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是怎么死的

2023-01-01 12:54:28 429 0
奇闻异事录

崇祯皇帝是怎么死的?为什么他的尸体会被扔进井里?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直到现在,人们还在争论不休。有人认为,崇祯皇帝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杀死的有人认为,崇祯皇帝是被清军所杀。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崇祯皇帝是被李自成的的手下所杀的。众所周知,李自成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他带领着农民军攻入北京城,逼迫崇祯皇帝自杀。

1、崇祯为什么亡国?

1.敌人很强大。崇祯晚期遇到的事情不光是敌人强大的问题,而且同时还有外敌,有内敌,身边还出现内鬼,一时之间风声鹤唳,数年之内都如坐针毡,这样的皇帝真是想想都头大,别人996,他恐怕是连个囫囵觉都没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的烦恼是366的,因为下一个日出日落还在等着他。

崇祯皇帝是怎么死的

明亡之际,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势力都达到了各自的巅峰期,东北满清的内部矛盾已经完全缓解,在强有力的多尔衮的实际操控下,综合实力就算不是日新月异,也称得上是蒸蒸日上的,八旗精锐对着关内的一片乱像,绝对是虎视眈眈,就等着合适的时机了。与李自成所部那些已经有些老气横秋的将领不同,张献忠所部,一大批年轻将领也是他的义子们,实际上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之后南明的抵抗,很大程度都是张献忠的义子们的工作。而大明王朝的名将们,却已经凋零得几乎硕果仅存了,而这个硕果,叫吴三桂。

2.政策很一根筋。如果说在对待内部农民起义军的态度上,崇祯皇帝还是有剿有抚,算比较灵活吧,在对待北方后金政权的态度上,几乎就是从头到尾一根筋的打架和准备打架的过程,这就使得帝国的财政状况年复一年地恶化,对老百姓的加税年复一年的不能消停,促使内部的老百姓更多的加入迎闯王不纳粮的队伍,也就使得必须要把更多部分的力量拿来对付义军,而对抗满清的战场上,就更加的一胜难求。

帝国的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同时培养了两大方面的敌对势力,在内是加税促进义军人员增长,对外是打仗为名送去武器军械,所以义军队伍是风起云涌,越来越多,满清方面则是蓟辽用兵,仗是越打越大,败仗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3.心理很脆弱。崇祯皇帝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也可以说是比较高傲和绝不妥协的。实际上,就算在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全国的大局面下,明朝的统治也不算是已经完全失去,当年朱元璋创下的南北两京的制度,应该说,如果崇祯皇帝早做安排,舍弃一个北京,采取一个持久战的策略,江山谁属,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历史上,衣冠渡江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

但是,一定程度上,我们似乎应该感谢这种脆弱或者高傲,中国成为了今天中国的这个样子,没有四分五裂,没有南朝北朝,当崇祯皇帝守不住这万里江山的时候,他选择了以发覆面去向列祖列宗请罪而不是用空间换时间或者是干脆逃得无影无踪。

在最后的一份罪己诏中,崇祯皇帝说朕尸任贼分割,勿伤百姓一人,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理了,也许,是这种骨子里的高傲让他就这样结束了大明

崇祯成为亡国之君在历史上是比较悲催的,花天酒地,骄奢淫逸亡国的有,年幼无知,还没搞清楚自己国家基本情况就亡国的也有,至于明明只是个三轮摩托,偏偏当成载重大卡来用的,弄亡了国家的,也是不可胜数,而崇祯皇帝,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似乎也很有些载货能力,结果,万里江山偏偏就在他手里玩完,实在是中国历史上很大的悲剧,归结起原因,却只有三点:

1.敌人很强大。崇祯晚期遇到的事情不光是敌人强大的问题,而且同时还有外敌,有内敌,身边还出现内鬼,一时之间风声鹤唳,数年之内都如坐针毡,这样的皇帝真是想想都头大,别人996,他恐怕是连个囫囵觉都没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的烦恼是366的,因为下一个日出日落还在等着他。

明亡之际,李自成,张献忠的义军势力都达到了各自的巅峰期,东北满清的内部矛盾已经完全缓解,在强有力的多尔衮的实际操控下,综合实力就算不是日新月异,也称得上是蒸蒸日上的,八旗精锐对着关内的一片乱像,绝对是虎视眈眈,就等着合适的时机了。与李自成所部那些已经有些老气横秋的将领不同,张献忠所部,一大批年轻将领也是他的义子们,实际上也还是很有战斗力的,之后南明的抵抗,很大程度都是张献忠的义子们的工作。而大明王朝的名将们,却已经凋零得几乎硕果仅存了,而这个硕果,叫吴三桂。

