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为什么必须死-韩信死前为什么不反抗

2022-12-31 20:44:14 281 0
奇闻异事录

韩信为什么必须死呢?因为韩信的功劳太大了,刘邦不能容忍他的存在,所以他必须死。但是,在这个时候,萧何却站出来说:“大王不必忧虑,我已经想到了了对策,只要杀了韩信,就可以解决问题。于是,刘邦采纳了萧何的建议,下令处死韩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背水一战。在这场战役中,韩信以少胜多,打败了项羽,成为西汉开国功臣。可以说,没有韩信,就没有后来的汉朝。但是,韩信的结局却不是很好。

1、为什么韩信必须死?

韩信虽然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沉湎于封侯割据一方做异姓王,这就完全违背了刘邦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所以韩信必须死。

韩信为什么必须死-韩信死前为什么不反抗

2、历史上韩信到底有没有谋反,刘邦为什么要处死他?

韩信是汉朝开国大将,可刘邦登基后却恩将仇报,最后吕后将韩信骗到宫中,将他给杀了。那刘邦为什么一定要杀了韩信呢?韩信在垓下之战消灭项羽之后,刘邦就收了韩信的军权,把他封为楚王,韩信到达楚地之后,收留了项羽的逃亡将领钟离,而钟离又被刘邦所记恨。不久有人告韩信,说他谋反,刘邦找机会想要见韩信,背地里却想袭击韩信。韩信不知道刘邦的预谋,但是他也有所警惕,于是杂了钟离昧来证明忠心,但是却依旧被刘邦给绑回洛阳,并且被贬为了淮阴侯。韩信在贬为淮阴侯之后,常常称病在家,他心中的不满跟怨恨日益在增加,终于是走出了谋反这一步。

一、说韩信谋反没有证据,史记的记录疑点重重

有一次,钜鹿郡守陈豨在离开洛阳的时候向韩信辞行,韩信调走身边的人,说服陈豨谋反,两个人里应外合,一同造反。刘邦出兵平叛,韩信准备假传诏书赦免城中的罪犯和奴隶,并发动他们袭击吕后和太子。结果走漏了消息,让吕后知道了,于是她联合萧何,将韩信骗至宫中杀掉,并且诛其三族。从这里可以看出,韩信是因为谋反而被杀的。但关于韩信谋反的过程却有很多逻辑不通的地方,比如韩信与陈豨的密谋,说是调开了身边人,只是留了韩信与陈稀两个人谈话,那谈话的内容应当也只有他们两个人知道,司马迁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另外,韩信谋反走漏消息这一部分也很可疑,韩信的一位家臣得到了韩信,韩信便将他囚禁起来,准备要杀掉,结果谋反之事让这位家臣的弟弟知道了,便上书告发了韩信。这里告发的人是一位将死之人的弟弟,怎么确定他不是为了泄愤而去诬告韩信呢?所以韩信谋反一事是疑点重重,根本没有实质性的证据。

再从韩信的性格来看,他谋反的行为也站不住脚。韩信是个重情义的人,当韩信被封为楚王,回到楚地的时候,还不忘当年一饭之恩的陌生大娘,并给予了她非常丰厚的报酬,连当年给予了他胯下之辱的屠夫都给了赏赐。这份重情和宽厚,一般人是没有的。刘邦对韩信是有知遇之思的,他让韩信功成名就,韩信应该也是真的记住了这份情。当韩信拥有军权的时候,蒯通劝韩信称王单干,尽管韩信有条件,但是他没有这么做。从这些事件来看,韩信谋反不太可信,但是刘邦对待韩信却一直都很刻薄,似乎是韩信不反,也要逼着他反,最后再将判罪杀掉。

二、刘邦杀韩信,是为了中央集权

刘邦为什么那么容不下韩信呢?只是因为刘邦个性冷血,嫉妒韩信的才能吗?公元前202年,刘邦在山东称帝,最终定都在长安,也就是今天的陕西西安。战争虽然结束了,但是刘邦面临的困境却一点也不少,首先他就面临着国家制度的选择,到底是选分封制还是郡县制。

分封制是800多年的传统,但是也是春秋战国几百年分崩离析的原因。刘邦知道分封制已经落后,郡县制才是国家制度的正解。然而刘邦的天下离不开底下功臣的帮助,他们的心中都有一个诸候王的梦。如果剥夺他们分封的梦想,恐怕他们也剩不了几分忠诚了,而且不光是韩信,像英布、彭越这样一些将领,各个手握军权,一旦不分封,所招致的动乱将不堪设想。最终刘邦还是选择了妥协,将汉帝国领土的三分之二都分给了诸候王。在诸候王的领土内,刘邦的汉帝国有名无实,这成为了刘邦心中的一大痛处。

