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的儿子为什么夭折-雍正儿子为什么叫福

2022-12-31 22:00:14 505 0
奇闻异事录

雍正的儿子为什么夭折率那么高?难道雍正真的不喜欢自己的儿子吗?其实不是的,雍正在位期间,虽然没有亲生的儿子,但是他的妃子却有很多,这些妃子大多多都是年轻貌美的女子,所以雍正对她们也是非常宠爱的。但是这些妃子的寿命都不长,有的甚至活不过三十岁,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点。第第一就是因为后宫的争斗,这些妃子为了自己的地位,不得不使用手段,而且还有一些妃子是被皇帝强迫的,所以她们的寿命都不长。

1、雍正的孩子为什么活不长?

清朝的医疗条件没有现在那么好是其一,后宫的环境也是导致皇子公主们的早夭的主要元凶。再者当时近亲之间可以结婚,这样一来近亲结婚育有的子嗣所携带的各种病症就会显现出来,婴儿抵抗力弱,所以大都短命。

雍正的儿子为什么夭折-雍正儿子为什么叫福

再者由于雍正太过勤劳,不懂的劳逸结合导致自己身体素质较差,自然会遗传给下一代

1.残酷的争权夺位导致

2.养育方式太过,导致他们的生命力不够顽强。

古代小孩夭折的概率都比例高,皇家也不容易。

2、雍正杀子疑云:雍正为什么要将自己的亲儿子弘时削籍害死?

关于雍正将亲生儿子弘时削除宗籍并害死的事其实一直流传于民间,历史上弘时并非是被雍正害死的,不过他在24岁时英年早逝确实和被雍正削除宗籍有很大关系,下面就通过史料来了解一下弘时为何会被雍正削除宗籍,又是如何去世的,看一看历史上真正的弘时是个怎样的人。

弘时自幼性格就与父亲雍正不合

弘时按序齿是雍正第三子,雍正一生共有十个儿子,但是夭折了六个,活到长大成人的只有三子弘时、四子弘历即乾隆、五子弘昼、六子弘曕,所以弘时实际上是雍正的长子。

在康熙四十三年(1703年)时弘时出生,其母为雍亲王侧福晋李氏,也是后来雍正的齐妃李氏。在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也就是后来的年妃没有嫁给雍正前,弘时的生母李氏最为受雍正宠爱,因此在弘时幼年时也颇受父亲雍正的喜爱。

不过随着弘时年纪渐长,他的性格却与城府极深的父亲雍正不太相合,加上母亲李氏不及年氏受宠,他也逐渐不被雍正所喜爱。

弘曕是雍正的老来子,暂且不论,与弘时年纪最相近的兄弟就是乾隆和弘昼,但是弘时比乾隆和弘昼大了8岁(乾隆和弘昼同年生人,乾隆生日略大几个月),弘时在康熙晚年已经算是长大成人,而乾隆和弘昼年纪还比较小。

按照清朝的规矩,亲王的儿子年满15岁即可通过宗人府向皇帝请封为亲王世子,而亲王世子待遇非常高,比郡王的待遇还高,有了亲王世子就代表着亲王家族可以拿两份俸禄了。

但是身为雍亲王的雍正却并没有向康熙请封弘时为亲王世子,要知道在康熙时期,康熙诸子中只有老三胤祉被封诚亲王和老五胤祺被封恒亲王,算上雍正的雍亲王也只有三个皇子被封亲王爵位,按照史料记载胤祉请封了嫡子弘晟为亲王世子,胤祺没有嫡子,请封了长子弘昇为亲王世子,唯独没有记载雍正的亲王世子是谁。

按理说到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时弘时就已经年满15岁可以请封爵位了,且雍正的嫡福晋也就是后来的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一直没有生育子嗣,而且也已经快过了生育年龄,作为长子的弘时完全可以成为亲王世子,但是雍正却没有为他请封,可见雍正对弘时有多么不喜爱。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雍正十分喜爱年幼的乾隆,他心目中是想等乾隆长大了让他成为雍亲王世子,即便雍正将来成不了皇帝,将来雍亲王的爵位他也希望由乾隆来承袭。

雍正不喜爱弘时主要还是由于性格原因,雍正这个人城府极深,心机很重,而历史上虽然对于弘时没有过多的记载,只有《清史稿》中对他一句话记载为:以放纵不谨,削宗籍,无封。

那么弘时是如何放纵不谨,史料中没有详细交代,但是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的一件事情可以大致看出弘时是个怎样的人。

在《清世宗实录》中记载了雍正元年(1723年)年底,雍正在新年来临之际亲手写了“福”字赐给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当时正好弘时奉雍正的命令外出办差没在紫禁城中,弘时的老师王懋竑也恰好有事不在上书房,因此弘时和王懋竑都没有得到雍正亲手写的“福”字。

后来弘时回来就问老师王懋竑有没有收到“福”字,王懋竑当然也没收到,于是弘时就想亲自去找雍正说道这个事,王懋竑是个谨慎的人,他建议弘时不要直接去找雍正,而是先去找雍正的心腹时任户部尚书张廷玉,请张廷玉代为转达。

结果弘时却没有通过张廷玉转达,而是直接找到雍正询问这件事,后来雍正又亲手写了两个“福”字送给他和王懋竑才算完事。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但是从中可以看出弘时这个人性格比较直率,没有城府,想到哪就立刻说出来,而他的父亲雍正恰恰是一个极为善于隐藏自身内心想法,城府颇深的人,这也注定了他们父子俩性格合不到一起。

这也使得雍正在继位时决定实行秘密立储制度,当时弘时已经年满20岁,还生育了一个儿子永坤,年长且有儿子,却被雍正直接排除在继承人之外而秘密册立了年仅12岁的乾隆为继承人,都因为雍正与弘时父子二人之间性格的不合,而且弘时这般直率的性格本身也不适合当皇帝。

而《清史稿》中记载的弘时的放纵不谨很可能就是在形容他的性格直率不够谨慎,但是弘时毕竟是雍正的亲儿子,雍正不会只因父子俩性格不合就放弃他,天底下父子之间性格不合的多了,没见哪个父亲能狠心不要儿子的。

雍正继位的时候,弘时已经娶妻生子,按照清宫规矩他可以不必搬进皇宫和父亲居住,可以自己在外面分府治事了,但是雍正还特意允许弘时携妻带儿住进紫禁城,并且还特意又给弘时聘请了谦恭谨慎的名儒王懋竑来教导他,希冀能让他做出改变。

由此可见雍正虽然不喜爱弘时,父子俩性格也不太合,但是雍正对弘时还是充满了关爱,也希望王懋竑能改变弘时,不过很可惜王懋竑并没能改变弘时。

雍正和弘时父子因胤禩最终闹至决裂

胤禩是康熙第八子,他也是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事件中争夺储位最积极的皇子,他与老九胤禟、老十胤誐、老十四胤禵组成“八爷党”参与争位,在他本人失去康熙喜爱之后,他又扶持雍正的同母弟弟胤禵出来争位,因此雍正对他十分忌惮且不满。

但是胤禩为人斯文儒雅,心思细腻,待人宽和,人缘很好,在朝廷内外深得人心,尤其是像弘时这种性格比较直率的人很容易被胤禩的人格魅力所吸引,因此雍正不喜爱弘时的原因也可能是在康熙晚年他与胤禩关系比较亲近有关。

在雍正四年(1726年)时,胤禩一党被雍正清算,胤禩及其党羽都受到了雍正残酷的打压,胤禩和胤禟被雍正褫夺爵位、削除宗籍,分别改恶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并被囚禁起来,而胤誐和胤禵也都被褫夺爵位圈禁起来,还有胤禩的党羽也都受到清算。

在这个时候性格直率的弘时站出来替胤禩和胤禟求情,并直指雍正屠戮兄弟愧对康熙的信任,这肯定让雍正十分恼怒,弘时自雍正继位之后一点改变没有,现在又出来胳膊肘往外拐替雍正的政敌求情,雍正如何能不把多年来对弘时的不满直接爆发出来。

因此史料中记载雍正在下旨处理完胤禩和胤禟之后,又下了另外一道圣旨:弘时为人断不可留于宫庭,是以令为允禩之子。今允禩缘罪撤去黄带,玉牒内已除其名,弘时岂可不撤黄带。著即撤其黄带,交与允祹,令其约束养赡。钦此!