2.政策很一根筋。如果说在对待内部农民起义军的态度上,崇祯皇帝还是有剿有抚,算比较灵活吧,在对待北方后金政权的态度上,几乎就是从头到尾一根筋的打架和准备打架的过程,这就使得帝国的财政状况年复一年地恶化,对老百姓的加税年复一年的不能消停,促使内部的老百姓更多的加入迎闯王不纳粮的队伍,也就使得必须要把更多部分的力量拿来对付义军,而对抗满清的战场上,就更加的一胜难求。

帝国的这种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同时培养了两大方面的敌对势力,在内是加税促进义军人员增长,对外是打仗为名送去武器军械,所以义军队伍是风起云涌,越来越多,满清方面则是蓟辽用兵,仗是越打越大,败仗损失也越来越严重。

3.心理很脆弱。崇祯皇帝的心理是比较脆弱的也可以说是比较高傲和绝不妥协的。实际上,就算在李自成进北京的时候,全国的大局面下,明朝的统治也不算是已经完全失去,当年朱元璋创下的南北两京的制度,应该说,如果崇祯皇帝早做安排,舍弃一个北京,采取一个持久战的策略,江山谁属,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历史上,衣冠渡江的事情不是没有发生过。

但是,一定程度上,我们似乎应该感谢这种脆弱或者高傲,中国成为了今天中国的这个样子,没有四分五裂,没有南朝北朝,当崇祯皇帝守不住这万里江山的时候,他选择了以发覆面去向列祖列宗请罪而不是用空间换时间或者是干脆逃得无影无踪。

在最后的一份罪己诏中,崇祯皇帝说朕尸任贼分割,勿伤百姓一人,我们不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心理了,也许,是这种骨子里的高傲让他就这样结束了大明王朝。

历史课本上说的什么边听腐败,民不聊生,小冰期颗粒无收这些就不讲了。简单点说,崇祯是亡国之君,也许有很大一部分是过去几代皇帝留下的窟窿太大,但为什么到了崇祯皇帝才亡国,崇祯皇帝应该附有很大责任。

1,刚愎自用,想用人却对人十分猜忌,他从一上任就开始重用东林党,但执政期间,内阁辅臣竟然换了50个。

2,抠门,连年征战,国库空虚,但不意味着崇祯皇帝没钱,皇帝大内库房还有白银3000多万两,但在守边将士发不出军饷之时,崇祯皇帝就是不用自个儿的钱,还让百官捐款,凭什么?

3,过于注重自己的名节,有功劳了都是皇帝的,出了问题都是奉命干活的大臣背锅,久而久之,大臣们还怎么为朝廷效力,干的越多,越容易被杀,大明最后一个能打仗的孙传庭,崇祯一不给钱,二不给粮,三不给兵,还逼迫孙传庭出战,人家在潼关都为国战死了,崇祯竟然说他是诈死潜逃,寒了多少将士的心!

总之,大明亡在崇祯,除了前朝留下的祸患,还有一部分是崇祯的个人问题,他虽然看起来勤勉,但性格多疑,刚愎自用,以至于到最后满朝上下无一人为他分忧解难,尽管他口中恨极众臣,喊到“文武大臣个个可杀”,却没想到造成这样结果的恰恰是自己,他最后落成个孤家寡人的下场,也就不奇怪了。

2、崇祯哪年死?

崇祯是1644年(甲申年)3月18日深夜在离紫禁城一箭之遥的煤山(今景山)悬树自尽。

崇祯皇帝具体的死亡日期应该是1644年的4月25日,中国农历的1644年三月十八。

3、朱由检怎么死的活了多少岁?

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汉族,大明第十七位皇帝,亦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第五子,明熹宗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天启二年(1622年)被册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改元崇祯(1628年—1644年),后世称为崇祯帝。崇祯帝继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可惜其生性多疑,无法挽救衰微的大明王朝。在位期间爆发农民起义,关外后金政权虎视眈眈,已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于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在位17年。

4、朱由检之死?

明思宗朱由检,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朱由检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岁。

5、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死的?

公元976年的这天晚上,赵匡胤请自己的弟弟赵光义进宫商量事情,商量完事情后赵光义就走了,晚上就突然间传出赵匡胤死了。第二天赵光义就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登基称帝了,一切都那么的突然,又是那么的风平浪静啊!给人的感觉就是赵光义做皇帝真是太顺利了啊!这其中肯定有猫腻啊!

