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骘妻子叫什么名字

2023-01-06 18:33:59 665 0
奇闻观察室

邓骘妻子叫什么名字?“你的丈夫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是你的丈夫。”这是邓稼先和许鹿希的结婚誓词。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也成为了一段佳话。然然而在这段感情中,邓稼先却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了国家的发展,他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婚姻。这样的爱情,真的让人感动。而许鹿希也也是个非常优秀的女人,她的丈夫是钱学森,两人在学校相识,后来一起进入了中国科学院工作。

1、海瑞饿死女儿是真的吗,海瑞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杨角风认为,这不是真的!

邓骘妻子叫什么名字

最近正在研究《大明王朝1566》,我就结合这个剧情,以及真实的历史记载,来讲清楚饿死女儿的事,以及海瑞到底是怎样一个人?

一、

大明王朝中海瑞第一次出场,就是在跟五岁的女儿戏玩,可以看出,他的眼中满是慈爱之情。

关于这段描写,其实讲的是一个梗,这个梗导致现在的人一想起来都是在批评海瑞。那就是关于海瑞饿死五岁女儿的梗,这时候是必须要提一下明朝的无良小编!

正史中并没有相关海瑞饿死女儿的说法,试想一个被百姓称为“海青天”的父母官,会饿死自己的亲生女儿?

况且海瑞是一个相当正直,有着足够的耐力和韧性,以及相当理智之人,怎么可能会干出这样残忍之事,这不仅不符合现在的价值观,当然也不符合明朝时期的价值观。

关于这个梗是这样记载的,在明代姚叔祥的《见只编》中有这个一段记载:

“海忠介有五岁女,方啖饵。忠介问饵从谁与?女答曰:僮某。忠介怒曰:女子岂容漫受憧饵?非吾女也,能即饿死,方称吾女。女即涕泣不饮啖。家人百计进食,卒拒之,七日而死。”

大体意思就是说,海瑞的女儿有一次吃了男仆给的食物,海瑞生气怒斥,说你怎么可以吃仆人的食物,你去饿死吧,只有这样才能称得上我海瑞的女儿。于是海瑞女儿哭泣不再吃喝,家人也劝不了,七天之后,饿死了。

甚至前段时间最火的《明朝那些事儿》和《万历十五年》以及其他著作中关于海瑞的加载,都离不开书呆子,教条主义者,以及饿死女儿,杀掉妻妾等负面形象。

相对来说,大明王朝中刻画的海瑞形象更饱满一些,也更贴切事实。

二、

其实那几本书还有提到说海瑞的母亲过寿,海瑞去买了二斤猪肉……其实这个诋毁的说法很容易发现问题,那就是海瑞是回族,这在历史上就是如此,在《大明王朝1566》中后来那个师爷给海瑞送猪肉,海瑞就严肃地告诉他,自己是回族。

其实海瑞有点类似于雍正帝了,毕竟他是为百姓说话,得罪了权贵,而且老百姓没有话语权,掌握话语权的都是当权者,所以,最后海瑞也落得一些不好的名声。

结果海瑞命运确实悲惨,五岁的女儿竟然不幸去世了,不管是什么原因,总之这么好的机会当然不容错过,于是各种诋毁的言论也就出来了。

好,扯远了,我们回到剧中,看看《大明王朝1566》中对海瑞是如何刻画的:

既然海瑞是主角,而且代表着高大尚的形象,所以一开始就给他塑造了亲子形象,也算是挽回一点负面影响了。后来海瑞女儿不幸淹死之后,面对购置年货,海瑞失魂的情形,确实让人感到无比心酸,而且海瑞女儿的死也赚了很多人眼泪。

前面谭纶也讲了,海瑞有可能会拒绝出任淳安知县的阻拦因素有两个:

一个是家有老母,不远游,一个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总结起来其实就一个结论,这个海瑞是一个大孝子!

大家要记住一句名言,但凡一个孝顺的人,他再坏,也不会坏到哪里去!

而且海瑞母亲还在织布,也从侧面表明,这个家庭其实并不富裕……

三、

海瑞母亲其实在跟海瑞生气:

其实这个海母形象塑造的还是比较丰满的,她是一个好强的女子,而且在海家具备至高无上的地位。海瑞都四五十岁了,还要每晚伺候海母入睡。

后来李时珍给海瑞看病的时候,其实就提到了,海瑞之所以无后,并不是身体有问题,而是海瑞夫妻俩没有时间下种子啊。

正如谭纶担心的那样,海瑞母亲自从知道海瑞拿到了信,就一直不高兴,甚至面对海瑞要帮她提水说出:

“松开,我没有儿子,干你该干的事去!”

而海瑞老婆在蒸糯米粑粑,蒸好了后,让女儿给阿婆送一个,并对女儿说,明天再给你蒸。由此也可看出,这个家庭确实不富裕,孩子都没有资格吃糯米粑粑。

孩子刚说完阿爹明天要出远门的事,海母就炸毛了:

“谁说阿爹出远门?告诉阿母,就说阿婆还没死呢!”

这句话就能看出婆媳关系之紧张,后来李时珍治病那段描写更甚,到时候我们再讲。

海瑞其实一直在找机会跟母亲讲出任淳安知府的事,毕竟这是他的抱负,是他的一次机会,可以实现人生价值。

海瑞妻子其实挺惨的,丈夫明天就要出远门了,却还要跟海母一起睡,她跟海瑞在门口踌躇了好一会,最终海瑞还是进了母亲卧室……

四、

海母最终还是问了海瑞,问了那封信的内容,最后说了一句点题的话:

“这么伤天害理之事,朝廷就不管?”

其实海母想不明白,为什么大家都知道的事,非要一个小小的县令去争?

但最终为了百姓,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海母也是深明大义,同意了海瑞出任淳安知县。

随后,俩人就开始洗地了,关于这个问题,其实后面也有解释:

那就是海瑞和海母都是一双火脚,不怕冷的,这种人心中都有一股正气,烧了自己,热的是别人。

这时候其实就引出了主题,海母提到了自己信明教,太祖皇帝就是信明教,最后才定国号为大明:

“可现在的皇上怎么就不像太祖呢?”

海瑞是如此孝顺之人,当然能听明白海母这句话的本意,说到底就是为什么太祖皇帝那么爱护子民,这个嘉靖帝怎么就非要搞改稻为桑祸害老百姓呢?这句话也为他日后上书嘉靖帝做好了铺垫……

第二天,海瑞带着糯米粑粑,一身布衣,一双布鞋,背着斗篷,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向皇权开战的征途。而身后的海瑞妻子和孩子,一直目送着他离开,可以说这个镜头是全剧相当抒情的镜头。

至此,海瑞的出场算是铺垫好了,跟后面的高翰文出场简直有天壤之别,只是两个人的命运其实没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看大明王朝,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乐趣,原创文章,喜欢就吧!