这道圣旨的意思就是弘时这种人不能再留在宫廷里给雍正当儿子了,既然他这么向着他叔叔胤禩,那不如就去给他当儿子吧,胤禩都已经被革除宗籍了,那弘时当然也要一同被革除宗籍,并交由康熙第十二子胤祹看管约束。

清史学家孟森先生曾经作过论证,他认为:世宗处兄弟之酷,诸子皆不谓然。弘时不谨而有所流露,高宗谨而待时始发也。

孟森先生这意思就是弘时的性格不够谨慎,在雍正处理胤禩和胤禟时,其实乾隆对父亲雍正如此残酷对待兄弟的行为也不赞同,毕竟胤禩在雍正继位后并没有做出实质性的谋逆之举,只是胤禩由于有才能且还人望太高,因此遭到雍正忌惮和猜忌,才被如此对待,但是乾隆比父亲雍正还有城府还谨慎,所以没有表露出来对雍正处理胤禩的不满,后来在乾隆执政时期下旨宽恕赦免了胤禩和胤禟,也能看出来乾隆其实并不赞同父亲雍正之所为。

弘时则是直接对雍正处理胤禩的事情表露出来不满,还为此顶撞了雍正,加上当时朝廷中的王公贵族和重臣对于雍正处理胤禩的结果都是嘴服心不服,而弘时还敢直接表达出来,试想雍正如何能不震怒。

在第二年也就是雍正五年八月(1727年)弘时在圈禁中去世,年仅24岁。关于弘时的死民间当时都传言他是被雍正直接赐死,也就是雍正狠心杀子,这个传言流传得很广泛,很多影视剧中都采用了这个传言,那么雍正真的会狠心把自己儿子整死?

其实不可能,看雍正的圣旨能知道,弘时被削除宗籍交由康熙第十二子胤祹监管,胤祹可是出了名的老好人,他一生崇信佛教,为人也比较佛系,雍正也是看中了胤祹性格柔和才会把弘时交给他监管,如果雍正真想整死弘时,他完全可以像关押胤禩那样把弘时关押起来,在缺医少食的情况下用不了多久弘时就会被折磨致死,雍正都不用担杀子的恶名,而雍正能把弘时交给性格宽厚随和的胤祹监管,这说明雍正一开始就没想对弘时下死手。

而且要知道胤禩在被雍正囚禁折磨仅半年多之后就去世了,弘时死的时候距离胤禩去世已经一年多了,胤禩的影响早已经消散,雍正再整死亲儿子弘时也没有意义,如果雍正想整死弘时的话,那么弘时恐怕就得和胤禩前后脚上路了,何至于晚了一年多。

最关键的是雍正连胤禩的亲儿子弘旺都没有整死,只是将弘旺圈禁起来,胤禩的亲儿子弘旺都没有被整死,雍正又岂能把自己的亲儿子弘时整死。

关于弘时之死在历史大剧《雍正王朝》中演绎为雍正赐死他是为了乾隆扫清障碍,实际上弘时根本就构不成是乾隆的障碍,他和乾隆在雍正那受宠爱程度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他除了年纪比乾隆大之外,各方面与乾隆都无法相比。

而且历史上乾隆似乎与哥哥弘时关系还很不错,雍正十三年(1735年)十月,当时雍正已经驾崩,乾隆刚刚登基继位,乾隆很快就颁布了一道谕旨:从前三阿哥年少无知,性情放纵,行事不谨,皇考特加严惩,以教导朕兄弟等,使知儆戒。今三阿哥已故多年,朕念兄弟之谊,似应仍收入谱牒之内。

正是乾隆这道谕旨才算把死了八年的哥哥弘时重新收录回皇室宗籍身份,这也说明乾隆与弘时之间关系还算不错。

所以说雍正并没有害死弘时,很大可能弘时因为受到如此严厉的惩罚之后,所以在圈禁之所抑郁而亡。毕竟虎毒还不食子,雍正再如何狠心,他也不会有杀子的想法。

写在最后

因此雍正之所以削除亲儿子弘时的宗籍身份主要是因为政敌弟弟胤禩,虽然因胤禩的事情雍正对弘时很震怒,削除了他的宗籍还把他圈禁起来,但是雍正并没有害死他。

其实弘时的人生悲剧也算是康熙晚年诸子争位事情的延续,一场“九子夺嫡”不光牵扯到了康熙的儿子们身上,连孙子弘时也难逃悲剧命运,只能感叹弘时的悲剧命运正应了那句最是无情帝王家的话。

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1727年9月20日),正在伏案办公的雍正帝接到消息,三皇子弘时死了!听到消息后的雍正,面露失望,却并没有丝毫的悲伤。

弘时死时年仅24岁,而三年前弘时唯一的儿子爱新觉罗·永珅在4岁时就夭折了,弘时并没有留下任何子嗣。

一,雍正曾对弘时爱之深,望之切

弘时是胤禛的侧福晋(后来的齐妃)李氏所生,弘时的外公是知府李文烨。在雍正帝还是雍亲王时,齐妃是侧福晋,并且很受雍正宠爱,她一连为他生下三个孩子,弘时是三个儿子中活得最久的一个。

康熙三十四年,李氏为雍亲王生下一女,即后来的和硕怀恪公主,是雍正帝唯一活到成年的女儿;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李氏为胤禛生下弘昐,可惜2岁就夭折了;

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生下胤禛的次子弘昀,可惜11岁就死了;

康熙四十三年 (1704年),生下胤禛三子弘时。

由于雍正帝的嫡长子爱新觉罗•弘晖(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在1704年8月17日夭折,这一年正好弘时出生(1704年3月18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胤禛的丧子之痛,胤禛对弘时也格外珍惜。由于排在弘时前面的皇子在雍正即位前都死了,所以弘时实际上算是雍正的皇长子。

李氏接连丧失两个儿子,胤禛很心疼她,也格外疼爱幼时的弘时,他对这个生命力顽强的孩子期望很大,特别是在他的学业上。

弘时幼时的启蒙老师何清,是胤禛镶白旗下的属人,在教习弘时学业时,没有尽心尽力,雍正帝一阵碎碎念直埋怨老师,说他嚼舌,耽误了阿哥的功课。

雍正登基后,对弘时母子也是很疼爱的,他封弘时的母亲为齐妃,“齐”字的满文(yangsangga)意思为“俏丽”、“艳丽”。 齐妃的名分比乾隆帝的生母熹妃钮祜禄氏的地位还要高,在后宫排名第三,仅次于皇后乌拉那拉氏(即孝敬宪皇后)和年羹尧的妹妹贵妃年氏(即敦肃皇贵妃)。

按照事情正常发展来看,弘时应该是雍正帝选储君的第一人选。他占尽先机,弘时在诸子中排行最大,已长大成人,而且还有了自己的后代,而他的生母李氏受宠爱且位份高,她在雍邸时已是侧福晋,这所有的一切都在滋长宏时对皇位的憧憬和渴望。

可是随着弘时的长大雍正却越来越讨厌他。

特别是皇四子弘历(乾隆帝)出生后,弘历比弘时小7岁,聪明伶俐,五岁就学,过目成诵,很讨康熙帝的喜欢,在诸多皇孙中,康熙最爱的就是弘历。

 据说康熙会选择雍正即位,主要因为弘历这个“好圣孙”,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弘历使雍正处于有利的境地,雍正也转而注重培养弘历。父爱的落差让弘时心生不满,做出了一些令雍正不爽的事,本来弘时就是个直性子,并不像自己的父亲会韬光养晦。

