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妓怎么服务

2022-12-09 12:38:21 2166 0
奇闻异事录

古代军妓怎么服务,如何生活?这些问题都是现代人不知道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古代军妓的故事。首先我们要知道,古代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的,不管是家家世还是容貌,都不能和现代女子相比。但是在古代,有一个职业却是很多女子梦寐以求的,那就是军妓。那么这个职业究竟是什么呢?为什么在古代的时候,很多女子都想成为军妓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

1、古代流放女犯是什么意思?

在古代,由于女子没有什么地位可言,在某一角度上来讲,女子就是男子的附属品。不管是杀头还是流放,家人的重视程度都不会高于男人。一旦走上被流放的地步,等待女子的就是黑暗之路,再也没有光明可言。

古代军妓怎么服务

女子一旦确定被流放,首先要经过一些机构认可,这些被认可的人称之为是官妓,通俗点可以理解成专门给军官服务的女子。

比他们更惨的就是军妓,他们要服务的都是一些士兵,白天需要照顾士兵的饮食起居,晚上要给士兵排解心中的寂寞和压力,服侍他们,没有任何自由可言。

有的女子会因为受不了而死去,有的为了活下去也就忍了,但也活不了太长时间。所以很多女子听说要流放,都会选择自尽了结一生。

就代表着古代女犯,犯很重的罪,但不至于死

2、古代男子发配边疆女子的下场?

古代男子发配边疆,家里的女人,一是发卖,在专门的场地上举行,金额都是定好的,有人给钱就可以带走。

二是发放到有歌姬,教唱歌练舞的地方,成为歌姬舞姬。

三是跟着男人一起流放,身上扣着枷锁,脚上穿着脚链,不论是大人小孩都是一样的,能不能到流放地就看自己的命。一路上死去的人很多,甚至一家人都没有了。

如果没有姿色的就更加悲惨了,会被发配到边疆给戍守的战士们充做军妓。发配到边疆当作军妓的女人们,大多都是命运很坎坷,寿命也不会太长就在他乡死去了

3、日军当时给慰安妇使用的“突击一号”是什么药?

首先更正一下,“突击一号”不是药,是避孕套,是二战时期日本军部配发给日军士兵进慰安所时使用的避孕套,由于质地粗硬,做工粗糙,许多日军士兵不予使用,即使领完也是随手一扔!“突击一号”是侵华日军蹂躏中国妇女的罪证!

“突击一号”不是药,据日军战犯回忆是安全套。战争初期,安全套和其他重要战略物资一起从日本出发再发放到各个部队”。“日军军营中之所以发放安全套是为了防止军人感染性病,削弱战斗力,并不是为了防止慰安妇怀孕!” 作为二战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幸存者雷桂英也曾回忆说:“日本军人自己带着安全套过来,用完之后就扔掉了。”

  据相关统计,在日军侵华期间,被日军强征充当慰安妇的妇女超过20万人。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及其亚洲人民犯下滔天罪行的一个不容抵赖的铁证。

从汤加火山爆发到富士山火山模拟爆发

汤加火山喷发的威力,很多网友通过视频已经看到了,遮天蔽日的火山灰,还有喷发引起的海啸,都给当地带来很大的灾难,也有专家预言今年全球的气温可能因汤加火山爆发产生的火山灰变冷。

看到这里,有些网友可能觉得我文不对题了,是不是走错场子了?

非也,之所以说起汤加的火山,是因为要引出下文。

因为汤加火山爆发,有很多网友在日本富士山的火山爆发时间是什么时候,甚至通过动画模拟,直接让富士山爆发了!也有一些网友在下面留言,大声喝彩、叫好。当然,也有网友慈悲心怀,祈求日本平安。

是什么原因让更多的网友对日本充满仇恨呢?

就是因为从1931年9月18日开始,日军开始大规模侵华,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犯下了滔天罪行,这段持续14年的侵华战争,给中国老百姓留下了太多的痛苦记忆,这段记忆已经铭刻在无数爱国民众的心里,流淌在鲜红的血液里!

在日本侵华罪行当中,日军凌辱慰安妇则是令人发指的兽行

什么是慰安妇?

慰安妇英文翻译是Comfort woman,特指二战时期日本为解决士兵将领的性欲排泄问题而推行的军队性奴隶制度。慰安妇的来源主要是中国、韩国和菲律宾,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当然也有来自日本国内的女子挺身队。

在《日军在华暴行录》中有着一段记载:石姑被逼为日本军官洗澡,遭侮辱后成为慰安妇,一天最多被蹂躏30次,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有这样悲惨遭遇的女性可谓数不胜数。如果没有战争,她们的生活可以像童话里一样充满希望,在长成亭亭玉立的姑娘后,还会得到自己期待的爱情。可这些女孩儿最终落在了日本人手中,并且沦为了发泄私欲的工具,我想不仅是石姑对此难以忘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也会铭记在心,绝不原谅。

据网络资料显示,日军对慰安妇的分配标准是这样的,士兵,每100人1个慰安妇;尉官以上军衔的军官,每5人1个;少佐以上军官,每2人1个;将官每人配1个。

慰安妇没有人身自由,日军担心她们逃脱,就把她们关在暗无天日的慰安所里,每天都遭受日军的凌辱,最多的要接待上百个日军,可以说慰安妇时时刻刻都在接受着日军的摧残!