刘邦所面临的还不止这一个难题,楚汉战争期间,北方的匈奴日益壮大,首领冒顿单于的雄心不亚于后来的成吉思汗。面对匈奴南下的威胁,刘邦决定要效仿秦始皇,带兵三十万,一举解决匈奴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刘邦征讨匈奴并没有让其他的诸侯王插手,他亲自带兵就是要证明自己大汉皇帝的实力以此来震慑各个诸侯王。然而刘邦出兵过于冒进,中了冒顿单于的计谋,大部队在后面,他自己和率领的轻骑兵被匈奴围困在白登山,整整七天七夜都无法脱身,最后是陈平献计,向冒顿单于的妻子阏氏行贿,才让刘邦逃过了一劫。侥幸逃脱的刘邦无法再战匈奴,只得采取与匈奴和亲的政策,屈辱的将汉朝的公主不断的嫁到北方。匈奴问题暂时解决,但是刘邦震慑诸侯王的目的却落空了,这为刘邦生命的最后一步埋下了伏笔。

在刘邦生命的最后几年,也是对异姓诸侯王清洗最集中的时候,并不难猜测刘邦在风烛残年时的心境,他其实和秦始皇一样,希望拥有一个天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但是诸侯国的存在始终没有好的解决办法,这一直阻碍着他的理想。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他必须要为这个理想走最后一步,那就是无情的清洗异性诸侯王。在这个过程当中,吕后开始崭露头角,因为她也有她的考虑,一日刘邦驾崩,少子即位,昔日的忠臣良将恐怕不会剩下多少忠臣。

三、韩信的军事才能太强且不太听命令,让刘邦很忌讳

在异性诸侯王中,最让吕后和刘邦难安的也许就是韩信了。韩信的军事才能太强了,民间传说“韩信点乐”就说道刘邦可带兵10万,而韩信带兵却是越多越好,在帮助刘邦打天下的过程当中,韩信的才能逐渐被证实,他曾用1万多人完胜20万敌军,并轻松击败项羽。这样堪称恐怖的军事才能,一旦反叛刘邦,那又有谁能打败他呢?

况且韩信曾经做的一件事让刘邦很不舒服,这件事就是东进灭齐。当韩信背水一战之后,势如破竹,想要继续攻伐齐国,但刘邦的谋士郦食其凭三寸不烂之舌已经说服齐国投降了,韩信被范阳辩土蒯通所蛊惑,为了军功仍然擅自派兵攻打已经投降的齐国,这就导致还在齐国的郦食其被活活煮死了。郦食其是刘邦最喜欢的一个谋士,可想而知刘邦是什么心情,但是对于平定了齐国的韩信,刘邦却是无可奈何。

结束语

虽然说韩信至死都是忠诚的,但是站在刘邦的角度来看,你虽然是忠诚的,却不怎么听话,这样一个巨大的不稳定因素始终存在于国家大局之中,怎能让刘邦安心呢?当刘邦平叛归来,得知韩信被吕后设计杀死之后,刘邦表现的是既喜也怜,这样复杂的心情恰好能够表明刘邦必须要杀韩信的无奈,也许刘邦也是知道韩信的忠诚与重情重义,但是基于国家统一的理想,还有自己死后汉王朝的稳定传承,刘邦又必须要杀他,这是刘邦身不由己的苦衷。

韩信作为一个臣子,有着太高的军事才能,又是开国大将,功劳特别大,本来就会成为君主的眼中钉。刘邦最后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不奇怪,毕竟历史上诛杀开国功臣的皇帝实在不少。让人感到唏嘘和遗憾的是一代“兵仙”最终没有死在战场,却死在了君王的权谋之下。

从种种记载来看,韩信并没有参与陈烯叛乱,反刘邦对韩信自己而言,并没有任何利益,韩信除了风险几乎啥也得不到,如果韩信造反,连生存都很困难。

杀韩信很简单,韩信无论从自身利益来说,还是从忠诚来讲,他都不可能反刘邦。但问题在于,忠于刘邦,不代表也会忠于刘邦的继任者。

再封建政治中,你是否忠诚,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隐患,你有隐患,你就得死。

赵匡胤也是忠臣,一觉醒来黄袍加身,当你功劳达到一定程度,你不想反,你的属下也会逼着你反,由不得你,因为只有你加冕了,你的属下们才能利益最大化,属下逼你造反,并不是为了你,而是为他们自己的利益。

所以无论是韩信还是岳飞,虽然都是忠臣,但他们都有该杀,或必杀的重要因素,政治是残酷的,不存在道德之说。

3、国士无双的韩信落得杀身灭族,有人说其根源在自己,为何非死不可呢?

历史传闻韩信不是刘邦杀的,是吕后私底下杀的,吕后心狠手辣,淫荡淫贱,这个是她勾引韩信不成因此报复!我们的老一辈人说的!

