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是怎么死的?爱因斯坦怎么画

2023-01-02 15:14:34 446 0
奇闻观察室

爱因斯坦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有人说他是自杀,也有人说他是被谋杀的。其实,爱因斯坦的死因是一个谜,至今没有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以肯定的是,爱因斯坦在临终前留下了一句话,“上帝死了”。那么,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难道真的是上帝要杀他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探讨一下吧。首先,我们要知道,爱因斯坦是一个天才,他不仅是物理学家,还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个思想家。

一:爱因斯坦是怎么成功的

爱因斯坦是怎么死的?爱因斯坦怎么画

99%的努力加1%的天赋.

A=X+Y+Z! A就是成功,X就是努力工作,Y是懂得休息,Z是少说废话!

99%的努力加1%的天赋.

具体来说应该算是他的天赋,行动能力,个人品质等

爱因斯坦成功的秘诀 曾经有人请教爱因斯坦成功的诀窍是什么,爱因斯坦回答说,“99的勤奋+1分天才 ”。爱老先生的意思是任何人只要肯勤奋努力,都有可能成为天才。因为只要不是弱智,谁会没有一、二分的才能? 然而,爱老先生说的只是一般,他还是有疏忽的,就像他的相对论一样。 我在这里将爱老先生的成功秘诀补充为如下公式:成功=(99的勤奋+1分天才)x 1(机遇)。这个“一”倒是至关紧要的,没有机遇,再是勤奋努力都将付之东流,到头来都将一场空,变成零!古往今来这类例子数不胜数。 先不说别人,就说爱老先生本人,一个日耳曼帝国的犹太人。如果他不是幸运地来到了美国,而是留在了德国,甚至是二战结束的社会主义的大家庭的东德,那么,他不是被希特勒的“灭犹”政策迫害至死,就是在二战结束以后,像前苏联的萨哈罗夫或索尔仁尼琴那样被发配西伯利亚,在古拉格群岛做苦力,还有心情演算相对论?更遑论成功的秘诀了!

二:爱因斯坦是怎么评价中国的

1921年,爱因斯坦撰文指出,“社会或者国家不是他盲目崇拜的对象;他把社会要求个人作出牺牲的权力,完全建立在社会应当给个人的个性以和谐发展机会这一责任之上。”(文集,页10)爱因斯坦正是从良知、人性、正义的角度看待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的。

1922年,爱因斯坦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在从日本回国的船上得到了获奖消息。按要求,在授奖仪式上,获奖人员要由所在国家的代表陪同;如果获奖人不能亲自领奖,可由所在国家的代表代领。爱因斯坦出国未归,谁能代他领奖呢?德国和瑞士的大臣都声称有此特权。德国称:“爱因斯坦是德国人。”瑞士说,爱因斯坦是用瑞士护照旅行的。德国作证,1920年7月1日,爱因斯坦曾向德国宪法宣誓,他在柏林科学院任职即为“间接的国家官员”,因而属于德国公民。瑞士称,爱因斯坦1901年就已加入瑞士国籍。爱因斯坦适时返回,特别对国籍问题作出两点澄清,一是在加入柏林科学院时曾经声明,“不要改变我的国籍”;二是不反对“获得德国公民权”的说法。(《爱因斯坦传(下)》,弗尔辛著,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页571、573)

1930年,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一文中,从哲学和政治学上系统阐述了他的国家观。在政治上,他崇尚民主而反对专制。他指出,“我的政治理想是民主主义。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个人而受到尊重,而不让任何人成为崇拜的偶像。”(文集,页43)“在我看来,强迫的专制制度很快就会腐化堕落。因为暴力所招引来的总是一些品德低劣的人,而且我相信,天才的暴君总是由无赖来继承,这是一条千古不易的规律。”(文集,页44)

在哲学上,他认为,国家并不是最重要的,人是高于国家的,人本身才是国家存在的目的。“在人生的丰富多彩的表演中,我觉得真正可贵的,不是政治上的国家,而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只有个人才能创造出高尚的和卓越的东西。”(同上)

1931年11月22日,爱因斯坦发表了《主权的限制》一文。这篇文章精辟地阐述了他的国家观。他指出,“国家是为人而建立,而人不是为国家而生存。……我认为国家的最高使命是保护个人,并且使他们有可能发展成为有创造才能的人。……国家应当是我们的勤务员;而我们不应当是国家的奴隶。”(文集,页82)与此同时,他直截了当地对国家主义与爱国主义提出批评,“国际秩序最大的障碍是那个被可怕地夸大了的国家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取了一个好听的但却是被滥用了的名词:爱国主义。在最近一个半世纪中,这个虚假的偶像到处产生了很坏的和极其有害的影响。”(文集,页83)爱因斯坦的话似乎有先见之明。“国家主义”与“爱国主义”,是“二战”后诞生的那些威权国家特别崇尚的意识形态。

