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经验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选题方向

2022-12-15 11:53:52 424 0
生活百科

小学教育经验论文集。本书主要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理论、 *** 和技巧,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基础篇,主要介绍了小学学语文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第二章为阅读篇,主要介绍了小学语文阅读的基本要求、阅读策略和阅读技巧;第三章为写作篇,主要介绍绍了写作 *** 和技巧;第四章为综合篇,主要介绍了小学语文阅读的重点难点。

《创新人才培养与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

1、

小学教育经验论文-小学教育论文选题方向

摘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应用,教育事业也是如此。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接受义务教育最初的阶段,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发展都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进行教学的信息化改革,结合教育的内容要求,实现对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创新人才的顺利培养。本文对小学教育信息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进行简单的分析,重点对创新人才培养与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策略进行积极的研究。

关键词:创新人才;小学教育;信息化

近些年来,科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信息技术也逐渐融入我国的小学教育中,推动了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不断发展。同时,通过教学的信息化,极大丰富了课堂的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小学教育信息化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创新型人才是最重要的资源,也是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改革发展,可以有效转变传统的教学 *** ,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和谐的教学环境,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一)有利于为创新人才提供重要的教学环境

小学教育在信息化的改革下,可以促进整个教学领域的不断发展。教师通过对信息化的改革,将各种网络信息融入学校课堂,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渠道,促使学生能够快速对科学信息知识进行学习和了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学信息化的发展,方便了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也为学生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而网络课程的建设,为学生学习各种教学成果和资源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这些都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教学环境。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信息化教学的改革,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各种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更加多样化。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将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入课堂,以图像、视频或者音频的方式 *** 学生的感官,促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提高。

二、创新人才培养与小学教育信息化改革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信息化的改革策略,需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积极利用各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培养,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认识到信息化教学改革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改革传统的教学理念,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 *** ,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信息化改革中,促进小学教育中课程设计和组织的有效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各种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融入教学策略中,促进信息化改革的高效进行。尤其是要利用信息化改革,加强对学生研究式、启发式、合作式等教学模式的创设,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积极的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经常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锻炼,让学生在不断的思考过程中形成创新意识。

(二)结合课程教学要求,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在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改革过程中要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分析,结合教学的要求,转变传统的教学 ***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有很多种,信息化改革策略更是要适应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维。例如,在小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信息化课件的 *** ,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教育信息,鼓励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划分。然后,组织视频、图片和信息,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料,在课堂上对课件进行讲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进行各种形式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三)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小学教育中进行信息化的改革,需要注重对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教材内容中的知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对教学方式进行优化改革,创设课堂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能够在课堂情境中进行自主发挥,自主寻找想要的信息,鼓励学生交流互动,不断的进行对学科知识的创新思维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育中实施对教学的信息化改革,实现对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积极转变教师的观念,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改革,适应课程教学的要求,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竞、基于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2]段作章、创新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想[J]、江苏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

作者:贡巧仁欠 单位:甘南藏族自治州合作市第五小学

《小学教育落实核心素养路径探析》

1、摘要

培养和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新一轮教育改革的主题,小学教育是正式教育的第一阶段,因此促进核心素养在我国小学教育的落地生根成为头等大事。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主要依靠课程,在此基础上,从课程这一角度入手,通过课程统整,确立核心素养导向;利用“互联网+”教育这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创新核心素养落实载体;改革现有教学 *** ,实现深度教学和实践探索相结合,拓展核心素养落实途径;通过给出课堂雏形,并辅以相关案例,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课程统整互联网+教育

一、通过课程统整,确立核心素养导向

课程统整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概念、事物、现象等学习内容或者经验组织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1]。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概念,也是一种基于课程融合、又高于课程融合的组织形式。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获得了永久性的概念,但是缺乏抽象性思维,概括能力比较低,因此可以利用课程统整,精简课程结构,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1、课程统整的必要性