韩信为汉初三杰之一,他能心甘情愿的伏手听命于汉王挥下,绝非偶然,他初为项羽帐前执戟郎侍卫。身又惊天伟地文韬武略于心,几次献计于项羽,不为所用,那个年代看重氏族名望,他人卑言轻,亦心灰意冷,被张良隅然发现后谏于汉王,又被汉王误解用为粮苍小史,箫何几次与之言谈,见其眉清目秀,文韬武略,弓马贤熟,定是位匡世奇才,有心言于汉王,予以重用,不想韩信那斯不勘重辱,乃不告而归,当箫何知韩信以走,大惊失色,纵马夜奔,三天三夜,归于追上了小子韩信,汉王问左右大将箫何怎么不在,言追韩信去了,汉王怒道,跑的大将多了,也不见其有意劝止,为一文弱书生值吗?不几日张良返归,正值韩信亦归,张良乃引见于汉王,我王成就霸业非此公而已,萧何亦称韩信为匡世奇才,汉王大惊失色相敬为宾,韩信乃出张良举谏信,汉王羞愧难当,大摆晏习,乐请群臣,言七天后拜大将,夏侯樱,灌樱,周勃,曹参,思大将非己莫属,汉王今建造七星将台,沐浴更衣戒色七日,以正视听,七日后一早锦旗招展,五彩缤纷,汉王及众文武大将衣冠正肃,迎接韩信入场,张良箫何左右为伴,引汉王正典司礼,赐韩信金衣金甲,授元帅印,授斩将剑,以正其威,众将不以为然,今见其貌才幌然大悟,韩信一生文韬武略,战策兵法,子石文书,天文地理烂熟于心,正是由于汉王怀才有遇,彗眼识得金镶玉才成就了汉朝四百年的江山社稷,韩信死于吕后毒辣黑心下,也是天命所归,若韩信作了不忠不义之臣,怎会有大一统的中华七大统一王朝那?

4、为什么在《史记》中记载韩信是因谋反罪名被杀的?

《史记》只能这样写,韩信也必须要“被”造反,如果不这样,那刘邦人设就崩了。

看看刘邦都对韩信干了什么

1、在韩信攻破魏国和代国后,刘邦夺韩信兵权;

2、在韩信平定赵国和燕国后,刘邦趁韩信和张耳早上没起的时候夺了两人的兵权;

3、在韩信平定齐国后上书刘邦请求让自己代理齐王,刘邦非常生气。注意,之前张耳请封为赵王的时候刘邦可并没有这样的表现;

4、武涉和蒯通先后游说韩信三分天下,韩信以刘邦对自己有恩为由拒绝,并在刘邦和项羽战况焦灼之时没有选择坐收渔利,而是收到刘邦诏命后马上驰援刘邦;

5、韩信救刘邦于固陵,并击败项羽于垓下。战后刘邦夺韩信兵权,并贬去其齐王爵位;

6、刘邦换韩信封地至楚,一年之后(趁韩信在楚立足未稳,在齐又断了根基的机会)马上传召韩信,韩信知道是刘邦的计策,并为自己纳了投名状,但是仍然被俘;

7、刘邦贬去韩信的封地和楚王的爵位,降为淮阴侯,并将韩信全家搬至国都;

8、吕后计杀韩信于长乐宫,并夷三族。

看完后有什么想法?韩信太愚蠢?

平定了大半个天下的人会是蠢人吗?韩信有大把的机会和充足的理由反叛刘邦,并有绝对的实力三分天下,甚至若他等到刘邦和项羽两败俱伤之时,可以趁机问鼎天下。但是他都没有做。这已经不是忠诚了,而是找死。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即便在韩信失势后,他的个人魅力仍然十分强大,以至于刘邦的铁杆嫡系樊哙都跪迎韩信,并口称大王,如果韩信真有造反的心,樊哙不会这样对他。也就是说,在刘邦的嫡系势力中多数人也是认为韩信根本就没有反意的。

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史记·淮阴侯列传》

但是刘邦可不是怕韩信造反才要杀他的

韩信俨然就是刘邦污点的曝光灯,不断得提醒着所有人,刘邦是怎么对待自己的恩人、功臣、忠臣的;不断得提醒着所有人,刘邦不会善待功臣;不断得提醒着所有人,刘邦根本不是什么忠厚长者。如果韩信最后没反叛,这个污点会跟随刘邦一生,直至后世,那样薄情寡义的名声就盖棺定论了。刘邦不会允许这样的时候发生,所以韩信必须反。

