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长什么样图片-恐龙长什么样子图片

2023-01-06 19:09:59 612 0
奇闻观察室

恐龙长什么样图片中的恐龙就是侏罗纪时期的霸王龙。这张照片拍摄于美国犹他州的盐湖城,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张关于恐龙的照片。照片中的恐龙身长超过100米,体重超过1吨,头部有两个巨大的角,背部有一个长长的尾巴,看起来非常凶猛。这张照片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很多人认为这张照照片拍摄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已经有1.2万年了。

1、恐龙有哪些种类配图?

克柔龙图片

恐龙长什么样图片-恐龙长什么样子图片

克柔龙的牙齿很大,超过7厘米,它们的牙齿呈圆椎状,缺乏上龙与滑齿龙的切割用边缘,以及明显的三角面。克柔龙生活在一亿两千万年前(白垩纪早期),是一种颈部较短的蛇颈龙。颈骨只有12块,体长为9-10米。它的嘴巴几乎与脑袋一样长!海生爬行动物,前肢扁平呈鱼鳍状,没有后肢,用来划水前进或控制前进方向,全身紧凑,利于快速游泳。鼻孔位于头顶上,可以在深水呼吸。

2、恐龙的种类图片及名称?

恐龙的种类双嵴龙图片

双嵴龙(学名:Dilophosaurus)是生存于侏罗纪早期的恐龙,身长约6-7米,体形修长。它们的头上长有两片近似半椭圆形或战斧形的不规则形状的头冠,因此得名双嵴龙。双嵴龙长有许多细小而尖利的牙齿;前肢短小,后肢长而粗壮,用后肢行走,行动敏捷;尾巴长而有力,行走时能保持身体平衡。

3、恐龙的类型和名称图片?

恐龙的类型中的斑龙

斑龙又名巨龙、巨齿龙,属名在希腊文意为“巨大的蜥蜴”,斑龙是种大型肉食性恐龙,生存于中侏罗纪巴通阶的欧洲(英格兰南部、法国、葡萄牙)。斑龙是侏罗纪晚期一种体型庞大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其遗骸非常破碎,里面可能还混杂其他兽脚类骨骼的破片。斑龙这个名字希腊文的意思是“巨大的蜥蜴”,研究者们就曾一度把食肉牛龙的化石划到了斑龙类里面。

4、远古时代地球霸主恐龙,是否是群居的?

恐龙是一大类动物的统称,它们曾经在地球上漫步了超过1.6亿年,进化出了无数的种类。

图注:成群的巨大超龙,

恐龙是否是群居的,答案是肯定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恐龙都是群居生活的。甚至于一些我们理所当然认为应该是群居的恐龙,到目前却并没有发现它们群居生活的直接证据。

我们先来看看几种能够确定群居生活的恐龙吧:

禽龙(Iguanodon)

禽龙是人类最早科学认识和研究的恐龙。1878年,在比利时贝尼萨特一个深达322米的煤矿之中,矿工们发现了大量禽龙的骨骼化石。经过几年的发掘,矿工们清理出了至少38具禽龙的化石,这证明了禽龙是群居的恐龙,而且会形成规模较大的群体。

图注:成群的禽龙,

尖角龙(Centrosaurus)

尖角龙是一种生活在白垩纪末期北美洲的大型角龙类,古生物学家曾经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省恐龙公园组地层中发现了规模巨大的恐龙坟墓,在这座坟墓中有90%是尖角龙的化石。经过清理,古生物学家一共整理了至少59只尖角龙的化石,但是规模更大更深的化石埋藏显示,这里至少埋葬着上千只尖角龙的化石。古生物学家因此推测如此庞大的尖角龙群是在一场大洪水中被淹死,然后尸骨堆积在一起形成化石的。

图注:包括了尖角龙化石的地层,

图注:成群过河的尖角龙,

犹他盗龙(Utahraptor)