海瑞饿死女儿是假的。海瑞在明朝可是一个非常有知名度的人物。如果他真的饿死自己的女儿,这样重大的事情正史不可能没有记载。实际上情况是这样的,海瑞饿死女儿只是某个人写的笔记小说,完全是野史。这才让以讹传讹,有了海瑞饿死女儿这种说法。

至于说海瑞是一个怎样的人?

首先第一点,海瑞是一个特立独行,不顾世俗言论的人。海瑞做官期间是非常厉害的。他干了这样几件事情:

他和自己的上司怼过

把总督胡宗宪的儿子抓起来了

得罪了严党中的焉懋卿

写治安疏骂过嘉靖

从这几件事情来看,海瑞就和一般的官员不一样。他是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在里面,并且是一个敢作敢为的人。放到21世纪的今天,也没几个人敢想他这样做。毕竟人活在世界上,大部分人都是受到世俗所影响的。

第二,海瑞能够甘于贫困,有操守,并且愿意同情底下的老百姓。甘于贫困,有操守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海瑞是明朝的举人,刚开始便是福建某个县教育局的局长。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做官的人想要致富绝非难事。海瑞做了一辈子的官,没有为自己和家人谋取私利,死后还是靠着王用汲来收尸。从这一点来看,海瑞就非常的难得。

明朝很多人都是为了博取自己的功名,到头来还是为了钱和女人。以海瑞的名声,要是想谋取点好处绝非难事。可是他坚持住了,换作我的话,绝对做不到,一辈子甘于贫困太难了。特别是自己很容易就能够得到财富。

海瑞实际上网上的名声并不好。大部分的人都觉得他是个有操守的人,并没有实际的用处。但是实际上海瑞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真正为手底下穷人的官员。在他主政期间,穷人是能和富人打赢官司的。看在这一点,很多网友就不该说他。毕竟大部分的人放到明朝,都说一无所有的穷人。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都扯淡的,不符合基本逻辑。

书中这么写:据说,有一天,海瑞看见他5岁的女儿吃一个糕饼,就问糕饼是谁给的,当得知是某男性仆人给的时海瑞大怒,训斥女儿说:“女子哪能随便接受男仆的糕饼?你不是我的女儿!你如果能饿死,才算我的女儿!”小女从此吓得啼哭不止,不喝也不吃,家里人怎么哄她劝她也没有用,7天之后终于饿死了。

不符合逻辑地方如下:

第一,明代礼法绝对没有5岁小孩不吃男仆给东西一说。

不要说明代,就算今天伊斯兰教极端派别,5岁的女孩也是可以随便活动,也可以和男性玩,只是到了上学以后才开始区分性别。

明代还是相对开放的,男女之防绝对没有这么变态。

退一步说,这个男仆本来也是家里的,不是外人。

就算是成年女眷偶尔和他有接触,也不是什么大事。

第二,就算海瑞真的这么做了,女儿会自己不吃不喝到死?

小孩子不是大人,饿了就要吃,不管开心不开心。

哪怕被妈妈刚刚打过,只要饿了,孩子也是照吃不误。

作为1个5岁的小孩,能够因为父亲的一句话就自己绝食自杀?

算萨沙孤落寡闻,我还从没听过5岁小孩自杀的。

第三,7天就能饿死?

人不喝水可以活7天,不吃饭可以支持二三周。

即便是小孩子,也弱不到哪里去。

小孩就算不吃饭,不可能不喝水。

退一步说,就算她不喝水,家里人也可以灌下去。

那么单纯不吃饭,不可能7天就死了,时间不对。

这玩意都是扯淡的段子,明朝人姚叔祥的小说《见只编》、清人周亮工在《书影》里也提及此事,都是小说而已。正史中没有记载。

海瑞一生的政敌很多,摆明了就是死后有人造谣栽赃诬陷。

要不然,为什么海瑞或者时候没人说这事,等到死了以后死无对证才说?

海瑞并没有掌握什么大权,不是权臣。如果真正做了这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早就被政敌攻击导致垮台了。

2、为什么汉朝多次出现外戚专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谢谢邀请,我观点是首先外戚的对立面内戚,这是此消彼长的关系,皇帝与皇后在培育下代君王太子时的外在势力,许多朝代这个矛盾都存在,具体到了汉朝外戚优为凸出,本来治理国家靠的是仕大夫群策群力,才能使国运亨通。可当权者帝王和皇后的有限远见和修为,觉得自己人才可相信,刚开始使用了外戚确定是好用,权力越放越大,然而随着时间和外戚思想欲望的变化成就了一幕幕的历史长河中的故事。

谢邀请

不是太明白这个问题

外戚指的是古代皇帝的母族和妻族相关成员,他们虽非皇族,却与皇室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该群体得以专权的先然基础。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外戚专权的情况古来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昭王的母舅魏冉与宣太后的专政,至汉朝时,外戚专权的情况可以说是历代王朝中最为严重的。自西汉初期的吕后专权始,到其后的霍光专权、王莽篡汉,历代的外戚专权逐步累积,最终导致皇权不稳,成了西汉变成东汉的催发因素。东汉建立以后,由于历任皇帝都是年幼继位,皆是太后垂帘听政,故而外戚专权的情况比西汉时期更为严重。总体说来,汉朝的外戚专权情况大致是:西汉之时,以外戚中的权臣专权为主;东汉之时,则以皇太后专权为主。

外戚专权几乎贯穿了整个汉朝政治发展的始终,对汉朝历代的政局影响十分巨大,多次的外戚专权更是成了汉朝区别于其他朝代的个性之一。为什么汉朝外戚专权的情况这么严重呢?在咱看来,汉朝外戚专权始于外戚参政,失控的外戚参政就演变成了频繁的外戚专权,外戚专权的产生是统治者对“大一统”政局过度追求而产生的副作用。

一、专权的起因:皇帝追求权力集中,让外戚参政压制宗亲与权臣

外戚直接依附于皇族,若是没有皇帝的宠信与族中为后、掌握实权女子的支持根本无法参与政治,更不用说专权了。故而,皇帝宠信、太后临朝听政是外戚得以参政进而专权的基础。在汉初宗亲、权臣、外戚三足鼎立的朝堂格局下,皇帝为了压制宗亲与权臣而提拔重用没有实权的外戚是外戚专权的起源。