突击一号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简单说,突击一号就是避孕套。

有些侵华日本老兵曾经提起过 “突击一号”和外用药膏的事情,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历史研究学者没有找到这个东西,直到近些年,南京一位学者经过多年的追寻终于找到了,成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文物证据,

日本军人使用突击一号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孕,不是考虑慰安妇的健康状况,而是为了他们自己的健康考虑。慰安妇几乎每天都要接受日军不同次数的摧残,感染性病是在所难免的。

日本政府考虑到日军将士一旦被感染性病,肯定会丧失战斗力,影响侵略的进程。

“突击一号”并不是随意发放的,日军士兵在节假日外出,离开军营时,先要领取“外出许可证”,然后发放一只“突击一号”安全套。日本侨民以及军属来到慰安所的时候,可以发放“突击一号”,但是要先缴纳一定的费用。

除了使用“突击一号”,日军还研制出一种叫606的药剂,慰安妇服用以后,会彻底失去生育能力,让日军更加肆无忌惮的残害那些无辜的慰安妇。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

我是松子说教育,感谢阅读,欢迎,一起聊教育。

4、元朝灭亡以后,朱元璋是怎样对待蒙古女子的呢?不见血但却很残忍?

元朝曾经有着辉煌的历史,它的创立者是忽必烈,但是在忽必烈之前就已经有蒙古的几位先驱为蒙古夺取了很大面积的土地,比如成吉思汗。随着他们势力的不断扩大,他们战争的魔爪,自然也就伸到了中原地区的宋朝。

直到后来忽必烈统一了国家,建立了蒙古族统治的大帝国。但是元朝并不是一个长命的朝代,它仅仅存在了九十几年就引发了很多的民间起义,其中以朱元璋和陈友谅的势力最为强大,最终元朝灭亡,明朝开始。

创业容易守业难,忽必烈能够建立元王朝,说明他有着很强的军事战略,但是他并不会统治国家。

我们都知道,忽必烈是蒙古族,蒙古族人每天在马背上攫取食物,以部落群居生活,所以他们对中原汉族文化并不是很了解,他们不懂得怎样治理国家,统治大面积的土地和百姓。

和哪个部落有仇恨,就发展自己的力量去征讨,但一旦他自己手中拥有了权力,并不懂得如何平息矛盾,巩固国家。

所以,元朝建立以后,将人口分为了四个等级,而汉人是最低级的一种。

即使在战争中死伤了很多汉人,但是汉人的数量依然是很庞大。在一个朝代刚刚建立的时候,肯定有许多旧王朝的残余,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人口以及军队显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元朝把汉人作为最低等人,并且欺压、压榨汉人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元朝后期发生了许多的农民起义,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再加上后期统治者的腐败,朝代的灭亡是必然的。

紧接着朱元璋建立明朝,那么朱元璋又是怎样对待元朝遗留下来的百姓以及部队的呢?

朱元璋起义之前的生活非常苦,小的时候在地主家中给地主放牛。之后的几年,年景很差。以务农为生的朱元璋还有朱家人不得不分散开走上各自逃荒的道路。朱元璋走投无路,削发出家,投奔了皇觉寺成为一个和尚。

但是寺庙中的日子并不好过,他每天干很多的粗活累活,不到一年的时间,寺院的方丈就打发他同其他人一起下山云游化缘。他又一次走上了流浪的道路,但是在这流浪的三年里他见识了人间的冷暖,开阔了眼界。

我想这段特殊的经历也为他日后成就大事业奠定了基础吧。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后,地位逐渐升高,最终得到众人支持成为了首领。并且在应天府建立政权登基。登基后继续北伐,把蒙古人赶到了中原以外的地方。

在战争时期免不了杀人,但当战争结束后,面对那些蒙古族遗留的蒙古族人,他全都一视同仁,把他们当作大明朝的子民。并他在关于处理蒙古人的方法上,他想出了一套很有效的方法。

接下来,我们就讨论一下。

首先,关于处理遗留军队,朱元璋并没有把他们赶尽杀绝,而是把那些愿意投降或者被逮捕的蒙古人安插进明朝的军队当中,当然并不是全部编成一个队伍,是把他们散乱的安排,让汉人对他们进行同化,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思想,不能让他们有反明的动机。

其次是在语言等日常生活习惯上进行了规定,要求蒙古人讲汉语,穿汉人服装,一律禁止穿戴蒙古族服饰。无疑,这是一种文化上的手段。

这些看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您且听我慢慢道来。除去前面的户籍,生活习惯问题外,朱元璋还提出适婚的蒙古族女子必须嫁给汉人,要两族通婚。

这在元朝统治时期“高贵的蒙古血统”必然是不允许同“低劣的汉人”成婚的。朱元璋的这个改变我觉得也是在提升汉人在蒙族人眼中的地位,不让他们再把汉人当作低等人。并且通过通婚淡化他们的血统,对蒙古族人进行汉化。

看到这些不得不佩服朱元璋的智慧。他的目的是明确的,我想也正是他这样的特点,才为大明朝奠定了三百年的基业,明朝的每一位皇帝也都把他当作学习的榜样。

我最喜欢他的一句话:“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元朝灭亡后,朱元璋对待蒙古女子不仅不残忍,反而非常仁慈,甚至可以说达到了中国封建历史中不曾有过的优待。而且朱元璋也最大程度的赋予了他们权力,让她们可以自由的选择生活。