皇帝死了,总该开个追悼会吧,再者宋太祖是突然死亡的,总要调查一下吧,只是赵光义这些都不做,迅速的就把大哥放进棺材里,谁也不让看。显然他是做了亏心事嘛,赵匡胤的死他是逃脱不了关系的。再者赵匡胤是有儿子的,也轮不到你赵光义继位啊!当然啦,在赵光义做皇帝的五年后,他拿出了他合法继位的文书,就是“金匮之盟”。这么重要的文书你登基的时候不拿出来,五年后才拿出来,你什么意思嘛!其实这所谓的“金匮之盟”是赵普伪造的嘛,赵普为了保命才伪造这个文书的。赵普在赵光义当政的时候,他的权利已经被削弱了,丞相也没了,被赶出京城。在赵光义要对赵普下黑手的时候,赵普就交出这个“金匮之盟”,赵光义一看,哎呀,赵普真是老奸巨猾啊,这个文书可是戳到了赵光义的痛点了,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啊,这个文书确定了赵光义的合法地位,可以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再者赵普这就是和赵光义坐在同一条船上啦,赵光义想杀赵普就不可能啦!本身“金匮之盟”就不合理,文书中记载杜太后在临死前说赵匡胤你的孩子年幼,要想宋朝安稳,就要赵匡胤先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赵廷美,然后再传回到赵匡胤的儿子手中。这就有点胡扯了,赵匡胤的孩子可不算年幼啊,长子德昭可有十二岁了啊,按照这种传法,赵匡胤的子孙还剩下几个啊,皇位的争斗从来破那么的残酷嘛,你杜太后难道不知道啊,你说要赵匡胤好好照顾自己的弟弟说的过去,那样说就不符合逻辑了!“金匮之盟”是赵普伪造的,一切都是为了保命,历史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就是赵光义应该是毒杀了自己的大哥。

其实他们两个人的矛盾就是因为权利的斗争,赵匡胤封赵光义当开封府府尹,皇城都归赵光义管啊。赵光义的野心就膨胀起来了,到处拉帮结派,这种行为已经超出了赵匡胤的容忍范围。你赵光义看来是对皇位有野心了,因此赵匡胤开始对弟弟打压,一边培养自己的儿子,让儿子多参加朝政,接见外国使者。另一边最狠的是提出要迁都,把都城建在洛阳。这个就触动了赵光义的根本了,去了洛阳建都,赵光义在开封就没有了势力了,还怎么玩啊!皇家无亲情,为了自己的野心,赵光义只好下手了!

这天刚好晚上,赵匡胤备好酒菜,叫弟弟进宫来商量迁都的事情,其实是说白了就要赵光义你要明白,不要对皇位有野心,而赵光义是激烈反对,两人吵的激烈的时候,还拍桌瞪眼,互相指手画脚,还互相推诿,因此后世就有“斧影烛声”的感觉!最终赵光义争不过妥协了,也下定决心了,他进宫前就带了一种毒药叫牵机,这种毒药后来也毒死过南唐李后主。赵光义就认输了,假意给赵匡胤敬酒,偷偷的把牵机毒药放进酒里,牵机这个毒药有个特点,就是几个小时过后才发作!赵匡胤满意弟弟服输了,就放心把酒喝了!然后,赵光义匆匆忙忙就出宫去了,走的这么匆忙是因为要趁着赵匡胤还没死,赶时间布置好一切,把所有的自己的人员做好了安排,防守京城的官兵要自己人,朝堂上的官员要布置好!正因为这样的部署,赵光义登基才那么的顺利,风平浪静啊!然后他又三次修改史书,让后人找不到把柄!

所谓出来混总要还的嘛,你还不了,就让你的后代还啊!北宋第二代皇帝是赵光义做了皇帝,以后北宋的皇帝都是他的子孙,到了南宋的时候,因为赵构没有儿子继位,因此南宋第二代皇帝就传回给了赵匡胤个后世子孙!真是报应不爽啊,不管做了好事还是坏事,老天总会回报的,今天不报,以后也会报的!

