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成吉思汗不打英国-成吉思汗和英国日不落

2023-01-01 22:11:07 316 0
奇闻观察室

1、外国人如何评价成吉思汗?

相信一点,外国人只要了解成吉思汗向西方各国侵略历史的,都不会说他好,下面列举几部外国人写成吉思汗的书,就知晓了。比如苏联瓦·扬写过一本《成吉思汗》,书中描述他进军的残暴的情景和吞并世界的企图,蒙古各部充满矛盾,因宗教互相残害,而俄罗斯人浴血奋战,誓死不屈的爱国精神,最后由于俄罗斯大公不能团结一致,不幸失败,此书获得了1942年斯大林杯一等奖。

成吉思汗画像。

为什么成吉思汗不打英国-成吉思汗和英国日不落

德国历史学家约西姆·巴克汉森写过一本《成吉思汗帝国秘史》,作为德国的历史学家,比较严谨,书中把位置摆放的很正确,他认为东方是世界文明,欧洲是世界文明的旁观者,描绘了成吉思汗和草原帝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宗教、经济、军事的面貌基本得以据实表露出来,但蒙古军队西征时,毫不客气的把成吉思汗称为“真主的幽魂”,把蒙古军队称为“上帝的祸魔”。

鄂嫩河,成吉思汗一生与此河紧密相连,出生于此,即位于此,征战于此,个人估计成吉思汗可能也埋于此。

美国人哈罗德·莱姆《征服世界的人 成吉思汗》一书中,开头写成吉思汗时,赞美他是完美卓越的英雄,威力无比的人类征服者等,并把他与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相题并论,但到后面,直接变成了人类的毁灭者,通篇描写,城市在他脚下荡然无存,河流易道而行,肥沃土地变成荒漠,对生命无情的屠杀,用金戈铁马横扫了整个世界文明,读到后面,让读者对成吉思汗提不起半点理解,完全的反感、排斥和厌恶。

蒙古帝国版图。

英国人约翰·曼《成吉思汗 生死与复活》,此书通过21世纪初一个不同寻常的DNA研究,得出结论,成吉思汗现有1600万后裔,以此为引子展开描写成吉思汗带领着蒙古是如何把基因传遍欧亚大陆的,书中大量展示成吉思汗的丰功伟绩,后人对其的歌功颂德,全球现存的众多崇拜者,话锋一转,又警告人类,不要忘了成吉思汗的残暴,更不要忽略了成吉思汗对人类的会没。

成吉思汗陵,坐落在内蒙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甘德利草原上,此为当年祭祀所在场所,并非陵墓。

法国人勒内·格鲁塞写过一本《成吉思汗传》,书中成吉思汗功绩不是重点,而是一个又一个爱恨情仇,爱情、婚姻、杀戮、私奔等构成了整部书所讲的蒙古秘史。一边说他童年是孤儿,转身就说成吉思汗杀了弟弟,详细讲了成吉思汗的爱情故事和婚姻,一边夸赞成吉思汗胸怀博大,一边又说成吉思汗如何诛杀蒙古诸王的。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最后一场战役中死于六盘山,死因不确定,估计与西夏国有着莫大关系,图为西夏王陵。

日本人井上靖著《世界名人名家名传 成吉思汗》,日本人写东西就很死板了,是什么就是什么,反正跟自己也没关系,此书是正反两个极端,一边是歌颂功绩无人与之媲美,但又说他所到之处是人类的毁灭;一边讲成吉思汗有胆识,驾驭强大的帝国,有高超的政治头脑,另一边则毫无保留的讲他野蛮、残忍、嗜杀成性,杀弟抛儿,是不是让人很凌乱。

2、横扫欧洲称霸世界的成吉思汗,为何没打印度?