一般情况下,改朝换代之后,前朝的王公贵族或者百姓都会沦为新朝的奴隶。金国灭亡北宋后,发生了靖康之耻,所有被掳掠到北方的女性都成为了金国的奴隶,甚至有史料记载,宋高宗赵构的生母还被迫给金人生育了两个孩子。

元朝时期,蒙古人统治中原后,将中原土地上的百姓划分为四种,分别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和南人,汉人和南人基本等同于奴隶。

元朝律法《元典章》规定,蒙古人打死一个汉人,只需要杖刑,之后赔偿死者丧葬费用即可。而汉人和南人如果殴打蒙古人,则必须要处以死刑。另外在《通制条格》中,元朝政府规定,蒙古人可以随意殴打汉人,汉人不得还报。

蒙古人的诸多不平等政策,引起了汉族百姓的反抗,最终在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并且派出了徐达、常遇春北上进攻大都。

临行前,针对于当时的蒙古百姓,朱元璋对徐达和常遇春做出了指示,《明实录》中记载;

昔元起沙漠,天命入主中国将及百年,今其子孙怠荒,罔恤民艰,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兵戈相加,视如仇敌……,克城之日,毋掳掠、毋焚荡、毋妄杀人,凡元之宗亲皆善待之。

这也就是说,朱元璋当时下令,虽然元朝国君有罪,老天爷放弃了他,但明朝的军队是为了拯救百姓,所以在克城之后,不能对百姓奸淫掳掠,而且还要善待元朝的皇室宗亲。

攻克元大都后,徐达上报战果。此战战果颇丰,擒获大量蒙古人。但朱元璋却履行诺言,善待这些蒙古人和色目人,下达了这样的命令;

第一、征用原来元朝的官僚,有才能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也可以入朝为官。第二、释放扣押在元朝皇宫的女性。

公元1387年,蓝玉深入大漠,消灭北元小朝廷,俘获北元百姓将近八万人,牛羊马匹无数。朱元璋得到消息后非常高兴,夸赞蓝玉是明朝的卫青、霍去病。但随后朱元璋仿效20多年前的方法,将这些俘获的北元百姓悉数释放,当然也包括一半左右的蒙古女子。

这些蒙古百姓被释放后,朱元璋允许了他们留在中原生活,并且将他们分别被安置在了河南、河北之地。随后,朱元璋还贴心的给予了他们农具,让他们可以自食其力的繁衍生息。

当然朱元璋也对他们有一定的要求,那就是移风易俗;

第一、蒙古人曾经采取的是收继婚制,也就是当老爹死后,儿子会继承除了生母以外的所有小妈,或者是兄长死后,弟弟会继承所有寡嫂。这在汉人看来是乱伦,因此朱元璋下令取缔。

第二、大明境内的蒙古族人,禁止再穿着蒙古族服饰,禁止说蒙古语。一律改为汉服和汉语。

第三、蒙古族人不得自相婚配,蒙古女子只能嫁给汉人男子。违者杖责八十,将犯人收为奴隶。

这三点政策,是朱元璋为了同化她们而强制进行的。事实也证明,这项政策非常有效果,很短的时间内,这些被安置的蒙古人在服饰、语言、风俗上完全融入了华夏文明。至于政策的残忍,越关认为根本谈不上,如果没有同化政策,这些被征服的蒙古女子,或许会沦为奴隶,或者是被全部杀掉,最好的结果也是回到大漠风餐露宿。相比之下,让他们融入华夏文明,是她们最好的结局。

穷苦出身的朱元璋,小时候当过放牛娃,要过饭,后来迫于生计还到寺庙中出家做了和尚。机缘巧合加入了郭子兴的起义队伍,开启了他轰轰烈烈的传奇一生。

我们都知道,元朝的灭亡原因之一就是实行严酷的民族分离政策,把全国人口分为四等,其中以蒙古人为至尊,南人(南宋的汉人)为最低等民族。这一时期汉人甚至不能夜晚出行,不允许家中藏有菜刀,花钱娶个媳妇儿还要让蒙古人享受“初夜”。

而朱元璋就是举起了“驱逐鞑虏”的旗号,将元朝赶回了蒙古老家,这才避免了汉人亡族亡种的悲惨命运。相比较于蒙古人的“三光政策”,朱元璋则选择了两手政策,对蒙古的女子分开对待。

首先是在大明疆域内的蒙古女子,因为元朝定都中原已经过去了90多年,许多蒙古人也跟随着“黄金家族”放弃了草原的游牧生活,到中原过上了农耕生活。

而在元朝被赶回蒙古后,大部分的蒙古人来不及撤退,就成了大明的“子民”。虽然朱元璋对蒙古贵族恨之入骨,但他也不能把所有的蒙古人都杀光。于是朱元璋下令让蒙古女子学习汉语,着汉服,并且让他们和汉族男人结婚,想通过这种办法,让她们慢慢的融入到汉民族,一代两代三代过去之后,这些人基本上就都被汉化了,也就不会对自己造成威胁。

另一方面,朱元璋对于在蒙古原始的居民则采取了高压政策。虽然元朝北遁蒙古,但北元实力尚存,依然对中原构成威胁,所以朱元璋一生组织了8次对北元的讨伐,所到之处,也确实屠杀了许多蒙古人。

拿蓝玉强暴元妃一事来说,作为明军的战利品,蒙古的女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皇帝的妃子尚且不能自保,大部分的女子也都基本上作为战利品而分给了明军将士,而朱元璋也是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朱棣的生母据传说可能也是一位蒙古人。

其实朱元璋对待国内的蒙古女子还算是比较比较仁慈的,没有杀戮也没有迫害。让她们慢慢的融入汉民族,保证了政权的和平过渡,也间接的维护了大明的统治。

我是亮仔,欢迎大家讨论留言,亮仔学史,共同探讨历史的那些事儿!