客观上,当今世界知识总量正呈指数型增长,知识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让我们不得不对知识进行统整;主观上,当前以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为分类的抽象宏大的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从核心素养本质来说,核心素养并非单学科素养进行简单相加积累,而是通过跨学科素养相融合来发展学生能力。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范例

核心素养提出后,各国都试图通过统整课程来促进这一目的的达成。其中,STEAM教育是美国基于其核心素养研究(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发起的一种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新西兰课程也试图在各科之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统整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这两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在2017年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STEAM教育和我国教育发展的联系,近年来,也对课程统整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例如,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实验小学基于“单元整合,五课渐进”的五课渐进法,通过五个循序渐进的课型(预习过关课、字词读写课、课文品读课、拓展阅读课、主题习作课)整合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来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使用这种教学 *** 后,学生成绩非但没有下降,综合能力反而得到提升,素养也得以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3、立足我国核心素养对课程统整的建议

第一,相近相邻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通过统整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系统。在进行课程统整的时候,一方面要抓住学科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也要顾及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二年级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习“尊老爱幼”时就可以和语文课上的“孔融让梨”进行课程统整。首先这两门学科都属于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统整起来比较容易;其次,“尊老爱幼”对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具有抽象性,通过和“孔融让梨”统整后,可以借助“梨的大小”这一具体角度去理解“人文情怀”,进而实现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目标。

第二,有限性原则。首先,统整课程数目的有限性。并不是将越多的课程统整成一个系统就越好,超过三科课程统整就会给学校教育秩序和任课教师带来压力,并且更多的课程挤压混合在一起,反而不利于抓住其学习“核心”。核心都已经丢失,何谈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统整课程上课次数的有限性。有限的合理的统整课程上课次数可以巩固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其信息编码能力,便于内化知识;但是单一的无限制的统整课程使大量知识涌入学生头脑,会使其对所学学科重点产生疑问,臃肿多余的知识最终会降低学生的上课热情,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乐学善学”这一素养也会成为水中倒影。

第三,切勿矫枉过正。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而现存的分科教学造成知识散碎,不利于学生总体发展,但是存在于世界课程史上千百年的分科课程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依然是各国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统整课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但是也并不是十全十美,我们在真正的教学中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切勿买椟还珠,矫枉过正。

二、利用“互联网+”教育,创新核心素养落实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风起云涌,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捷。小学生好奇心重,对计算机新奇的人机交互极有兴趣,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

1、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互联网+”教育创新原有教育模式,使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成为现实。互联网的便捷性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从小学生自身出发,通过“一对一教学”“在家上名课”,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弥补自身短板,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另外,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了解“信息意识”和学习“技术应用”这两项素养的过程。

2、个性化设计,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不只是重视知识的储量和内容,更强调知识习得过程,因此提出“学会学习”这一素养。根据斯金纳 *** 作条件学习理论,当一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及时的检测和反馈不仅有利于对当前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然而现实教学中很难做到这一点,要么是课堂上来不及检测,要么是“大一统”的反馈缺少针对性[2]。通过“互联网+”教育收集的基于大数据情景化的个体数据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反馈,使学习的进程和安排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促进了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学习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

3、基于核心素养对“互联网+”教育的建议

第一,立足学生身心智力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以往教学以单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不同,“互联网+”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在贯彻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更具优势。比如在上课之前,通过讲解多媒体教学工具,鼓励学生从“技术应用”这一层面去体会“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方面立体的图文内容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到“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站在一个审视者的角度,对这堂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内容进行点评,进而培养其“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借助互联网展示中国在全球的地理位置,一边讲解我国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国家认同”感;继而展示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的分布与位置,让学生形成认知基础和“人文情怀”,然后让学生课下借助计算机绘制“家”“学校”及周边的重要建筑物,这样既巩固了课上所学的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技术应用”能力;最后让学生点评这节课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其“审美情趣”的发展。