(一)以外戚参政,削弱宗亲势力

西汉初年,为了巩固刘氏江山,避免步秦朝二世而亡的后尘,汉高祖刘邦分封诸王,将刘氏子弟置于各个藩国之中,并立下“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试图把宗亲血缘当成维护皇权统治的屏障。然而,事与愿违,分封于各国的诸侯王随着分封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发展开始变得不安分而图谋皇权。譬如,诸侯王常常在自己的封地内采用天子仪仗,班固在《汉书》中说他们“出人称警跸 ,称制拟于天子”,俨然把自己当成了皇帝,听诏而不听宣。至汉景帝时,更是发生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吴楚七国之乱。一系列的诸侯王动乱使汉朝统治者认识到刘氏宗亲已经无法成为维护皇权统一的屏障,甚至开始威胁皇权了,故而必须扶持新的政治势力来压制宗亲,保持皇权的稳定,外戚成了他们选择的对象。

在汉朝统治者看来,与宗亲相比,外戚与皇族有着间接的血缘关系,这就使得他们无法与大臣结为一党,这是可以信任的基础。而且外戚集团并非刘氏,除了依附于皇权以外,他们也没有像诸侯王一样组建自己势力的可能,是可以利用的最佳选择。于是就有了汉高祖刘邦临终前托孤吕后、汉武帝刘彻临终前托孤霍光的情形。他们坚信,相对于各不安分的宗亲王来说,外戚更值得委以重任,而有外戚担当大任,各诸侯国的宗亲自然无法插手中央,各自势力只能受限于封地之内,这变相的削弱了宗亲的势力。

(二)以外戚参政,削弱权臣势力

汉承秦制,自然也承袭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中的相关矛盾,皇权与相权的斗争就是汉初除宗亲以外的另一个威胁皇权独尊的因素。丞相为百官之首,有“掌丞天子 ,助理万机 ”的权势,历代丞相皆有可能是结党营私的权臣,严重威胁着皇权的统治,故而汉朝统治者又以让外戚参政的方式限制权臣的势力。

譬如汉武帝时,为了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特意将丞相一分为三,变成大司马、大司徒与大司空三公,由三个人分权执掌政事。为了防止三人合谋,在宗亲不可靠的情况下,三公之中掌管军事的大司马都是由外戚担任并直接听命于皇帝。为了进一步削弱以相权为代表的权臣势力,汉武帝还创立“中朝”制度。将朝廷分为“中朝”与“外朝”两部分,中朝以大司马为首,纠结一批直接听命于皇帝的官员来处理颁发政令,这些人大多是外戚。而外朝则以不是外戚的普通官员为主,他们没有参与中枢决策的权力,只能听命于“中朝”执行皇帝的决策。东汉时,还设立尚书台总领政事,也都是由外戚担职。外戚依附皇族,受皇权辖制的程度比外臣要大的多,以外戚担任重要官职确实加强了汉朝统治者对朝堂的直接控制,达到了他们削弱权臣势力的初衷。

小结:

西汉成立之初,在吸取秦亡教训的基础上,汉朝统治者同时贯彻了三公九卿制与郡国并行制,在地方上分封诸侯王,在中央大封列候,试图形成以皇权为中心,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来维护统治。然而“外有诸王,内有列侯”的格局一经形成便处于失控状态,反而大大削弱了皇权的实力,为了扭转局面,统治者选择了以外戚参政的方式来加强皇权,最终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就使得皇权对外戚更加信赖,给此后的外戚专权创造了机会,汉朝外戚专权的多次出现实是从外戚参政开始的。

二、专权的形成:皇帝对外戚的过度专宠与过度依赖造成外戚权力失控

外戚参政是皇帝压制宗亲与权臣的需要,在汉朝基本政治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宗亲与权臣一直都存在,皇帝对外戚的需要也就一直存在,不是所有的汉朝皇帝都能像汉武帝一样牢牢控制外戚,在整个汉朝统治阶段,皇帝多次失去对外戚参政的限制能力,故而外戚专权也多次出现。

(一)皇帝专宠导致外戚权力膨胀,进而专权

起初的外戚是皇帝维护统治的工具,是统治者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带有不至于威胁皇权的血缘关系,自然得到皇帝的超于旁人的专宠。

譬如汉武帝为杜绝外戚专权、避免第二个窦太后出现而逼死了汉昭帝的母亲,但他却对托孤大臣霍光却报以毫无保留的信任。临终之时嘱咐汉昭帝:“政事壹决大将军光 ”,年仅8岁的汉昭帝自然事事以霍光为重,由此造成了汉朝自吕后以后第二次最大的外戚专权,霍光权力大到可以废立天子,昌邑王刘贺就是由他立,又由他废的。汉成帝优柔寡断,事事听任于自己的母舅王凤,王凤由此专权多年,卸任后还将自己的职位传给了王莽,让王莽接着专权,西汉由此被篡。

外戚于巩固皇权有功,所以得到皇帝专宠,皇帝的过度专宠与过分信任致使他们给了外戚过高的权力和极大的势力,权力的膨胀使外戚得以专政,而外戚之中又自发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专权传承系统,这就使得汉朝外戚专权成为常态,次数频发。

(二)皇帝对母系势力过度依赖导致外戚专权

对外戚依赖多见于幼年皇帝,汉朝统治时期,皇帝年幼继位的情况实在太多,汉武帝7岁继位,汉昭帝8岁继位,而东汉时期大多数的皇帝都是幼年继位,最小的只是几个月的的婴儿。这些幼儿皇帝自然什么都不懂,继位之初需要大人辅佐,他们最依赖的大人当然就是先帝的托孤大臣和自己的母后了。霍光就是外戚中托孤大臣的代表,而母后所代表的则是太后垂帘听政制度下形成的母系外戚集团。

汉朝最早的母系外戚专权就是吕后专权,吕后在汉少帝十六岁继位时开始垂帘听政,她的专权给后世汉朝所有的太后都起到了榜样作用,第一个效仿她的就是窦漪房窦太后。到东汉时期,由于历任皇帝年纪都很小,太后垂帘听政已成常态,史学家赵翼总结东汉朝局时说:

“东汉多女主临朝 ,不得不用其父兄子弟以寄腹心,于是权势太盛 。”(赵 翼 《廿二 史札记校正》)