犹他盗龙是体型最大的驰龙类,古生物写家曾经认为如此巨大的驰龙类,它们应该是单独生活的。但是在2001年,古生物学家在犹他州的中部发现了一块巨大的砂岩,这个砂岩中保存了许多的化石。经过发掘和研究,古生物学家从砂岩中清理出至少6只犹他盗龙的标本,其中既有成年个体,也有未成年个体,证明了犹他盗龙不仅是群体生活的,而且会组成家族式的小群体活动。

图注:保存有犹他盗龙的砂岩,

图注:成群捕食的犹他盗龙,

马普龙(Mapusaurus)

马普龙是一种体型巨大的食肉恐龙,其体长在10至13米之间,发现于阿根廷。在首先发现马普龙的化石点中,古生物学家清理出了7只马普龙的化石,这证明马普龙这样的大型食肉恐龙是群居的,不过关于马普龙时候有组织的群居行为,还是为了猎杀更大的植食性恐龙而随机聚集依然存在着疑问。

图注:巨大的马普龙,

图注:成群捕猎的马普龙,

以上介绍的是有确凿化石证据,能够证明具有群居行为的恐龙种类。其实这些恐龙只是代表,古生物学家还发现了许多恐龙具有化石证据能够证明是群居的。

除了群居的恐龙,实际上很多恐龙是单独生活的,就像今天的老虎一样。

霸王龙(Tyrannosaurus)

霸王龙是最著名的恐龙啦,在电影《侏罗纪公园》之中,将它们设定成会组成家庭的动物。尽管我们目前已经发现了大量的霸王龙化石,但是没有一同被发现的例子,因此对于霸王龙是否组成群体生活是有疑问的。唯一能够证明霸王龙可能存在群居行为的证据,是两个不同个体霸王龙的脚印踩在一起的。

图注:捕食中的霸王龙,

伶盗龙(Velociraptor)

伶盗龙也称迅猛龙,是另一种著名的恐龙,同样出现在电影《侏罗纪公园》系列。在电影中,伶盗龙是成群出没和捕猎的,但是这种生活在白垩纪蒙古和中国的小型食肉恐龙并没有发现群居的直接化石证据,因此古生物学家认为伶盗龙很可能是独居的。

图注:全身长有羽毛的伶盗龙,

异特龙(Allosaurus)

异特龙是另一种著名的食肉恐龙,被称为“侏罗纪的狮子”,同样具有丰富的化石发现。数量如此多的异特龙化石,也没有共同发现的例子,因此古生物学家无法确定异特龙是否群居。

图注:异特龙,

我们判断恐龙是否群居,化石是最直接的证据。除了直接的化石之外,发现的脚印和巢穴等遗迹也同样可以证明恐龙的群居习性,比如古生物学家就曾经发现过1只成年剑龙带着3只小剑龙留下的脚印,还有慈母龙留下的大量的恐龙巢穴聚集在一起。

除了化石以及其他的遗迹,我们在判断恐龙是否群居时,往往会参照今天的动物。比如植食性动物偏向于群居生活,而大型的食肉动物则偏向于独居。

由于恐龙曾经占据着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不同生态,它们的身体结构各不相同,因此恐龙之中既有群居的,也有独居的,它们的生存方式是非常多元化的。

,侵删

远古时代地球霸主恐龙,是否是群居的?

其实这是一个无法讨论的问题,就像问现代猫科动物是群居的吗?估计没有人能回答出来!因为猫科动物中老虎是独居的,而狮子则是群居的,而真正的家猫则成了宠物,假如不分类来一一说明的话单独一个独居或者群居是无法定义恐龙的!

从食性上分类能比较直观定义恐龙,一般分为食肉恐龙,杂食性恐龙和草食性恐龙!与现代动物的习性有些类似,一般食肉恐龙独居的比较多,大型食肉恐龙很明显是顶级掠食动物,需要有一片领地供它们狩猎,因此领地意识下,独居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选择!

庞然大物霸王龙是恐龙界的顶级掠食动物,它的体长可达14.7米,体重最大者接近15吨!仅仅是头部的长度就达到了1.5M!霸王龙是否是独居动物仍然值得商榷,但很有可能霸王龙是以家庭为单位一起生活的,但外出掠食应该是独立行动!