世界的征服者--《成吉思汗》这部电视剧我是少有看过三遍以上的,大气恢宏磅礴以及人物刻画也到位,当然有艺术加工,历史绝不能用小说和影视剧为依据,一定要查阅古书,史书,但同时也要理性分辨官方言辞,成王败寇是历史的规律。关于成吉思汗为什么不打印度,他不是不打,另外我们要从几个方面来说。

成吉思汗1219年秋率二十万大军西征花剌子模,历三年已经基本上灭了花剌子模,哲别郭宝玉剑锋俄罗斯,中亚名城几乎屠尽。这时一个叫扎兰丁的花剌子模王子登场了,好像是在八鲁湾之战中灭了失吉忽突忽的三万大军,让成吉思汗都惺惺相惜,言生子当如此,而不用弓箭射死他。扎兰丁他母亲是个印度女子,故尔被成吉思汗在印度河边打败后孤身跳水逃到印度去也是合情合理的。以成吉思汗的性格,斩草怎么可能不除根呢?于是派了个叫八剌的将领率两三万人在西北印度找了几个月也没找到扎兰丁。于是成吉思汗怒了,铁鞭一挥,要灭了印度,尽占其地,屠其民。

这个时候在这里遇到几个问题,最终让成吉思汗改变了主意,班师回蒙古去了。

其一是印度的大象兵有些克制了蒙古的战马骑兵,因为高大的大象的嘶吼声直接扰乱了蒙古人矮小的战马,这是战术的克制,但是这个不是主要原因,这点小把戏不足以难道当时的蒙古铁骑,就印度当时的军事实力,简直就是连一星的渣渣都排不上,被阿富汗的几千突厥兵都征服了的印度要想挡住当时几十万的蒙古兵无异于螳臂当车。

其二是蒙古军出征近四年了,远离家乡,战争血腥,死伤不少,思乡之情已切,人之常情嘛!

其三是蒙古处温带草原,寒冷干躁,打到中亚阿富汗的温带沙漠山地是没什么气候适应问题的。可是到了印度,刚好赶上夏天,南方湿热之地产生的瘴气是非常致命的,因为北方的蒙古兵对这个是没有一点免疫力的,这比瘟疫还可怕,这一点让蒙古大军受不了,后来打安南缅甸都有类似因素,所以没有走出广西以南的地带。

其四蒙古西征已达到目的,且西征之广之远之顺均超过预期。蒙古血仇始终是金国,能威胁心腹之地的也始终是在中原,金,宋,西夏,均不可小视。木华黎军威所致并没能灭亡金国,始终是个威胁,回师东征确有必要。

所以印度就这样逃过一劫,也成为了他们日后吹嘘的资本,其实当时的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家,他们是由很多的小部落和联邦组成的,一点都不统一团结,还是后来的英国人奴役了他们后才让印度成为了一个整体的国家,所以现在的印度和古印度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当时的蒙古兵被西方人称之为“黄祸“,其影响力远超当年被汉朝赶走的匈奴,要知道小小匈奴打汉朝打不过,但是他们能直接灭掉了当时的罗马帝国,所以西方的白人对于当时的黄祸是非常忌惮的。

3、成吉思汗攻下大半欧亚大陆为何独不取印度?

成吉思汗戎马一生,铁骑所至之处皆归“蒙古帝国”所有,统一蒙古、横扫欧洲、征服中原大地,建立起了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帝国。细数中华上下五千年,诞生无数英雄男儿,又有哪个能有成吉思汗这般功绩?

可是大家知不知道成吉思汗的铁骑所至之处皆归“蒙古帝国”所有,可是有个国家却让成吉思汗的铁骑始终无法踏入。

这个国家就是充满神奇色彩的印度,下面我就来为大家分析下为什么印度可以抵挡住成吉思汗的铁骑。

1)水土不服,初征世界的蒙古骑兵无法适应那里的气候

成吉思汗的军队主要是生活在北方的蒙古人组成,初征世界的蒙古骑兵们在喜欢了北方干爽的气候后,对于南方炎热潮湿的气候表现除了水土不服,在征战南宋的时候这些蒙古骑兵就已经表现出了不适应,而印度所在的地方比起南宋还要南,更加炎热潮湿的气候他们自然是受不了的。

