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2022-12-09 12:14:21 719 0
奇闻异事录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刘伯温到底有什么过人之处?为什么朱元璋要杀他?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要知道,刘伯温是明朝开国功臣,也是一个非有才华的人。他的文采很好,写的诗也很好,还精通天文地理,算得上是一个奇才。但是他的性格比较孤僻,不喜欢交朋友,所以很多人都不不喜欢他。在唐朝的时候,李白是非常有名的诗人,他的诗歌流传千古,被后人称为诗仙。

一: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李善长

要论大明第一功臣究竟是谁,很多人会说是徐达,然而事实上真正意义上的开国功臣却是李善长,朱元璋曾经这样评价李善长:“当年萧何有馈饷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一句话说明了李善长的能耐。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事实上李善长比起萧何的确是分毫不差,当朱元璋攻占应天,其他的将士都在争抢金银珠宝的时候,唯有李善长将应天府的赋税、人口等珍贵典籍悉数保存,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将来朱元璋立足的资本。而朱元璋在外征战之时,还是李善长将后勤管理的井井有条,所以朱元璋从来不用为后方担心。

然而李善长可以说是有萧何之才,却无萧何的智慧,萧何死后家族一直繁荣,到了南北朝时期萧何的后人萧道成更是当了一把皇帝,而李善长就没有这个运气了,七十多岁的时候李善长全家都被朱元璋所杀,只有长子娶了朱元璋的女儿侥幸逃过一劫。

那么李善长当时已经七十多岁啦,且李善长没有造反的野心,为何朱元璋还是要将这个年近古稀的老人置于死地呢?

勾结胡惟庸,威胁到了皇权

其实李善长和萧何唯一的区别就是,李善长太贪恋权位了,洪武帝朱元璋平定了天下之后,李善长是当时的“开国六公之首”,而刘伯温当时仅仅被封为一个“诚意伯”,这背后的差距可以说是天差地别。

然而李善长对此还是并未满足,因为刘伯温当时深受朱元璋宠幸,他怕刘伯温将来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就和原来淮西帮的将领组成了明朝初期的“淮西勋贵”,而刘伯温等人就是当时的“浙东党”。

从朱元璋的角度来说,朝堂之上有两派势力,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是乐于见到的,因为这样子两派势力互相牵制就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然而洪武八年,随着刘伯温的病逝,浙东党一下子群龙无首,而朝堂气氛一下子变成一家独大,这个时候对于朱元璋来说原来替他打天下的“淮西党”已经成了一个炸弹,因为他们随时会威胁到皇权。

所以在这之后不久就牵扯出了明初的“胡惟庸案”,按理说李善长当时已经退下来了根本没他什么事了,可是这李善长人老心不老,一把年纪了还想着遥控朝堂,为此他命令自己的弟弟李存义和胡惟庸联姻,想以此达到自己的目的。

而这一点后来也成为了李善长的“催命符”,若非他和胡惟庸的这层关系,朱元璋还不至于要杀他,可以说就是他的人老心不老害苦了他。

没有自知之明

李善长这个人比起萧何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缺陷就是没有自知之明,可以说萧何就是刘邦肚子里的蛔虫,刘邦在想什么他都知道,刘邦想杀韩信,他甘当下手,刘邦要杀他,他自污名节保全生命,所以这才侥幸逃过一劫。

而李善长比起萧何来说这境界差的可不是一星半点,朱元璋平生的几个忌讳李善长一个都没落下,你说朱元璋能不杀他吗?比如朱元璋平生最恨的就是结党营私,尤其是文臣和武将结合在一起,那么两股势力的结合势必会威胁到自己,而李善长偏偏在这一点上犯冲。

当时李善长想要翻新宅院,钱有了,但是没有人啊。所以这个时候他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向当年淮西的将士们借兵,其实以士兵代替工匠是常有的事。然而到了李善长这就不同了,首先他的身份不允许他和武将私下联络,而且他一借就是300人,人数不算多但也不算少。

而李善长的这个举动可把当时的汤和给吓坏了,汤和打小是跟着朱元璋长大的,朱元璋这个人汤和比谁都清楚,所以他也成为了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但是李善长的请求又不能驳回,所以汤和还是将兵借给了他,但是汤和私底下还是暗中将这件事报给了朱元璋,至于朱元璋怎么想就是他的事了,不过汤和因为这件事也并不好过,本来汤和的关系和军功都足以成为公爵,然而最后朱元璋也只给他封个候,直到几年后才封他信国公。

