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哭袁绍?三国演义曹操哭袁绍

2022-12-14 21:11:57 534 0
奇闻异事录

曹操为什么哭袁绍。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因为曹操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他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所以曹操从小就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而且他的的母亲卞夫人长得非常漂亮,所以曹操从小就有一个当太子妃的梦想。但是他的这个梦想一直没有实现,直到遇到了自己的妻子甄宓。甄宓是一个美人,而且还是当时的名门闺秀,曹操见到她之后就被她深深吸引了。于是他就开始追求她,但是甄宓却拒绝了他。

一: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

在内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由他率军打仗名正言顺。其实在此之前,袁绍也有机会迎接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是他因为幼子亡故,没有心思管理天下大事,这才错过了机会。这时的曹操借着天子的名义,得到很多人的追随,让他的实力越发强劲,而在军心上,曹操的部队也要比袁绍更加团结。

曹操为什么哭袁绍?三国演义曹操哭袁绍

是因为曹操善于指挥,是一个善于用兵的人,实力也是比较强的,而且也了解敌人。

曹操能够在官渡之战中打败袁绍,有很多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二:袁绍死曹操为什么哭

曹操的形象,在三国演义中是作为刘备的反面而存在的。为了减轻刘备夺取益州的罪责,罗贯中专门给刘备和庞统安排了一次商议,当时刘备是这样说的:“今与吾水火相敌者,曹 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相反,事乃可成。若以小利而失信义于天下,吾不忍也。”特地把将曹操作为刘备反面的写作方法给点明了。

这种对比,还体现在处事上。刘备遇事只是哭 ,所以有“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的说法。曹操遇事喜欢笑,劝何进杀太监时大笑,劝王允刺董卓时冷笑,骂袁绍误军机时讥笑,最著名的莫过于赤壁战后的“三笑”。

唐伯虎的“三笑”抱得美人归,曹操的“三笑”则是接连笑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差点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即便如此,曹操依然照笑不误,渭水割须弃袍之后,仍大笑“几为小儿所破。”

这么喜欢笑的曹操,却在赤壁战后进南郡安歇,收容军马,曹仁安排酒席压惊之时,仰天大恸,痛哭郭嘉:“吾哭郭奉孝耳!若 奉孝在,决不使吾有此大失也!”,然后是“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的三连击。

曹操大哭郭嘉的效果,据说是众谋士皆默然自惭。毕竟,仗打败了,谁也没有光彩。似乎曹操大哭郭嘉的作用,就是推卸责任,通过大哭,奸诈地把失败的罪责推到谋士的身上。可曹操没有处理任何一个谋士,也没有否认自己的失败啊。

大哭应该不是批评谋士们。纵观整场战役,谋士们其实并没有犯太大的错误。曹操势如破竹,得荆望扬之际,贾诩曾经有过更稳定一点的劝导;曹操中蒋干之计杀蔡瑁、张允时,谋士们并不在场,来不及劝阻;曹操中庞统之计铁锁连船之际,谋士们也提出要防火攻的意见;曹操高兴于黄盖的弃孙来投之时,程昱也指出了黄盖诈降的问题。可以说,谋士们并没有犯太大的错。

大哭当然也更不可能是曹操真的就失败了。此次南征,曹操其实是成功的,襄阳、合肥、南郡都还在他的手中,刘表的荆州水军虽然被消灭了大半,曹操自己的部队其实损失并不大,比赤壁战前,曹操的收获还是很大的。

那么,曹操为什么哭得那么伤心呢?

1.他哭的是像郭嘉这样一心为他的人再也没有了

曹操的奋斗经历其实是很艰难的。因为诸葛亮的“隆中对”很出名,所以大家似乎都觉得曹操始终是势力很强大的,却忘了之前曹操面对的,都是比他要强大的敌人。

曹操最早的敌人是董卓,他拿着王允的七星宝刀去刺杀董卓,用心良苦却不过是给董卓送了一把宝刀。然后,他破家筹军反董,天下无人响应,直到刘岱请出袁绍,才形成了关东反董大联盟。

曹操后来的敌人是吕布,在陈宫、张邈的支持下,吕布几乎夺占了整个兖州,并在兖州、豫州、徐州之间与曹操拉锯数年,几次让曹操生不如死,差点象刘备一样败投袁绍。

然后,曹操遇到了袁绍,已经统一北方四州的袁绍,三子一甥均已长成的袁绍,得到乌桓、辽东支持和四州百姓拥护的袁绍,从199年到208年,整整打了近10年的时间啊!