二、在和政敌的斗争中,弘时让雍正很失望

乾隆帝曾称弘时为人放纵,不谨,他又先后经历了康熙帝两度废立太子,九子夺嫡间的种种争斗,很可能会被雍正的对手拉拢利用。

从雍正后来对弘时除宗籍,把他过继给允禩当儿子来分析,弘时在雍正和政敌之间他很可能倾向于八爷党。(而在《雍正王朝》里,八爷抓住了弘时泄露“恩科取士”考题的把柄,成为要挟他的棋子。对其威逼利诱,让他争夺储位。后来八爷还让弘时暗中除掉弘历,被雍正知晓,最终赐死了24岁的弘时。)

雍正登基以后,胤禩等政敌们并不甘心失败,想颠覆雍正的统治,后来把逐渐受冷落的弘时当翻盘的棋子;雍正也不想放过他们,因而双方之间的争斗并没有真正停止下来。

雍正一边巩固自己的皇位,一边消除异己,分化瓦解诸皇子集团。

他将胤禵从西北军前召回,加以圈禁。

将胤禟发往青海西大通(今青海大通西北)。

为了避免九子夺嫡的惨状再次发生,他还想出了一个“秘密建储”的好办法,确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就是在选择继承人上,立而不宣,由皇帝亲笔书写立储诏书,一式两份,一份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牌匾之后,另外一份放在密封着的匣子里随身携带,皇帝驾崩以后,再由大臣当众宣读诏书。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皇子们拉帮结派、结党营私的情况发生,也有利于帝王的制衡。

但是,雍正在对待继承人上,过分偏爱弘历,泄露了机密。

雍正帝即位之初,就把年仅13岁的弘历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储君,他在刚确立秘密建储制度的3个月以后,雍正因太忙,让弘历代替自己去主持康熙的周年忌辰,而无视“皇长子”弘时的存在。这明显是在向天下昭示,储君非弘历莫属。

而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的逝世二周年忌辰上,弘时还有些盼望,有些小希望,可雍正帝又一次让弘时失望了,他这次仍让老四弘历前往主持。

弘时彻底炸了,他虽然是直肠子,但并不傻,面对已成定局的一切,他并不甘心,他决定去寻找翻盘的机会,可是太莽撞,找错了集团。

他偷偷去依附八爷党,在八爷党的谋划之下,多次想要暗害弘历。而聪明的弘历杀伐果决,有笼络士子之心,对弘时所做的一切都了如指掌,找机会告诉了雍正。

最终弘时的皇帝梦彻底破灭,心中倍感苍凉、失落,继而对雍正有一种无形的抵触。

三、弘时原则上的错误导致父子关系的彻底决裂

在年羹尧、隆科多出现问题时,雍正帝放松了对胤禩的攻势,转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对付年羹尧克隆多上,此时,弘时又做出了一件让雍正帝非常恼火的事。

就在雍正二年 (1724年) 冬季,弘时趁师父王懋竑回乡奔丧时,让自己的伴读到年羹尧家中借银一万两,引起雍正的更加反感。

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雍正帝赐死年羹尧,开始加速惩处胤禩等人。

这时的弘时却破罐子破摔,继而犯下更多的过错:

他为允禩一党求情、替贝勒苏努无辜的子嗣鸣不平,对雍正大刀阔斧地清理政敌看不过眼 感到雍正所做的“殃及无辜”,面对雍正的警告不知悔改,还指责雍正的行为,导致雍正彻底对他放弃,1725年,雍正帝公开宣布与弘时断绝父子之情。

在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二月,雍正亲下口谕,将胤禩、允禟撤去黄带,玉牒除名,令弘时直接过继给政敌允禩做儿子,同时弘时也被撤去黄带,从玉牒除名,轰出皇宫,交由康熙帝皇十二子、雍正皇弟、十二爷胤祹“约束养赡”。一年半后,在雍正五年(1727年),弘时被雍正帝削除宗籍,不久死于狱中,死因不详,很可能是遭受严厉打击后,过度抑郁而死。

更可悲的是,弘时在雍正登基后的一系列行为,连累了自己的母亲齐妃,齐妃一直到死都没再得到晋位。

而在弘时的生平经历记载中,有关弘时爵位的记载正史里则找不到任何的蛛丝马迹,对于“弘时为何“至死”都没有任何爵禄的记载”也搜寻不见,这些很可能是被乾隆帝删去,不复存在了。

总结:

虎毒不食子,弘时的死并非雍正帝想要杀他,他的叔叔胤禩、胤禟都死于雍正四年九月,而弘时是雍正五年八月死的,若雍正真的想害死弘时,何必等到一年后。根据雍正的性格快刀斩乱麻一块处理得了,何必再等一年?这说明雍正并不想害弘时,他在给弘时悔过的机会,想让时间去淡化一切。他也没想到对弘时的削宗籍等一系列惩罚竟让他走向死亡。

总的来说是弘时的死是自己造成的,他死于自己的不识大局,死于自己的愚蠢,死于自己的不自量力,死于自己的脆弱!就算竞争不过自己的弟弟,也万不可去触犯雍正的底线,去投入到自己父亲的政敌的怀抱,明目张胆地和雍正对着干,这不是自寻死路吗?若向弘昼学习,当个与世无争的王爷不也一样潇洒一生,福及子孙嘛。无论怎样面对失败绝望,都不能自甘堕落,要去审时度势,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也许会别有洞天呢。

    

 

3、雍正继位后,众皇子下场凄惨,为何只有废太子得以善终?

清世宗(雍正帝)胤禛即位之后不久,便对康熙年间所谓“九子夺嫡”时期的对手——自己的亲兄弟们展开了清算。短短四年时间,允祉、允禵被发配去遵化守陵,允䄉被幽禁,允禩、允禟被幽禁后秘密处决。再后来,允祉、允禵也被幽禁……但是,对废太子允礽,清世宗反倒是网开一面,不仅没有进一步加害,允礽在去世后还获得了亲王待遇,追封理亲王,谥“密”。至于提问者所说的礼遇、优待,似乎也谈不上,但善待应该还是没有疑问的。那么,清世宗对其他几位兄弟如此心狠手辣,为何要善待最为“树大招风”的允礽呢?

清世宗与废太子允礽并没有利益冲突

何为“夺嫡”?废太子允礽就是那个嫡!正是因为嫡被废了,所以才有了所谓“九子夺嫡”。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允礽是名分早定的皇太子,如果没有后来那些事,清圣祖(康熙帝)玄烨百老归天之后,允礽就是理所当然的皇帝!因此,在康熙四十七年之前,允礽是半个君!他与潜邸时期的清世宗不仅是兄弟,还是“君臣”。即便彼时的清世宗有野心,也只能深藏心底。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潜邸时期的清世宗与允礽并没有发生过太多利益冲突。相反,一段时期内清世宗甚至还被划入了“太子党”序列!换言之,在康熙四十七年允礽第一次被废之前,潜邸时期的雍正帝与时为皇太子的允礽关系应该还是非常不错的。康熙四十七年,清圣祖废太子更多地还是父子矛盾激化的结果,这背后并没有清世宗的身影。即便是康熙五十一年胤礽第二次被废之前,允礽与潜邸时期的清世宗也没有发生过什么明显的不愉快。也就是说,这兄弟二人不仅没有发生过太多利益冲突,私人关系很可能还相当不错!二人之间没有私人恩怨。

允礽被废十年,势力早已无存

从康熙五十一年允礽第二次被废到康熙六十一年清世宗即位,其间经历了十年时间。政治是非常现实的东西,允礽被废之后,所谓“太子党”早已树倒猢狲散,即便没有被“清洗”的,也大多已经改换门庭了。到清世宗即位时,幽禁之中的允礽原本的势力早已荡然无存,俨然就是一头被拔掉了爪牙的老虎,根本不足为惧!