谢邀。

公元976年,初冬夜晚,开封城大雪纷纷。皇宫内赵匡胤和赵光义二人酌酒对饮,三更后赵光义方才离去,不久,赵匡胤在御榻上离奇死亡。正值壮年的赵匡胤才49岁,无病而疾,第二天,赵光义就登基接替了皇位。对赵匡胤死亡,(宋史)并无详细记载,这也就成了历史之谜。

一、不管赵匡胤是如何死亡,按照古代帝王传位规定,都应该其儿子继承皇位,赵匡胤有两个儿子都已长大成人,怎么也轮不到其弟即位,而且第二天,赵光义就迫不及待登基继位。

二、宋朝一个叫文莹的和尚,写了一部野史(续湘山野录),记载了赵匡胤兄弟二人那晚喝酒的情形。宋朝史官李涛在(续资治通鉴长篇)中也记载了二人饮酒过程。两个史官都有记载“斧声烛影”的谜团。后世学者据此分析,赵光义谋害了赵匡胤。另外,辽国的史料记载,“光义屠兄,自立为帝”。如果说(宋史)史官不敢真实记载当时情形,那这几处史料应该能佐证赵光义谋兄篡位的证据。

三、据史料记载,赵光义善使毒,他最擅长的杀人手法就是下毒,而且开封府他的亲信程德元“懂医术,深谙药性”,在赵光义继位前后多用毒杀人,所以,赵匡胤死亡之谜昭然若揭。

谢邀。

历史上有很多未解之谜。与皇帝有关的谜团就更多了。清朝雍正的夺位之谜,明朝朱允炆下落之谜,大宋赵匡胤的死亡之谜等。

赵匡胤死亡之谜还留下了一个典故“烛光斧影”。“烛光斧影”之谜有各种版本。《烬余录》里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已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于是赵匡胤用玉斧砍赵光义,但力不从心,玉斧砍到了地上,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涑水纪闻》里说,赵匡胤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赵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赵光义,就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是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湘山野录》里说,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光义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的死了,赵光义遗诏,于灵前继位。这些野史让真相更加扑溯迷离。还有“金匮之盟”真伪难辨,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34岁,正当壮年,他的儿子德昭14岁。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像后周柴世宗那样出现只有7岁的孤儿群龙无首的情况。杜太后一生贤明,怎么会出次下策!而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出证人,公布于世。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光明正大的公布出来呢?而且赵光义不等第二年,就改年号,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这种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得先机,为自己正名。新君继位,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是常例,赵光义打破常规,莫非心里有鬼。真相只有一个,赵匡胤之死,赵光义是脱不了干系的。

6、志大才疏的崇祯皇帝最后为什么会吊死在煤山的歪脖树上?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请指教。

都说明亡于万历,其实我认为不然!明朝在崇祯手中其实还有救,至少在黄台吉打右勾拳入塞之前都还有办法可想。

首先,崇祯帝在即位之初就用错了东林党人,这帮清流惯于党争,为了反对而反对,所谓“清流”,出身大多是江南豪商巨户,为商人背书,以至商税几等于无,只有加了“辽饷”又“练饷”盘剥于农民。而晋商集团则纯粹是卖国商人,不惜出卖民族利益,不是它们给建奴、蒙古输血,野猪皮奴儿哈赤、黄台吉父子难成大患。而为了省钱裁撤驿站驿卒更是逼反了李自成等人。

其二,用错了袁崇焕,崇祯即位之初,辽事还有可为,后金建奴虽然为患,但不至于崩盘。用上了志大才疏的小袁同志,先是杀了毛文龙,后金西顾无虑;再而与后金蒙古互通资敌,让其度过荒年;身为蓟辽总督,对后金的右勾拳入塞行动没有警觉,边墙几不设防,被黄台吉兵临京师。(看过《窃明》的人都有同感,作者绝对是明史专家而非砖家)

其三,剿匪用错了人,即位之初用了个杨鹤做三边总督,此人只会抚抚抚,向朝廷要钱,是个甩锅高手。在他手中放跑的农民军头子不少。还有一个陈奇瑜,车厢峡本是必胜之局,却让李自成、张献忠等逃之忽也。

其四,崇祯自身原因,刚愎自用,猜忌多疑,在位十几年换了十九个首辅,弄死了七个兵部尚书,弄得百官人人自危,怎么办事?而且死要面子活受罪,什么都要等臣下说出来再装勉为其难的同意,本来李自成进军北京迁都南京挺好的事,非要死扛着等百官说,优柔寡断,失去了给明朝续命的最后机会,这也许就是自己玩死了自己吧……