曹操的劣势导致了他没有太多的选择,只能有什么用什么、抓住什么是什么。为了征求人才、寻求支持,曹操先后下达了三次“求才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标准,启用了大量的降将、叛臣、奸徒,没办法啊,有本事的人都到袁绍那去了。

曹操手下的众多谋士中,荀彧、荀攸等人心中只有汉室朝廷,徐庶是从刘备阵营骗来的,贾诩是从张绣那里投来的,郭嘉、许攸是从袁绍那里挖过来的,不仅不少人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有不少人只是“苟全性命于曹营而已”,官渡战前,那么多人给袁绍写信,就是明例。

郭嘉则不一样,郭嘉是真的只为曹操的。郭嘉与曹操见面时,曹操说的是“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说的是:“真吾主也。”从此一心一意为曹操谋划。

打吕布时,郭嘉献策要斩草除根,急攻而缚吕布;打袁绍时,郭嘉提出“十胜十败”论,并建议先击刘备;打北方时,郭嘉提出缓攻之策,坐收袁谭、袁尚内乱之利;征辽东时,郭嘉强推征乌桓,遗计灭熙、尚,为曹操消除了北方边患,立下了赫赫战功。

这些计策,都是围绕着曹操的利益而来的,都是只对曹操有利的,绝没有郭嘉自己的个人私利。为了给曹操免除边患,他甚至累死在征乌桓的路上。

反观赤壁战前曹操的谋士们,荀彧保定了朝廷,名为稳固后方,实则不愿再为曹操征战天下出力;贾诩看出南征风险,提建议不过是浅尝辄止,不听就算了;徐庶则是“我早知道了,我就不说”,甚至于私通敌国,假帮忙真拆台。

唯一一个真心想给曹操办事的蒋干,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越是努力越是破坏大,先是被骗盗了假书信,害死了蔡瑁、张允,后是被骗带了真庞统,搞了个铁锁连船,把水军毁得干干净净。

痛定思痛,曹操怎么能不哭郭嘉呢?

2.他哭的是像郭嘉这样志同道合的人再也没有了

庄子曾经讲过一个“斧正”的故事:有个楚国人刷墙时不小心在鼻子上沾了一个石灰点,象苍蝇翅膀一样薄。他就去找用斧的匠石,让他把这个石灰点削掉。匠石运斤成风,咔嚓就把石灰点给削掉了。宋元君听说后,就在自己鼻子上也弄点石灰,叫匠石过来削旧掉。匠石说,“我是没问题啊,可是我的对手已经死了,玩不了了。”

孔子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曹操与郭嘉可谓相知最深,曹操遇到的难题,往往只有郭嘉能理解、能解决,郭嘉提出来的计策,也往往只有曹操能理解、能执行。

曹操征乌桓,很多人都不支持,讲出了很多理由,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袁家已经失败了,穷寇莫追;二是乌桓太远了,不一定打得下;三是刘备刘表要是偷袭许昌,得不偿失。

郭嘉则是力主进击的,理由有三:正是因为乌桓太远,必然以为我们不敢打,乘其无备必能打赢,一打可以保数十年平安;正是因为袁家失败了,才要“趁你病要你命”,否则的话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正是因为刘表、刘备在一起,他们俩肯定会相互牵制,反而不用担心。

这其中,郭嘉最得曹操欢心的地方在哪呢?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进取精神,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绝不能因为怕辛劳就放弃了。曹操从起事以来,就没有想过要休息。

二是全功意识,宜将剩勇追穷寇,莫要沽名学霸王,做则做绝,不留后患。曹操一旦盯上一个敌人,就咬住不放,不死不休。袁术如此,吕布如此,袁绍如此,马超也是如此,终于统一北方。

三是辩证思维,强中有弱,弱中有强,善于从不利处找出有利的地方,自然也善于在有利的地方找出不利的问题。无论是对袁绍的“十胜十败”,还是后来对马超的“渭水之谋”,或者对辽东的“不战而胜”,都是辩证思维的成功。

与之相反,赤壁之战时其他谋士的层次,就相差太远了。贾诩是隔靴搔痒,说了一大堆,就是没有真正说出问题到底在哪?程昱是提出了一大堆疑问,就是没有想出克敌制胜的方法。如果全听这些谋士的,难道要曹操白白浪费这次南征的机会?

作为一个谋士来讲,有谋略并不是最重要的,能让自己的主公接受自己的谋略,并取得胜利才是更重要的。

3.他哭的是像郭嘉这样敢于担当的人再也没有了

作为谋士,最不喜欢的就是遇到一言堂的领导,你怎么说他都不听,反正他就要在失败的道路上一条路走到黑。作为领导,最不喜欢的就是遇到一群很会说话的下属,他说了一大堆,怎么听都对,怎么做都错。

一言堂的领导有个好处,那就是他会去承担责任,反正都是他自己定的。如果一个领导根本不承担责任,那么他的手下往往就只能说“聪明的废话”了。

曹操是一个负责任的领导,从起事到失败,还没有见过他因为哪件事的失利而怪罪于自己的谋士的,哪怕是蒋干同志好心做坏事,害死了蔡瑁、张允,曹操仍然是不知者不罪!