太后临朝听政,却又久居深宫,多有不便,自然要以自己的叔伯兄弟为亲信,帮助行事,由此形成了一个以太后为中心的母系外戚集团,而年幼的皇帝对这些和母亲关系深厚的长辈们有着极度的亲密与信赖。譬如篡汉的王莽(太后是王莽姑母)曾向汉哀帝请辞,但汉哀帝却告诉他:“大司马即不起,朕不敢听政”。母系外戚专权由于幼年皇帝带有惧怕的依赖而愈发加深。

自吕后而起的母系外戚专权在汉朝历代小皇帝的依赖加持下愈发不可收拾,至东汉时期,太后听政已经成为另一条外戚专权的途径,听政的太后拥有废立天子的权力,当皇帝先于太后去世后,太后会接着拥立另一个年幼的刘氏子弟为皇帝,继续垂帘听政。东汉梁太后先后拥立四位小皇帝,成为垂帘四朝的太后,而其兄梁冀以此专权二十余年,一度毒杀逐渐长大、有争权意识的皇帝,再立幼主。皇帝的过度依赖使母系外戚专权制度化,进而导致汉朝外戚专权频发。

三、结语:有汉朝特色的外戚专权

纵观史策,没有一个朝代像汉朝一样有如此频繁的外戚专权,也没有一个朝代的外戚像汉朝的外戚一样有如此大的权力。外戚专权的频繁化、系统化乃至制度化是汉朝外戚专权的独有特色。

汉朝外戚专权除了皇权以外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比如幼主初立,统治不稳时,需要外戚的专权来震慑宗亲与权臣维护社会安定又或外戚势大皇权衰微等,但无论什么原因,汉朝外戚专权的产生都是以皇权为中心,都是为了维护“大一统”的政局。由于兼顾国家大局的帝王心术、平衡之道并非每代汉朝统治者都能把控,汉朝外戚失控而专权是迟早的事,这也给了后世朝代很多防止外戚专权的启发。

汉朝外戚专权以皇权为中心,始于皇权,成于皇权也终于皇权。

3、汉朝历史上的奇女子有哪些?

在我国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上,留下了大量灿烂而宝贵的人文遗产。汉高祖刘邦自芒砀山斩蛇起义,推翻暴秦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开辟了两汉长达四百余年的皇权统治。汉朝时期,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大汉雄风威震世界,国际地位举世公认,今天,咱们就一起聊聊汉朝的这位奇女子王娡的传奇故事吧。汉武大帝的生母王娡,应该是当之无愧的奇女子。她在男尊女卑的封建伦理社会中,能从一个寡妇华丽转身成为万人之上的皇后,并且还生了历史上文治武功堪称第一的皇帝儿子,简直比丑小鸭的故事还要逆天十倍百倍。

王娡的前夫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他们在一起生养了一个女儿,可没过多久就得病死了。王娡当时还很年轻漂亮,没了丈夫,只好拉扯着女儿独自生活。在讲究三从四徳的封建社会,生活的艰苦自不必说,要想有点什么别的想法,简直太难了,只是可惜了大好的青春年华。

苦日子难熬。王娡的母亲看在眼里,自然心疼女儿。说起王娡母亲那真不简单,她本是王侯之家的千金小姐,只因家道中落沦为平民生活,可心里还是多有不甘的。现今看着如花似玉的女儿,年纪轻轻的就成了寡妇儿,她更是坐不住了。 通过一番运作和精心包装,把王娡送进了皇宫。

王娡虽是结过婚生过孩子的女人,年纪却不大,浑身上下散发着一种小熟女的迷人魅力。一次偶然的相遇,景帝刘启被她的美貌迷住了。王娡不同于情窦初开的少女,毕竟是过来人,懂得男女间的情调,几番云雨折腾后,刘启再也离不开他了,整日里围着她转儿,很快就纳入妃子了。

人家王娡的肚子也给力,没过多久,王娡就怀了身孕,先是给刘启生下了三个女儿,后来又生下了儿子刘彻。已经尽享荣华的王娡并不满足,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先是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启的外甥,通过联姻结成政治同盟。接下来又不断施展手段,在刘启的忱边吹耳旁风,捕风捉影地编排太子的不是,渐渐地改变了刘启对太子的看法,直到最后改立了七岁的刘彻为太子。公元前156年,汉景帝刘启驾崩,刘彻登基继位,史称“汉武大帝”。而王娡呢,自然也是母以子贵,顺理成章的当上了皇太后。从一个拉着孩子艰难度日的寡妇,逆转为母仪天下的皇太后,王娡其人其事,堪称史上的第一奇女子。

王娡的儿子汉武大帝刘彻继位后,充分展现了自己的雄才大略,极力推行扩疆拓土的用兵政策,大汉帝国的铁骑所到之处无不俯首臣服,开启了大汉王朝和大汉民族的鼎盛时期。

欢迎各位朋友点评,您的支持是我原创的动力。非常感谢?!

“奇”字,就是说在当时社会下与众不同。

小编看来,窦漪房可所谓奇女子!还记得小时候,小编最喜欢看《美人心计》,里面的窦漪房给小编留下很深刻印象,她的才智不亚于男子啊,更甚至比男子还要优秀?

窦漪房:窦猗房是普通的农家女,平民出身。

汉惠帝时窦姬以家人子身份入宫伺候吕太后,后被赐予代王刘恒。刘恒即位后窦姬被立为皇后。景帝即位后尊其为皇太后。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尊其为太皇太后。窦太后与汉文帝刘恒育有一女二男:长女馆陶长公主刘嫖,长子汉景帝刘启、少子梁孝王刘武。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与汉文帝合葬霸陵。

大家想一想,一个普普通通的农家女到后来的太皇太后,身份天差地别,在哪个时代,有几人能做到,但窦漪房却做到了,真乃奇女子啊!!

再有一个,小编很是喜欢的一个东汉女子——邓绥。肯定会有人问,此女子有哪些奇之处?