《史记》中记载韩信造反的同伙是巨鹿太守陈豨

他让陈豨在外作乱,他趁机在国都矫诏释放奴役和囚徒攻击吕后和太子。这个计划简直可笑,韩信这样的人物,要造反会联系一个小小的太守?而且此时的韩信只是一个空职的淮阴侯,这样的贵族此时的国都上百个还是有的,且矫诏后如何切断政令?如何占领武库?不说吕后和太子的权威作用,三公尚在,站出来任何一个都能把这伙无依无靠的囚徒吓跑。

之前那么多机会,那么多底牌,韩信都没有反叛,这样的聪明人会在自己最虚弱的时候堵上全族老小的性命去争那基本不可能的机会?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

这个话题挺好,下午我专门写个文章,论述下为什么我认为韩信没有造反,和韩信为什么必须造反。

韩信被杀真正原因是什么?看懂才知道“性格决定命运”!

韩信被我国历史学家喻为“兵仙”,认为他是可以与战国春秋时期的孙膑并列的兵法家、军事家。可是,就是这样一位军事奇才,最终的归宿却令人唏嘘,竟然死于一后宫妇人之手,而且在史书上还背上了“乱臣贼子”的骂名。可现代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为韩信平反了,认为韩信本是忠臣良将,却被“兔死狗烹”冤杀,真是太不值太冤枉了。

而关于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大部分人则认为与他“功高震主”,手握兵权有关。认为这是刘邦为了稳固皇权、铲除弄己故意发起的“政治行动”,可怜的韩信大半生都在追随明主,可到头来却死在了他效命半生的明主手里,这不得不说让人觉得非常讽刺和不值。易中天教授则认为,韩信被杀害与他本人性格有关。众所周知,韩信在史书中记“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②又不能治生载。

首先,韩信是淮阴人,当时属于韩国土地,刚开始韩信岀场是农民,但他又与普通农民不同,韩信一不种田,二不给人打工,常常带着佩剑到处游走。因此,易中天认为韩信可能是韩国贵族,天生自带优越感,有很强的自尊心。

其次,韩信个性内向,不善于合群,因此常被人孤立。这一点在韩信受“胯下之辱”时有很好的说明。据悉,当时有个恶霸很讨厌韩信,让韩信做出两个选择,要么拨剑杀了他,要么从恶霸胯下钻过去。而韩信选择了第二个选择“钻胯受辱”,试想:如果韩信是个性情中人、热血汉子,恐怕当时一怒就要拔剑杀人,又或者韩信有很多“江湖朋友”,那么朋友们听说后肯定也会帮他报仇,可结果却是韩信息事宁人,并不追究。从这方面至少说明韩信两个缺点:一,性格内向,做事独来独往。二,韩信并没有多少朋友,也可以说他不合群。

那么,韩信被杀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看懂才知道“性格决定命运”!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

第一点:性格原因

虽然韩信是军事奇才,但他的性格才是导致他被冤杀的主因。早在刘邦“月下追韩信”之后,韩信因为感激刘邦就和刘邦聊了很多闲话,刘邦这时就问韩信了,说你在项羽身边干过,觉得我和项羽比怎么样啊?而韩信作为一个实诚人就说了许多关于项羽的“坏话”,这些坏话让刘邦听到后其实是喜忧参半的,试想一个跳槽过来的员工发泄着对前任老板的不满,而如果现任老板也变成了前任了?韩信又会怎么对他?恐怕刘邦心里犯起了滴沽,也许会想留着这样有能力的人迟早会是个祸害。另外,垓下之战时,刘邦调韩信兵马前去增援,但韩信按兵不动,还对刘邦提要求封自己为“假齐王”,韩信这种无脑做法在刘邦看来就是挑战权威,可韩信本人性格就是这样,独来独往的风格终于让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第二点:缺乏远见

韩信的内向性格导致了他本人缺乏远见,容易沉迷在自我的世界里,比如:在刚开始汉、楚、齐三地实力平等时,有人建议他“坐山观虎、坐收渔利”,可韩信认为刘邦对他有恩,不愿意平分天下而甘愿打工,可他又想自己分得一些利益,在刘邦处要了一个齐王的称号。所以,像这种内向性格的人一般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他们一般活在自己想像的世界里,可是一旦梦醒了,现实终会告诉他们什么是残酷。如果说韩信被杀害与他知恩图报有一点关系的话,笔者认为更像是韩信的性格缺陷才对,因为刘邦对于韩信的“杀机”已经岀现很多次了,可韩信还是不以为然。

韩信被杀真正原因是什么?看懂才知道“性格决定命运”!笔者觉得:韩信之所以被杀,其主观原因与他的个人性格有关,其次才是刘邦排出异己。如果韩信能早点改变内向、不合群的性格,而与刘邦多交交心,放下孤傲的架子,或许也不会急于被刘邦除掉,而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刘邦替儿子留下这个栋梁之材,为以后诛吕做出贡献。