甚至为了退兵当时还有人编出有怪兽的说法来请求成吉思汗班师回朝。

2)地理优势,不适合骑兵作战

印度占据了以喜马拉雅山脉等形成印度天然屏障的地理优势,再加上境内河流众多。而成吉思汗的蒙古铁骑主要擅长平原战,且在江河湖泊面前蒙古铁骑只能是束手无策。

印度的天然屏障是的蒙古铁骑无法发挥全力,自然是难以攻下印度的,印度也是因此才逃过一劫的。

3)对印度军队的不熟悉

成吉思汗贸然率领蒙古铁骑进攻印度,大部分的蒙古骑兵本就因为印度的气候原因水土不服,再加上此时的印度人已经掌握了驯服大象的方法并已经将大象用在了大型战争上,成吉思汗的铁骑哪里见过大象,直接将大象当成了怪兽,蒙古的战马也是被大象吓得不敢靠前,在这种情况下也只能迅速班师回朝,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最后我在总结一下,成吉思汗的铁骑经历了大大小小的战争数不胜数,无法攻克印度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初征世界的蒙古铁骑未能适应所有的气候条件加上对地理和异域习俗都了解知之甚少,当然最后印度还是被征服了,不过那是成吉思汗的子孙。

成吉思汗攻下大半个欧亚大陆,惟独不取印度。而史料记载,这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的怪兽有关。这种叫角端的怪兽到底为何物?

  

蒙古人西征100年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孙所建立的四大汗国四分五裂,一盘散沙。14世纪末,成吉思汗的后裔帖木儿横空出世,重建起成吉思汗时期的大蒙古帝国。他立志了却成吉思汗征服印度的心愿。1398年12月,帖木儿部队与印度军在德里附近上演了一场蒙古骑兵对仗印度象阵的战役。

据《元史》和《耶律楚材传》记载,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种叫角端的怪兽有关 :成吉思汗为了追击扎兰丁一直攻到印度河北岸,但是事实上成吉思汗很快撤回了阿富汗,并未攻入印度境内。进入印度境内的八剌率领的2万蒙古军沿途攻下一些城市,但盘查了几个月,一直找不到扎兰丁的踪迹。当时耶律楚材婉言劝说成吉思汗放弃追击,从印度撤出。但是成吉思汗不但要继续追击扎兰丁,还要乘机攻下印度这块陆地。这时传来哲别部队进军高加索山,战胜钦察援军,进兵阿罗思(俄罗斯)的好消息。于是成吉思汗更加坚决地下令渡河南行,接应八剌,平定印度,尽快完成他的帝国大业。  

 但为什么强大的蒙古骑兵未能踏入印度境内,很快撤军了呢?据《元史》和《耶律楚材传》记载,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与成吉思汗在印度河遇到了一种叫角端的怪兽有关。当年成吉思汗的部队攻到印度河,遥见河水蒸气磅礴,日光迷蒙。将士们口干舌燥,纷纷下骑饮水,可是河水热度似沸,不能入口。这时将士上下怨声不断,恨不得立刻驰归。耶律楚材正想再次进谏,忽见河滨出现一大怪兽。成吉思汗命令将士准备弯弓射杀,忽然听到响声,酷似人音,仿佛有“汝主早还”四字。耶律楚材立即阻止弓箭手,乘机对成吉思汗说这种瑞兽名叫角端,是上天派来儆告成吉思汗为了保全民命,尽早班师的!成吉思汗于是奉承天意,没有行进,回马班师。八剌亦即日北归。会师后,成吉思汗率军返回蒙古。  

 

关于这段史实的记载有人认为是一个神话,但有历史学家认为,奇形怪兽是可能的,而且印度地方有些兽类蒙古人并未见过。至于把怪兽的叫声说成是“汝主早还”的话,那是耶律楚材牵强附会,借怪兽的叫声规劝成吉思汗班师的手法。虽然耶律楚材的话未必是真,但手法可谓善谏。 蒙古骑兵虽战无不胜,但有两个大弱点 一个只有100多万人口、10多万军队的民族战胜了拥有几千万人口、数百万大军的金国、南宋、花剌子模和欧洲联军。

蒙古骑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秘密是什么?  