可以说这件小事也透露出了李善长没有自知之明,胡惟庸案了解后,朱元璋饶了李善长一命,可是李善长不但不谢恩在这之后还颇有微词,也让朱元璋从此记恨上了他。

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行为不知检点

俗话说得好“宰相肚里能撑船”,然而在这一点上李善长还是比不过萧何,李善长曾经有一个手下犯了贪污罪,求李善长出面解决,李善长不得已之下去求刘伯温,可是刘伯温不买他的账,把他打发走了。

也是因为这次事情,让李善长在这之后对刘伯温频频发难,最终逼得刘伯温告老还乡,有这件事情可以看出李善长这个人的心胸十分狭隘。

逼走刘伯温之后,李善长便推荐了自己的老乡胡惟庸,行事也越来越嚣张,朝中大臣也越来越怕他,这已经引起了朱元璋的忌惮,朱元璋几次提醒他,他都置若罔闻,最终也是因为过于嚣张跋扈导致自己卷进了胡惟庸案。

所以综合来看,李善长之死与其说是朱元璋剪除功臣,倒不如说李善长自己作死,有萧何之才却无萧何之智慧,最终七十多岁了都未能幸免于难。

二: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是哪一集

这个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刘伯温被毒死应该是在第18集的。你可以查一查。

三:朱元璋为什么杀刘伯温?

  因此,当时人们怀疑刘伯温是胡惟庸下毒致死。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

四:朱元璋为什么想杀刘伯温

刘伯温的死因,已经成了历史迷案。当时刘伯温生病了,朱元璋让胡惟庸派御医去看他。御医给刘伯温开了一副药,刘伯温吃了这副药以后,感觉就像一块石头塞进了肚子里,很不舒服,又疼痛无比。于是刘伯温就把这件事说给了朱元璋听。当然了,他也不能明说,但话里含有这个意思。不过,朱元璋听完后却很冷淡,没什么反应,只是说了一些宽慰刘伯温的话,让他要保重身体。

刘伯温回家后,不久就去世了。因为这个原因,所以很多人都认为,刘伯温的死,朱元璋是脱不了干系的。而刘伯温被毒死,也成为朱元璋诛杀功臣的又一典型案例。不过,这件事其实是很蹊跷的。如果刘伯温真是朱元璋杀的,那么,朱元璋是怎么杀刘伯温的呢?朱元璋给胡惟庸吩咐,让胡惟庸下毒吗?朱元璋给御医吩咐,让御医下毒吗?很显然,这两种情况都是不可能存在的。

朱元璋是皇帝,是孤家寡人。朱元璋的一生,是没有一个死党的。他不可能相信任何人。如果他吩咐别人去做这件事,便意味着他有把柄捏在别人手里。这样的话,肯定会让他寝食难安。除非这个人已经死掉。但是我们看当时的史书,并没有朱元璋的御医莫名其妙就死掉的记载。胡惟庸倒是被朱元璋给拿下来了,但是,朱元璋本身就很忌惮胡惟庸,不相信胡惟庸,他怎么可能让胡惟庸去做这件事呢?而且我们来看看朱元璋杀功臣的情况,他每次都杀得理直气壮,有理有据。

比如,他杀蓝玉的时候,收集了厚厚一叠资料,还专门为此搞出了一本叫《逆臣录》的书。他杀其他人,也都是证据确凿。虽然这些证据,在我们看来,有些“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味道,但毕竟有证据。民间传说,朱元璋曾经“火烧庆云楼”。他把功臣们都集中在庆云楼里,给他们庆功。结果他提前离开,用火药把他们全部炸死。这样的说法,显然是民间的戏说,是很不靠谱的,也太小看朱元璋的智商了。后来,涂节与胡惟庸一起谋反,发现朱元璋追查的时候,就反过来告胡惟庸。

他告胡惟庸的,其中一个罪状,就是说胡惟庸下毒害死了刘伯温。当时朱元璋对这件事情非常重视。专门问了宰相汪广洋,这件事是否属实?汪广洋回答说,他不知道。朱元璋大怒,把汪广洋贬到海南,后来又把他赐死。如果朱元璋吩咐胡惟庸杀刘伯温,他怎么还好意思大张旗鼓呢?难道他不怕胡惟庸或者御医把这件事情说出来吗?由此可见,朱元璋绝对没有吩咐过胡惟庸,或者吩咐御医杀刘伯温。