本文为作者“一路伴你看天下”原创作品,欢迎大家评论和转发,转发请注明出处。欢迎对我加,我们一起去探寻更多好看好玩的历史和文化。

“兵仙韩信”:国士无双

司马光曾评价韩信:世或以韩信为首建大策,与高祖起汉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而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韩信熟谙兵法,自言用兵“多多益善”,作为战术家韩信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战术典故: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临晋设疑、夏阳偷渡、木罂渡军、背水为营、拔帜易帜、传檄而定、沈沙决水、半渡而击、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其用兵之道,为历代兵家所推崇。作为军事家,韩信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将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灵活用兵,是中国战争史上最善于灵活用兵的将领,其指挥的井陉之战潍水之战都是战争史上的杰作;作为战略家,他在拜将时的言论,成为楚汉战争胜利的根本方略。

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不仅是政治家,也是个博古通今的史学家。他的评价比较客观准确,本文引用之。从司马光的总结可以确定,刘邦的江山主要是韩信打下的。如果当时项羽发现并重用韩信的话,得天下的就是项羽了。封建王朝自古帝王就害怕担心功臣,立有如此之大的军功,并且在军中威望极高,号称“战神”。是皇帝都害怕自己死后,新皇帝无法驾驭,功臣宿将造反。天下从此不为“刘”!

“垓下之战”项羽兵败身死后,刘邦于是还军定陶,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江苏邳县东)。公元前201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陈平的计策,说天子要出外巡视会见诸侯,通知诸侯到陈地相会,说:“我要游览云梦泽。”以此计将韩信擒拿,并回洛阳。进一步贬韩信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之后,深知高祖刘邦畏惧他的才能,所以从此常常装病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韩信由此日益怨恨,在家中闷闷不乐。对于和绛侯周勃、颍阳侯灌婴等处在同等地位感到羞耻。一次韩信去拜访樊哙,樊哙行跪拜礼恭迎恭送,并说:“大王竟肯光临臣下家门,真是臣下的光耀。”韩信出门后,笑道:“我这辈子居然同樊哙等同列!”韩信被贬后还牢骚满腹,不知道深居简出、遁世避祸,进一步加深了与刘邦的矛盾,安能全身而退?

公元前197年,陈豨反叛。刘邦亲自率领兵马前往镇压,韩信托病没有随从。韩信被吕后和萧何共谋以谋反罪杀害于长乐宫。后人叹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或许预感到了下一个被杀的是自己,所以密谋陈豨拼死一搏,或有生机。或许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司马迁为汉朝史官,采用了韩信谋反被杀这一记载。

据说象棋为韩信发明

5、汉朝开国功臣韩信被刘邦夫妇害死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是什么?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就夺了他的兵权,可见对他非常不放心,韩信虽然情商低,但也不是傻子,他也知道刘邦害怕他,所以从此称病不朝,闷闷不乐。

但与张良的归隐、与萧何的谨慎不同,韩信非常张扬,可以说他情商很低,按道理韩信也应该知道建国后他这样的武将其实就没有多大用了,更应该处处小心,夹起尾巴做人,可他却不是。

本身就功高盖主,他还如此张扬,在刘邦眼里,这样的人留不得。虽然并非刘邦亲自下令杀了韩信,但从韩信被贬之后的种种,就可以看出韩信下场不会太好。

吕后和萧何打仗不如韩信,但要论起谋略显然韩信不是个,韩信也在两人的精心计划下被除掉了。

深层次的,于是,将军只能打江山,不能做江山,像韩信这么一个功高震主的,人,又不知道隐藏自己还那么锋芒毕露,刘邦当然考虑了,他死了以后谁能镇住他的问题,刘邦为了江山永固,一定会除掉这个隐患,所以韩信的死也就不可避免了

首先,韩信不知藏拙,锋芒毕露,而且还很年轻。其次,刘邦年龄大了,想着我活着可辖制住韩信,死了,儿子刘盈可能辖制不了韩信,为大汉江山计,为了儿子刘盈计,也会杀了韩信。

6、汉初三杰,为什么只有韩信死了?武将真的是最容易被杀的吗?