第二,支撑系统的完整性。在“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课程模式中落实核心素养,必须配有完整的支撑系统。基于小学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其支撑系统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说明。硬件上,需要有配套的计算机等教学辅助设施来保证“互联网+”教育的可行性,在硬件设施供给充足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软件上,老师的能力影响授课效果。胜任这种教学模式的老师首先必须具有精深的互联网知识,学会将互联网知识和现实课程结合;其次还需要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独到的理解,上课过程中将核心素养“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三、改革教学 *** ,拓展核心素养落实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发和实施新的教学 *** 迫在眉睫。本文认为,基于课堂内部的“深度教学”可以使知识更加立体丰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类、“自主发展”类核心素养;在课下通过与实践相结合,使抽象知识变得“可感知”“有温度”,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

1、课上深度教学,立体呈现“文化基础”

与以往教学主要凭借螺旋式课程的累积来实现教学目标不同,深度教学不是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也不是将教学重点仅仅停留在符号表面,而是通过深入丰富教学层次设计,实现立体价值。通过“有限教导”“多元教导”“情感教学”“全景立场”让小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更加自主愉快地学习,获得积极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情感体验,形成自我认知。

2、课下实践互补,多面丰富“社会参与”

传统的课堂不能满足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现代教育,更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是课堂上听课与课下动手实践相结合。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生动手探索能力比较强,领悟抽象理论知识有困难。在实践中不但能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而且也能发现和探索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内涵,从而在实践创新中领会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角度来说,其第三个大方面“社会参与”中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的六方面的能力,显而易见,这六个方面主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必须通过实践促进学生落实该素养。

3、深度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培养核心素养课堂雏形

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时,传统的教学流程是:讲解生字词———讲述找妈妈的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告诉学生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学会保护它们,热爱大自然。虽然整个过程符合逻辑,但是在以核心素养为目标的教改下,怎么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其中呢?基于深度教学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 ,本文认为可以按照以下维度去设计该课,以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首先,在课上进行深度教学。

(1)有限指导。应该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读课本,然后借助视频让学生自主发现蝌蚪是怎么变化的,由此培养学生“乐学善学”。

(2)多元教导。虽然《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是呈现在语文课上,但是处在小学阶段的孩子好奇心旺盛,会好奇小蝌蚪为什么会变成长相完全不一样的青蛙,小蝌蚪腿的个数是怎样变化的,变成青蛙需要哪些条件。这些问题都涉及多科知识,不要求在一节语文课上把数学和科学知识都讲透彻,但是适当的知识补充一方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增加学生在学习这类课文中的求知欲望,实现“乐学善学”;另一方面能扩充学生的理解范围,使学生“勤于思考”。

其次,既然在课上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学会了相关理论知识,那么在实践中落实核心素养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学生观察青蛙,了解青蛙为什么是益虫,进而用事实让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2)组织学生参与“养蝌蚪”活动。教师协同家长,课上课下相互交叉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素养。继核心素养提出之后,人人都在谈落实,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产生了层出不穷的观点和落实手段。然而,大部分要么是广度大却浮于表面;要么是华而不实,理论充足,落实却很困难。本文仅从课程这一重要角度入手,采用理论加建议的 *** ,辅之以相关案例,在重要的环节给出课堂雏形,希望广大一线教师在了解本文理论的同时能真正收获实用知识,并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从而使核心素养能真正在小学教育中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之课程统整设计[J]、上海教育科研,2016(02)、

[2]斯金纳、科学与人类行为[M]、谭力海,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作者:孟雪 王平 单位: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价值观的导向在小学教育中的必要性》

1、摘要: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它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大经济时代,有一种金钱之上的价值观导向腐蚀着现代人,为了让现代人从小有正确价值观的模仿对象和受到正确的价值观的影响,在小学教育这块需要给孩子们以正确的价值观导向。

关键词:价值的特点;小学生价值观的现状;价值观导向的作用与 ***

一、价值观的定义

价值观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浸透于整个个性之中,支配着人的行为、态度、观点、信念、理想的一种内心尺度,它代表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和重要性的评价。