5、古代的青楼女为什么腰间系一根红线,系红线的原因是什么?

古语有云:下海系红绳,从良断青丝!这句话是针对古代的妓女说的,意思就是成为妓女的人大都会系一根红绳,要是从良了就断发断红绳。妓女在古代地位十分低下,她们为男人服务,出卖色相和肉体。我们经常能在电视里看到,有些妓女会在腰间系一条红绳,还有的会系在脚上。现在看来感觉很时尚,不过在那时候却是有特殊的含义。

这一根红绳是她们作为女人的最后尊严,有了这根红绳她们就不再是“一丝不挂”!

其实古代最早的妓女是分为两种的:一种是妓,她们一般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属于才女。但迫于生活只好出来卖艺不卖身,她们大都为达官贵人服务,属于高级妓女,有点类似于日本的艺伎;另一种则纯粹是卖身的,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屠夫,只要给钱她们就提供服务。不过后来慢慢的,为了赚更多的钱或者是形势所逼,艺伎形式越来越少,最后都归于红尘。其实无论是哪一种,她们大都是可怜之人,如果不是生活所迫谁想当妓女呢?但她们毕竟都还是女人,三从四德虽说与她们无关,但谁又能没羞耻心呢?在男人面前宽衣解带也是没办法,所以她们一般会系跟红绳,这样就不至于是“一丝不挂”!

红绳代表吉祥和希望,也是对未来爱情的期许!

任何人都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妓女们也一样。即使她们身处污秽之地,也不能剥夺她们对爱情的幻想。如果不是悲惨的命运降临,谁不想在家相夫教子度过安稳的一生呢?所以她们也和正常人一样,渴望遇到爱情,遇到一个能接纳自己的人。不然年老色衰之后,下半辈子该怎么过呢!这根红绳就是她们最后的一块净土,灵魂的净土。

红绳也有辟邪之意,希望躲过灾难。

相信在她们进到青楼之前都已经受尽磨难,不然也不会选择这条路。进了青楼之后希望能改变生活,那么这个时候就不想再有苦难。这根红绳就是祈祷自己没病没灾,多存点钱。为自己后半生留下积蓄,灾难都离她远去。我们知道做这行的在古代有一种病很可怕,那就是花柳病,与现在的艾滋有点像。毕竟每天接触不同的男人,很容易得病,所以她们系上红绳祈祷自己远离那种病魔。

从良断青丝,腰间红绳警醒自己不能发胖不能怀孕,以便后期从良。

古代避孕其实比较难,不像现在有避孕工具。那时候要么是吃药要么就是结扎,这两样其实都很痛苦。有时候怀孕难以避免,她们系跟红绳在腰间,警惕自己不要怀孕。身材最好不能走形,说不定哪天有人看上自己,能够脱离青楼过自由的生活。

我们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便无法真切感知古代青楼女子腰间缠上红绳的那一抹悲凉和希冀。但是我们能够感受到的是纵使身处淤泥之中,她们仍然心存希冀,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向往,过好自己当下该过的生活。

多少女子用这样一根红绳,守着自己心中最后的尊严,也用这一丝红绳等待着良人的到来。只是红绳易断,而亲手为这女子取下红绳的人可知这纤细的红绳到底有多重。是非曲直,只在一念之间,古代青楼女子,卖艺或者卖身也是她们在那个时代的一份“职业”,都值得被尊重。甚至,因为这份“职业”的特殊性,青楼女子更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善意的眼光。

提到青楼女子,大家都知道指什么意思。但是实际上在古代,所谓的青楼并不是今天的意思。

“青楼女子”的说法怎么来的?

三国时期曹植《美女篇》:“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

这里的青楼,就不是指烟花女子卖艺的地方。

再往前,青楼指的是帝王居住的辉煌典雅的房子。后来引申为大户人家的女子居住的精致雅舍。到了唐宋时期,青楼两个字和女子产生了必然的联系。

唐朝杜牧写的《遣怀》一诗:“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这里的青楼,专门用来指代烟花女子卖艺或卖身的地方。

但是在同一时期,教坊才是指代官方妓女聚集的地方,比如白居易在《琵琶行》中所写的“名属教坊第一部”。

到了明清时期,随着小说和戏曲的发展。青楼才开始成为烟花柳巷卖艺或卖身的女子的专称。

古代在青楼内,卖艺的女孩,基本上都是卖艺不卖身的艺妓,和现在日本的艺妓是一样的。

因此我们会看到古代文人的作品中,提到青楼女子的作品有很多。

著名的秦淮八艳,精通诗词歌赋,琴棋书画,她们和文人雅士来往,基本上都是停留在精神交流的层次上。当然也有存在被某一个人包养的现象,后来被人赎身从良,过的也是正常人的生活。

“青楼女子”的腰上红绳有什么用?

