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李善长怎么死-明朝宰相李善长

2023-01-01 20:51:07 376 0
奇闻观察室

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是怎么死的?

刘伯温跟李善长是怎么死的?

说他们之前,必须得提到一个人就是胡惟庸。我们先说刘伯温吧,刘基,字伯温,是明朝开国元勋,但是他没有被朱元璋封公而是被封侯,一生勤恳,任劳任怨,可最终也是被奸人所害,这个人就是胡惟庸。

李善长和刘伯温一样,同样是开国元勋,但他却被朱元璋封了公爵,又是左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胡惟庸事件爆发后,并没有立马危及到他,而是过了五年后被人揭发和胡惟庸勾结要篡位,被朱元璋诛九族,幸运的是还有下了一个孙女。

明朝李善长怎么死-明朝宰相李善长

其实,他们两人对大明王朝功不可没,刘伯温太过清高,朱元璋有点看不起他,但又离不开他,而李善长跟了朱元璋几十年,最后落到诛九族下场,令人唏嘘。李善长究竟有没有谋权篡位,还是朱元璋找理由要诛杀功臣就不得而知了。

李善长为什么被处死?

李善长的势力逐渐扩大,朱元璋为了铲除后患,保障自己的孙子,继位的合法权力不得以,才杀了他跟胡惟庸走得很近,而胡惟庸因为图深不轨的罪名被诛杀了,所以李善长皱牵连也被处死了。

是因为胡惟庸案牵涉到了李善长,胡惟庸是李善长的亲戚,和李善长的弟弟李作义走的比较近。

朱元璋上位以后,疑心很重,提防所有对自己的权利又威胁的人。胡惟庸案的发生,让朱元璋不再信任李善长,所以才会杀掉他。从明朝的发展来看,即将继位的太子朱标性格比较软弱,如果朱元璋不动手,那么李善长的存在对朱标的地位将士一个巨大的威胁,所以朱元璋才一定要杀了李善长。

李善长智勇双全的介绍

李善长跟随朱元璋攻占滁州,成为朱元璋的参谋,给朱元璋出谋划策,并参与重大事务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信任。朱元璋威名日益显著,诸将前来投靠的,李善长考察他们的才能,禀告给朱元璋。

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李善长便想方设法从中调解。郭子兴因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又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夺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谢绝。朱元璋对他十分倚重。

李善长被处死的原因:

李善长被处死的原因是因为他在位期间,逼走了刘伯温,把大权尽入自己手中。李善长虽然没有想过谋反,但是朱元璋感觉到自己的权力受到威胁,最终找了个理由处死了李善长,以绝后患。

李善长为明朝开国功臣,洪武三年(1370年),授号开国辅运推诚守正文臣,晋升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中书左丞相,进爵韩国公。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时年七十七岁。

李善长的人物评价:

1、朱元璋

朕起自草莽间,提三尺剑,率众数千,在群雄的夹缝中奋斗,此时李善长来谒军门,倾心协谋,一齐渡过大江,定居南京。一二年间,练兵数十万,东征西伐,善长留守国中,转运粮储,供给器械,从未缺乏。又治理后方,和睦军民,使上下相安。

这是上天将此人授朕。他的功劳,朕独知之,其他人未必尽知。当年萧何有馈晌之功,千载之下,人人传颂,与善长相比,萧何未必过也。

2、张廷玉

善长外宽和,内多忮刻。

3、王国用

善长与陛下同心,出万死以取天下,勋臣第一,生封公,死封王,男尚公主,亲戚拜官,人臣之分极矣。藉令欲自图不轨,尚未可知,而今谓其欲佐胡惟庸者,则大谬不然。

4、毛佩琦

李善长,才能杰出,功勋卓越。他被族诛时的罪名,都是单凭口说,不足为据。

明朝李善长怎么死的

李善长,字百室,安徽省定远县人。《明史李善长传》记其少读书有智计,习法家言,策事多中。说的是他虽然没读多少书,但很有智慧和谋略,研习法家学说,谋划事情很有一套。

其实在当初那个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里,李善长还有个强项,那就是特别能察言观色、揣摩度人,嘴巴能说会道,行事投机钻营。还在明太祖朱元璋寄人篱下时,李善长便看出他器度非凡,今后不是个一般的人物,于是主动投靠这个比自己小10多岁的后生小伙。

朱元璋虽说是个有为青年,但对当时群雄纷争、天下割据的情形也茫茫然不知前运如何。当李善长来军中谒见他时,他有几分试探似地发问:天下的战争什么时候能平定呢?李善长在投军之前,早就对朱元璋的心理揣摩通透,这一问也在他意料之中,于是便一本正经回答说:秦末战乱时候,汉高祖刘邦从普通百姓中崛起。他生性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胡乱杀人,5年成就了帝王的基业。看朱元璋一副正颜端听的样子,李善长于是接着往下说,现在元朝纲常已经混乱,国家四分五裂。而将军你是濠州人,离汉高祖刘邦的家乡不远,只要你认真学习这位老乡的长处,天下不是很容易平定。