更重要的是,经历了长期幽禁与心理郁结,加之年龄不饶人,康熙六十一年时允礽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在清世宗即位之后不久的雍正二年便去世了。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指向是清世宗谋杀了允礽。可见,清世宗即位之时,允礽很可能已经病得不轻了。除了一个清圣祖嫡子的名分还略微有些威胁性,允礽对清世宗已然构不成什么威胁了。

清世宗维护自身正统、合法性的需要

清世宗从即位开始,其得位不正的争议就从来没有停止过。早在雍正元年便传出了清世宗逼死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的谣言,清世宗即位的合法性一直备受质疑。

废太子允礽是清圣祖唯一的嫡子,在被废之前是清王朝唯一合法的皇位继承人——皇太子。清世宗之所以能够以庶出之子的身份继承皇位,最大的前提就是嫡子允礽被废了。如果清世宗在即位之后对被废的允礽下手,等于是欲盖弥彰,自己坐实了皇位来路不正的谣言!为了自身皇位的正统性、合法性,清世宗必须善待自己这位当过皇太子的二哥,这就是为什么允礽死后能够得以以亲王身份风光入土的原因之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经的直郡王、清世宗的大哥允禔,允禔死后仅仅被清世宗以贝子礼下葬。请注意,是贝子礼,并不是追封贝子!换言之,直到入土,允禔依然是戴罪之身,而允礽入土时却是实打实的理亲王!

即便如此,清世宗对自己这位曾经当过皇太子的二哥依然是有所顾忌的。虽然允礽死了,但是他的事实庶长子(允礽无嫡子)兼法定继承人弘晳还活着。清世宗对这位大侄子虽然表面上优待到无以复加(弘晳是弘字辈第一位封郡王、也是第一位封亲王的,甚至被允许以“皇父”称呼清世宗),但是却时刻保持着高度警惕。终雍正一朝十三年,清世宗对弘晳一直都是只给高爵厚禄、不给实权,一刻也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当然,出于维护自身正统性和合法性的需要,清世宗并没有为难这位大侄子。所谓“弘晳逆案”,那是清高宗(乾隆帝)弘曆即位之后的事情了……

我们都知道,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最终的胜出者是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帝。雍正帝登基后,“硬核四爷党”的十三阿哥胤祥成为雍正帝众多兄弟中最幸运的一个,他得到了最高级别礼遇,信任、赏赐无以复加,更是清朝唯一不用避皇讳的特例。

而除了十三阿哥之外,废太子胤礽也得到了雍正帝的礼遇。雍正二年废太子胤礽病逝,被追封为和硕理亲王,其丧仪照和硕亲王例,且雍正帝亲自前往哭奠。作为曾经的竞争者,为什么反而得到礼遇?

首先,康熙帝病危之时,封了胤礽的第二子弘皙为亲王,并且让继承人雍正帝要善待废太子与皇长子,之后康熙帝便病逝了,相当于这是康熙帝的遗命,雍正帝不会不遵从。

其次,胤禛出生时,其生母乌雅氏身份较低,不能抚养孩子,因此胤禛养在孝懿仁皇后佟佳氏名下。进而因为这层关系,胤禛更多机会得到康熙帝的关怀,和胤礽的感情比其他兄弟的好了不少,第一次废太子后,胤禛的立场是支持复立太子的,不论是否有胤禛自己的目的,多多少少有存在一定的感情的。

再者,此时已经是距离第二次废太子已经过了十年了,朝中的党羽已经基本消失殆尽了,对雍正帝而言也不存在什么政治威胁了,再加上太子本性不坏,被废后不少百姓还是比较同情的,如果此时雍正好好的对待这个没什么威胁的废太子,对于刚登基的他是博取民心的好手段。

从实用主义的角度上来说,雍正必须对废太子礼遇有加。

康熙朝这个太子是清朝初年在位时间最长,最受康熙宠爱,出生最好,来路最正的一个接班人,他被废除,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自己邪恶或者错误,而是因为尴尬。

这个尴尬是指康熙身体太好了,活得太长了,然而又把允礽太早就立起来了。

太子的母亲是孝诚仁皇后,也就是少年康熙的结发妻子赫舍里氏,这是辅政大臣索尼的孙女,当年轻的康熙除掉鳌拜,平三藩的时候,索尼家在朝堂上力挺小皇帝,而赫舍里氏在后宫把家事料理得妥妥帖帖,康熙对她不只是喜欢,两个人是患难与共,举案齐眉的关系。当年康熙取赫舍里氏的时候,鳌拜还在旁边BB,觉得赫舍里氏出生不够高,不应该做太后。从年轻人的角度上来说,我们结个婚管你P事。越是排挤高压,就越是团结一心,心灵相通。

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日。年轻的赫舍里氏因为生太子不幸崩于坤宁宫,康熙悲痛自责。完全是因为宠爱,他把全部的爱妻之情移情到儿子允礽身上,康熙十四年(1675年)六月,康熙皇帝立允礽为太子,这个是破例的。之前没有设立,之后秘密立储,只有在康熙朝,完全是因为康熙自己的情感,做出了这个决定。

然而这个决定对太子来说是致命的。

一岁,什么都不懂,然后就被立为了靶子。每天干什么都有千万只眼睛盯着。十多二十岁,开始有了政敌——大阿哥。三四十岁,八个兄弟来折腾......

太子算是脾气好的,遇到李世民朱棣这样的,估计早就揭竿而起了。

太子不只是一个人,是清朝权力继承的一个法理,如果谁想立就立,想废就废,那么就没有王法了。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王师傅就一直劝康熙不能废太子,理由是你自己立的接班人,如果你否定他,其实就是表示自己这么多年来没有教好他,就是否定自己,否定皇位继承的逻辑。

事实上,康熙初废太子以后,朝中就马上出现了九子夺嫡系的乱局,不得不再复立太子,直到自己死之后,才通过秘密遗嘱宣布雍正继位。

雍正的继位在他所处的时代本来就比较特殊,雍正一辈子都在为这个继承逻辑困惑。因为自己不是大家都公认的接班人,只是老爷子零时决定,取代“不行了”的合法继承人允礽的,允礽再不行,人家也作为合法继承人三十八年了。反观老八,老九,老十四这帮人,是没有任何继承资格的,但是这帮人拥有舆论基础和群众基础。

如果雍正否认了太子,就等于否认康熙的决策,否认康熙的决策,就给了老八,老九,老十以口实——老爷子的独裁选择是不对的,要搞民主,要大家自由选择一个大家拥戴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论拉帮结派,八爷的胜面大一些。

雍正即位,要强调正统,法理——

康熙老爷子永远是对的,他选择太子,是对的,他废除太子,也是对的,不是因为太子错了,是因为我更好。他选择我,也是对的。所以老爷子,太子,我,都是对的。只不过我是最适合的。而那些老爷子丝毫没有过的,比如老八老九老十老十四,你们闭嘴吧。

其次,废掉的太子,已经没有任何政治能力和关系渠道,雍正如果虐待废太子,就是欺负人。但是八爷党是一股不听话的势力,对皇权构成威胁,自然是需要打击的。

最后,个人感情上,雍正和太子的关系并不差,因为雍正本不是接班人,对于他来说一辈子最好的结果应该是好好辅佐储君,这样才能实现自身价值。所以雍正和太子政治立场是一样的。雍正即位是捡了一个便宜,对待这个冤大头兄长,没必要仇恨。

坚持优质原创,希望各位大佬多多鼓励。

4、《雍正王朝》中李卫为什么会建议雍正赐死弘时呢?

