蹑之,见其过岳王坟,不能追也。

酒后失态,跟踪女郎。这情景,活脱脱像现在的男生追女生,但放在古代,且已年过四十,陈洪绶的胆子也确实够大的了。

陈洪绶 执扇仕女

喜好女色,这是古代许多放浪文人的通病,据说陈洪绶是“生平好妇人,非妇女在从不饮;夕寝,非妇人不得寐”。好色,也成为他艺术的催生剂。

陈洪绶画名响亮之后,有一个怪脾气,只要歌妓向他求画,他总是爽快应允。当时人们曾传,“人欲得其画者,争向妓家求之”。

荷花双蝶图

清军入关时,陈洪绶在浙东被掳,“急令画,不画。刃迫之,不画。以酒与妇人诱之,画。”酒和女人,在陈洪绶看来并不有伤他的自尊和人格。

陈洪绶作品

他对于那些豪强有势力的“客”要买他的画,无论怎么恭敬,或施以强暴,他都“虽千金不为搦笔”。据说有一次,一个大官把陈洪绶骗进船里,说是请他鉴定宋元人书画。

船开行后,就拿出绢素强请他作画,陈洪绶大怒,谩骂不绝,并准备跳水自杀,表示坚决拒绝。那大官弄得很没趣,只好作罢,后来又转托他人代为求画,陈洪绶“终一笔不施也”。

虽然陈洪绶喜好女色,但他对前后两妻一妾始终抱有真挚的感情。来氏病逝六年后,他还念念不忘来氏的忌辰,写了两首《怀亡室》诗,来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之情:

(一)

谁求暗海潜英石,琢个春容续断弦,

明知方士今难得,如此痴情已六年。

(二)

衰兰摧蕙护昭陵,一望驱车便远行,

遥忆忌辰谁上食,苍头小婢奠葵羹。

陈洪绶作品

陈洪绶能诗文,善书画,山水、花卉、人物皆佳,尤以人物画成就最高。与崔子忠齐名,时有“南陈北崔”之称。后与蓝瑛,丁云鹏,吴彬合称“明末四大怪杰”。 笔法古拙挺秀,造型富于夸张,具有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著有《宝纶堂集》。

他所画的人物,体格高大,造型怪诞,令人捧腹。

人称三百年没有他这样格调的笔墨,故明清之际,摹仿陈洪绶的画家多达数千人,其作品和技法也远播朝鲜和日本。

陈洪绶 阮修沽酒图

要说陈洪绶可爱纯真的一面,那就是喜欢搞怪,就算是画男子,也给男子头上或手上等部位添几朵花,就连水浒中的插画也不例外。

明 陈洪绶 米颠拜石图

陈洪绶虽然好色,却仍旧风骨秀耸,更是每一次感情的迸发伴随着艺术的转变与升华。晚年则更炉火纯青,愈臻化境。造型怪诞、变形,线条清圆细劲中又见疏旷散逸,在“化”境中不断提炼。成为中国绘画史上引人瞩目的一代大师。直到近代,他的作品还受到鲁迅的极力推崇。

生命清供

文/朱良志

陈洪绶似乎只对永恒感兴趣,他的目光正像他画中的主人一样,手持酒杯,望着远方,穿过纷纷扰扰的尘世,穿过迷离的岁月,穿过冬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时光隧道,来到一片静寂的世界。在这里,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芭蕉叶大栀子肥,这里的一切似乎都静止了。沧海莽莽,南山峨峨,水流了吗,又未曾流,月落了吗,又未曾落。