自从清朝时期,我国国门被鸦片和各列强的大炮强制轰开之后,无数的外国人就来到中国,我国也和世界强制接轨。来到中国的外国人,除了侵略者和一些商人之外,还有很多非常著名的文学家以及科学家。其中有一个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人物,这个人就是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他是现代物理的奠基人,被很多人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之一,甚至在他死后,大脑都被人偷走用来做研究。爱因斯坦是犹太家庭出身,小时候就已经展现出惊人的天赋。

他10岁就开始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12岁开始自学欧几里得几何,同时开始自学高等数学,16岁就自学完微积分,并且开始思考光速运动。17岁他就已经就读于瑞士联邦理工学院。1905年,爱因斯坦就读于苏黎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且解释了光电效应,这让他获得了1921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05年到1915年,十年时间,他创造了改变物理界的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

爱因斯坦的一生堪称传奇,他开创了现代科学的新纪元,被认为是伽利略之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曾经也对中国这片神秘的东方土地产生了好奇,于是在1922年,来到了中国。

1920年,在一次的偶然机会当中,蔡元培见到了爱因斯坦,并且非常诚恳地邀请爱因斯坦来到北大讲学。然而那个时候爱因斯坦讲学需要收费,但是北大却拿不出钱来。好在那个时候梁启超倾囊相授,终于和爱因斯坦约定1922年的12月中旬来北大讲学。

然而,爱因斯坦却放了北大的鸽子,他并没有按照约定来到北京,而是从日本直接来到了上海。然而,他并没有按照约定去北大上课,反而在上海过了几天之后,他就又乘船去了新加坡,此后,又一次来到上海。这次同样只是待了几天,又回到了美国。

为何爱因斯坦两次到达中国却不履行承诺呢?

答案在我们今天看来非常可笑,竟然是爱因斯坦担心北大给不起钱。在爱因斯坦第一次到达上海时,斐思德夫妇热情的接待了爱因斯坦,然而在款待过程中,却只是邀请爱因斯坦做演讲,却并没有提报酬的事。

而且他们还不断在爱因斯坦面前讲述中国的战争和动乱。这让当时的爱因斯坦认为,斐思德夫妇是代表蔡元培来接待自己,但是却并没有体报酬的事,是不是付不起钱?这导致爱因斯坦放弃了到北大的讲学,而在来到中国前,爱因斯坦已经在日本讲学四周了。

爱因斯坦的日记记录了两次对中国的评价

回去之后,爱因斯坦将这两次的到访中国的事,写到了日记当中,其中还写了他对当时中国人的评价,此后这本日记还出版了。第一次中,他在日记里写到:中国人勤劳、肮脏、愚钝,他们吃饭不是坐在长椅上,而是用欧洲人在草丛里解手的姿势吃饭。

这段话带着浓浓的种族歧视的意味,他第一次对国人的评价让当时看过他的日记中国人都感到异常愤怒。

而他对中国人第二次的评价,态度却截然相反。在第二次到访中国后,他在日记中写道:这些中国人是尘世间最可怜的人,他们朴素、温和、节俭,却受到残酷的压迫和虐待,而所受的待遇比牛马还不如。

从第二次的评价中,我们又看出了爱因斯坦对中国人的怜悯。为何爱因斯坦两次对中国人的看法天差地别呢?

第一次爱因斯坦来到中国,只是看到了一小部分中国人的一面。而且在第一次到中国时,他很可能认为是被中国人骗了(邀请我来讲学,却不打算付钱)。而第二次,对中国平民有了更深的认识,也意识到底层人民被压迫的痛苦,于是改变了自己的看法。此后,他多次谴责日本侵略中国的行为,并且呼吁各国对日本进行制裁。

三:爱因斯坦怎么画

爱因斯坦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他从小就很喜欢动手动脑。

当他四五岁的时候,迷上了爸爸送给他的罗盘。结果每天只顾研究,沉默不语,爸爸妈妈还以为他生病了。

等他上小学以后,对劳作课非常感兴趣。有一次课堂上老师让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东西制作手工。同学们个个使出了看家的本领:有的做出了可爱的小狗,有的捏出了漂亮的公鸡,还有的做出了各色好看的水果……