大明朝末代皇帝,就是崇祯皇帝,他最后上吊身亡了,这是他的命运结局。古代时候,国破之时,君王一般都选择自杀,避免受辱,朱由检也不例外。

李自成的军队攻入北京,朱由检也是带着十几个太监,准备偷偷跑掉,谁知道,各个城门都已经被封锁,一些门被自己的人锁上,防止李自成的军队闯入。最后死的时候,只有一个太监帮助自己。

277年的大明朝,就这样在朱由检的自缢中结束了,这就是历史朝代更迭的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明朝的灭亡有很多远因,崇祯登基时接到的其实是一个烫手的山芋,客观来说,他很有心而且很努力地想要当一个好皇帝,但无可讳言地,他的刚愎自用、气量狭小、好猜忌、想大权独揽而又缺乏判断能力与自知之明,使他跟文臣武将间的关系搞得非常紧张,

在最后落得众叛亲离,自己孤独地走上灭亡之路时,犹愤恨不平地说“然皆诸臣误朕”,他依然看不见自己的过错。这是一个朝代的悲剧、崇祯个人的悲剧,也是人的悲剧。

崇祯皇帝,是为明思宗,明光宗第五子,天启皇帝朱由校同父异 母的胞弟,生于万历三十八年(161O)十二月二十四日,自尽于崇祯十 七年(1644)-~-月十九日,享年三十五虚岁,实足年龄三十三周岁,在位十七年,天灾人祸、李自成大顺农民军起义和清兵虎视眈眈内忧外患的冲击下,再加上生性多疑嗜杀成性使大明王朝中流砥柱的文臣武将损失殆尽,帝国岌岌可危,太祖祖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影响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选择在梅山上吊自尽,与大明王朝同存亡,他的自杀标志着大明王朝的灭亡。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崇祯皇帝走向绝路而选择自杀的?

一、个人性格因素

明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具有很强的政治智慧及操控力,与诸多开国皇帝一样,崇祯勤于政事、不近女色,且崇祯年轻力壮,不受他人控制,有着很强的敏锐嗅觉。但是这些因素也使得崇祯造成刚愎自用的极端,崇祯对个人能力十分信任,使得他对内阁大臣、地方官员都不信任,崇祯待人多疑,导致很多能挽救危局的文臣武将都遇到了悲观下场,在内忧外患下,崇祯过于急于求成,为此不惜对身边的大臣免职抄家。同时崇祯不能对自身的情绪进行有效掌控,其在执政期间,换了50多名首辅,只要是没有按期完成任务的,都会被免职,甚至还会被斩首,在这种高压政治局面下,很多大臣都变得谨小慎微。此外,崇祯本身也存在优柔寡断的性格,李自成即将进入北京时,要求崇祯封王赐银,甚至愿意抵抗后金,但是崇祯因为首辅大学士不表态,就放弃了最后挽救明朝的机会,崇祯本身缺乏作为皇帝应有的担当,使得本可以延续的明朝灭亡,加速了后面的朝代更迭。

二、政治原因分析

(一)两辅政系统斗争加剧政治内耗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设置两辅政制度是希望进一步加强皇帝的专制权力,保证自己掌握的军政事务不会被架空,内外廷辅政机构分解了以往的相权,通过内廷、外廷共同执掌,避免了一方过大而出现威胁君权的情况,这种制度在当时稳定了政治局面,保障了皇权统治。但是在明朝的中后期,特别是在明末时期,两辅政系统的弊端越发明显,带来了极大的政权不稳定现象。明朝初期的几任君主可以很好的掌握内外廷辅政系统,保证中央权力的高度集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但是在明朝后期的几任君主,要么消极怠政,要么顽劣无知,要么暴虐嗜杀,很难掌握内外廷权力平衡。内、外廷辅政系统为了争权夺利,不停的开展斗争,其血腥、残忍程度也是空前绝后,明末党争起源于1593年,也就是万历二十一年,首先是东林党与齐党、浙党的斗争,然后是魏忠贤宦官势力的阉党,斗争十分激烈,朝廷内部人员,甚至是在外督抚更替十分频繁。天启皇帝在登基后,首先任用东林党人员组成内阁,随后在很短的时间就信任魏忠贤,朝廷被魏忠贤带领的阉党把持,东林党受到了迫害,直至崇祯上位后,惩治阉党,东林党再次把控局面,但是到了崇祯二年,阉党再次反扑东林内阁,把持朝政,朝廷变化极快无疑对明朝来说是极大的打击。