清代诗人龚自珍说,作诗应兼得于亦剑亦箫之美,他说自己“一箫一剑平生意,负尽狂名十五年”。剑在放旷高蹈,沉着痛快,有唐诗僧贯休“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州”诗中的气势。箫在哀婉幽咽,柔情似水。如石涛诗云“玉箫欲歇湘江冷,素子离离月下逢”,有一种凄绝的美。亦剑亦箫,化慷慨为柔情,转凄婉为高旷。此情此境,易水之滨送别开荆轲,在白露萧萧之时,作生离之死别,高渐离击筑声起,荆轲舞剑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其中意味有以当之;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在月黑风髙的晚上,中军帐内,项羽诀别虞姬,“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歌在冷月下回响,其中意味有以当之。

若说到画,明末清初画家陈洪绶最得亦剑亦箫之妙,他的画可以说是笔底项羽,画外荆轲,幽冷中有剑气,放旷中有箫心。陈洪绶 (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年又号悔迟等,浙江诸暨人。画中多狂士,陈洪绶就是一个狂者,他少负才情,不到二十岁画名就享誉大江南北。他一生沉于酒,溺于色,游弋于诗,更着意于画。他一双醉眼看青山,其人其画都以一个怪字著称于世。明亡后,他越发癫狂,时而吞声哭泣,时而纵酒狂呼,时而在山林中奔跑。他的画也更加怪诞,更加夸张,也更加幽微。

他生当明清易代之际,早年为著名学者刘宗周入室弟子,生平与祁彪佳、祝渊、黄道周、倪元璐等耿耿有骨气的士人相交。明亡后,他虽没有如祁彪佳、倪元璐等以一死全身报国,却选择了落发为僧的道路。但寂寞的丛林生活何尝能安顿他的狷介和狂放,何尝能平灭他心中的痛苦和愁闷。他将一腔愁怨、满腹癫狂,都付与画中诗里。他的艺术中满溢着这样的愤懑不平之气和狷介放旷之怀,似乎有一种说不完的心事在其中摇荡,似乎有无穷的力量在其中奔突。

痛饮离骚图

《痛饮读骚图》,绢本设色,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作于1643年孟秋,在明代灭亡的前夕,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光。时陈洪绶在北京,入国子监,亲眼目睹时世之黑暗。黄道周平台直陈当时奸佞之臣当道,崇祯大怒,后将其下刑部大狱,而满朝文武不敢言,只有远在漳浦的国子生涂仲吉一人为此申冤。这件事对陈洪绶触动太大,他给友人的信中谈到此事,为自己的碌碌无为痛苦不堪,于是愤然离开京城。此图即作于舟泊于天津杨柳青之时。上有款题:“老莲洪绶写于杨柳青舟中,时癸未孟秋。”

此图画一人于案前读《离骚》,满目愤怒,而无可奈何。石案两足以湖石支立,案上右有盆花,青铜古物中插梅、竹两枝。主人一袭红衣,坐于案前,右手擎杯,似乎要将酒杯捏碎,杯为满布冰裂纹的瓷中名器。左手扶案,手有狠狠向下压的态势,面对打开的书卷,分明是强忍着内心的痛苦。两目横视,须髯尽竖,大有辛弃疾“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气势。红衣与画面中的古物形成强烈反差,似乎要将画面搅动起来。在此压抑的气氛中,溶入烂漫的色彩,从而将沉着痛快的“痛”表现出来。老莲之人所难及处,往往正在这微妙处。他的诗心既微妙,又放旷。

东晋时大将军王敦是一个豪放之士,他每每饮酒,不经意中,总是喜欢呤诵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诗句,边吟边以如意敲打唾壸,唾壸边都被打缺了。而老莲这幅画中长案上铁如意放在左侧,正暗含击碎睡壸的沉郁豪放之意。

《离骚》,诗名的意思是“离忧” ——遭遇忧患。《离骚》在中国,是忧愤壮怀的代名词。东晋大将军王恭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前人又有“上马横槊,下马作赋,自是英雄本色;熟读《离骚》,痛饮浊酒,果然名士风流的说法。老莲的这幅画以痛饮读骚为意,抒发沉郁顿挫的忧怀。清初画家萧云从曾画《离骚经图》,他有跋文称:“秋风秋雨,万木凋摇,每闻要妙之音,不觉涕泗之横集。意思正与此同调。