邓绥:邓绥(81年-121年4月17日),南阳新野人,东汉王朝著名的女政治家,东汉王朝第四代皇帝汉和帝的皇后。邓绥系出名门,其祖父正是以向光武帝刘秀进献了“图天下策”的东汉开国重臣、云台二十八将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邓禹。

邓绥15岁入宫,22岁被册封为皇后。东汉延平元年(公元106年),年仅27岁的汉和帝突然驾崩,面对着“主幼国危”的局面,25岁的邓绥临朝称制。邓绥执政期间,对内帮助东汉王朝度过了“水旱十年”的艰难局面,对外则坚决派兵镇压了西羌之乱,使得危机四伏的东汉王朝转危为安,被誉为“兴灭国,继绝世”。但另一方面,邓绥亦有专权之嫌,其废长立幼,临朝称制达十六年而不愿还政于刘氏,朝中多有非议。

东汉永宁二年(公元121年),邓绥驾崩,谥号“和熹”,与汉和帝合葬于慎陵。

大家都知道,在古代,女子是不从政的,但这位女子却是著名的女政治家,能文善武,而且为人正直,曾告诫自己家人不要仗着她的名号在外面勾结党羽,恪守本分。可见她的境界是多么高,所谓“奇”女子也。

可能会有人认为还有别的奇女子,请多跟小编讨论讨论,让小编也知道一下大家心中的奇女子吧!

4、历史上有几个皇帝没有自己孩子的?为什么?

没有孩子的皇帝

二世胡亥,至少没有记载有后代,有也被项羽杀了

汉:

惠帝(其实有不少儿子,但是不被后继政府官方所承认,统统杀了,所以可以认定绝后)

昭帝,身体不好死的也早

成帝(其实有儿子,但被赵合德弄死了)

哀帝,同性恋

平帝,死的早,没生

冲帝、质帝,都是娃娃皇帝

桓帝

曹魏的明帝曹睿(其实也能生,儿子起码先后有三个,女儿一堆,但就是没活下来的)

惠帝司马衷(有女儿,但是没儿子,不知道算不算无后)

怀帝、愍帝史书上都没有提及

东晋成帝、穆帝、安帝貌似都没有子女

刘宋的少帝刘义符、前废帝刘子业、后废帝刘昱、顺帝刘准都是少年被废杀

萧齐、萧梁的末代皇帝都是幼年被傀儡式的拥立,应改都无后

北齐和北周的末代幼主高恒和宇文阐

唐朝末代的哀帝李柷

宋代有仁宗赵祯,儿子都幼年夭折,不过英宗算过继的,女儿也有几个,也算有后

同样情况还有高宗赵构、宁宗、理宗,都是宗室过继

哲宗的儿子也是幼年夭折,但他是弟弟即位,基本可以认定无后

宋代末代的端宗和末帝都是幼年就死了

元成宗的儿子死在自己前面、貌似元英宗也还来不及生孩子,宁宗就更不用说了,8岁就死了

明代么,明武宗无后,彻彻底底的无后,熹宗朱由校倒是生过孩子,都夭折了

清代后边三个皇帝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后代。

大家说了很多,补充一个,有的皇帝有孩子,但夭折或其他原因死去早,无亲子继承的也有,比如郭威传给柴荣。另外宋高宗没儿子也传给太祖后人宋孝宗。

没有孩子的皇帝可不少,没法具体用几个来说,至于为什么没有孩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其一,小皇帝;

皇帝与臣子既是一种从属关系,也是一种斗争关系,围绕皇权和臣权,发生了太多的血腥事件。权力交替中,一些小皇帝坐上龙椅,然而,坐上帝位的小皇帝们,没有几个可以活到成年,亦或者,能在位至成年。这么一来,他们作为皇帝,是不可能有孩子的。

汉惠帝刘盈去世,汉前少帝刘恭继位,年仅四岁,由吕后把持朝政,四年后,八岁的刘恭发觉自己非太后所出,而其生母已经被吕后杀死,小皇帝心无城府,扬言长大后要报仇。

这句话传到了吕后耳朵里,这位小皇帝不到十岁,即被废杀,无子。

其实两汉无子的皇帝还挺多(包括小皇帝),细细看来,是这些:汉后少帝、汉昭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汉殇帝、汉冲帝、汉质帝、汉桓帝、汉少帝。

其二,壮年驾崩,来不及生孩子;

汉昭帝刘弗陵八岁继位,此后朝政尽在霍光掌控之下,昭帝皇后乃是霍光外孙女,为了让皇后诞下龙嗣,霍光干涉昭帝宫闱之事,不允许他接近其他女子。

汉昭帝抗拒,既然亲近不了别人,那也不让霍光得逞,他选择不碰皇后。

前74年,刘弗陵驾崩,年仅21岁。

明武宗朱厚照15岁即皇帝位,开启了他充满争议的帝王生涯。朱厚照并不缺美女,事实上他也喜好美色,不过,他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那便是夺权与扬武。

不过,这种斗争尚未取得彻底胜利,朱厚照便突然驾崩,时年三十一,他的死疑点重重,而彼时,他还来不及留下子嗣。

壮年驾崩的皇帝中,有子嗣被谋害的情况,比如同治帝的遗腹子。

其三,失去生育能力;

宣统帝溥仪便是典型的不育者,他一生有过不少女人,他也活到了61岁,不过这些女人都没能为他生下一儿半女。

究其原因,一是少时长于深宫,男女之事未加节制,根基损伤,二是清廷覆亡,为图光复,溥仪心力交瘁。

有人可能觉得,宋高宗赵构也是不育者。但是他的情况不一样,宋高宗唯一的儿子虽说受惊而死,但他还有女儿在世。

汴梁城破,赵构五个女儿都被俘虏,当然,他的王妃也一样跟着金军北上了。

这五个女儿都很小,只有几岁,其中三人亡于北返途中,两个被投入浣衣局。

所以,宋高宗还是有孩子的。

皇帝无子固然可怜,不过皇室成员众多,也不至于香火断绝。只是放在皇帝本身,这种无后的悲哀要更为强烈吧。

5、历史上有多少父亲活着见到儿子称帝然而自己却不是皇帝的人?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没当过皇帝却活着见到儿子称帝的父亲应该是汉高祖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被尊为太上皇的人,不过和后世的太上皇不同的是:后世的太上皇要么像李渊虽然退位后无实权,但毕竟曾是大权在握的皇帝;要么像乾隆即使退位扔大权独揽。而刘太公从没当过一天皇帝,完全是因为自己的儿子刘邦当了皇帝,所以才荣登太上皇之位。