一般情况下,青楼女子几乎不做皮肉生意,卖艺不卖身的歌舞妓,称为清倌人。也有卖艺又卖身的女子,称为红倌人。

青楼女子很少有卖身的,即使卖身,接待的也是一些达官贵人,风流才子。

古代的青楼女子大多都是因为被迫,才成为烟花柳巷的风尘女子。

古代的青楼女子来源大概有两种。第一种是因为家里穷,生活所迫,被父母或亲人卖入青楼的。第二种是因为家人犯罪被牵连,籍没为奴卖入青楼的。

她们没有选择的权利,都是被逼无奈,不得不从事出卖色相的职业来养活自己或者家人,但是她们也有起码的尊严和人格,内心是无比渴望能够得到像一个正常人那样的尊重和认可。

所谓一丝不挂,是对她们人格的侮辱。所以有很多青楼女子,选择在腰上系一根红绳,目的是为了自己脱光衣服,身上不至于一丝不挂,维持一种基本的尊严。

当然,红绳在传统文化中有祛邪避灾的作用。青楼女子在腰上系一根红绳,也是为了祈求平安,希望有一天能够得遇良人,赎身从良,不再忍受烟花柳巷的漂泊生活。

END.

我是博书君,更多精彩内容,请我的头条号:博书。看完文章,记得点赞~

这个主要是用来做一个区分,有系红绳的是妓女,没系红绳的是娼!然后妓女系红绳的地方不同也有各自不同的含义。

古代妓女跟娼女实际上是不同的,妓女更多是有一门才艺的,她们一般只出现在青楼怡红院这种高级场所,通过卖唱卖舞来给客人们助兴,所以嫖妓实际上是有身份的人在做的!他们虽然有男欢女爱之意却没有直接发生关系;而娼女则是性工作者,就是单纯的性工作者。

妓女系红绳的地方不同含义也不同,手脚系红绳的这类人往往是守身如玉的处女,她们出入于风尘场所往往是因为各种迫不得已的情况,手系红绳的意思就是心系红尘,这是想让人赎身的意思。如果有客商看上了她们,然后她们又愿意跟着客商的,则可以由客商出钱赎她们出来。比如曹操的妾卞夫人就是这种艺妓出身,当时的卞夫人被恶少欺负,曹操挺身而出英雄救美,杀了那个恶少并把卞夫人娶回家(夏侯渊去替他顶包)。

而腰系红绳的人则是人妻入妓(已婚过),当时的人有的身份有问题,她们往往是被抄家后被卖入青楼妓院的,也有是被丈夫(赌徒)或者婆家卖掉的。这类人不是处女,但当妓女也是不情愿的,她们这类人是可以跟她们发生性关系,但是前提是要她们愿意,否则就会被青楼保安给打出去的。

现在一些国外的高级服务场所仍然有这种类型的区分,只是区分的方式会有各自的规则,比如手戴戒指等等。

6、为什么充军是中国古代惩罚罪犯的一种方式,这样对正常参军的人是不是不公平?

听老一辈人讲,古代的从军发配和从军,是两个不同概念。从军发配是,犯了进乎该死的罪刑,比死刑少微轻点,这样的人被发配边疆,比较贫寒的地方,有国家人员管制,强治劳动改造。后边这种从军,是现在当兵,不过旧时代,可和现在不一样,过去是生活急度困难,才吃粮当兵。有不恰当的地方,提指教!

在中国古代从军是刑法的一种,从军的人是犯人,通常在战争中是充在最前面的挡箭牌,他们比起来是在严加管教下进行各种活动,是犯人。而正常当兵的人是在的确没别的办法下才当兵,我国古代有人相残食的吃人时代,常言有"好人不当兵,好铁不打丁"的传说。尽管这也和从军的犯人也不同,从军的要比当兵的战死的机率高的多…。

不管古代还是现代,军队军人都分三六九等。唯一不同的就是现代军人的待遇比古代军人的待遇好的多。古代充军的军人,对于正规编制来说是很高兴的,因为他们是阵头军又或者是死士。现在的军队没有阵头军之说,更没有死士,即使有都会签署自愿协议。

古代充军的有男有女,男的什么活都做,随时都可能不得好死。女的就不多解释了,军妓是她们唯一的出路。

7、古代是怎样解决光棍问题的?

从古至今,光棍现象一直存在,而且古代的光棍现象远比现代严重。为此,古代的百姓和官府想尽了办法解决光棍问题,甚至做出了很多现代人无法理解的事情。

古代的贫苦百姓的方法

众所周知,由于古代权贵阶层垄断了土地和教育资源,导致大量普通百姓没有获得知识和财富的途径,因此变得赤贫。这种情况也使得社会的贫富差距极大,有钱人可以三妻四妾,而穷人可能会一辈子没有老婆。

为此,很多穷人开始“租赁老婆”。当然,租赁来的老婆也是穷人的家的妻子,他们也是迫于生计才把妻子的出租,然后换取一定的生活费。

这种情况再封建社会普遍存在,被人们称之为“典妻”。典妻在汉代已经产生,《汉书·贾捐之传》中记载;

嫁妻卖子,法不能禁,义不能止

由此可见,汉代的穷人迫于无奈,已经开始卖妻卖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间的典妻行为逐渐形成了完整的流程。一般情况下,租赁双方会签订合同,租期大致为3至5年,价格则根据女人的年龄、相貌,以及典租的时间长短而定。

清朝时期,由于清军入关,大量八旗子弟抢夺妇女,民间的典妻之风更甚。在所谓的康乾盛世时也是如此,在汪景祺所著的《西征随笔》中有这样的记载;