此图本为康熙年间孔尚任(1648-1718)所珍藏,孔尚任是《桃花扇》的

如果说《痛饮读骚图》,侧重展示的是陈老莲的剑气,那么,甲申(1644)明亡之后,他的画中更多地传达的是箫心,是凄婉的心灵回旋,是绝望的心灵把玩。他的很多作品都有一种寂寞无可奈何的气氛,格调清冷,风味高古,不近凡尘。陈撰(1678—1758)说他的画“古心如铁,秀色如波。彼复有左右手,如兰枝蕙叶,乃有此奇光冷响”,颇中肯綮。古淡和幽秀是老莲画风的两极。在古淡中出幽秀,使古淡不溺于衰朽;在幽秀中存古淡,幽秀而不流于俗气。脱略凡尘,高翔远翥,将人的心灵拉入荒荒远世。

闲话宫事图

《闲话宫事图》(沈阳故宫博物院〉,未系年,从笔墨特点看,当作于老莲的晚年,是明亡后的作品。这幅作品画的是东汉末年的一个故事,汉平帝时的伶元是一位音乐家,曾做过淮南丞相、河东都尉,其妾樊通德熟悉成帝时赵飞燕在宫中的故事,伶元根据她的叙述,作《赵飞燕外传》传世。此图画伶元与樊氏在一起闲谈昔日宫廷往事的场景。所谓“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正是此画取意所在。本是一个香艳故事,老莲却从中抽绎出生命的思考。画中女子手捧书卷,石案上一剪寒梅怒放。石案的一侧伶元手按古琴,琴在匣中,而其神情庄重,目视远方。往日的烟云似从他的眼中飘过。此乃老莲生平不可多得的佳作。画与老莲晚年所作的《乞士图》等相似,构图极简略,风味极渊净高古。没有背景,没有辅助的陈设,只有一案横陈,两人相对。琴未张,而观者似听到无边幽怨之声回荡;口未开,似说尽前朝旧事。哀婉的音声从画面中溢出,一切都不可挽回的逝去,一切都在西风下萧瑟,剩下的是无边的惆怅,和不尽的心灵回旋。

这幅画打动我的地方,是对生命的咏叹。陈老莲所表现的也不仅是对旧日王朝的眷恋,我觉得注入的是对人生的把玩。时光如列车在奔驰,生命如窗外的风景一闪而过,即使是如花美眷、如醉人生,即使是位极王尊、美至天仙,都在似水流年中荡涤,惟剩下一些记忆的碎片。每个人都是人生舞台的演出者,又是这舞台永远的缺席者。眼望着西风飘零,但见得荒天迥地,一份惊悸,一份留连,一份怅惋。时光无情将人拋,繁华不再是注定的,人生没有不散的筵席,唯一能做的是,如这位音乐家的无尽的回忆,还有让那心灵中的寒梅永不凋零。画中两位人物的眼神画得非常好,女子似沉湎在往事之中,颔首凝神静读,而那伟岸的伶元却是端视远方,有历尽人间风烟而超然世外的情怀。

陈洪绶的人物画构图简洁而寓意深刻。有一些意象反复出现,如假山、花瓶,花瓶中所插的花也经过特别的选择,再经过夸张和变形,突出他要表达的内涵。传王维《袁安卧雪图》中,有雪中芭蕉,芭蕉乃春夏之物,雪中并无芭蕉。王画不是时序的混乱,所强调的乃是大乘佛教的不坏之理。一如金农所说:“王右丞雪中芭蕉,为画苑奇构,芭蕉乃商飙速朽之物,岂能凌冬不凋乎。右丞深于禅理,故有是画,以喻沙门不坏之身,四时保其坚固也。”在陈洪绶这里,这更是凡常之事。时间和空间从来不是限制他的因素,他的画只在乎表达自己的体验世界。一切都是可以利用的。在陈洪绶画面中反复出现的花瓶中,总是少不了梅花和红叶,梅花象征高洁,而红叶象征着岁月飘零,时光是这样轻易地将人抛弃,而人却执着地留连着生命的最后灿烂。