不是武将好杀,是开国武将必须得死,皇帝测试武将,都用忠字来测,武将也就死在这个字上。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无数开国功臣最终的下场。今天我们就来说说“汉初三杰”中为何只有韩信被杀,汉高祖刘邦能得天下,莫过于知人善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有张良可用;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有萧何可用;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有韩信可用。此三人被后世称为“汉初三杰”,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平定天下后萧何明哲保身,直至病死,张良功成身退,告老还乡,而韩信最终落得被杀,给后人不禁感概万分。

先来讲讲韩信的出生背景,韩信早年家贫,常寄人篱下,靠别人施舍。喜读兵书,心怀有远大抱负,一开始投奔项羽,项羽弃之不用,后又加入刘邦阵营,未得到重用。后来萧何发现了他,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其后在平定各国诸侯,楚汉之争中战功累累,威震天下。

可以说韩信所得到的一切是靠他自身的实力打下的,他为人性格直率,城府太浅,难免得罪他人,本身丰功伟绩就让人妒忌,遇人就大谈当年打胜战的故事,甚至有时候还不把刘邦放在眼里,这些闲言碎语传到刘邦耳里,就会被人猜忌。平定天下后,被刘邦解除兵权,封为楚王,刘邦没收兵权就是怕他造反,这个举动没有引起韩信的反省,依然沉寂在当年统帅百万大军的大将军身份中,渴望重新带兵打仗。这些举动都被刘邦安排在他身边的间谍举报谋反,被贬为淮阴侯。 后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 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

自古伴君如伴虎,功高盖主,君王不除之无以高枕无忧,从侧面也可以看出韩信是杰出的军事家,但不是政治家,不懂得自我保护,功成身退的道理,这点他不如萧何和张良他们,所以只有韩信一人一世英明,落得个惨死的结局。

7、一代名将韩信是如何走上败亡之路的?你是怎样理解的?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一、从楚王到淮阴侯

在西汉建立伊始,韩信为诸侯王中对刘邦威胁最大的一个,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同意他称齐王,已属不得已,故消灭项羽后即夺其军。但当时毕竟师出无名,不便锄诛,只得改封为楚王,王淮北,都下邳(江苏宿迁西北),以削弱其实力。

其实,刘邦对韩信的戒心,并未因将其改封楚地而稍减。他那双充满猜忌的眼睛一刻不停地注视着韩信。果然不久刘邦就发现:项羽故将钟离昧与韩信交往密切,项羽败亡后,钟离昧竟亡归韩信。于是,刘邦命令楚捕昧归案。

此时,韩信初至楚,出入都以重兵护从,更加引起刘邦怀疑。恰值高帝六年(前201年)又有人诬告韩信欲反,这就更坚定了刘邦诛锄韩信的决心。陈平献计让刘邦借口游云梦,趁韩信不备时擒拿。刘邦当即宣称游云梦,并率随从兵将向楚地进发。同时下诏要在楚国西界之陈地会诸侯。

韩信闻刘邦将至,已猜出刘邦此行意图,“欲发兵,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擒”(《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但终于未发兵反叛,而听从左右进言,于十月当刘邦至陈时,将钟离昧之头献上以表白。岂料,刘邦除韩信之决心已下,献钟离昧之头亦无济于事。

韩信被绳捆索绑,载于后车,刘邦向他宣布的罪状是“人告公反”。到洛阳后,刘邦又将韩信改封为准阴侯,居洛阳。

二、“谋反”与被诛

韩信一再被削地夺爵,知刘邦“畏恶其能”,对刘邦愈加满,常称病不朝,羞与周勃、灌嬰等为伍。韩信的不满和轻视刘邦的情绪,当然不可能不流露出来,如有一次在朝廷上议论各人的统兵能力时韩信竟当面说刘邦:“陛下不过能将兵十万”,而说自已则“多多益善耳”。(《汉书·韩英彭卢吴传》)

韩信的不满情绪,不久就发展到谋反活动。阳复侯陈豨,是刘邦派往赵、代监军的相国。当他离开首都赴任之前,曾与韩信密谋:陈豨在边地起兵反汉,韩信从中响应配合。陈豨至代后果然大量养士,积蓄力量,准备谋反。

高帝十年(前197年)秋七月,刘邦之父太上皇死,召陈豨入朝,豨托病不至。九月,豨公开宣布反汉,自立为代王,劫略赵、代。刘邦闻讯,亲率兵征伐。韩信伪称病不从,待刘邦走后,立即依原计划准备响应陈豨。高帝十一年(前196年)春,韩信部署已定,不料被属下一舍人向吕后告发。

吕后与萧何谋划,诈称陈豨叛乱已息,令朝臣入宫庆贺。韩信惊悉此讯,勉强入宫。哪里想到,一入长乐宫,就被吕后、萧何早已布置好的武士斩于长乐宫钟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就是这事)

高帝十一年冬,刘邦率军打败陈豨叛军。后陈豨投向匈奴,至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冬为周勃所斩。

当刘邦粉碎陈豨叛乱回咸阳后,听到韩信已死的消息时,刘邦心情是很复杂的:对于这样一个曾为自己夺取江山而立过不朽之功的杰出将领,自不免有一点怀恋之情;又因彻底除掉一个威胁自己帝位的心腹之患而高兴。难怪他“闻信死,且喜且哀”(《汉书·韩彭英卢吴传》)了。