然督抚藩臬,皆满洲人为之。此辈不谙吏制,贪暴成性。三十年来,有司民以奉仁官。取之闾左者,十倍正供,桁杨桎梏,至卖儿贴妇以偿。

民国时期,毛主席在《兴国调查》中也曾说过清朝的情况;地主富农不仅有妻,而且还有若干个妾,而中农的的百分之十,贫农和手工业者的百分之三十,雇农的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没有妻子的。贫困的生活也使得典妻现象普遍存在。

当然,除了典妻这种情况,还有一妻多夫的现象。

关于一妻多夫,大部分时候是几个穷人,或者是兄弟几人共同娶一个妻子。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中曾记载,浙江舟山群岛上有一些贫困的渔民,他们大部分都是一家兄弟几人共同娶一个妻子。而妻子所生的孩子,也由兄弟几人共同抚养。

古代朝廷和官府的方法

古代官府针对光棍现象,想出了很多强制性的措施。比如强制早婚早育,或者是强迫女子出嫁。一些极端的时候,甚至还会强迫尼姑还俗嫁人。

汉代时,刘邦确立了人头税;

人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汉仪注》

此税一出,很多人家迫不及待的把自己家中已经15岁的女儿嫁了出去。后来,刘邦的老婆吕雉又在这一基础上增加了女性的“单身税”,规定15岁以上女子没有嫁人的收取600钱。

当然,除了这种做法,还有官媒指定,由官府强行将女子婚配。

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晋书》

另外,古代官府还会鼓励寡妇再嫁,或者是一定程度上限制富人纳妾。比如,明朝的律法规定,百姓四十岁以上无子者才能纳妾,否则杖四十。

最后说说强迫尼姑还俗嫁人。

实际上,古代朝廷对和尚、尼姑的管理并不健全,因此很多时候寺庙便成为了藏污纳垢之所。南北朝时期,北齐皇帝高湛的皇后甚至还把高湛的龙床搬到了相轮寺之内,与主持昙献媾和。这也是很多有为的帝王灭佛的原因之一。

和尚不检点,很多尼姑也是如此。为此,历史上很多朝代也曾限制女人出家,或者强迫一些生活不检点的尼姑还俗嫁人,在这一方面限制尼姑最多的就是明朝。

明太祖朱元璋曾经下令,百姓家的女子不满40岁,不可以出家,后来建文帝朱允炆甚至把条件上升到了59岁。并且在《大明律》中规定,女子私自出家,杖责一百,责令还俗嫁人。嘉靖时期,条件放宽,虽然免除杖责,但依旧需要还俗嫁人。

看到这个题目,感觉奇了怪了,古代想当光棍都难,还要去解决吗?

虽说古代有皇宫佳丽三千、王侯将相三妻(一正妻两平妻)四妾及溺婴等现象,似乎严重破坏了当时的男女比例和谐,但这些和战争劳役相比,只能算九牛一毛。

多数史料显示,各朝男女人口比例都非常接近。但是,实际存在结果却是女性比例远远超过男性比例。想想被称为“三寸丁谷树皮”的武大郎都能娶到貌美如花的潘金莲,就不难看出,在古代男人娶妻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虽说武大郎只是个虚构人物,但是任何艺术都是取材于生活、来源于生活,也绝对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

从秦灭六国,到楚汉争霸就不多讲了。男子死于战争、劳役都简直难以计数。如: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军40万;项羽坑杀秦军20万;死于修筑秦直道、长城、陵墓的男丁多达数十万。

汉朝及三国时期

汉代初期规定,丁男服役年龄从23岁到56岁。但是,到了汉景帝时期,最小年龄又调到20岁。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公元前200年,率领32万大军远征匈奴,结果被匈奴40万大军围困在白登山7天7夜。出动大军就是32万,所需劳役至少倍数之多。据《汉书·匈奴传》记载:当时冻掉手指头的兵士就有十之二、三,而且没有吃,就更别说普通的劳役人员了。虽然没有此战伤亡人数的史料记载,但是如此大战,如此困境,伤亡人员至少在数万以上。

直到公元前195年刘邦病逝,国内消灭异性王的战争也算停止。当时虽有人口6300万,但是男子人口比例,相对女子的比例绝对非常悬殊。

接着,进入文景之治,男女人口比例逐渐拉近。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在位54年,基本打了54年的仗,卫青、霍去病等事迹就不一一细说了。据《盐铁论·水旱》记载:那时的徭役“发征无限,更徭以均剧。”当时已完全突破了服役期限。

后来,人们好不容易过了数十年的安生日子,又发生了王莽之乱,刘秀建立东汉,虽然打出“犯我强汉,虽远必诛”的大汉雄风,但是战死的男丁也是难以数计。据《后汉书·五行志》记载,有一首童谣:“小麦青青大麦枯,谁当获者妇与姑,丈人何在西击胡。”讲的是东汉桓帝时期,因为男子都去打仗了,所以在田里忙碌的都是些媳妇和婆母。

到了三国军阀混战时期,兵役和力役更加没有制度可言,基本都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晋朝时期

司马炎统一三国后,情况并没有改变,一年四季国家劳役没有停止的时候。为此,晋代思想家傅玄写下《拟马防诗》:“徭役无止时,征发倾四海。”当时劳役之沉重,致使百姓不敢成家立业。因此,有些男子残肢断股,只为侥幸逃避徭役。

东晋时期,徭役相比西晋更加繁重,男子16岁起,就要服全役。同时,13岁至15岁,61岁至65岁的男子还要服半役。

南梁、南陈、隋朝时期

南梁、南陈时期,不仅男子要服徭役,而且妇女也要供役。同时,割据北方的各个朝廷,徭役同样繁重。例如:后赵的兵役制是一家五丁取三、四丁取二。营造宫室台观时,生发民夫更是多达数十万人。