《雍正王朝》中雍正正在为如何处置弘时下不定决心时,李卫说了句:“先帝爷什么都好,就是对自己的儿子太心慈面软了,一个个的加封,把麻烦都留给了主子!”雍正听后,就下定决心处置弘时了。

李卫这小子太损了,就这样不经意的一下就把一个皇子的命运决定了。那么,李卫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弘时为雍正的第三子,弘历为第四子,此时雍正前面两个儿子都夭折了。弘时作为长子,正在和弘历在争夺储君之位,并且弘时倒向雍正的死敌“八爷党”这边。电视剧中,弘时找人追杀弘历,这事最后都让雍正知道了。十三爷允祥在临终前还不忘告诉雍正,弘时身上有八爷胤禟的影子,其实就是变相提醒雍正小心提防这个儿子。李卫说康熙当年没有处置胤禟、胤䄉、胤禵这些人,把“八爷党”这些麻烦留给了雍正;实际要表示的意思是雍正现在不下手处置弘时,就如同康熙当年将麻烦留给后面继承人一样。所以,电视剧中雍正听完李卫的话后,说了一句:“是呀,不能再把麻烦留给后人了! ”没几日,弘时消失了。兄弟之间为了这么一个皇位的互相残杀,血的教训,雍正帝要为他的接班人扫清障碍。

害怕八子争储悲剧重演

李卫之所以提出要杀掉弘时,我认为主要怕当年八子争储悲剧重演,就事论事李卫胆子也太大了,突然让皇上杀掉自己儿子,一般人做不到。下面就给大家好好分析一下: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了解何为“八子争储”?以及“八子争储”带来哪些危害?

八子争储:康熙大帝一世英伟,但在选立太子即储君之事没有做好,选定二阿哥胤礽为太子,不料胤礽犯了错误被废了,后来又被复立胤礽为太子,岂料胤礽又犯错误,再次被废。

这时候康熙有能力的八个儿子(大阿哥、三阿哥、四阿哥、八阿哥、九阿哥、十阿哥、十三阿哥和十四阿哥)开始争夺太子,这八个人勾结大臣,结党营私,把整个朝廷和官场弄的乌烟瘴气,你陷害我,我陷害你,勾心斗角,一片混乱。

国库空虚,贪污横行,偌大一个国家连赈灾钱都没有。康熙临死把皇位传给四阿哥胤禛,就是后来雍正皇帝,但告诉胤禛不能残害自己的兄弟,这才为后来祸事埋下祸根。

李卫为什么向皇上建议要杀弘时呢?

胤禛继位即雍正皇帝,当年参与八子争储的其他皇子不服雍正皇帝,以八阿哥胤禩为首的阿哥,开始处处刁难皇帝,极力反对雍正的新政,处处阻挠新政。

雍正为了扭转康熙朝的颓势,解决康熙朝的问题(像贪污腐败、国库空虚等),雍正绝心推行新政,派李卫、田文静等人实行新政,但遭到八阿哥等人阻挠,还联合八旗旗主王爷向雍正逼宫,一时间朝堂陷入混乱,皇位不保。

雍正为此气出病,身体每况愈下,李卫这样忠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所以才劝雍正杀掉自己儿子弘时。因为在雍正几个儿子当中,弘时跟当年八阿哥很像,能力强,心狠手辣,怕弘历(后来乾隆皇帝)继位后,处处与弘历作对,使新政难以继续推行。

所以才劝雍正杀了弘时,并说:“先帝爷哪都好,就是对儿子心太软,太宽容。”最后,在十三爷临死劝说下,雍正用毒药毒死儿子弘时,为弘历登基扫平障碍,最终实现了康乾盛世。

5、为啥清朝的皇子有很大一部分早早夭折了,顺治的皇子,乾隆的皇子,雍正的皇子,很多都夭折了?

满清乱伦婚、近亲婚、早婚严重,所以子女夭折率极高。比如康熙35个儿子,成年者只有21个,夭折率高达40%,而努尔哈赤16个儿子则无一早夭。而且,近亲婚的危害是逐步增加缓慢显示出来的,因此满清自咸丰之后连续三代皇帝的同治、光绪、宣统均是绝嗣。

此外,身边人影响大,皇帝从小被太监宫女包围,比如溥仪被宫女引诱,早早就阳痿,但他的弟弟溥杰生长宫外,却有生育能力。

6、历史上为什么有些皇帝的孩子夭折率高?

并不是只有皇帝的孩子夭折率高。是当时的医疗条件的问题导致的。别说是当时的古代,就算是进入到现代,在我国的民国时期,孩子的生活率也只有55% - 60%左右。也就是说,每出生10个孩子就有4个夭折。

你可以试想一下,在当时医疗条件极期有限的古代,孩子的存活率可想而知。

而人们认为皇帝的孩子夭折率高,还有几个原因就是:

1、被影视剧所误导。影视剧为了加强冲突性,会将一些情况扩大甚至是捏造。因为很多的内容,历史并不可考。

2、只有皇帝的事情才是“历史”

被史书所记录的,大多数的事情都与皇帝有关,普通的百姓更是无证可考。就像现在我们看到“事实”也只是被报道、揭露的事情。而那么没有被报道的,我们的浅意识里会认为他并没有发生或不存在,但其实没有报道的情况可能才是更大概率的事情。

为什么古代皇帝的孩子夭折率高?这个问题实际上不仅仅是皇帝家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医疗水平的落后,尤其是新生儿科方面的不足,导致很多急性的新生儿疾病得不到较好的医治,从而使得新生儿死亡率长期居高不下。现而今照照蓝光就能解决的新生儿黄疸甚至都会要了娃儿的性命,更别说其他问题了,这是最主要的原因。

孕妇缺乏运动、营养过剩以及助产技术、新生儿急救技术的落后也是一个重要方面。相信很多清宫戏里太监扶着后妃走路的片段大家都很熟悉,虽然现实生活中并不完全像影视剧里那样,但是后妃们缺乏必要的锻炼是不争的事实。同时,由于后妃和未出生的皇子、皇女“精贵”,过度营养也是可以预见的。古代并没有剖宫产术之类的手术辅助,基本上只能靠产妇自己顺产。长期的缺乏锻炼、加之营养过剩,给正常分娩增加了不少难度,同时也增加了分娩过程中新生儿缺氧、乃至窒息的几率。由于没有现代助产技术和新生儿急救技术,新生儿死亡率增高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除了这个原因,新生儿出生之后的抚养也是一个方面。皇家的婴儿都是由奶妈、保姆等人直接抚养长大的,实际上这些人中不少也不并是受过专业育儿训练的。而且,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是否尽责和抚养方式的问题。因为疏忽或者不当喂养导致的新生儿夭折也是事实存在的。再者,古代没有空调、暖气,冬季出生的新生儿为了保暖,只能和成人一样采取烧炭取暖的方法。烧炭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取暖方法,但是存在一个弊端,长期密闭不通风会引发一氧化碳中毒,而奶妈、保姆们很难保证敢经常开门窗通风,因为如此一来很可能让皇子、皇女们受凉生病。因此,一氧化碳中毒的情况也就时有发生了。

同样是医疗水平的问题,即便逃过了新生儿疾病,长大的幼童同样面临众多疾病的搅扰,由于婴幼儿抵抗力较弱,医疗水平又跟不上,得个肺炎、发个烧送了小命也是常有的事情。不仅是皇帝家,寻常百姓家亦然,古人能够活到成年,实际上挺不容易的,夭折率高也就没什么奇怪的了。

最后,生在帝王之家,权利斗争、尔虞我诈在所难免,而这些新生儿、幼童们往往就成为了权利斗争的牺牲品,尤其是皇子。因为与生俱来就拥有了理论上的皇位继承权,只是先后顺序不同,被谋害的风险也就自然大幅增加了。

7、为何康雍乾三位帝王的最年长的儿子结局都很悲催?原因何在?