题主所提到的周世宗柴荣的父亲柴守礼也与之类似:后周开国皇帝郭威的亲生孩子都在朝代更迭之际被前朝势力杀了,所以他只能选择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养子柴荣。公元954年后周太祖郭威驾崩,柴荣以郭威养子的身份继位为帝,此时柴荣的亲生父亲柴守礼还活着。柴荣继位后给自己的亲生父亲加封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这样的高官厚禄,但按当时的皇室礼法:柴荣继承的是自己姑父兼养父郭威的皇位,因此从名份上而言过继之后的柴荣应该管柴守礼叫舅舅。正因为如此柴守礼虽是皇帝的亲生父亲,但从礼法上而言只是柴荣的臣子,二人见面得行君臣大礼。因为见面礼节上的纠结,柴守礼“终世宗之世,未尝至京师”——柴荣继位后父子俩就没见过面。最厉害的是:柴守礼还特别长寿——他去世时已是北宋年间,也就是说他不仅活着看到自己的儿子称帝,还活着看到孙子称帝,甚至一直看到赵匡胤黄袍加身把他孙子从皇位上赶下了。好在赵匡胤登基后优待柴氏家族,没有为难他们,最终柴守礼以北宋太子少傅的身份死去。

在清代有一对父子都出现了类似情况,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称呼”醇亲王“:同治皇帝驾崩后由于没有子嗣,原本按清代祖制理当由同治皇帝的侄子辈继位,但专断朝政大权的慈禧太后为了方便自己继续揽权执政而立了自己妹妹和醇亲王奕譞所生的载湉(也就是后来的光绪皇帝)。醇亲王奕譞死后”醇亲王“这个爵位由他与侧福晋所生的五子载沣承袭,令载沣意想不到的是他的兄长光绪皇帝驾崩后也没子嗣继位,更让他意想不到的是最终慈禧选择了他的儿子溥仪继承皇位。于是前后两代醇亲王都见到了自己的儿子登基称帝,不过也有所区别:尽管奕譞和载沣在自己儿子称帝后都是名义上的臣子,但光绪皇帝在位时期慈禧太后掌权,奕譞一直小心翼翼担惊受怕,生怕自己出错给自己的皇帝儿子带来麻烦;载沣倒是以摄政王的名义名正言顺监国摄政,比他父亲有实权,可这时的清政府早已无力回天,载沣最后不得不作为清政府实际上的执政者在自家王朝的死刑判决书上签字。

刘邦称帝时他的父亲刘煓还在,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称作太上皇的人;东汉的汉质帝刘缵继位时,他的父亲渤海王刘鸿也健在;三国时期,魏国末代皇帝曹奂,继位时其父曹宇也还在;五代时期的的后周皇帝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养子,他继位后周皇帝时,亲生父亲柴守礼也还在。寡见请见谅!?

6、历史上有哪个皇帝,不是上代皇帝亲生的?

码字不易,愿君珍惜

说道历史上有哪些皇帝不是上任皇帝亲生的,远了不说,近的唐宋元明清咱们可以各拿出一个聊聊。

大唐盛世中的曲折

说道唐朝,最有名的则是高宗李治和他媳妇武则天之间的故事了。首先武则天继位之前李治是上任皇帝,在李治驾崩后,武则天则利用自己的能力把李氏子孙杀得杀,赶得赶,为自己称帝扫清了障碍,但是终归是李家媳妇,听从大臣意见还位于李氏!

消失在刀光烛影中

宋太祖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登上了帝位,建立了宋朝,也结束了四分五裂的五代十国时期的混乱局面,但是局势稳定后一场刀光烛影让这个开国皇帝暴毙而死,留下了让人充满疑惑的一晚,而自己的弟弟继承了皇位,值得一提的是,靖康之耻后,南宋建立,巧合的是高宗继位,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赵匡胤这一支!

大元王朝

元朝历史不太清楚,只知道成吉思汗把汗位传给了儿子窝阔台,但是窝阔台的子孙不争气,最终又回到了托雷一系,蒙哥继汗位,不久身死后,其弟忽必烈继承,建立大元!

大明王朝叔侄争夺战

朱棣用一场战争把皇位活生生的从自己的侄子朱允炆手里夺了出来,不知道自己的老爹知道会不会从棺材里蹦出来。

“土木堡之战”让朱祁镇坐了几年的皇位丢给了自己的弟弟朱祁钰,但是过了没有几年又生生的把皇位夺了回来。

差点绝嗣的满清王朝

咸丰皇帝在热河一命呜呼,把皇位就给了自己唯一的儿子同治帝,但是从这开始清末三帝都没有留下子孙,同治皇帝死后传位于自己的堂兄弟光绪皇帝,光绪皇帝驾崩后皇位到了自己的侄子手里,也就是宣统皇帝,最后封建王朝在宣统皇帝的一纸退位昭书中结束!

中国历史上,下代皇帝不是上代皇帝亲生儿子的事情实在是太多。

有把帝位传给孙的,如黄帝直接把帝位传给孙高阳(颛顼帝),朱元璋传帝位给孙朱允炆。

有把帝位传给侄子的,如高阳把帝位传给侄子高辛(帝喾)。

有把帝位传给弟弟的,如帝挚传位给放勋(帝尧)。

有被叔伯篡位的,如朱棣篡夺朱允炆之位。

还有一些根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靠和平的“禅让”取得帝位的。尧舜禹就不说了,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给刘裕,汉献帝刘协禅位给曹丕。(曹丕在受禅之后说了一句经典的话:“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类似事情实在太多,不能一一列举。

如今来说一个史上鼎鼎大名的皇帝,他和上代皇帝也是一点血缘关系没有,但名正言顺的继承了皇位。

他就是历史上一统六国的秦始皇嬴政。

嬴政能当上皇帝,全靠吕不韦的一系列操作。

当时,秦国太子安国君排行靠中的儿子子楚在赵国做人质。

吕不韦是个精明的生意人,到赵国倒腾货物时遇到子楚,便认为子楚奇货可居。

在得到子楚认同后,吕不韦到秦国经过一系列神操作,居然让子楚成为了安国君的嫡子。

秦、赵两国矛盾加剧,子楚在吕不韦的帮助下从赵国顺利逃回秦国。

不久后,秦昭王死,安国君当了秦王,子楚便被立为太子。

这时候,子楚的夫人与儿子嬴政从赵国回来了。

其实,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

子楚的夫人原本就是吕不韦的小妾,是当时赵国最漂亮且能歌善舞的女人。吕不韦在小妾怀上自己孩子后,故意让小妾露面给子楚看到。

子楚一见,果然被这女人迷住了,于是请求吕不韦把这女子让给他。吕不韦在做足各种戏份后,终于很是不舍的把小妾让给了子楚。

小妾隐瞒了自己已经怀孕的事情,过了一段时期,生下一子,这就是嬴政。

安国君才当一年国君便死了,子楚成为国君,立嬴政为太子。

子楚当国君三年后也死了,嬴政成为国君。

《史记.吕不韦传》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 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