(二)两辅政系统并存严重干扰边关防务

众所周知,所有的军事行动都需要在统一的指挥下进行,如果没有统一指挥,军队将会变得无所适从,必然会在战争中失败,而战争的成败往往会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在明朝末期,由于君主黯弱,两大辅政系统都想在边关防务、战守上获得控制权,导致边关防务干扰十分严重,如代表内阁、六部的总督、巡抚,代表宦官机构的有镇守太监、监军太监。太监监军可以说是明朝独有的,而这也显示出了两大辅政机构的严峻斗争,明朝末年,在山西、辽东、大同等军事重地,都有监军太监的存在,这些人不懂军事、不知战备,却要为总兵、巡抚发号施令,特别是在魏忠贤带领的阉党,派太监到宁远、山海关等地收揽兵权,严重的干扰到前线指挥,导致在后金入侵时,明军作战束手束脚,战争失败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三、经济自然原因

(一)大规模贪腐造成财政枯竭

在明朝末年,灾荒、瘟疫、战乱不断,流民四起,要想应对这些内外危机,就需要朝廷有充足的财政收支能力。而明朝末年,其财政收支存在“两条线”的情况,除了正常的国库外,皇帝自己有一个“内库”,其资金来源主要是盐税、矿税等,这些税收并不是进入国库,而是专门供皇帝享乐,由于皇帝“内库”的存在,使得各地藩王贵族都具有免税的权利,造成了国库支付能力逐渐减弱,朝廷的很多政策都受到了资金制约,而为了增加国库收入,就会加大税收征收力度,不断增加税种,普通民众的粮饷、税负不断加重,进一步引起了民愤。与此同时,明朝官员的贪污腐败程度空前严重,民众的税负越大,官员的贪污程度就越严重,即便是面对旱灾、洪水、蝗灾、瘟疫等情况,朝廷官员首先想的不是救灾,而是从中获取好处,这无疑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二)自然灾害频发引起农业经济受损

农业经济损失与自然灾害的发生有直接的关联,我国古代是以农业立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明朝十分显著的经济特征,其稳定性可以为皇帝提供想要的财力、物力,但是这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如果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发生严重的损

失。在明朝末年,极端天气十分常见,如暴雨、旱灾、罕见严冬等,导致明朝农业经济受到了极大影响,特别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其可以说是明朝的财富重地,而罕见严冬的出现,造成了极大的农业损失,与此同时,明王朝流民四起,地方官员及朝廷对流民处置不当,加上“三响加派”,造成了饥民激变,引起农民起义。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明朝,面对自然灾害,会大规模减产,甚至会造成人口大量死亡,同时在灾害救济时,如果处置不当,还会引起一系列问题。在明朝末年,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皇室贵族、地主疯狂的掠夺土地,在这种情况下,必然

会极其民变,加剧明朝的灭亡步伐。

(三)自然灾害降低赋税征收

在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下,农业必然会减产,这也会对明朝的赋税收入带来极大的影响,崇祯上位当年,财政支付高达500万两白银,而国库却处于枯竭状态,加上后金崛起、入侵,边关吃紧,崇祯皇帝想要集合物力、兵力与后金一战的条件都没有。自然灾害的发生不仅对农业带来极大影响,同时也引起了畜牧业的损失,在明末,每一次的自然灾害除了有人员伤亡以外,还有严重的牲畜损失,在明代,牲畜可以说是最主要的农业动力,牲畜的损失进一步加剧了农业损失,从而影响到朝廷征税。此外,在崇祯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还对杭嘉工商业

发达地区带来了极大的损失,在自然灾害下,杭嘉工商业发达地区是缺乏生产原料,工商业发展难以维持下去,这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频繁的自然灾害一方面对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带来困难,朝廷的正常征收难以进行,另一方面还需要朝廷进行赈灾,而朝廷本身缺乏充足的钱粮救灾,加上后金的入侵,朝廷又需要加重赋税,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四)极端天气使得明朝在战争中处于劣势

努克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并起兵反明后,在明朝与后金的近30年斗争中,明朝都处于劣势,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极端天气的出现。明朝末年,极端天气频发,从而引起了大量流民、边军将士后勤不足、牲畜冻死等一系列问题,并且与后金军对相比较,明军更加不耐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明军的战斗力。此外,明军在对付后金的起兵时,火器是最有利的手段,但是在极端天气下,火器难以发挥其作用,加上明朝政治腐败,后勤不足,很难与后金军队对抗,从而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综上所述,明朝的灭亡与崇祯皇帝的为人处世、明朝当时的政治、经济、自然等因素都有极大的关联。崇祯皇帝的死,必然成为一种悲剧。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29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