草食性恐龙一般都是群居的,选择群居其实很简单,以种群的数量优势来抗衡食肉恐龙的猎杀,保存整体数量让种群获得延续,因此群居成了草食性恐龙的必然选择!1877年-1878年,在比利时的一个煤矿里就发现了大量的禽龙骨架化石。内蒙古也发现了大量聚集的原角龙和甲龙化石!从侧面证明这些恐龙是群居的!

而体型更小一些的食肉迅猛龙根据推测也是一种群居性动物,狩猎时会群体出动而增加成功概率!迅猛龙是《侏罗纪公园》中出镜率仅次于霸王龙的一种恐龙,智商很高,非常灵活,而且对猎物穷追不舍,非常有耐心,是一种非常难缠的恐龙!

当然这些结论都是对化石的分析取得,对于恐龙的智商以及是否群居等这些从化石层面很难取得有效资料,因此在化石中无法直接取得证据的结论都具相当的争议性,各位也可以深入了解之后做些自己的判断!

5、恐龙真的都灭绝了吗?

连化石形成的环境,形成的条件都不清楚,如何能说明恐龙存在还是不存在呢?

一般认为,恐龙灭绝了。

其实它们并没有灭绝,只是“潜伏”在了人间,“韬光养晦”,与人为伴。

很多人认为,灭绝恐龙的是6500万年前一颗约10公里直径的小行星。

这颗小行星撞击地球能量相当于100万亿吨TNT当量,瞬间气化了附近数百公里的海水,爆炸掀起了滔天巨浪和海啸高大千米,地壳被撞破,岩浆烟尘遮天蔽日,空气混浊缺氧,核冬天使温度下降了20℃以上。

没有了光合作用,植物逐步死亡,食草动物相继死去,而以食草动物为食的动物跟着失去,食物链断裂,物种灭绝了85%。

但恐龙并没有灭绝,而且这颗小行星撞击并不是恐龙退出历史舞台的唯一原因。

恐龙的消失,是多种因素导致的,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

有研究认为,在恐龙时代后期,宇宙粒子流爆发导致地球大气受到破坏,气候变化很大,而且海洋水位下降、造山运动导致火山频发,恐龙生态已经遭受到了严重危机。

这样一些大型恐龙处于濒危状态,而另一些体型较小的恐龙开始发生进化,以适应环境。

而此时祸不单行,又来了一颗小行星撞击,就给本来生存危机的恐龙来了个雪上加霜。实际上恐龙在小行星撞击后,幸存的部分还勉强维持了近300万年,才渐渐消失了。

但它们并没有灭绝,一部分进化成了鸟类。

人类出现后,把一种叫原鸡的鸟类改造成了家禽,供自己享用。如今鸡和鸡蛋成为人类主要营养来源。

因此鸡就是恐龙的后裔,这个曾经称霸地球的物种,其后裔现在成了人类餐桌上的常用美味。

这真是风水轮流转,6000万年河东,6000万年河西啊。

我们看看上面这张图片,如今的鸡与恐龙何其相像?

因此恐龙消失了,但它们并没有灭绝,只不过在环境变化面前,“韬光养晦”,换了一种活法而已。

好死不如赖活着,这似乎是亿万年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然,鸡并不是恐龙唯一的后裔,生物考古学界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一种兽脚类小型恐龙演化成始祖鸟,进而演变成为今天的鸟类。

几乎所有的鸟类都是恐龙的后裔。

在生物考古学界,目前较一致的看法一种兽脚类小型恐龙在恐龙灭绝之前进化成了鸟类,而这种小型兽脚类恐龙是由假鳄类演化为恐龙中的虚骨龙类,然后再进一步演化为始祖鸟,进而演变为今天的鸟类。

地球上的鸟类有上万种。

进化论的精髓就在这里,造化弄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正是恐龙这个霸主退出了历史舞台,才有了哺乳动物的兴起,而哺乳动物中又分化出灵长类,最终进化出了人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之所以成为今天地球的主宰,还要感谢那颗小行星给恐龙压上了最后灭绝的一根稻草呢。

感谢阅读,欢迎讨论

时空通讯原创版权,侵权抄袭是不道德的行为,敬请理解合作。

6、中国发现最强的食肉恐龙:诸城暴龙的战斗力算顶级吗?