清朝的皇长子和皇帝的大儿子还是有点儿区别的,因为清朝的皇子,一般分成了这么三类:序齿者,序齿早殇者和不序齿者。

序齿者,当然指的是正常活下来,并且参加排行的皇子。序齿早殇者,指的是夭折,但是也参加排行的皇子。不序齿者,指的则是夭折,且不参加排行的皇子。

因此皇长子或者大阿哥这种说法,一般都是序齿者或序齿早殇者的称呼,而皇帝的大儿子,很有可能就是不序齿者。

比如说康熙的大儿子承瑞就是不序齿者,所以康熙的皇长子或者说康熙朝的大阿哥,则不是承瑞,而是胤褆。实际上胤褆排老五,前面四个哥哥都没有序齿。

而雍正和乾隆的皇长子,其实都是他们的大儿子,因为他们都是序齿者。

第一,雍正的长子很特别。

不过雍正的皇长子弘晖很特别,他没能等到雍正继位,在康熙年间就去世了。此外雍正的二儿子弘昐未序齿,三儿子弘昀和弘晖一样,在康熙年间就去世了。

所以大家熟悉的雍正长子,其实是皇三子弘时,而弘时实际上排行老四。他活到了雍正登基,而且是当时年纪最长的皇子。

第二,乾隆的皇长子就是大儿子。

乾隆的皇长子永璜没什么争议,他既是大儿子,又是皇长子。因为他没有夭折,所以是序齿者。实际上乾隆的所有儿子,不论有没有夭折,全都是序齿者。情况有点儿乱,清朝就这么回事,各顾各的,康熙开了个头,后面皇帝未必就肯执行。

因此,我们在这里讨论皇长子没有好下场。其实主要讨论的是康熙的皇长子胤褆,雍正的皇三子弘时,以及乾隆的皇长子永璜。为啥这三个人都没啥好下场呢?其实不幸的人生,各有各的不幸。

一、康熙的皇长子胤褆,那是自己作的。

康熙的儿子太多了,有记载的足足35个,其中24个参加了序齿。这里面在康熙晚年长大成人的其实顶天了只有一半,一半里面就有9个参与了夺嫡之争。

谁都想着做皇帝啊,这是无可厚非的事情。如今考个编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依旧有几千个人争夺一个岗位。人家就9个人争夺一个回报率超高的岗位,干啥不搏一搏?万一单车变跑车呢?

胤褆自认为自己是皇长子,所以特别飘。他觉得皇位本就应该是他的,只要太子胤礽被废或者被杀,那么肯定就能轮到他了。其实其他皇子也曾凭借自身优势这么考虑过,不过胤褆做得太明显了。

当时太子胤礽和康熙闹掰了,康熙正在气头上。胤褆一看,这不是我的机会来了吗?于是他立刻上前劝自己的老爹消消气。

到这个时候为止,胤褆还是稍微有点正常的。接下来的操作,让康熙简直抠眼睛相看!胤褆居然这么宽慰自己的老爹:爹啊,我看胤礽这个瘪犊子太不像话了,要不咱把他给宰了吧,要是您老下不去手,那您的大儿子我可以代劳!

哎哟喂,康熙当时看胤褆的眼神就有点儿不对劲了,他万万没想到,在自己身边工作了这么多年的大阿哥,居然是一头蠢猪!

皇三子胤祉得知这事儿以后,背地里嘿嘿一笑:那我的机会不是也来了吗?

于是胤祉果断火上浇油,落井下石,雪中送冰块地告诉康熙:爹,大哥曾经用巫术魇咒过太子胤礽!

今欲诛允礽,不必出自皇父之手。言至此,朕为之惊异。朕思允禔为人,凶顽愚昧、不知义理。似此不谙君臣大义,不念父子至情之人,洵为乱臣贼子。天理国法、皆所不容者也。---《清实录》

完了,彻底完犊子了!康熙一怒之下,就把胤褆一撸到底,废了所有的爵位称呼。当然没有杀掉他,只是将他永久地幽禁在了自己府上。

二、雍正的皇三子弘时,属于破罐子破摔。

弘时有没有想过夺嫡呢?肯定是想过,但是他没有任何竞争力。毕竟他的对手是康熙都很看重的弘历。

因此弘时在夺嫡不成以后,就走上了歧途,他选择跟雍正对着干。比如说雍正在打压对手时,过于残忍,弘时就曾经提出过强烈抗议。

雍正多次教育后,弘时依旧不知悔改。这下好了,雍正彻底发怒了,居然把弘时过继给了八阿哥胤禩。这下完犊子了,胤禩是雍正最大的竞争对手,弘时过继给他,这说明雍正对弘时彻底失望了。

果然不久之后,雍正对胤禩下手,胤禩被抄家幽禁,不久便被折磨致死了。这个时候的弘时,也没能逃过厄运。

由于弘时被过继给了胤禩,所以他也从玉牒上被除名了。这件事对弘时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所以弘时在郁闷了一年多以后就离奇去世了,年仅24岁。

《雍正王朝》里,弘时是被雍正给赐死的,这事儿倒也不是不可能。但是从弘时在史料里的表现来看,他压根就没有夺嫡的实质性活动,他更像是一个没长大,还处于叛逆期的少年,结果就被雍正给彻底毁了。

三、乾隆的皇长子永璜的悲剧,主要是因为他的母亲地位不够高。

永璜是乾隆的大儿子,而且没有夭折。按照道理来说,如果选取储君,是不是要考虑一下永璜?永璜本人似乎也是这么想的。

可问题是永璜的母亲噶哈里富察氏地位太低了,只是乾隆在潜邸时的一个小妾。乾隆称帝前,她只不过被封为格格。格格是地位比较低下的侍妾,没什么名分。

雍正十三年,噶哈里富察氏还没等到乾隆称帝就去世了。这下子永璜连地位低微的母亲都没了,那就更加没有靠山了。

而乾隆当时是有正牌皇后的,皇后沙济富察氏为乾隆先后生了两个儿子,那可都是乾隆的心头肉,虽然都夭折了,可乾隆觉得沙济富察氏还有机会再生。所以乾隆压根就不打算把皇位传给永璜。

因此找个借口剥夺永璜的继承权,似乎成了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乾隆十三年,乾隆皇帝最爱的沙济富察氏皇后去世,这可把乾隆给伤心坏了。

可是永璜却显得没那么伤心,乾隆看到以后,气不打一处来,果断把永璜臭骂了一顿,并且剥夺了他的继承权。

显然这是乾隆故意把气撒在了永璜身上,直接导致永璜郁郁寡欢,没多久便去世了,年仅23岁。

总结:夺嫡失败,和排行没啥关系。

这几位都是康雍乾三位皇帝最年长的皇子,但是他们没有一个夺嫡成功。并不能说长子就吃亏,主要是看他们各自的水平和态度。

胤褆是烂泥扶不上墙,弘时是破罐子破摔,永璜最无辜,是被自己的生母给连累了。所以说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参考资料:《清实录》

准确讲,康熙帝、雍正帝、乾隆帝的长子,除了乾隆帝的长子定安亲王永璜之外,都没有活到成年!康熙帝的长子承瑞是庶出,荣妃马佳氏所生,与康熙帝的第十子、序齿皇三子——诚隐郡王胤祉一母同胞,三周岁不到便早殇了,连序齿都没赶上趟。雍正帝的长子弘晖是嫡出、如假包换的嫡长子,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所生,但也只活到了七周岁多一点点,根本没熬到雍正帝即位……

唯有永璜,一直活到了成年、而且活到了乾隆帝即位之后。然而,他这个长子只是庶长子而已,宗法地位在他之上的还有孝贤纯皇后富察氏所生的两个嫡子永琏、永琮和继后辉发那拉氏所生的两个嫡子永璂、永璟。好在,永琏、永琮、永璟都早殇,压根儿没有活到成年。而且,永璂和永璟出生时,永璜已经去世了……所以,永璜活着时其实还是颇有些期待的,但也正是这个原因,却最终葬送了永璜。

乾隆十三年,永璜的嫡母孝贤纯皇后富察氏去世。彼时,富察氏所生的两个嫡子皆已作古,在没有嫡出兄弟的大前提下,作为庶长子的永璜,是最有希望成为密立皇太子的!很可能永璜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本就不是自己的亲妈,加之年轻、不谙韬光养晦之道,所以在嫡母富察氏的葬礼上,永璜并没有表现出太多哀痛之情,想必也是有些“过于兴奋”了。结果,永璜此举却深深刺痛了父亲乾隆帝的心!乾隆帝当众斥责了永璜和他另一位表现得不太悲痛的兄弟永璋……