李善长的这一番言语,不但深深影响了朱元璋,让他下定决心,去排除万难争取更大胜利,也从此改变了自己的蹇滞命运,飞黄腾达几十年。

当时的朱元璋那是心花怒放,对李善长以礼相待,留下他做幕府的掌书记。于是李善长就跟随朱元璋,为他出谋划策,并参与重要事情的决策,主管军队的物资供应,很受朱元璋的亲近、信任。后来,朱元璋的威名一天天地大起来,各处起义来归附的将领,李善长观察他们的才能后,报告给朱元璋任用。又替朱元璋对投诚者表达诚挚情意,使他们能够安心。在军中有人因为某些事情相互意见不合,产生矛盾时,李善长就了解事情的原委,从中调停。

短短一段时间,李善长不辞劳苦,充分发挥聪明才干,确实为朱元璋做了很多事,让朱元璋十分欣慰没用错人。特别是接下来的几件事,让朱元璋对李善长更为倚重:一是朱元璋的岳父郭子兴听信流言而怀疑朱元璋,逐渐剥夺他的兵权。同时郭子兴还想从朱元璋身边把李善长拉笼过来辅佐自己,李善长坚决辞谢不去。二是朱元璋在和阳驻军时,亲自率军攻打鸡笼山寨,留下很少一部分兵力给李善长留守和阳,元军将领刺探得知此消息偷袭和阳,李善长设下埋伏打败了元军。

朱元璋认为李善长既有忠心,又有政治、军事才能,于是越发重用提拔他。朱元璋做吴王的时候,任命李善长做右相国,还封李善长为宣国公。改了百职制度后,以左为尊,朱元璋又任命他为左相国。等到天下平定,朱元璋登基做了皇帝大肆封赏功臣时,仍对李善长另眼相待,厚爱三分。朱元璋在金銮殿里当着一大帮随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的文官、武将说:李善长虽然没有战场上的汗马功劳,但辅佐我的时间很长,功劳不是一般的大,赐封应该大一点。于是授予他开国辅运推诚守正又臣、特进光禄大夫、大师、中书左丞相,封爵韩国公,每年享受四千石的俸禄,子孙后代可以世袭封爵。还赐给他免死铁券,可免他两次死罪,儿子也可沾光免一次死罪。在当时6位封公的大臣中,李善长位居第一,朱元璋对他的褒赞也堪比汉代萧何,其风光在大明开国功臣中是独一无二的。

这还不算,朱元璋还把李善长的儿子李祺招为附马,让这个明朝第一文臣、开国丞相成为自己的儿女亲家。荣耀如此,实在是令满朝文武羡慕、嫉妒。

自古有言,树大招风。以李善长的一贯才智,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也许是越老越糊涂,也许是得意忘了形,李善长最终还是骄横专擅、颐指气使起来,做出了一些凭借自己的权势身份凌驾于众臣百官之上的事来,凭个人好恶,参议文臣、奏罢武将,甚至还把开国老臣刘基排挤逼迫退职回乡,惹得满朝不少文武官员对其敢怒不敢言,连皇帝亲家朱元璋也对他有些嫌厌,但看在他曾经劳苦功高的份上,隐忍了,只是暗示李善长应趁早退职,告诫他:人之一心,极艰检点,心为身之主,若一事不合理,则百事皆废,所以常自检点,凡事必求至当。今每遇斋戒,必思齐整心志,对越神明。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58岁的李善长被退休。

也许这么早被退休让李善长在家闲居多年仍有些耿耿于怀,以致于自己的亲弟弟李存义卷入了接任丞相胡惟庸的通倭通蒙谋反罪中,被朱元璋特别关照免除死罪后,李善长明知照顾了情份也不去向朱元璋道个歉、致个谢,这让皇帝亲家朱元璋十分不爽。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7岁的李善长仍耄不检下,大动土木,为扩建别墅,昏了头去向信国公汤和借300名士兵,被人告了一状,还不以为然。没过多久,他竟然还敢不折不挠,三番五次托人,到皇帝朱元璋那里为自己一个犯了罪的亲戚求情赦免,这让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严刑逼供,彻查李善长求情的亲戚丁斌所犯之罪。结果一查,还查出了10年前胡惟庸谋逆之前,曾几次派人劝说李善长同反,李善长不但不向皇帝和有关部门报告,居然还说出唉,我老了。等我死了,你们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吧!这样大逆不道的话来。