公元589年,隋文帝结束了长达370多年的分裂、割据、战乱时代。朝廷规定男丁21岁充役,60岁免力役,每年服役20天。

但是,这样难得的好日子,百姓刚刚过了数十年,接着又迎来了隋炀帝大兴徭役时期,发数百万民夫开凿大运河、建造洛阳宫殿池苑,每月役丁200多万人。同时,又发丁男百余万修长城,死者十之五六。三次攻打高丽,为渡海造船,役匠昼夜立于水中,腰腿腐烂生蛆,死者十之三四。期间,民夫更是多出兵士人数几倍,因战争死亡民夫、兵士不计其数。从而,引发一场场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

唐朝时期

后人对于唐朝 “贞观之治”多有称颂,但是在李世民、李治时期,唐朝依旧发生过东征高丽、西征突厥等战争。

其实对于广大老百姓来说,武则天的16年武周时期以及后面的近50年间,是相对平稳的一个阶段。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长安被称为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期的安史之乱,之前难得增长的男子人口比例,又再次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诗人杜甫的《石壕吏》诗中所讲,当时邺城一家的三个儿子都是戍卒,两个儿子不幸战死,家中剩下两个老人、儿媳和小孙子。但是,官府依旧派人来家中抓丁,老头子见势不妙,翻墙逃跑,而老太太却被差役抓去做饭。由此可见,乱世男丁人口递减率之高。

宋、元朝时期

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国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北宋时期的对辽之战、对西夏之战等,后因“澶渊之盟”迎来了百年的短暂和平时期,接着又遭遇金国灭北宋,南宋岳飞、韩世忠抗金等战争,后来又被元朝所灭。

元朝兵役实行军户制,兵之家称为军户,世代为兵,并有四顷地的免役权和杂泛差役的免役权。但是,每个兵士的一切装备、粮饷、路费均由军户自理,所免赋役,竟然远远不能抵充所需费用。贫困军户甚至需要典卖田产、或卖儿鬻女以充役。

明、清朝时期

明代规定16岁成丁,开始服役,60岁免役。仅仅土木堡之变,明军死亡人数就高达近10万,役夫人数更难数计,而这些人都是服役的男丁。接着,又是北京保卫战,动用兵力22万,役夫更是倍之。

清朝时期的“扬州十日”,仅被和尚收殓的尸体就超80万具,基本都是男丁;大清年间,内外战争基本没有消停过,如:平定三藩、准葛尔丹、雅克萨、收复台湾、罗卜藏丹津叛乱、白莲教叛乱、清缅之战、太平天国等战争。

正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由以上不难看出,各朝代男丁人口因徭役战争均有极大减弱,此消彼长之下,女性人口比例自然远超男性。朝廷为了增加人口,便出现了各种鼓励和约束婚配的举措。所以,古代男子想打光棍都难。

至于古代溺死女婴,是为了躲避赋税,则更是说不通。因为,古代女子的赋税还不到男子的一半。关键男子还要服徭役,而徭役的风险更大,反而留守在家的女子对家中的贡献更大。

图片来源网络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

就现在的人口构成来说,我国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现今的出生比例男女比为117:100,根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将来大约男性会比女性多出3000万人,也就是说,很可能未来我们将会有3000万光棍。

恐怕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会有这个问题,就是古代史怎么解决光棍问题的。

实际上我认为古代的光棍问题根本不用大家担心,因为这个在历史上从来都不是问题。下面我就分析一下为什么这个问题在古代根本不是问题。

一是我国古代社会的婚姻制度,使得古代实际上结婚的成本比现在低很多。

古代的婚姻制度,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般来说,如果一家人看上了另一家人的女儿,就会找个媒婆上门说媒,如果对方同意了,那么双方家长就会约定好具体的结婚方案,如越好日期,给女方多少聘礼,女方家庭条件好的话还会带不少嫁妆多来,等等。

这样做的好处就在于,结婚成本低。

一是时间成本低。没有了自由恋爱,由父母做主,父母人生经验要比子女丰富多,看人来说一般比子女看的准,这就省去了自由恋爱的成本(时间上的成本)。换到现在,自由恋爱的模式下,往往大家恋爱的时间会比较长,30多岁结婚的大有人在,但是要知道,在古代社会男女18岁之前基本都是成婚了的,16岁没结婚的都是晚婚晚育了,至于18岁还没有成婚的那就是剩男剩女了。

二是机会成本低。自由恋爱模式下,大家往往谈了很多男女朋友也不一定能谈成,而古代的婚姻模式,基本都是一次就成。首先是双方基本都知根知底,是什么人品,家庭条件如何大家心里都清楚;其次是门当户对,往往结婚的男女双方不会有什么阶级隔阂;第三是媒婆说亲制。实际上在正式说亲(双方家长见面)之前,是由媒婆上门提亲,如果对方家长觉得不合适,可以拒绝,这样就省了后面的事情(约定什么时候结婚、怎么结婚,等等)。当然,对于有女儿的人家来说,家长基本会在女儿16岁之前把女儿嫁出去,嫁的早的十一二岁就嫁出去了。所以通常再怎么高调的家庭,几个媒婆上门,总会同意一个的。