遗憾的是,曹操带到赤壁之战的谋士,如贾诩、程昱、陈群等人,却都是很聪明的谋士。看看贾诩提的建议:“明公过去打败袁氏,如今又收服汉南,威名远著,势力强盛,如果借助楚地之富饶,奖赏士卒和官吏,壮大力量,安抚百姓,使大家安居乐业,那么不用兴师动众江东自会臣服。”

理解一下:一是你威名远著,势力强盛,有绝对优势;二是你应该珍惜现有的东西,继续壮大力量,使大家安居乐业;三是你力量壮大了,不用打江东自然就臣服了。好象讲得很有道理,又好象什么都没有讲。

比如,既然已经很强大了,为什么又要壮大力量?力量要壮大到什么程度才算壮大呢?再比如,不用兴师动众江东便会臣服,那么兴师动众是不是更会臣服呢?

这样的建议不仅“大而无当”,而且空无一物,你就是想按他说的办,你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啊?

再看看郭嘉的建议,仓亭战后,袁绍病死,曹操连日攻打不下。郭嘉是怎么建议的:“袁氏废长立幼,而兄弟之间,权力相并,各自树党,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不如举兵南向荆州,征讨刘表,以候袁氏兄弟之变;变成而后击之,可一举而定也。”

有敌情分析,有后续可能发展,有具体行动举措,有行动目标分析,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充分体现了对情况的把握和对责任的担当。

赤壁战后,曹操基本上不再依赖谋士的建议了,而是改成主要靠自己了。比如这次哭后,曹操直接安排了留守的方法。再比如,战西凉时,曹操居然给众人解决为何“每闻贼加兵添众,则有喜色”,众人讲的是“丞相神谋,众不及也!”

哭郭嘉,某种程度上也是曹操发现从此以后,只有自己靠自己了!而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曹操痛哭郭嘉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是“满目山河空念远,不如怜取眼前人”,高山流水,知音难觅,有幸相遇,“花开堪折尽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二是时不同而事不同,人不同而行不同,唯有与时俱进,才能始终掌握主动,非如此,就是曹操也没有办法。三是“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流”,痛哭者,既是领悟,也是告别,长歌当哭也好,长哭当歌也好,挥手自兹去,从此萧郎是路人!

三:三国演义曹操哭袁绍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吴、蜀、魏三国风云变幻莫测。涌现出众多的名人智士。除后世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等人外。有一个人应该是三国第一谋士,某种程度上小编觉得他的地位会在诸葛亮之上,这个人就是被誉为“鬼才”的郭嘉。在其短暂的生命中,曹操唯一为他三次落泪。军师联盟中的郭嘉历史上的郭嘉初为袁绍谋士,后因为曹操的一位重要谋士戏志才去世,曹操通过荀???懒斯?危?谑钦偌??喂餐?教止?掖笫隆2懿俜浅I褪端??⒙矸夤?挝???谰啤4哟耍??挝?懿僬髡剿姆健?/p>官渡之战时,曹操唯唯诺诺,不敢进攻。这时郭嘉提出“十胜十败”之说,大大的鼓舞了曹军将士,更为曹操制定了更加长远的作战目标,因而深受曹操器重。随后又在诛灭吕布在战斗中大放异彩。军师联盟中的曹操当年曹操久攻徐州不下,正打算准备撤军时,郭嘉便献水淹之策,破徐州后,吕布被诛。袁绍在官渡之战大败后,二子争权,曹操趁此时平定辽东。此时郭嘉力排众议,献奇策突袭二袁,从此北方一统,再无战事。可能天妒英才的缘故吧,在跟随曹操北上平定辽东的时候,其却染上重病,没过多久就离开人世。郭嘉还在世的时候,曹操亲临探视。看到自己的“奇佐”此时正躺在病榻上。又想起天下大乱,国家尚未统一,而重要谋士却不久远离人世。悲从心来,竟当着众人落下眼泪。此为曹第一哭郭嘉。郭嘉死后,曹操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仪式。曹操亲临祭奠,追忆郭嘉的功绩,并且讲述自己这位重要谋士的生平。当说到动情处时,又放声大哭。此为第二次哭郭嘉。军师联盟中曹操探视郭嘉赤壁之战时,曹操率八十万万大军被孙吴联盟打得七零八落,曹操败北。当路过郭嘉之墓时,又想起了这位随自己征战四方的谋士,自己当时酾酒临江。再想到此时的处境,曹不禁悲从中来,落下眼泪。并说下那句流传千古的评语:“若郭奉孝在此,绝不会使吾有此大败!”此为三哭郭嘉。这便是曹操一生为郭嘉三次流泪,这是对于一个谋士极其特别的殊荣。

四:曹操哭祭袁绍

为袁绍垂泪。《三国志·魏书·袁绍传》中有写:“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太祖少与交焉。”曹操在年少时就与袁绍有交往,此后,他们一起讨董卓、攻袁术,每次都取得了成功。再后来,二人在战场上成了对头,结果曹操获胜。袁绍于建安七年病死。建安九年,曹操来到袁绍墓前祭拜,失声痛哭。《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写道:“公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曹操也许是为少了一个老朋友、老对手而伤心吧。

如果因为私仇就不为国出力,那这个家族就会远离权利中心,最后没落。

稍晚一些的嵇康,与山涛绝交那位,被司马氏杀了,最后他的儿子还是在山涛的举荐下出来做了父亲仇人的官。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34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