说到肉食恐龙我们都会想到霸王龙,它是暴龙科最大的一种恐龙,其体长约11~14.7米。平均臀部高度约4米,最高臀高可达5.2米,头高近6米,体重7~9吨,最重可达15吨,被认为是恐龙时代肉食恐龙中的巨无霸,不过霸王龙外还有棘龙和南方巨兽龙,其体型和霸王龙类似,体型都是相当惊人的。

霸王龙↑

南方巨兽龙↑

棘龙↑

我国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在我国国土上也出土过多种恐龙,其中也有不少食肉恐龙,那么哪种食物恐龙最大呢?目前公认诸城暴龙为我国已知体型最大的食肉恐龙。比我国发现的肉食恐龙特暴龙、克拉玛依龙、永川龙,吉兰泰龙等的体型都大。

诸城暴龙↑

诸城暴龙与霸王龙同属暴龙科,这种大型肉食性恐龙生存在白垩纪晚期的东亚地区,化石发现于山东省诸城市的王氏群,此地也是世界上恐龙化石含量最高的地域之一。

通过以出土的化石资料判断,诸城暴龙体长可达12米,体重约7吨,体形与霸王龙也很相似,有着一颗大脑袋和两只小前爪,后肢又粗又长,肌肉发达,奔跑起来速度很快,大多数的恐龙都是它的猎物,同在山东诸城出土的鸭嘴龙和三角龙或是它们的主要猎物。

古生物学家还判断这种恐龙咬合力非常强大,下颌及头骨与颈部连接着发达的肌肉群,可以给诸城暴龙的嘴巴带来强大的闭合和扩张力,化石发现诸城暴龙的口中有着超过60颗牙齿,像锯齿一样参差不齐,判断它的嘴巴能像锯一样切割猎物,撕咬猎物的时候能够咬断骨头,攻击力相当强悍。

诸城暴龙的体型仅次于霸王龙,古生物学家认为这两者是近亲,还有东亚地区的特暴龙,然而霸王龙化石发现于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地,这几种古生物不可能在远古时期跨越这么远的距离还是近亲,所以这几种恐龙的亲眼关系也佐证了地球曾经的地形变化,在恐龙的时代亚欧大陆和北美洲是连在一起的,不过北美洲并非是我和我国东部地区挨在一起,而是紧贴在了亚欧大陆的西边。

算,但诸城暴龙化石较碎,所以保守来看还是勇士特暴龙,广西大塘龙,石油克拉玛依龙,大水沟吉兰泰龙 ,这些都是中国顶级捕食者,鲨齿龙科整体比霸王龙科强一点

诸城暴龙的化石在中国被发现后引起一片骚动和争论,这种争论是在诸城暴龙与霸王龙的地位展开,诸城暴龙的化石被发现后,科学家在经过科学的研究和对比发现该物种体长达到了18.2 米,高约8.9 米左右,诸城暴龙前肢短小,后肢粗大,牙齿异常锋利,咬合力甚至超越了此前一直占据霸主地位的霸王龙! 诸城暴龙有两个生殖器官,可以自我繁殖,也可以一对多交配,该物种大脑容量比例超越了人类,在诸城暴龙化石旁边发现了疑是加特林机枪的残留,故而手持加特林机枪的诸城暴龙绝对是超越了霸王龙成为最强大的物种。

7、恐龙身上有毛发或者羽毛吗?

已经证实某些恐龙是有羽毛的,鸟类有可能是由恐龙进化而来。虽然羽毛很难在化石中保存,但是在中国发现了好几处价值连城的有羽毛痕迹的恐龙化石,所以其实国内在古生物相关的教育方面相当重视对带羽恐龙的宣传。

最有名的大概就是这具化石了,中华龙鸟,以前总能在各类科普杂志看到。还有,始祖鸟是恐龙噢,大家都知道它们是毛茸茸的呢。读研的时候在美国匹兹堡,抽空去附近的卡内基自然与艺术博物馆逛了逛,确实展厅里也有带羽恐龙的一席之地,说明老外也有搞宣传。