《黑鞑事略》记载,蒙古人“其骑射,则孩时绳束以板,络之马上,随母出入,三岁以索之鞍。四五岁挟小弓、短矢。”

 蒙古骑兵长于闪电战,他们的行进速度惊人,一天能行进数百里,乃至上千里地。这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蒙古军的胜利。马是蒙古人特有的资源优势。马既是他们的生产资料又是他们的生活资料,既是他们的交通工具又是他们的作战工具。蒙古军队“出入只饮马乳,或宰羊为粮。只要有供马匹和畜群食用的水草,蒙古人就可以自给。即使一时缺乏马乳和羊肉,还可以射猎作为补充。在作战中,蒙古骑兵就是依靠马匹和畜群来给养的。这在后勤上大大减少了军队行进的辎重。

 但蒙古骑兵也有两个大弱点。

一个是善骑好射、策马急袭的蒙古骑兵在江河湖泊面前显得毫无用武之地。可是,这一点毕竟可以解决。1220年,成吉思汗建立了水军。在西征时,就有一个月内造船百艘,载蒙古骑兵渡过漠兰河的记载。

但是另一个弱点是蒙古骑兵解决不了的,生活在蒙古高地草原和西伯利亚干寒地带的蒙古人惧怕湿热,不耐高温。这一点在攻占南亚、东南亚一带的战役中就显露无疑了。 高的战象达到2.7米,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楼可以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射箭投枪 在众多的动物中,印度人对大象怀有特殊的感情,印度人称呼大象为“哈第”。在印度人看来这种动物是力量、智慧和善良的象征。经过驯象人的训练驾驭,大象成为了人们的好朋友。

大象力大无穷,而且又可以驯化,如果在战场上排上象阵将会起到所向披靡的效果。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军事力量就已经主要依靠战象了,现在出土的钱币上就有战象的图样。据记载,孔雀王朝还支援伊朗王朝和亚历山大大帝500头战象,帮助他们战胜马其顿王朝。   

大象与马能配合得很好,象马并肩作战,有象开道,马就能冲锋陷阵;有了马冲锋,象就可以冲杀践踏。根据印度文献记载,当时印度的部队包括4种,象兵名列旗手,其次是马兵、战车兵、步兵。  

英国人侵犯印度和阿富汗时就利用大象拉大炮、战车。二战期间,日本人在缅甸也利用过大象。大象还有一个优势就是它的高度。高的战象达到2.7米,这使得架在它背脊上的塔楼可以居高临下地向敌军射箭投枪。  

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兵丧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   真正促使成吉思汗回马班师的原因也可能是蒙古骑兵适应不了当地的气候以及地理环境。根据记载,当时正值盛夏,暑气逼人,蒙古军队只行了数里路,就觉得气喘神疲,汗流不止,有不少士兵中了暑不能行军作战。这使得剽悍的蒙古兵顿时丧失了斗志。而印度兵却对这种气候习以为常。蒙古的骑兵在印度这块土地上再也没有在高原草地上纵横驰骋的气势和战斗力了。帖木儿出征印度受到众人反对。

1397年,帖木儿觉得攻占印度的时候终于到了。但帖木儿做出这项决定时仍然受到王公、将军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远征事关重大,他们列举以下原因来反对远征印度的计划。第一,与印度相距太远,害怕军力接济不上。第二,印度地形复杂,森林茂密,多猛兽、毒蛇攻击。第三,印度气候干燥炎热,又容易发生瘟疫。 但是帖木儿决心已定,他力排众议,坚持攻入印度。

 帖木儿准备了很多骆驼,背上驮上干柴,点燃后向印度象群冲去 从历史上所有侵入势力来看,要攻占印度都是从阿富汗直捣印度西北部开始的。帖木儿的决议最早的执行者就是阿富汗的总督,也是他的孙子皮儿·贾汗吉。贾汗吉接到帖木儿的命令后立刻率领3万骑兵作为远征军的先锋队,在1397年渡过申河(印度河),1398年5月攻占木儿坦。随后,帖木儿率10万远征军,横越兴都库什山脉达到喀布尔。1398年9月,帖木儿特意选择了当年扎兰丁过河的同一地点渡过申河,意为完成成吉思汗未完之事业。帖木儿与贾汗吉会师索特里粟河,然后继续前进,一路上所向无敌。

当时印度军派出120头战象,象背上负战楼,楼内有战士12至14人,从战楼中发箭击中敌人。这种印度军作战方法蒙古人从未见过。蒙古的战马见到这等庞然大物更是任凭怎么鞭打也不上前。顿时军中一片混乱,象背战楼里的箭雨如飞,蒙古骑兵死伤不少,马上回头撤退。  

 