一瓶清供,盛着的是他对生命的感受。而花瓶往往是锈迹斑斑,它从苍莽中走来。

听呤图

现藏于扬州博物馆的《听呤图》,未系年,款“老莲洪绶”,当为画家逝世之前不久的作品。这类画一视即为“老莲造”,自有生人以来,未有如此般之作也。其中滚动着桀骜、勃郁和顿挫,正所谓才华怒张,苍天可问。图画两人相对而坐,一人呤诗,一人侧耳以听。清呤者身旁,有一片假山形状奇异,盘旋而上,上如悬崖,绝壁中着一暗铜色蚀的古器,中有梅花一枝,红叶几片。一般来说,红叶在秋末,寒梅开在冬末早春,这里却放到了一起。听者一手拄杖,一手依着如龙游走般的树根。画风高古奇崛,不类凡眼。虽有时空上的矛盾,在老莲看来,这又何妨。众人看世间所见之物,而他所见为世外之景。

蕉林酌酒图

宋人有词曰:“流光容易把人拋,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在陈洪绶的作品中不断出现芭蕉和假山,如他的《蕉荫丝竹图》、《蕉林酌酒图》两图中,将人物置入芭蕉和假山所构成的世界中。《蕉林酌酒图》中的主人公手执酒杯,坐在山石所做成的几案前,高高的宽大的芭蕉林和玲珑剔透的湖石就在他的身后,而那位煮酒的女子,正将菊花倒入鼎器中,她就坐在一片大芭蕉叶上,如同踏着一片云来。他以篆籀法作画,古拙似魏晋人手笔。

陈洪绶的作品有一种强烈的高古境界,它似乎只对永恒感兴趣,他的目光正像他画中的主人一样,手持酒杯,望着远方,穿过纷纷扰扰的尘世,穿过迷离的岁月,穿过冬去春来、花开花落的时光隧道,来到一片静寂的世界,在这里青山不老,绿水长流,芭蕉叶大栀子肥,这里的一切似乎都静止了,沧海莽莽,南山峨峨,水流了吗,又未曾流,月落了吗,又未曾落。这是一种亘古的宁静,陈洪绶通过他的画面切入了永恒。

他在永恒中思考着人生,人是多么聪颖的动物,但生命却是这样的脆弱,似乎刹那间就消失,消失在茫茫太古之中,他对人生的惨淡有痛彻心扉的体认。陈洪绶通过他的画面在思考人生所面临的窘境,他浪漫地踏着一片云来,以冷峻的眼光阅历人间风烟,将它淡去,淡去,在永恒面前,一切都如清风届耳。陈洪绶的人物画不是历史的实录,他画的是他的人生,他的生命体验。他有很好的人物造型能力,却痴迷于将人物变形,往往在处理上突出人物头部的比例,人物的脸部几乎没有笑容,没有平常人的神情,一样的神情古异,淡不可收。人物活动的场景和现实的空间有很大的距离。他生活在自己的幻象世界中。

作为一个画家,陈老莲一生似乎和馨香世界结下不解之缘,尤其晚年他遁入空门之后。沉浸在他的艺术世界中,你会觉得,一剪寒梅似乎永远在他的艺术世界中绽放着。这是他的画面的常有道具,也是他人生的道具。这是陈老莲性灵的风标,也是他的艺术的徽记。真像《红楼梦》所说的,这位艺术家似乎吃了冷香丸。他的作品总有凄美的格调,具有冷艳的色彩。