直到下课铃响,爱因斯坦才最后一个把自己的作品送到讲台前。老师低头一看,差点儿笑出声来。原来爱因斯坦做的是一只十分粗糙小板凳。

老师摇了摇头,笑他道:“我想,世界上应该没有比这更坏的凳子了!”老师一番话引得同学们哄堂大笑。

“有的!有比这更坏的!”爱因斯坦一边斩钉截铁地回答,一边转身返回自己的座位,快速拿出两只更难看的小板凳。“这两个就比那个更坏,这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做的小板凳,交给您的是第三只。虽然还不够好,但比这两个要好多了。”

老师仔仔细细段想起三只小板凳,不由得夸赞道,“哎,多么可爱的孩子啊!”

四:爱因斯坦怎么去的美国

爱因斯坦,被誉为近现代最卓越的物理学家,人们相信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天才,美国、犹太民族乃至全人类,每一个能够和他扯上关系的群体,都以他为荣。

在中国,爱因斯坦的影响力同样不容小觑,只是令人甚为遗憾的是,爱因斯坦一生踏足过许多国家,却没有正式访问过中国。

擦肩而过

爱因斯坦生活的年份是1879—1955,这段日子,中国基本上处在战乱贫苦之中,爱因斯坦不来,似乎也符合常理。

可若仅仅是不来,还不至于叫后人这般可惜,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爱因斯坦收到过当时中国高校的邀请,甚至有一次人都已经到了上海,可是身在上海的爱因斯坦连活动都没有出席,就被日本方面的邀请函请走了。

很多人觉得爱因斯坦没能正式访问中国源于日本横插一脚,但事实上更大的原因在于爱因斯坦的个人意愿,当时日本开出的"出场费"比中国这边高出数倍,而且,本来先行提出邀请的中国,又迟迟没有和爱因斯坦的工作人员谈拢。

至于为什么没谈拢,这件事情成了千古悬案,当时中国方面的邀请人,是北大校长蔡元培。作为北大历史上最为知名的校长,蔡元培明白"科学"对于一个国家的未来十分重要,所以请爱因斯坦前来访问的事情,蔡元培在心里筹划了好些日子。

自然,爱因斯坦来讲上两三天课,并不能一下子把中国的科技推向高峰,可一个伟大科学家产生的"明星效应"是无可估量的,试想,要是爱因斯坦站在中国的土地上,和中国的学子们来一场交流,一定可以激发起更多人对于科技的重视,未来中国的发展就更有指望了。

蔡元培一番苦心,可临到最后关头,蔡元培先生这个美好的祈愿却化为泡影。为了邀请爱因斯坦访华,北大方面咬咬牙开出了1000大洋的酬劳,这些钱在当时的中国是真正的巨款,可能是许多中国顶尖学者半年的工资,爱因斯坦来中国几天,就能拿这么多钱,在当时的中国看来,足以对得起爱因斯坦了。

结果工资一开,两边的工作人员都开始犯嘀咕,中国这边负责接洽的工作人员觉得给多了,很多知情的民众也觉得给多了,当年许多中国人连爱因斯坦是谁都不知道,自然也不能理解蔡元培的慷慨。

可是到了爱因斯坦这边,又觉得给少了,1000大洋,换算出来也就是500美金,常年在欧美发达国家活动的爱因斯坦,确实也没见过这么低的价钱。

好巧不巧,这会儿日本一见爱因斯坦都到了上海,觉得天赐良机,立马派了专人赶过来,请爱因斯坦到日本去,作为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国家,日本财大气粗,当场就拿出合同表示愿意给爱因斯坦提供2000美金的出场费。

两边一对比,倒真显得中国"抠门",在上海住了几天的爱因斯坦,也愈发不想再待下去了,于是就同意了日本的邀约。

阴差阳错

爱因斯坦的上海之行实在谈不上愉快,这是一件说起来十分令人心酸的事情。即使多年之后,爱因斯坦回忆起他在上海见到的景象,也说不出夸赞之语,对于日本的城市风貌倒是赞赏有加。