骑兵怎样战胜象阵,帖木儿大伤脑筋。终于有人献一良策。1398年12月17日,帖木儿汗军与印度军再次会战。这次帖木儿准备了很多骆驼,背上驮上干柴,点燃后向印度象群冲去,骆驼惊恐万状,乱跑乱冲,火乘风势,驼乘火势冲向印度军一翼。大象生性怕火,看见骆驼背火冲来,吓得四处逃窜。另一支象阵还是冲向蒙古骑兵,帖木儿汗军也不迎战,而是纷纷下马逃入树林中去,战象落入圈套,紧追不舍。这时蒙古军队的弓弩手箭如飞蝗猛射战象,战象负伤甚痛四处乱窜,印度士兵被逃回来的大象踩死射死过半。

还有更多爆款回答,如:胡雪岩临死前说“白虎勿近”白虎是什么?西游记女儿国真的有吗?青楼女子生活?日本“帝银事件”?阿房宫有多大?“试婚格格”是什么?等有趣的历史问答?请@鉴史以明志 ,带你了解历史的故事。

4、为什么蒙古帝国时代都打到欧洲去了,到了清朝却还不知道英国在哪?

蒙古第一次西征时,最远只是打到了中部欧洲,离欧洲的老强国英法还隔着好几家,远着呢,它一路上扫平的基本上都是一些弱邦小国部落;它的高光时刻在于第二次西征,活生生把土耳其可能比奥斯曼还伟大的祖宗给灭了,又杀了阿拉伯国王。它对英吉利也不了解,所以满清不知道并不奇怪。

这个问题也可以总结为:为什么清朝对外界知道得少。有三个原因作为解释。

原因一:清朝的起源,就定了他们只能统一中原的天下。

文明的进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是一直进步的。可能汉族是为数不多的一直向前进步的民族。而世界上大多数民族或者文明,并非如此。有的是几百年时间,只前进那么一小段。有的是很久就没有进步过,甚至还有一些民族或地区,是出现了倒退的现象。明朝领地的奴儿干都司,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

清朝的起源上,是明朝为宗主的建州女真。他们所奉行的政策、文化、外交,以及清朝皇帝视角下的天下系统,也都是继承自明朝。

清朝的前身是后金,却并非金朝的后续。尽管从名称上看,很强调对于金朝的传承。甚至说,“后金”的“后”字都不是历史上给添加的。而是努尔哈赤自己加上去的。

但,金朝灭亡到建州女真兴起,中间相差三百多年。当时最后一个会写金朝女真文字的 人,正是努尔哈赤的外祖父王杲。可见那时候的建州女真,对于金朝的女真,已经没了多少认知。正如清朝末期,满清贵族也没多少人会说满洲话一样。而在这么长时间的蒙昧落后状态中,当时的建州、海西等女真部落,早就没有了什么女真人传统。建州女真所向往和学习的语言文化,大多是明朝的汉文化。

女真人并不属于草原游牧民族,而是渔猎民族。在文化上,接受明朝的册封。这就是向心力。当后金崛起之后,他们的战略方向就很明确的是与明朝对抗,进攻中原,统一天下。这都是正统的汉族传统。所以,他们的对外扩张,是不存在的。

而在这基础上,加了一个砝码,就是朱元璋制定的保守封闭的外交政策。

原因二:北方边疆民族崛起之后,有两个方向的选择。向北打还是向南打。

蒙古人作为游牧民族,走的草原路线。一路打到欧洲。蒙古人的三次西征,其目的中,也包含了对于仇人的追杀和贸易保护。仇人向西跑,自己也只能追过去。谁成想,顺手把欧洲也灭了。

至于元朝灭亡南宋,只能说元朝已经改造成了中原文化的王朝。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看起来蒙古帝国疆域广阔。实际上,自从成吉思汗去世后,就已经有了分裂的苗头。到忽必烈时期,四大汗国与元朝分庭抗礼,只保持表面的从属关系。实际上,各自为政。面积那么大,也只是四大汗国自己打下来的。与元朝没什么关系。而元朝的面积,基本上也没超越以往其他王朝。

而清朝人是南下中原路线。当中原已定,天下一统,再回望北方的草原,只有一个噶尔丹还不消停。于是,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俄罗斯获得贸易权,清朝去掉了噶尔丹的支持者。攻灭准格尔部,也无非是确保中原的安定。

天下安定了,就关起门来过小日子。谁还管你外面的什么英吉利还是法兰西呢?