嬴政当了秦王后,经过艰苦卓绝的征伐,终于一统六国,结束了诸侯国长期混战的局面。

其实这种事情,史上类似的应该还有很多。不过历来大多史官因为各种原因,对于真实事件不敢记载者多有人在。

所以我们看到的历史,不一定都是真实的。

尽信书不如无书。

我们还是要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

导入语:在古代中国的封建帝制下,国不可一日无君。然而因为围绕着皇权的政治斗争、或者皇帝死时无后等原因会在法统上很难选择继位之君的人选,因此翻开历史,我们会发现很多皇帝不是上代皇帝的亲生儿子。

一、秦汉时期

1、秦三世赢子婴,非二世胡亥之子,身世成谜,有说是扶苏之子,有说是胡亥的堂弟。

2、汉文帝刘恒,他是汉朝第五位皇帝,前面的三位不是他的哥哥就是他的侄子。

3、汉宣帝刘询,他前面的汉昭帝是他的叔祖,他的爷爷是汉武帝早前的太子刘据,也就是汉昭帝的大哥。

4、汉哀帝刘欣,他前面的汉成帝是他的亲大伯,因为成帝无后才把他立为皇位继承人。

5、汉平帝刘衎,他前面的哀帝是他的堂兄,他和哀帝一样都是元帝的孙子。

6、汉安帝刘祜,他前面的殇帝是他的堂弟,再前面的和帝是他的叔叔。

7、汉婴帝刘懿,他前面的安帝、殇帝都是他的堂兄弟,再前面的和帝是他的伯伯。

8、汉质帝刘酂,他前面的六位皇帝都不是他的亲父祖兄弟,他是东汉第三位皇帝章帝的玄孙。

9、汉桓帝刘志,他前面的七位皇帝都不是他的亲生父祖兄弟,他是章帝的曾孙。

10、汉灵帝刘宏,他和桓帝一样,都是章帝之子刘开的孙子,相当于二人是共一个爷爷的堂兄弟。

二、隋唐宋元明清时期

1、后唐明宗李嗣源,他前面的皇帝庄宗是他养父的亲生儿子。

2、后唐末帝李从珂,他前面的明宗是他的养父。

3、后晋出帝石重贵,他前面的石"儿皇帝"是他的养父。

4、后周世宗柴荣,他前面的郭威是他的姑父,也是他的养父。

5、宋太宗赵光义,他前面的太祖是他的大哥。

6、宋英宗赵曙,他前面的宋仁宗是他的堂伯。

7、宋孝宗赵昚,他前面的宋高宗是他的养父,论血缘的话往上要追溯到北宋开国初了,早出了五服之外了。

8、宋理宗赵昀,他前面的皇帝都不是五服内的血亲,他是赵太祖之子赵德昭的九代孙。

9、宋度宗赵禥,他前面的理宗是他的伯伯。

10、明世宗朱厚熜,他前面的正德皇帝是他的堂兄。

11、清光绪帝,他前面的同治皇帝既是他的堂兄,也是他的表兄。

12、清宣统帝,他前面的光绪帝是他的伯伯。

结语:此问题,我的破题所列人选需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父亲没有做过皇帝,其二,所列人选非开国皇帝。如若还有未尽的,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一声,我再修改,谢谢!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

7、汉武帝削藩政策“推恩令”,为什么到了东汉末期还出现夺嫡之争?

我是三维策论,历史爱好者,在这里回答你的问题。

关于推恩令

汉朝实行分封和郡县制双轨制度,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地方上的诸侯国势力发展得非常强大。这些诸侯国自行任命官员,拥有自己的军队,尾大不掉,对中央政府的权威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汉朝初年尾大不掉的各诸侯国)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一项法令。意在消除庞大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诸侯王原本是将王位和封地传给自己的世子(姑且不论是不是嫡长子),这样诸侯国的势力可以在更迭的时候较好的保存下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发展积累和发展,诸侯国会越来越强大。

而推恩令则是将诸侯王的爵位土地分给所有儿子。除了世子继承王位之外,其余诸子都在诸侯国内裂土封疆封为列候。列候是汉朝王爵之下的爵位,拥有自己的封地,但是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只是把封地的税收给他们而已。这些新生的候国不再接受原来的诸侯国管辖,而是接受中央的管辖,推恩令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削藩。

(推恩令示意图简图)

推恩令对中央政府诸皇子夺嫡之争的影响。

如果题主问的是汉武帝实行推恩令对东汉末年中央政府夺嫡之战的影响,我想说这其实是没有什么关联的。

西汉和东汉其实是两个朝代,中间隔了个新朝,且不说两者之间相隔的年代久远,汉武帝的法令到了几百年后的东汉末年必然欠缺影响力。就说推恩令其实是针对诸侯国的法令,对中央政府是没有约束力的。皇帝的儿子还是改当太子的当太子,该封王的封王。所以推恩令不论是在西汉还是在东汉的皇室都是没有影响力的。

凡是皇子,对九五之尊的宝座自然有那么点想法,所以每一代的皇子之间的夺嫡之战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惨烈程度不同而已。

(但凡有一点机会,谁不想成为九五之尊)

推恩令对诸侯国政府诸王子夺嫡之争的影响。

如果题主之前对推恩令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那么想必问的是诸侯国诸位王子之间的夺嫡之战。

推恩令虽然让诸侯国的庶子们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但是庶子们和世子的待遇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庶子虽然是侯爵,但因为不能插手封地的政务,所以他们也是无兵无权、没有仕途的富家翁。世子所继承的财产虽然大大减少,但还是享有封国王爷,既自己的兵,又有自己的小政权。两者一比较,高下立判!

推恩令虽然缩小了世子和庶子之间的差距,但是并没有消除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所以庶子们还是会觊觎王位的,因此王爷家的夺嫡之争也不可避免。

因此,即便是在诸侯国中,推恩令也只是缓和了夺嫡之战,并不能消除夺嫡之战。

(就算是推恩令实施以后,王爷也比侯爵威风得多)

综上所述:

无论是在汉王朝中央政府之中还是诸侯国的小朝廷政权之中,推恩令都不能消除政权更迭当中诸皇子和诸王子的不平等待遇。因此即便是到了东汉末年,夺嫡之战还是存在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已经解答了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三维策论!(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问题回答:

1、汉武帝时处西汉王朝,削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各个皇亲贵族之间的势力,跟东汉有半毛钱关系。

2、削藩政策和夺嫡之争概念都不一样。削藩是加强中央官制,夺嫡是各个皇子自己皇位的争夺。皇权至高无尚,这种皇权争夺战任何时期都有可能发生,难以避免。

3、东汉末年皇权已经被架空了,宦官外戚专权。所谓的夺嫡之争,本质上是各个外戚和宦官集团权利的争夺。

最后总结:1、削藩政策和夺嫡之争没啥关系;2、夺嫡之争无法避免,谁强谁就可以继承大统。

8、为什么东汉频出小皇帝却能维持190多年,而曹魏只出了一个小皇帝就大权旁落了?