这还得了,对臣僚本来就十分猜忌的朱元璋怒不可遏,便把李善长赐死。并亲自手诏条例李善长罪责,判决除李善长儿子李祺(附马)和儿媳(公主)及两个孙子(皇外孙)外,其余人包括李善长妻、女、弟、侄4家共70多人全部死刑,差不多是满门抄斩。诺大的一个家,就这样土崩瓦解毁了。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以胡惟庸党追问,朱元璋将李善长连同其妻女弟侄七十余人一并处死,年七十六岁。

朱元璋给李善长定罪的最重要一条,即“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朱元璋当然不会手下留情,他对李善长一家亮剑了。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76岁的李善长与妻女弟侄七十余口一起被斩,尽管他手执丹书铁券,仍难逃一死,家产被抄。

扩展资料:

关于李善长详细的死因,因其当时一句话。胡惟庸在朝时,曾想拉李善长下水,善长不从,胡拉李善长的弟弟劝说善长,时间久了,善长终于说了一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这句话后来由于李善长的下人屈打成招说了出来。

朱元璋便由此定下他的谋反罪,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李善长既无谋反的野心也无那个必要,胡惟庸若是做了皇帝,李善长不过也是人臣第一,同现在没区别。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李善长

李善长洪武三年(1370年)进左丞相,封韩国公,予铁券。四年以疾致仕。胡惟庸以李善长推荐,被擢为太常寺少卿,后为丞相,两人往来甚密。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发。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以胡党获罪,谓其元勋国戚,知逆谋不举,狐疑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连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一律处死。

明朝杨宪到底是怎么死的?

杨宪被朱元璋所杀。杨宪(1321-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右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扩展资料:死亡原因: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杨宪担任中书左丞,成了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杨宪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仇人李善长,在中书省,杨宪整日与李善长,胡惟庸明争暗斗,他的躁进为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就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他就犯了案子被朱元璋给杀了。史书上对杨宪之死含糊其辞,只说是犯事被诛,没人知其犯何罪。他迅速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了。他消失得很蹊跷,其中内幕几百年后仍然不为人所知。参考资料:杨宪搜狗百科由于《明史》中并没有为杨宪单独作传,其事迹散见于别人的传中,所以记载并不详细。一般有两种说法,其一说的是淮西派的李善长和胡惟庸向皇帝告发杨宪唆使侍御史刘炳陷害汪广洋的罪行,另一说是浙西派的刘伯温向朱元璋报告了杨宪的种种阴私之事,使得老朱最后下决心灭了杨宪。杨宪最终是什么罪名被杀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此前过于锋芒的表现和出生情报人员的身份同时被主流的两派政治势力所排挤,而此时的朱元璋也还不是洪武20年后那位排除功臣、彻底改组中书省制度的皇帝,他还需要照顾到各位开国工程的情绪,所以杨宪就死了,不管到底是什么罪名,当然最大可能就是莫须有了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朱元璋提拔杨宪担任中书左丞,成了中书省的实际负责人。杨宪刚有了实权就忘乎所以,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仇人李善长,他的躁进为自己招来了灭顶之灾。就在成为中书左丞的当月,他就犯了案子被朱元璋给杀了。杨宪(?-1370),本名杨毕,字希武,太原阳曲(今山西太原)人。明朝初年大臣,属浙东集团(刘基)。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克建康(今南京市),他投奔居幕府,掌文书。常出使张士诚、方国珍,因办事干练,为朱元璋亲信。洪武元年(1368年)任中书参知政事,二年迁左丞。他任中书省执政时,专决省事,罢去旧吏,更用亲信,杀侍御史刘炳、弹劾左丞汪广洋。后李善长劾其“放肆为奸事”,被朱元璋所杀莫须有的罪名啊……

李善长、宋宪、胡惟庸都为相过?顺序?性格?

李善长,杨宪,胡惟庸李善长是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文科),他是一个像萧何的人物,决胜于千里之外不是他的长项,他的强项是后勤管理。他的性格有点小气,还有点护短。杨宪不是李善长的继任者,他是左丞相,他因为结怨太多,得罪了李善长而被贬,最后不明不白的死了。胡惟庸是明朝最后一个名副其实的丞相(他之后就没有丞相这个官名了),他这个人有野心,但实际上是朱元璋为了摆脱相权束缚的一个棋子(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是个小人。是的 李善长在明朝建立以后官至太子少师,但是他富贵以后比较骄横,引起朱元璋的不满,又因李善长推荐了胡惟庸,而胡惟庸却谋反了,因此朱元璋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李善长全家抄斩了,其实是冤枉了他,胡惟庸想拉李善长下水,李善长没答应,只说了句“吾老矣,吾死,汝等自为之".朱元璋就定了他的罪

明朝李善长和刘基谁先死的

刘基,朱元璋最先就是整的刘基他没躲过,李善长是武将重点打击对象都差不多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李善长呢?

朱元璋时期李善长的地位就极高了,除非是李善长没有脑子,否则他绝不会冒着杀头的罪名,帮助胡惟庸谋反,得到的还是同样的地位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7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