原因三:尽管接触西方文明的一两个皇帝比较开明。但文明应该是全体社会推动的。

康熙算是比较开明的。向西方传教士学习科学。数学也很好。可传到乾隆时期,也没有继续对于西方文明的探索。康熙皇帝研究天文学、数学的书籍也躺在紫禁城的角落里吃灰。可见,进步靠一两个皇帝是无法长期有效推动的。必须是集体的、社会的全体进步。而当时的环境,是无法扭转这一限制的。

蒙古时代,打到欧洲,欧洲也分东欧、西欧。

你自己打开地图看看,英国的地理位置,是一个岛国,远离欧洲大陆。

蒙古大军一般都是骑马的,它能度过海峡吗

到了清朝,也是陆军居多,他的海军也是鸦片战争洋务运动之后才建立的。

所以不知道英国在哪很正常。

5、成吉思汗会治理国家吗?

成吉思汗把蒙古打造成了历史上强盛一时的世界强国,率蒙古铁骑横扫欧亚更是厉害非常。他的确是一位优秀的改治家军事家,治理国家也是一流水平。

如果说,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真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的莽汉,那元朝18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是怎么来的呢?

成吉思汗之所以可以战无不胜,来源于他当时的时代,出色的军事天赋以及管理天赋。

成吉思汗小时候,蒙古部首领被金熙宗以“惩治叛部法”的名义钉死在木驴上。蒙古部落的几代先人反抗,并为此付出了沉痛的代价。在这种环境下出生的铁木真,自然也将对金国新兴存仇恨。再加上那时草原战乱纷纷,各部落之间征战不断,铁木真也从小练就打仗的本事。

铁木真18岁时带人打败仇敌部落,被推举为新的部落可汗。随后成吉思汗的能力逐渐强大,开始想替祖先报仇,于是先通过征战统一了蒙古各部落,建立了蒙古国。在治理国家上,成吉思汗颁布了《成吉思汗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套应用范围最广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贵族民主为基础的蒙古贵族共和政体制度。可见成吉思汗在治理国家上也很有手段。

在国家昌盛之后,成吉思汗开始了向外扩张,想通过一己之力统一天下。最先想到的就是征战西夏。历经二十余年与西夏的战争,屡屡打败西夏军队,迫西夏国王投降。除去西夏后,一路南下攻金。成吉思汗亲领军队,根据地形、敌人的情况,一直在改进战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辽西地区。为适应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纳部将建策逐步建立炮军,攻城以炮石为先。又在征战城池时大量逮捕工艺匠人,大量制造,改进兵器,使得部队实力逐步加强。金朝也被成吉思汗收服。

随后成吉思汗回到蒙古,但是他并没有想着做自己的皇帝,而是继续选择带兵向西征战。这时成吉思汗的战法更为老练,几乎战无不胜,很快就打到了的多瑙河附近,也就是现在德国附近。随后回到蒙古。

此时已经投降的西夏背弃盟约,64岁的成吉思汗再次征战西夏。虽在途中受伤,依然攻到西夏,迫使其投降。随后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盘山修养,两年后成吉思汗病逝,享年66岁。

成吉思汗传奇的一生就此落下帷幕。孙中山曾这样评论成吉思汗的成就: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之中元蒙古人居首位。蒋介石曾这样评价:实为我们中国军人应该效法与崇敬的第一等模范英雄。

历史上开国皇帝,成就霸业既有个人能力,也靠人才辅佐。这两者缺一不可。并没有哪个人靠单打独斗就能开创强大帝国。

号称“一代天骄”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踏平中亚,势力延伸到欧洲,为后来的元朝建立奠定霸业。

成吉思汗之所以能够打天下,手下不仅有能征惯战的将军,还有谋略高超的文臣。正是在这些人辅佐下才成就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爱才如命,只要有助于实现霸业的人才,他都会想办法弄到自己的身边。