假如题主仔细看了那个CCTV纪录片,或者更多恐龙相关纪录片的话(我印象最深的是BBC的《与恐龙同行》,当时就把我震惊了居然可以这样拍),你应该会注意到大部分恐龙是光秃秃的,或者皮肤上覆盖着鳞片。带羽恐龙我印象中似乎应该在侏罗纪后期才出现,而且都是小型肉食恐龙,不够霸气上不了电影……至于上了电影,主宰天空的翼手龙,其实人家都不是恐龙啦。

众所周知,鸟类是恐龙演化而来的,现代的鸟类有羽毛,那么恐龙有没有呢?

其实,恐龙是个庞大的概念,包括爬行动物双孔亚纲下的蜥臀目和鸟臀目。所以我们不能一概而论说恐龙有或者没有羽毛。因为恐龙是个大家族,有的恐龙有,有的没有。

左:中华龙鸟 右:始祖鸟 两者是最为著名的带羽毛恐龙,虽然叫鸟,但他们是恐龙。

由于这些年来,有羽毛的恐龙化石不停地被出土,导致恐龙复原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股矫枉过正的风气,换而言之就是把复原的所有恐龙都给画上了羽毛,导致出现了“霸王鸡”这种滑稽的复原。

滑稽的霸王鸡复原

随着深入研究以及更多化石出土,我们才知道,恐龙大部分其实还是不长羽毛的,只有少部分的恐龙才会有羽毛。

霸王龙的皮肤化石显示是鳞片

1.什么样的恐龙才有羽毛呢?

随着更深入的研究,科学家们认为大型恐龙由于巨温性(就是指恐龙体型巨大因此获得的热量也多)需要散热,因此是不可能有羽毛的。

鸟臀目恐龙不长羽毛

加上现在有羽毛的化石基本上是小型的兽脚类恐龙,所以我们可以判断鸟臀目(比如三角龙为代表的角龙类、剑龙为代表的剑龙类、甲龙为代表的甲龙类、禽龙和副栉龙为代表的鸟脚龙类以及肿头龙类)和蜥臀目下的蜥脚类恐龙(梁龙、马门溪龙、腕龙、雷龙、波塞冬龙、阿根廷龙,就是那些长脖子和四条短腿的恐龙)都没有羽毛。所以有羽毛的恐龙一般是小型兽脚类恐龙。包括耀龙、小盗龙、中国鸟龙、中华龙鸟、窃蛋龙、迅猛龙、恐爪龙、犹他盗龙、北票龙等等。其中最大的华丽羽王龙身长9米重1吨左右,在肉食恐龙里也算中小型。

最大的带羽毛恐龙:羽王龙

2.恐龙是否怕冷?

不可否认,恐龙和大部分动物一样都怕冷。因为恐龙和鳄鱼、蜥蜴不同,他们是恒温动物,所以依旧怕冷。所以小型恐龙会长出羽毛来御寒,大型恐龙会存储脂肪、调节代谢甚至冬眠来御寒。

恐龙和鸟类都是恒温动物

下面放几张带羽毛的恐龙

中国鸟龙

犹他盗龙

迅猛龙

中华盗龙

北票龙

窃蛋龙并不偷其他恐龙的蛋为食

8、有哪些类似于恐龙的生物,我们以为它灭绝了可是近代历史中它还存在?

有!我小时候就看到这个样子的缩小版恐龙。以前草丛里经常看到这样的小动物,不光我看到了,我们农村的乡邻都看到,他们都说是“天公蛇”。它体形很小,跟秧鸡一样大小,但它的外形却酷似恐龙,活脱脱极像恐龙的缩小版。

全身浅粉色,无鳞无毛无甲,皮肤滑滑的。头、身、腿、尾巴酷像恐龙。我30岁左右就抓在手上把玩过,那一年下了约摸十多天的大雨,河水加上雨水泛滥,全村街巷都水深过膝盖。雨下的小,全村人都出来捕鱼,我趟水过去新屋那边煮饭。到了大门口的矮墙,一只小恐龙哆嗦着站在矮墙上,我悄悄的摸过去,伸手就把它抓在手中把玩起来。我还抓了只红爪鹤。因为我要开门,就把它放门侧了,谁知道进屋出来就看不到它了。鹤也跑了[捂脸][泣不成声]可能它俩相约私奔了[泣不成声][泣不成声]