三、对于韩信被诛的评价

对韩信的被诛,历来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有人认为刘邦诛杀功臣“有负于信”(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2);有人认为韩信“诚反覆小人”(王鸣盛《十七史商榷·信反面攻故主》)死有余辜。还有更多的史学家考证韩信是否真有谋反之举,以此作为判断其被杀是否应当的标准。

其实,对这一类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件,不妨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应当看到像刘邦、吕后这样,不惜诛杀功臣,以保持自家权位的做法,乃是许多开国皇帝常常采用的。这种从人类极为卑鄙的私欲出发而采取的残忍手段,是应当唾弃和不耻的。

但另一方面也应看到,当封建国家处于统一和分裂的岔路口,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两种势力进行激烈较量的时候,作为严重威胁统和中央集权的一支重要力量。韩信的被诛锄,在客观上对历史向前发展是有利的。

尽管刘邦吕后诛杀韩信和其他诸侯王时采取的手段不值得称颂,但其维护封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结果则是应当肯定的。他的策略是极其庸俗卑劣的但在哲学方面他捍卫的是正确的东西,这一点我们不能否认。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有的人个人的道德、品质和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并不完全致。评价他们的时候既不能因其道德、品质或某种手段的卑劣而否定其在历史上曾经起过的作用;也不能因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而忽视其个人道德、品质的问题。用这种分析方法评价历史人物,才不至于简单化或脸谱化。

刘邦在萧何、张良、韩信等贤士良将的辅佐下,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大汉王朝。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政务繁多,扰扰攘攘。但是,不管有多少事情亟待解决,有一件事情是必须列入工作日程的:掌控朝廷内外的臣子的动向。尤其是一些战功卓著者,是必须纳入视野、时时的。不久,韩信被刘邦盯上了。

一、刘邦欲伐韩信,陈平献计。

公元前201年,有人举报韩信谋反,但还没有见到实际行动。刘邦得知后,私下与陈平商量,起兵征讨韩信。陈平见刘邦有这种想法,就问刘邦,陛下的兵比韩信的还精锐吗?将领比韩信的还高强吗?刘邦坦然回道,都远不如韩信的。

刘邦与陈平密谋(图景)

于是,陈平说,兵不如人家精,将不如人家强,如果去讨伐,就会导致韩信立即造反却又镇压不了,这算怎么回事?刘邦一听确实如此,就问陈平,那该怎么办?陈平说,陛下您可以这么办。

二、刘邦巡狩南方,韩信遭擒。

当刘邦以“天子巡狩”为名,带着人马来到韩信的楚国边境时,韩信有些慌乱。因为按照礼仪,他应该去拜见刘邦,可他又觉得“来者不善,善者不来”,觉得刘邦的“南巡”可能对自己不利。

巡狩南方的刘邦(剧照)

他的担心不是多余的,因为被刘邦通缉的、项羽的名将钟离昧就藏在他的府中,当时他没有按刘邦的暗示把钟离昧献给朝廷。一时间韩信不知如何应对才好:举兵造反吧,没必要,刘邦也未必是来讨伐自己的;亲自去拜见吧,又害怕真有可能被抓起来。

这时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提着钟离昧将军的脑袋去见皇上,皇上一定高兴,咱们自然也就没事了。韩信竟然真的向刘邦献上了自己的铁哥们钟离昧的人头,以求取自身的安全。

钟离昧(剧照)

可是,韩信打错了主意。刘邦固然想得到钟离昧的人头,但更想解决了你韩信,从而确保他的天下一统,确保他老刘家的江山永固。所以,当韩信出卖了朋友,示好于刘邦时,刘邦并不领情,而是冷笑一声,断然将其拿下!

瞬间变成了阶下囚的、堂堂的楚王韩信仰天长叹:“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即将落入虎口的韩信(剧照)

刘邦听后以“有人告你谋反”回怼韩信。然后,刘邦悠哉乐哉地带着“入笼的猛虎”,起驾北归。同时,刘邦暗自佩服陈平的妙计良策。

韩信可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杀钟离昧以讨好刘邦,实属得不偿失之举;实属败着、臭着。不仅损伤了自己的形象,而且走上了不归路。为什么这么说呢?