在成吉思汗一生中,他最敬佩的两个人,一个就是帮他打天下的契丹王子耶律楚材,一个就是全真教掌门丘处机。

1.耶律楚材是东丹王耶律倍的八世孙,辽国灭亡后,耶律楚材祖父就成为金国的臣子。所以耶律楚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是精通汉文,其汉文化具有很高造诣。因为当时金国已经全面汉化,一切都按照中原传统治理国家,这也使得耶律楚材很快成为金国的官员。

耶律楚材的才能,成吉思汗早有耳闻。成吉思汗占领燕京后,他就派人把耶律楚材找来。当成吉思汗问他治国策略时,耶律楚材的一席话让成吉思汗很佩服,于是就留在成吉思汗身边当辅臣,也就是谋臣。

耶律楚材随成吉思汗参加了很多征伐战争,献了很多妙计,还经常劝成吉思汗要学习中原传统,注重用儒家思想治理国家。

成吉思汗死后,耶律楚材又帮助他儿子们开疆拓土。在这一点上,耶律楚材贡献很大。据记载,耶律楚材始终劝窝阔台要以中原文化传统立国,要以儒家思想教化,为蒙古汉化起到了关键作用。后来耶律楚材因为国事与皇后产生矛盾,最后忧闷而死。

2.成吉思汗另一个佩服的人,是一个道人。也就是我们所熟悉的丘处机。金庸武侠小说中曾提到过此人。

丘处机也是一个高人,军事、政治、思想、医学等都很精通。当时金国皇帝请丘处机出来当官辅佐,但丘处机以金朝皇帝有“不仁之恶”,拒绝出山。

南宋也知道丘处机是世间高人,也想把挖走。但丘处机认为南宋皇帝“失政之罪”,谢绝了南宋的邀请,一心在道观发展道教。

成吉思汗也听说丘处机是个高人,就派人带封信邀请丘处机北上。面对成吉思汗的邀请,丘处机决定见一见这个蒙古大汗,就带徒弟北上去见成吉思汗。

丘处机到了成吉思汗大本营时,成吉思汗已经去征伐中亚了。丘处机不顾73岁高龄,决定继续西行与成吉思汗会面。

当丘处机见到成吉思汗后,成吉思汗既感动又佩服,因为丘处机的确是他想象“神人”。在成吉思汗的挽留下,丘处机就在兴都库山住了几天。成吉思汗与丘处机聊了很多,既有治国方略,还有养生话题。在治国上,丘处机给成吉思汗四个字“敬天爱民”。让成吉思汗减少屠杀,才能赢得民心。

6、灭40个国家,征720个民族,若成吉思汗不死,他能否统一地球?

不需谈装备设施,只说这种事件的性质,注定会死无葬身之地,任何一个靠武力,靠战争,靠独裁而妄想统治世界的狂人,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人,必将被历史前进的車轮压得粉身碎骨。二战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和二战德国的希特勒都是妄想用武力统治世界的法西斯狂魔,其后果就是铁证。

不可能,历史上还没先例!

7、清政府明知道自己的海军不如英国,为什么不诱敌上岸打?

其一清军虽有百万之众,但分散到各地,局部兵力并不占优;而英军凭借舰船的机动性,总能在局部上形成兵力,火力优势。其二,英军战术,斗志都远胜清军,即便肉搏战,清军都处于下风。如果清军能发起游击战,或者夜战而非正面对抗,局面或许不一样。三元里是个例子,英军并非无弱点。其三,清军见识浅陋,愚笨不堪,从林则徐都以为西洋人腿直不宜弯曲便可见一斑。第四英军也是以袭扰为主,并无深入内地,远离舰船,补给也是问题,况且兵力不足以支持深入。英军的要求就是开放口岸通商,香港本就是无足轻重之地,清廷比较容易接受。

你这个问题答案有两个要点。

(1)既然是诱敌,那么主动权在敌,也许清军已经诱敌了,可是英军并不冒进,稳扎稳打推进战线,清军无机可乘,所以被迫水上决战。

(2)打仗的目的不是灭绝,而是钱,英军也是这样,英国那时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之多,估计他自己都管理不了,所以攻城掠地的欲望低,打的目的也就是钱,加上清军是防卫战,英军并不需要死磕,只要拿到钱就退了,这也是后来为什么占了香港的原因。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1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