二、价值观的特点

1、阶段性儿童期的“价值观”具有明显的感性形式,是对 *** 价值观的照抄照搬,还未真正形成价值观,只能称之为价值感。是受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如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宣传的观点以及父母、老师、朋友和公众名人的观点与行为,对一个人的价值观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青年期,随着自我意识逐渐成熟,个体开始有意识的选择符合自己的评价标准,从而形成个人特有的价值观。

2、稳定性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之后往往不易改变,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现,如兴趣、愿望、目标、理想、信念和行为等。

3、历史性和选择性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

4、主观性指用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即所说的区分得与失、荣与辱、成与败、福与祸、善与恶的标准,是根据个人内心的尺度进行衡量与评价的,这些标准均可以称为价值观。对于客观存在的客体,个人都是依据主体自身的需要对客体的意义进行评价。

三、小学生“价值观”的现状

1、在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生活富裕小康,国泰民安的大经济时代价值观的特点,我们对200名小学生进行“我的理想”调查问卷发现,将近80%以上的小孩长大后要当的是明星,歌星,主持人,公司老总等,仅有10%几的孩子长大后当科学家,医学家或者老师等;这些数据的呈现与60或者70年代的小学生理想有着截然相反的数据,在那个时代是以当科学家,解放军,医生,老师这些为光荣的职业,是自身价值最高的体现;这也许就是所处的时代不一样,当今的孩子们一出生就是享受着极其优越的生活,离战火纷飞,流离失所,饥寒交迫的年代已久远,同时信息化时代,足不出户可以认识和了解世界,在他们的生活中不缺的就是媒体,特别是当今的各种媒体,报道比较多的是拥有高片酬,高收入的明星,长期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都会极大地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在孩子们的心中就把拥有极大财富和众人力捧的明星奉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真正为人类,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医学家,没有给予应有的崇高的地位。

2、学校常规规定,每周升国旗,是非常庄重和严肃的,全体师生必须精神饱满地行注目礼和敬队礼,并要求大声的唱国歌;但实施下来却有少部分孩子在这种场景中说小话,敬队礼的姿势极不规范,随意抬起来出于形式而已,大声唱国歌却几乎是一声不发;学校要求是整齐地佩戴红领巾,可有一部分学生好像是出于学校的管理所逼,根本不知道佩戴红领巾的意思是什么,红领巾代表什么,时而可以看到弄得脏兮兮的,或者是随意丢弃红领巾等现象。

四、在小学教育中价值观导向的 ***

1.小学教育是形成价值观的感性时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是对家长、老师以及社会的各个方面的价值观完全的进行模仿,所以对他们价值观的形成起到深远的影响。作为小学教育者可以利用孩子们的年龄特征,极大的利用好当今信息化时代的优势,除了利用教材中的课例外,还可以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或者主题队会时间播放一些关于为人类,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教育家的英雄事迹,如收视率很高的《我是演说家》有一期来自于清华大学梁植的演讲《我的偶像》———两弹元勋邓稼先的故事;关于抗日战争的影片;如处于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叙利亚难民视频,让他们知道今天祖国的强大,繁荣富强,国泰民安是谁给我们换来的?是谁给予我们的?知道祖国的路,祖国的桥,祖国的车,祖国的飞机等能够走在世界的前列,靠的就是影片中科学家们,工程师,拓荒者们,是他们坚守梦想,立足岗位,不懈努力的奋斗和奉献才会有今天祖国的繁荣兴旺,飞速发展;让他们懂得今天的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明白弱国无外交,落后就挨打的现实;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就有一种我骄傲“我来自于中国”,有一种幸运“我是中国人”,有一种安全感“我在中国”的强大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孩子们有一种为国奋发的志气和志向。

2.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身正为范为师也。”在平时的教育中除了循循善诱的方式来进行价值观的导向教育,还必须让自身的言行举止给他们以正确的导向作用,力争起到规范,示范和引领的作用。总之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它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现实体现。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修订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180-181

作者:陈红 单位: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分校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24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