现藏于苏州文物商店的《水仙灵石图》,是一幅设色画,画湖石背后有水仙一丛,叶片以石青敷成,花朵填以白粉,花不多不大,但却影影绰绰,灼目而忧伤,令人难忘。青叶和白花相映,冷艳凄绝,其上有跋云:“此花韵清冷,开与梅华倶。却如孤性客,喜与高人居。”陈老莲其实就是以这“孤性客”的心态来画这些冷花异卉的。

水仙灵石图

又如曾为张大千大风堂收藏,今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花卉图册六开,是老莲生平最重要的花卉作品之一。这组册页充分地体现出老莲“奇光冷响”的艺术风格。图写梅、竹、菊、玉簪等花卉,其中第四幅,构图极简洁,画一铜制花瓶中插海棠一枝、竹叶数片。铜瓶锈迹斑斑,极显其高古之态。整个画面古淡幽雅,气氛冷逸。

陈洪绶非常喜欢将“当下”与“往古”对勘,将“当下”的鲜活透入“往古”的纵深中去,由此挣脱时空的束缚,着以飘逸的用思。

吟梅图

如作于1649年的《吟梅图》,今藏南京博物院,是其晚年精致的作品。在画的右下角,一个女子手捧汝窑花瓶,瓶中插着一剪梅,以兰叶为佩。背对画面的女子坐在假山上,身前诡异的案台上放着笔和纸,纸面上空空如也。此时她正侧过头来,端详梅瓶。画中上对着画面的是一文士,双手紧扣胸前,眉头紧锁,作沉呤作诗状。他前面是巨大的石案,案上青铜镇纸,呈沉静的暗绿色,铜锈斑斑,来历久远,正压着当下出现的、等待书写的宣纸。这个铜制的小物件,像是在游动,在当下与往古、永恒和脆弱间游动。画风迷离,似幻非真,如同打开一条时间的通道,“黄唐在独”,此在渊古。画面中那绰约的红——石案上古器下的红垫、由石案下透出的文士一缕红鞋,还有作诗女子左侧的矮矮的红几,从沉静的、渊古的、斑驳的画面跃出,从浩瀚的历史纵深中跃出,此时你如同读松尾芭蕉那首著名的俳句:

娃跃池塘中,静满传清响。

你似乎听到了历史的回音。此图之吟梅,是要吟出花叶飘零的世相,还是寒中逸出的清芬;是海枯石烂的怅惘,还是性灵超越的轻盈?老莲并没有给予回答。

佛经中说,“法固寂然”;陈洪绶的画有一种“圣默然”的气氛。他在画中不说,却让他的图像所汇成的怪异世界“皎皎地说”,说着他深衷的感受。看他的画常有一种透不过气来的感受,但一朝醒觉,却又有如饮狂泉的感觉。

画家的至友周亮工(1612—1672)说,陈洪绶不是一个画师,而是大觉金仙。所谓大觉金仙,就是如佛一样的觉者。在周亮工看来,陈洪绶远不能以一个画家来看,也不是一个干练的世海中人,他是大觉,他觉悟了别人所不能觉者,或所未觉者。他的画具有很强的装饰味,他的装饰目的不在于和谐,不在于美,而在于深心中的体验。他将这个戏剧化的人生放大着看,夸张着看,他将短暂而脆弱的人生超越着看,通透着看,他睁着一双醉眼,将一些不相干的对象撮合到一起,他凭着那份狂劲,将平常的存在扭曲,再扭曲,他将人请到他的世界中,他的世界对于常人来说是怪诞了,怎么能不怪诞呢?凡常的人哪里看到这样的存在。在这个世界中,他哀怨地诉说着自己对人、对宇宙的看法,拒绝了炎凉时世,那是个拥挤的肮脏的空间;告别了大漠风烟,那是个争斗无穷,将人的灵性耗干的世界。陈洪绶最喜欢画音乐的场面,幽咽的声音从他的画中传出,那是宇宙中一个觉者的清响。

陈洪绶画作欣赏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80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