很显然,乾隆帝的确有些小题大做了。嫡母毕竟不是亲妈,乾隆帝对痛失爱妻悲痛不已是可以理解的,可是非要儿子跟自己一样悲痛,那就有些说不过去了。不过,乾隆帝生气也是人之常情,估计他自己骂儿子时也没有想太多,骂了也就骂了。但言者无心、听者有意,永璜的那颗“玻璃心”却彻底碎成了渣……结果,永璜忧惧成疾,短短两年之后便挂了!搞得老爹乾隆帝也颇为自责,后悔自己不该那么当众斥责永璜。但人已经死了,乾隆帝再自责也于事无补,最后也只能是给永璜追封了一个定亲王爵位、谥“安”,并由他的儿子绵德依照祖制承袭了定郡王爵位。

后来,绵德因为对皇位非分之想而结交朝臣被革爵,定郡王爵位落在了永璜的次子绵恩头上。乾隆五十八年,绵恩晋封定亲王,嘉庆年间官至领侍卫内大臣、阅兵大臣,管理宗人府事务。道光二年,绵恩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五岁,谥“恭”。因为绵恩安分守己,且与嘉庆帝、道光帝关系融洽,定亲王一脉算是平稳传承,之后一直到载字辈依然还保有郡王爵位,绵恩的孙子定郡王载铨在死后还被追封为了定亲王、谥“敏”,这在清王朝二百余年历史上除了“铁帽子”之外也算是绝无仅有了!所以,永璜的结局虽然谈不上很好,但跟“惨”字似乎也沾不上边……

提问者所谓的康熙帝长子,大概其指的是康熙帝的序齿皇长子胤禔。其实,胤禔并不是真正的长子,仅仅是因为其他几个哥哥都没有赶上序齿便夭折或早殇了,所以他才成为了序齿皇长子。这位事实庶长子也的确是比较悲催的!仅仅因为是庶出,虽然比嫡出的弟弟胤礽年长,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弟弟成为皇太子,而且还得对这位嫡出的弟弟执人臣礼——两跪六叩……胤禔内心的郁闷可想而知!所以,在康熙四十七年,胤礽被废之后,胤禔第一个便跳了出来,对胤礽落井下石。

如果仅仅是落井下石,倒也没什么。毕竟,墙倒众人推、破鼓众人捶,自古皆然。可胤禔显然压抑太久了,他居然向自己的父亲建议杀掉废太子胤礽!正所谓手心手背都是肉,胤礽再不是东西,好歹也是康熙帝的亲儿子、胤禔同父异母的亲弟弟,不是吗?胤禔居然想要屠戮兄弟,这是康熙帝这位父亲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的!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个时候,序齿皇三子、诚郡王胤祉又站出来举报胤禔以巫蛊之法魇镇胤礽。这就不是单纯争储的问题,而是“谋逆”了!皇太子虽然不是皇帝,那也是堂堂储君、是君,胤禔居然以“臣”之身魇镇储君,这几乎就是等同谋逆了。能够魇镇兄弟,将来难道就不能魇镇甚至是弑杀皇帝父亲吗?康熙帝出离愤怒了!不久之后,胤禔被革爵、圈禁在家。直到雍正十二年去世,胤禔再也没能走出他的直郡王府大门。胤禔去世之后,雍正帝命人以贝子的丧葬规格发送了自己这位同父异母的哥哥并且将胤禔的一个儿子封为了入八分镇国公,算是让侄子变相承袭了贝子爵位。此后,胤禔一脉一蹶不振,逐步沦为了闲散宗室。但不管怎么说,起码胤禔还活着,而且生活待遇也不错、在圈禁期间还生下了不少子女。无非也就是政治上没有前途罢了,“惨”似乎也“惨”不到哪里去……

至于乾隆帝的儿子弘时,他更加谈不上是什么长子了。在他上面,不仅有嫡出的长兄弘晖,而且还有一母同胞的哥哥弘昐、弘昀,弘时只是雍正帝庶出的第四子而已……因为胞兄弘昐没有赶上序齿,弘时这才成为了序齿皇三子。但无论怎么说,跟长子都扯不上任何关系!充其量也就是在雍正元年时,活着的皇子中他最年长而已。

只可惜,这位雍邸侧福晋李氏所生的儿子,遇上了一个更加强大的对手——乾隆帝。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雍邸时期的地位虽然在侧福晋李氏之下、只是“格格”(小妾)而已,可架不住人家儿子招老爹喜欢呀!雍正元年,雍正帝正式试行“秘密立储制度”,几乎没有考虑弘时这个儿子,雍正帝便直接将乾隆帝密立为了皇太子。虽曰“秘密立储”,可天下哪有不透风的墙?此举对弘时的打击可想而知……

为了谋求更好的出路,弘时勾搭上了父亲雍正帝的政敌、自己的八叔廉亲王胤禩,企图利用胤禩的残存人脉与潜邸时期的乾隆帝一较高下。而这,却犯了雍正帝的大忌——“你跟你弟争储没什么,你老子我当年也这么干过!可你跟你八叔勾勾搭搭、不清不楚,要干什么?想搞掉你老子我、提前上位吗?”于是,在雍正四年清洗胤禩、胤禟之后不久,雍正帝也顺带着把弘时给拿下了!雍正帝甚至在盛怒之下还下令把弘时“过继”给了已经被革去宗室“黄带子”身份的胤禩为嗣……什么意思?弘时不仅不再是雍正帝的儿子、连宗室“黄带子”都不是了!继承皇位?做梦去吧!

此后,弘时被雍正帝圈禁并于雍正五年郁郁而终。从现存史料来看,并没有直接证据指向是雍正帝秘密处决了弘时。正所谓“虎毒不食子”,更何况弘时已经连宗室“黄带子”都不是了,雍正帝真心没有必要再杀掉自己的亲生儿子,不是吗?乾隆帝就更加不可能了,雍正五年的乾隆帝根本不是皇帝,瞒着老爹雍正帝对哥哥弘时下毒手,得不偿失……而且,同样没有那个必要。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弘时最大可能是受到了严重打击之后,心理出现问题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生理上的疾病,真的是“郁郁而终”,而不是被人谋害。当然,这只是本人的一家之言,至于弘时到底是怎么死的,恐怕只有泰陵和裕陵里躺着的那两位自己知道了。

8、乾隆大婚,雍正含泪赐死儿子,才知父皇为何不对九子夺嫡下死手,你怎么看?

在清朝历史上,皇太极、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个皇帝是最被人所熟知的。

相对于皇太极的骁勇善战,康熙的文韬武略,乾隆的风流倜傥,雍正给后人留下的印象可能就是“残忍”二字了吧。

康熙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一位皇帝,总共有61年。

同时,康熙也是儿子最多的一位皇帝,总共有35个儿子,活下来的也有24个之多。

儿子众多,烦恼也众多。康熙一生中最大的烦恼可能就是来自于家事,而不是治国大事。

(康熙剧照)

由于康熙在位时间非常长,所以他迟迟没有立储,再加之他对自己的每个儿子都比较宠爱。

这样就致使所有的阿哥都以为自己有成为未来皇帝的可能性。

所以,就出现了历史上让后人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九子夺嫡。

在这场斗争中,九位皇子互相残杀,各不相让。这场手足夺权中,四阿哥成为这场兄弟斗争中的胜利者。这位四阿哥就是雍正。

(九子夺嫡)

传言中雍正是通过把圣旨“传位十四子”篡改为“传位于四子”而获得皇位的,其实这应该是后人对他的误解。

众所周知,清朝是满人入关,虽然他们积极向汉人学习,讲汉话用汉字,但是他们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语言文字。

所以,在重要决策时,清朝一般汉文和满文双语同时存在。

立储,这关系到社稷天下的大事,肯定也是满汉文双份的。

所以,即便是能把汉文中的“十”加一笔变成“于”,满文也是无法更改的。

因此,雍正通过篡改圣旨夺位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 (被人抹黑的)