其一,卖友求荣,丧失道义。也就是说,韩信此举,是主动把自己地送上了道德法庭。当时说韩信谋反也只是个举报,并无实迹可查。加之他战功显赫,天下闻名,刘邦要妄杀他,就会寒了天下人的心,就要受到道义上的谴责。

现在好了,刘邦可以无所顾忌地处置他了。因为他要杀的已不是劳苦功高的英雄,而是背信弃义的小人。杀功臣是有忌讳的,杀小人则不会有那么多顾虑。所以,韩信此举,等于为刘邦把他送上刑场开脱了道德罪责。

其二,畏服讨好,自证有罪。

韩信早不配合刘邦处置钟离昧,却在刘邦来到了自己的家门口,不得已而为之的情况下出卖了他的朋友,说明他还是畏服刘邦的。本来刘邦的内心是不踏实的。他知道韩信的“谋反”之说没有实证,也知道天下初定就诛杀功臣有些薄情寡义。

但是,韩信的“讨好”行动让他理直气壮了。窝藏敌将钟离昧,就是你韩信想谋反的铁证!如果说不是为了谋反,只是出于哥们义气,那你怕什么?现在,你主动把他的脑袋献上来,只能说明你做贼心虚,甚至是杀人灭口!

这样一来,没罪的成了有罪的,有愧的反倒无愧了。韩信此举,就等于是主动授人以柄,自我栽赃。

其三,主动屈膝,怯懦失威。

韩信本是攻城掠地、冲锋陷阵、战无不胜、威震天下的智勇大将军,现在却在刘邦面前尽失当年雄风。这让本来还有些害怕韩信的刘邦,不由得壮起了胆,不再担心、害怕了。原来那个统领百万大军的、攻必克战必胜的大将军韩信也不过如此!别看他平时神气十足,威风八面,竟然也是这样地不堪一击。

我刘邦只不过是故作姿态地“南巡”了一下,就使他彻底崩溃、灰头土脸,不顾江湖道义,出卖了铁哥们以求自保。这种人还不好管教、处置吗?

志得意满的刘邦(剧照)

但是,刘邦并没有彻底“废了”韩信。只是将其由楚王变成了淮阴侯,并且让他呆在京城里“享福”,不再让他到封地去“受罪”了。

三、韩信不甘受困,走上绝路。

1、牢骚满腹,招致忌恨。被剥夺了王位的韩信似乎还没有意识到,刘邦对他的态度,正处于杀与不杀的两可之间。不杀,留着他是个危险;杀,一时半会还不好下手。

如果这时韩信收敛一下,夹着尾巴做人,也许还能全身而退,起码保住一条命。然而,韩信一点都不知检点。他常常称病不朝,而且日夜怨叹,甚至“羞与绛(绛侯周勃)、灌(颍阴侯灌婴)等列(排在同一位次)”。

灌婴(剧照)

你韩信这是在小瞧“绛、灌”,还是在贬低大汉朝堂,乃至刘邦?大汉江山可不是你一个人搞定的,更不是靠你一个人在维护、巩固。韩信的话不仅让刘邦不高兴,就是那些跟他一样浴血疆场的将士听了也不乐意。韩信诸如此类的话确实不能不让人费思量,让人对他产生不良的看法。

有一次,韩信去看望樊哙。樊哙见韩信主动来看望自己,非常感动。对他谦恭有加,跪拜迎送,自称臣下。但是,出门之后的韩信却仰天大笑着说,我韩信如今适合与樊哙之流为伍了!

樊哙(剧照)

这算什么话?你的当年又如何?樊哙虽说出身低微,但没受过“胯下之辱”;虽说草莽之人一个,但也还算英勇。再者,樊哙可是与刘邦连襟的。你韩信是不是有点太自我抬举、不知深浅了!

韩信的所有这些言行,都表现出他对刘邦的处置的不服、不满,且怨、且恨。这对于韩信来说,自然是因为受了委屈,一时间内心不满的发泄。但在刘邦看来,韩信如此的言行则是“不臣”之举。因而使得刘邦越发忌恨他,而且杀心渐起。

2、欲为内应,图谋反叛。公元前197年,韩信曾经的部下陈豨在代地造反,自称代王。当初,陈豨拜会自己失势的老领导时,韩信曾经悄悄地嘱咐过他,若有一天想举兵了,他韩信可以为他做内应。

陈豨(像)

现在,刘邦要御驾亲征陈豨,想让韩信陪王伴驾时,他不但称病不从,而且暗地里派人联络陈豨,妄想真的在京城做内应。结果,行事不密,被手下人举报了。

失势的韩信(剧照)

当年征战在外,手握雄兵时,你都没能成事,现在被软禁成囚了却想造反,想什么呢!你韩信的言行举止肯定都在人家的监控之中。能时不为,不能时却想为。你这不是在自寻死路吗?

吕后接到密告后,立即与萧何商量,谎称平叛大捷,陈豨已亡,列侯群臣都要入宫庆贺。韩信心中虽然有鬼,但又不能不去,何况又是当年的恩遇之人萧何下发的命令!当然,他做梦也想不到,恩人萧何这次却是在设计捉拿他。

萧何与韩信(剧照)

进了宫,韩信就走完了他起伏跌宕的人生之路。虽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难道不可以说:得也韩信,失也韩信!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281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