不过这样做不好的地方就在于,男女双方婚前都没见过,是不是自己的菜,只有洞房的时候才知道了。不过有时候嫁人的小姐也很机灵,会派出自己的丫鬟去看一下未来的夫婿长的如何,如果丫鬟回来说不错就会心花怒放。如果丫鬟回来说不怎么样,就只能怨自己命不好了。当然,男方也一样。

三是年龄成本低。古代社会,男女往往十一二岁就结婚了,所以结婚的年龄成本是很低的,不像现在的情况,往往到了三十多四十多甚至终身未婚的也是大有人在的。

四是资金成本低。古代社会,有钱人有有钱人家的婚礼,穷人也有穷人的婚礼,通常不会出现穷人家的女儿要很高的彩礼钱,有钱人有有钱人的彩礼,穷人有穷人的彩礼,在那个时代,信息传递也没有今天这么发达,不会转发朋友圈,也不容易出现相互攀比的现象,就算是要高了,在当时的基层还有乡绅、宗族治理,他们会出来说话——一切要符合规矩。所以,男方不用买房买车,不用给出天价彩礼钱,不用东奔西走张罗,一切都量力而行就可以了。

当然,说了这么多我并不是反对自由恋爱,实际上我是支持自由恋爱的,我只是根据题目,分析了一下古代婚姻制度的成本优势,确实是有很大的成本优势的——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结婚不难。

至于为何会有这样的婚姻制度,原因就在于我国古代是一个农业文明帝国,国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为了维持农业经济,就必须要用这样的婚姻制度。首先是人的寿命一般不长,很多人到了30多就去世了,甚至小孩夭折的情况也很多,不要说普通百姓家,就是帝王家的孩子也时常夭折,人口死亡率高,寿命短,所以结婚要早,为的就是保持社会劳动力数量,一旦没有了劳动力,还怎么搞农业?其次是天灾多,所以要多生,要多生孩子就必须结婚早,要结婚早,让孩子自己选会选很久,所以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第三是古代社会经济很差,哪怕是盛世老百姓基本也是温饱而已,所以就不用讲究太多条件,如彩礼、房子车子等问题,像现在这般就有的谈有的搞了,所以资金成本低。

二是古代的婚姻制度,实际上一个人不太可能占有太多的性资源。

很多人说古代是一夫多妻制,但实际上是一夫一妻一妾多婢多姬制。实际上,妻同“齐”,也就是和老公一齐治家的意思,实际上和老公的地位是一样的。而妾的地位就比妻低了很多,不是一个级别的,说白了妾等于是老公和妻子的用人。至于婢的地位就不用说了,非常低,等于是妾的用人。最低级的姬,是可以随意送人的,有不少地位低的奴仆,有时候就娶了姬这个级别的,也就是说,有地位的人有有地位的人的活法,穷人也有穷人的活法,都有资源。

至于为什么一个人不会占有太多的性资源,源于宗族制度。比如有了妻子,是很难休掉的,古代社会有三不去的原则,三不去,就是如果这个妻子娘家没人了不能休,给老公家守孝三年不能休,这个老公之前是贫穷的后来富贵了不能休。如果有了三不去还是休了呢?如果有三不去还是休了,宗族家法会伺候这个老公,要知道,古代的宗族一旦动起家法来,是可以杀人的。所以一个人在古代社会,不管这个妻子自己有多讨厌,一旦有了三不去,通常都不会休。而有个大老婆看着,想多找几个女人,就非常难了,要知道女人的嫉妒心往往不是一般的强的。所以大不了找个妾了,而妾只有一个,算是满足一些需求吧,更多的是婢,但是女人多了养起来就要很多的钱,也要费很多的周章,古代人实际上寿命很短,而且古代没有成熟的避孕技术,再加上古代各种道德、宗族、家法等等制度的约束,打破这些制度的极少,所以一个人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通常占不了太多的性资源。

所以实际上,像一些小说如《金瓶梅》这样的,西门庆哪种妻妾众多,女人众多的情况在古代是很少见的。

三是古代社会经常处于动荡期,民众死亡率高

在古代社会,我个人计算过,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一直到清朝结束,在长达2000多年的帝王社会里,真正长治久安没有发动大的动乱的时期,最长为140年左右,就是唐朝初年一直到唐玄宗“安史之乱”为止。

古代通常一场大的社会动乱死亡人数极多,经常是一半以上的人口都没了,在这种大规模战乱的情况下,男性死亡率远远高于女性的死亡率,所以往往一场大的动乱结束后,光棍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因为女多男少。

四是自然调节

通常来说,女性寿命比男性长,这点在古代社会也是如此。男性因为往往从事一些危险性的工作,以及男性本身争强好斗,所以男性死亡率也高于女性,这点在现代社会也是如此,所以从自然调节的因素上来说,死去的男性会多于女性,这也是一种调节。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我认为在古代社会来说,光棍问题其实不是问题。只是现代社会确实是个问题,我们还是多关心下现在的问题吧,就不用为古人操心了。

8、太平天国有十万女兵,却从不上战场,养这些女兵有什么用?

太平天国女兵,从不上场战场?这是从何说起呢?

一、事实是:天国女兵扮百姓入城、浴血守城、预备队冲击等等,连曾国藩都怕“大脚蛮夷婆”呢!

二、民农起义须转战南北,不裹脚的家属女人们,编队随军,也有李自成独特的合理的战略考虑成分;

三、是否便于充实后宫或起军妓作用,哪就不得而知了!

后宫备用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216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