朱元璋没有杀刘伯温,那么朱元璋在刘伯温死的问题上,有没有责任呢?我认为朱元璋是有责任的。而且有很大的责任。有什么责任呢?朱元璋明知道胡惟庸和刘伯温有矛盾,当刘伯温生病的时候,他偏偏让胡惟庸安排御医去给刘伯温看病。他为什么不安排别人来去这件事情呢?安排别人去做这件事情,就不会出现刘伯温被毒死这种情况。

刘伯温告诉朱元璋,胡惟庸给的药里有问题的时候,朱元璋说得轻描淡写。他为什么会轻描淡写呢?因为那时候刘伯温还没有死。而且他还没有做好准备诛杀胡惟庸的准备。只有等到刘伯温去世了,胡惟庸及其党羽造反的证据被全部收集起来以后,他才会追查这件事情。可以说,虽然刘伯温不是朱元璋直接杀死的。但朱元璋这是一种“借刀杀人”之计。

而且是一种“一石二鸟”之计。为什么说是一种“一石二鸟”之计呢?因为他不但杀掉了刘伯温,而且还把这个作为胡惟庸的一种罪证,杀了胡惟庸,连带着还杀掉了涂节和汪广洋。由此看来,朱元璋的计谋,实在是“精妙无比”,其心机,也确实是深沉而可怕的。

五:朱元璋有没有杀刘伯温

其次,虽然刘伯温有一定的能力,并且也是浙东集团的领军人物,但他在朝庭的影响力却非常有限,因为当时把持朝庭最大的功臣集团是淮西集团,浙东集团处在明显弱式的位置上,更为重要的是刘伯温当时已经辞去了职务,交出了权力,他根本已经不具有危胁朱元璋的能力,朱元璋何必多此一举?

那么新的问题又出来了,既然刘伯温之死不是朱元璋搞出来的,那么他真正的死因又是什么?我们不防看看相关的史料记载。据《明史。列传第十六刘基》所载:“胡惟庸方以左丞掌省事,挟前憾,使吏讦基,谓谈洋地有王气,基图为墓,民弗与,则请立巡检逐民。帝虽不罪基,然颇为所动,遂夺基禄。基惧入谢,乃留京,不敢归。未几,惟庸相,基大戚曰:“使吾言不验,苍生福也。”忧愤疾作。八年三月,帝亲制文赐之,遣使护归。抵家,疾笃,以《天文书》授子琏曰:“亟上之,毋令后人习也。”又谓次子璟曰:“夫为政,宽猛如循环。当今之务在修德省刑,祈天永命。诸形胜要害之地,宜与京师声势连络。我欲为遗表,惟庸在,无益也。惟庸败后,上必思我,有所问,以是密奏之。”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由以上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事件的基本过程,刘伯温与当时任左丞相掌管中书省的胡惟庸原本不和,胡借机指使人诬陷刘伯温,说刘在老家强占平民土地,朱元璋虽然没有完全相信胡的谎言,但对刘伯温也产生了不满,就剥夺其奉禄作为惩戒。刘伯温得知此事后进京向朱元璋谢罪,此时胡惟庸已逐步专权,党羽把持朝政,刘伯温为国为民忧愤成疾,胡惟庸借机指使医生以给刘治病为名,下毒加害刘伯温。后来朱元璋与刘伯温误会消除,朱并亲制御文赐予刘伯温,并安排人护送其回归故里,但此时刘伯温病体日重,感觉腹中就好象有东西积成拳头大小的石头一样,一个月后刘伯温病死。临死前,他给朱元璋写下密奏一份交给两子说:将来胡惟庸败后,皇上一定会重新想起我,到时候你们把这个交给皇上。后来胡惟庸谋反案果然发生了,他的同党涂节供出胡惟庸当年指使医生以治病为名毒害刘伯温的经过,事情才真相大明。

要谈刘伯温首先应该先掀去后人添加在他身上的神秘面纱,也就是小说《大明英烈传》当中那个能掐会算好象活神仙一样的道人刘伯温形象,可以说基本是小说《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的明朝翻版。这个刘伯温并不是真实的历史上的刘伯温,历史上真实的刘伯温我们可以看一看: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19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