在这场斗争中,康熙被儿子间的斗争搞得心烦意乱,大为恼火。

于是他对参与其中的皇子采取了圈禁的刑罚,虽为圈禁,但其实就是闭门思过而已,并未对其人身安全完成任何威胁。

这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是自己的亲骨肉,虎毒尚不食子,更何况是人类。

但是,雍正即位后,就开始想方设法得去铲除异己。支持他的大臣年羹尧,自己的舅舅隆科多,都先后被赐死,如果这些尚可理解,但是赐死自己被圈禁的兄弟就未免太过残忍了。

(雍正剧照)

雍正为了巩固自己的皇位,也是为了对九子夺嫡的报复,雍正把圈禁变成了变相的“死刑”。

先后八阿哥,九阿哥,三阿哥都死于其中。如果你觉得这就叫做残忍,其实更残忍的还在后面。

雍正一生中有十位皇子,然而当他即位有资格去立储的时候,只有四位皇子了。

雍正为了避免出现自己继位时的九子夺嫡斗争重现,所以他明确立储,只不过他这次是秘密立储,这也是历史上首次秘密立储,只有他自己知道哪位皇子是未来的皇位的接班人。

在这次立储中,很多人认为大阿哥弘时(其实应该是三阿哥,前面两位阿哥早早就夭折了)就是未来的皇帝。

于是,这些大臣就千方百计得讨好弘时,为自己寻找未来的靠山,其中就有八皇叔和九皇叔。

在这过程雍正再三警告弘时不要跟八皇叔和九皇叔走得太近。

然而,弘时心直口快,再加之仗着自己可能就是未来的皇帝而有恃无恐,再加之,他时不时就流露出对雍正当年九子夺嫡的不满,并对八皇叔和九皇叔抱有同情怜悯之心。

这些都让雍正极为恼怒。但是,弘时当时已经成年,而且也有了自己的儿子,所以雍正对他一忍再忍,但是内心依然存有芥蒂。

(《甄嬛传》,雍正剧照)

而此时,雍正的另一位皇子,四阿哥弘历因自己母亲为出身卑微的宫女,所以在宫中一直谨言慎行,言行举止异常低调。

虽然他也对雍正参与九子夺嫡的行为深感不解,但是却从来不表现出来,平时对雍正也是宽言相待,所以极得雍正欢心。

(《延禧攻略》,乾隆剧照)

后来,弘时的儿子夭折,雍正对弘时的忍耐之心开始动摇。

这怒火终于在弘历大婚的时候熊熊燃烧起来,雍正赐死了弘时,弘历就是后来的乾隆。

弘时死时年仅24岁。 其实细想,一位父亲怎么会忍心杀死自己的亲骨肉呢?

这其中可能既与雍正的刚烈的性格有关,也与作为皇帝稳定江山社稷大局有关,当然也与弘时张扬跋扈,有恃无恐的行为有关。

总之,不管原因如何,最终结果都是让世人给雍正冠上了“残忍”的称号。

歪眼小史工作室

文:艾米粒

虎毒况且不食子,人狠莫过于弑亲子。雍正就是这样一位父亲,活生生成了大清朝最狠的父亲,他之所以对自己的亲骨肉痛下杀手,也属实是被逼无奈的选择。

自古以来,皇室斗争生生不息,被立为太子或者当选储君的几率越大,自然面临的生命威胁也就越大,有人跟随趋炎附势,但同样也会有人暗下杀手,丝毫不顾兄弟情义。

尽管当时的雍正,在康熙的儿子中并不算最优秀的存在,但康熙还是依旧按照惯例,将皇位传至于他,当时对皇位觊觎的皇子也不在少数,尤其是以胤禩一伙人最为嚣张,他们在一次次挑战着康熙的底线。

康熙对于不安分守己的皇子,轮流给圈禁了一遍,有的甚至不止一次,但是即使康熙过世,也都没有因为政治斗争处死任何一位皇子,口口声声说着要将不孝子绳之以法,杀了泄愤。但却始终没有下得去狠心,当时只有雍正与世无争的态度,让康熙稍微宽了心,将皇位传之于他也无可厚非。

雍正这一生,子嗣按理说也不少,但是最终活下来的皇子仅仅只有四个,按理说皇位的争夺应该不是特别激烈,但事实却大大出乎雍正的意料。

为了避免提前立储君,最终在他的眼皮底下出现兄弟相残的局面,所以雍正对于他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是秘而不宣,但也正因为如此,反而让有些人的猜测,有了肆意生长的沃土。

当时这4位皇子中最年长的一位名叫弘时,他算相对幸运,并没有在童年夭折,按照当时绝大多数人的猜测,他极有可能就是雍正心中的最佳人选。

(弘时剧照)

所以很多人也就提前站位,准备拉拢关系,以免他将来在继位之时,不仅捞不到好处,反而有杀头的风险,但是这里就出现了一个小插曲。

还记得当初那位和雍正争夺皇位的皇八爷胤禩吗?

他必然也看到了这其中的巨大利害关系,自然也和这位小侄子达成同盟,有了一致的共识,如此大的举动,怎能不被雍正发现呢?

(胤禩剧照)

他还特此告诫弘时,让他不要与那些人走得太近,带着小兔崽子压根不听,反而愈演愈烈,不仅对于父皇的警告置若罔闻,有时候甚至于疯狂对着干,这叛逆的小性格,哪里是雍正所能容忍的?

雍正在即位之时,他已经19岁,显然也有了自己的判断,但他却始终执迷不悟。就在雍正5年的时候,与雍正同为皇四子的乾隆结婚了,时值7月16号,整个皇宫都洋溢在婚庆的喜悦气氛当中。但此时的雍正却并不轻松,他思索再三,最终还是对那位屡次挑衅自己底线的弘时太子,下了最后通牒,其实他的胡打胡闹并无可厚非。

但他却屡次利用父亲对自己的信任,勾结私党,这却犯了雍正的大忌,何况还是和自己曾经的死敌老八、老九,这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与其将来看着兄弟间自相残杀,还不如直接赐死,以儆效尤。

许多次雍正都是看在皇孙的面子上,忍了弘时好多次,其实雍正的狠心,也并非就对于亲儿子,对于其同父异母的兄弟,几乎都将他们逼上了绝路,尽管雍正在继位前与世无争。

但他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不仅幽禁他的八弟、九弟、就连他的三哥和十弟也未能幸免,一个个将他们逼上绝路,曾经亲信的大臣年羹尧等人,也逐渐被疏远灼诛杀,几乎没有念旧情。

雍正先前还不觉得有什么,现如今真正走上和父皇当年一样的抉择道路上,才倍感无奈,含着泪赐死亲儿子,无论手心手背,都于心不忍,但是为了顾全大局,他终究痛下杀手。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就有这样的场景描述,弘时雇凶刺杀弘历,后刺杀未遂,被雍正发现,雍正为了防止当年自己的夺嫡悲剧再次上演,故赐死弘时。这一剧情看似合情合理,其实只是编剧为了剧本创作的需要。俗话说的好虎毒还不食子,历史上的弘时并没有被雍正直接赐死。

真实的历史上,弘时对弘历被立为太子的事情十分不满。自古都是“立长不立贤”,并拿自己老爸雍正帝和自己的八叔胤禩争夺皇位的事情作为自己的理由。雍正帝本就对当年那段争夺皇位的事情闭口不谈,奈何自己的亲身儿子还反复提起,这一点深深的刺痛了雍正帝的心,气愤之下将弘时过继给当时身为廉亲王的胤禩。而后雍正帝为了巩固地位,消除异己,将廉亲王胤禩从皇室族谱中除名并加以软禁,而作为名义上 “儿子”的弘时自然也是不可幸免。再之后没多久,年仅24岁弘时突然死了。直到乾隆帝继位后,才称这个同父异母的兄长是“年少放纵,行事不谨”,把他重新写入皇室宗祠当中。

对于弘时的死因,史书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关于雍正杀子的说法,也都是人们的猜测,个人觉得,父亲杀害儿子这个不至于,因为雍正成年的儿子并不是很多,而且雍正刚登基的时候和弘时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505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