1922年的上海,在战火的阴云之下存活着,自然是展现不出十分积极向上的形象,且这贫弱不堪的上海,还是当时中国发展最好的城市。

爱因斯坦来到中国的时候受到了热烈的欢迎,当时的学术界得知他来了中国,有人激动地在办公室直接昏了过去,蔡元培更是在北京翘首以待,他指望着中国成为爱因斯坦正式访问亚洲的第一站,让中国的科技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可是学者们的热情并没有打动爱因斯坦,反而让他隐隐感到一丝后悔。爱因斯坦对于中国并不熟悉,当他走进上海,看到的是一番陌生的景象,在旅馆住了三天,爱因斯坦也试着见了不少他在中国的崇拜者,可这三天的客人让爱因斯坦更失望了。

直到晚年,爱因斯坦的日记公开,人们才得知了他当时内心对于中国人的看法,在日记里,爱因斯坦表示,中国人有许多美好的品质,比如勤劳、质朴、热情。可这些优秀的品质对科学研究的加成十分有限。

爱因斯坦希望在中国这个遥远的国度遇到一些有创造力的、敢于突破的科学家,可他见到的每一个人,纵使学识渊博,也充满了条条框框的束缚,他们的大脑仿佛是锁在笼子里,永远没有办法往更高处飞跃。

这一切让爱因斯坦对中国人产生了偏见,知识分子迂腐顽固,普通人的态度就更糟糕,他们几乎完全不知道科学的价值,在和旅馆侍应生的短暂接触中,爱因斯坦就发现,普通的中国人,连爱因斯坦是谁都不知道,伽利略、牛顿的名字他们也不知道。在欧美,这是孩子都该知道的。

爱因斯坦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最主要的是,他觉得科学在中国受到了轻视,他不相信一个全民不知科学为何物的国家会存在科学发展的土壤,既然中国连科学发展的条件都不存在,自己这个科学家留在这里的意义是什么呢?抱着这样的想法,爱因斯坦选择了离开,并且终其一生,没有再来。

唏嘘慨叹

日本的横插一脚更是成为了最后一根稻草,日本方面的人员一来就拿出了由德语撰写的合同,还能用一口德语和爱因斯坦交流,天知道这让爱因斯坦多么欢喜,中国方面几乎没有会德语的人员,爱因斯坦纯靠翻译度过了这些天,早就精疲力竭。

日本安排之周到也让爱因斯坦十分满意,他们给爱因斯坦和夫人安排了豪华酒店下榻,各个高校早就严阵以待,连旅游参观路线都已经规划好,

甚至给爱因斯坦按照口味把菜单都写好了,这般诚意,让爱因斯坦难以拒绝,在中国,可没有人为他安排这些,想也知道,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能把爱因斯坦的出场费凑齐已经是多方筹措的结果,哪里还有心力安排这许多细节呢?

何况日本自从讲经历了明治维新之后,几乎全民重视科技发展,路上随便拉一个小学生,都能侃侃而谈爱因斯坦的成就和意义,当年日本的学者对于科学的见解也远胜于中国。

加上东京当时几乎是亚洲最为现代化的都市,比起新旧交杂,出门还得靠黄包车的上海,东京着实更加迷人,爱因斯坦回国之后依然大赞当时的日本朝气蓬勃,令人难忘。

爱因斯坦的来访是日本科学界的光荣,至今许多高校还挂着爱因斯坦当年留下的照片,就连不少当年给爱因斯坦上过菜的服务生一提起此时都激动不已,那可是活生生的爱因斯坦!想想这样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来到自己国家的城市,对于热爱科学的人来说,就算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在当年的日本,爱因斯坦的地位就是这样的高,毕竟比中国发展更早的日本,已经提前懂得了科学的重要性。

在日本为爱因斯坦的到来举国同庆之时,中国却再一次陷入了愁云惨雾,尤其是一手促成爱因斯坦来华的蔡元培,当时内心该是怎样的凄凉,我们无从得知,在蔡元培的一生之中,这样的磋磨太多太多了,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那时的中国,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能够留住人才的资本。

这场令人唏嘘的事件,回头一想竟不知该责怪谁,是爱因斯坦的个人偏见,是中国的疏忽,还是日本的趁火打劫?都是,但也好像都不是,最后一切原因似乎可以归结到国家弱小四个字上。今天的中国已经有能力请到许许多多的科学家前来访华,然而当年的遗憾与折辱永远存在。

当年的我们没有科技,甚至连本该拥有的一次访问都没办法挽留,今日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也并不是凭空得来,而是踩在曾经的心酸失败上。即便是如今,我们依然在反思,落后就要挨打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只有不断前行才能让当年的遗憾不再重演,我们一直在艰难前行,将来后人不会再对我们这个时代发出心酸的感叹,这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46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