东汉的小皇帝,在汉章帝之后。

任何事情,都有个循环渐进,篡权也不例外。

我们大多听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总令人佩服。但殊不知,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也可能死掉。

我们继续说东汉,东汉的小皇帝在外戚手中,我们简单把东汉分成三个家族掌权阶段:窦氏、邓氏、梁氏。

窦氏掌权的时候,战战兢兢,根本不敢有什么太大动作。

邓氏上台,邓绥、邓骘有了窦氏的经验,稍微嚣张了些,最明显的便是弄出个“百日皇帝”。幼儿皇帝死后,邓绥不得已另立汉安帝,但是哪怕汉安帝到20多岁,邓绥也没有归还大权。

安帝就是个傀儡。

这个时候“皇权”还有一定的威望,皇帝仍是高高在上的,所以邓绥一死,成年(注意,皇帝一定得成年才行)的汉帝轻易夺回大权。

到大将军梁冀时代,外戚专权可谓是驾轻就熟,因此也越来越跋扈,干出毒杀皇帝的事情来。

窦氏到邓氏再到梁氏,事情是一点点变化的,正所谓熟悉了,也就不奇怪了。

汉魏名称不一样,但整体环境差不多。

曹芳时代,大权在“外戚”曹爽手里,没有司马懿,曹爽会不会篡权也说不准。这是历史问题——皇权、宗室、权臣之间的博弈。

有了东汉的外戚专权,曹爽当权也就见怪不怪了,有了王莽、曹丕的“禅让”,司马氏也可以有样学样,但也用了三代人的时间。

到晋末南北朝,权臣篡权成了家常便饭,一般一代人就搞定了,刘裕、萧道成、杨坚(宇文泰、高欢是因为彼此互为威胁,权势不稳,才各立魏帝)无不如此,只因为大家已经习惯——拳头大的掌权,这个朴素的道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因为东汉吸取西汉的教训,对外戚干政有制度上的预防。

大家都知道,西汉的外戚一度篡位,就是大名鼎鼎的王莽。

东汉建立以后,对外戚进行了一定的限制。

其实外戚干政是有一定的必然因素的,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西汉建立的时候,中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不久,一切制度都比较粗糙。

当时皇帝主要防备的是权臣篡位,因为很多权臣本来就是地方豪强家族的代言人。

从战国到秦国,地方豪强家族的传承奴隶制遗风,实力非常强大。

如果权臣在中央掌握实权,又能够利用地方的力量,是可以改朝换代的。

所以西汉主要是限制权臣和王爷们的力量,对于外戚并没有太重视。

这主要是皇帝即便年幼,暂时由母后和外戚大臣干政。一旦皇帝成年,就必须将权力归还给皇帝。况且太后毕竟是皇帝亲娘,而外戚只是太后的亲戚,亲戚再亲密也不如儿子,太后怎么可能不倾向于儿子?

而外戚权力主要来自于太后,太后只要稳得住,外戚篡位的可能性就不高。

同时,东汉建立以后对外戚进行限制:外戚当官的顶点就是九卿,一般就是侍中、黄门侍郎、中郎将等这些职务,不能成为最高官员。外戚原则上不能掌握重大的兵权,还不能封侯。

所以严格按照制度来,外戚的实力是有限的,不应该出现王莽篡位这种情况。

然而东汉的最大问题就是,皇帝的人丁不旺,出现了很多青黄不接情况,必须让幼年天子上位。

而幼年天子没有执政能力,也就只能依靠亲娘。但太后一般也缺乏政治能力,只能依靠外戚,所以外戚的实力不可避免抬头。

东汉第四个皇帝刘肇上位时只有9岁,无法执政,被迫由养母窦太后代为执政。

而窦太后身份特殊,大司空窦融曾孙女,家族实力强大。

第三个皇帝汉和帝给儿子埋下了一个大坑,导致窦太后和他的娘家专权多年。

窦太后权力欲望很强,而且刘肇也不是她亲生儿子,反而是情敌所生,当然没什么感情。

所以窦太后一度将刘肇软禁在皇宫内,不允许他同官员接触,完全掌握了权力。

好在刘肇有一定政治能力,13岁就夺回了权力。

这主要是外戚的实力毕竟还是有限的,当时还有刘姓王爷和一些有实权大臣、将军支持皇室。

所以汉和帝刘肇没有花费太大力气,就铲除了窦太后一伙外戚。

不过,由于刘肇长期被软禁宫中,只能同太监接触,于是培养了一些太监成为自己的心腹。这些太监也立下大功,随后被刘肇重用,给了一些政治权利。从此,宦官又登上东汉的权力舞台,同外戚开始争夺大权。

刘肇之后,由于皇帝经常年幼甚至是婴儿,外戚和宦官斗得非常激烈。

由于这两大政治集团的出现,皇帝已经无力同时对付他们,由此外戚专政和宦官专政已经难以阻挡,皇权则越来越弱。

但是,东汉皇帝并没有彻底失去权力,仍然掌握大部分权力,同唐朝末期皇帝是不同的,只是无力铲除两大集团而已。

最终的恶果是,东汉末年汉灵帝时代,外戚和宦官集团互相残杀,最终基本同归于尽。这两个集团互相残杀的结果是,不但国内大乱,且中央政权几乎崩溃,出现了权力真空,反而让董卓这种武将黄雀在后改朝换代。

相比起来,曹魏则不是小皇帝的问题,而是曹魏制度上没有杜绝司马懿这种权臣。

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开始为官,到了曹丕时代成为头号文官,但没有兵权,还不足为患。关键曹丕没多久死了,曹叡时代为了打仗,迫不得已交给司马懿兵权,让这个家伙养成了自己的军政势力。更关键的是,曹叡看人不准,竟然将司马懿定为托孤的大臣,让他辅佐年幼的曹芳。

这等于是将曹魏的大权,交给这个虎狼之人。司马懿轻松除掉了用来限制他的另一个大臣大将军曹爽,一手把持了曹魏的军政,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可以说,是曹魏四个皇帝将司马懿推上篡位者的宝座的,怪不了别人。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65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