后来我把它的特征去问问乡邻,他们都说是“天公蛇”。我网上搜索了一下,不像“天公蛇”。它酷似恐龙,什么蜥蜴、鳄鱼、壁虎统统的不像!它的牙齿、头、脖子、身子、前腿、后腿、尾巴极像恐龙。毫不讳言的说一句,它就是恐龙的微型版!

现在乡邻都说,现在好难看到它们了,可能剧毒农药已经使它们绝迹了。我想,它们会不会躲到附近的山林去了?但愿它们能吉“蛇”天相,希望广东台山汶村、海宴一带的网友找找,可能有些地方还能看到它的踪迹,希望网友们给它拍个近照,让世人识得它的庐山真面目!

那就不得不提腔棘鱼了。这种鱼类被认为是现代地球陆地所有脊椎生物的始祖,曾经长期被认为约在6,000万年前即已灭绝,而1938年却在非洲南部近岸捕获到现生种类。

目前来看恐龙的确是全部灭绝或者部分进化为其他物种了,恐龙的体型大,且大多数生存在陆地上,而人类也活在陆地上,生活的环境之间有交叠,只要它们还存在,被发现的几率相当高,但是从古至今的人类传说和史前的一些岩洞壁画中,并没有类似恐龙的生物形象,更多的是狮子老虎野牛等人类常见的动物。而海洋中的一些生物,由于海水深,现代人类也还不能将海洋全部海域全部水层都排查一遍,就会造成暂时未记录到某物种进而认为其已经灭绝。化石显示腔棘鱼大约形成于4亿多年前,这和陆地动物的历史相接近。分布范围很广,但从1亿年前开始衰退,到7500万年前的中生代末期,它的踪迹便从地球上消失了,仅仅留下了化石。由于科学家长期没有再在海洋中找到腔棘鱼,就认为它们已经灭绝了。

腔棘鱼是一种生活在近陆地海域的海洋生物,部分可以呼吸空气,能够短暂地脱离海洋到岸上觅食等,利用强健的四肢(鳍)在陆地上爬行,由于骨骼构造的特点——脊椎从头颈一直延伸到尾部,四肢中也有类似于现代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肢节构造,在长久的进化历程中逐渐产生了现代陆地各种脊椎生物,而其中另一部分仍在海洋生存,进化为现代的腔棘鱼的各类现生种类,被认为是进化史研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最初发现的一些腔棘鱼化石形成于大约1.44亿年前,而1938年以为古生物学家在走过一个渔市的时候发现了疑似腔棘鱼的鱼类,后来逐渐地发现了更多,再后来科学家们才知道在非洲的一些沿海地区,人们早就知道这种鱼的存在,并且会捕来吃,再后来就发现了更多的总鳍类的腔棘鱼种群。现今找到的一些腔棘鱼,最长的可以在陆地上存货17个小时,属于印度尼西亚近海的一种现生种。

大自然中应该还有一些被认为已经灭绝的物种存在,由于人类的活动,它们的活动区域逐渐缩小且远离人群,难以再次被记录到,于是就被认为灭绝。

类似于恐龙的生物,相信很多人首先能想到的就是蜥蜴以及鳄鱼了,如果还要再有的话,可能也就鸟类或者蝙蝠吧,不管它们与恐龙有没有渊源,但在外形上确实是与传说中的恐龙有好几分的相似的。

小时候上山捡柴,特别是在夏天,在一些树丛中经常会见到一些蜥蜴,当时特别小的我,因为爱看动画片,然后在开始认识世界的时候就已经认识恐龙了。而因为蜥蜴的头与恐龙的头特别的像,然后我当时就在想,蜥蜴到底是不是就是恐龙变化而来的。

后来发现,蜥蜴并不是由恐龙变化而来的,因为据资料显示,虽恐龙与蜥蜴在外形上很相似,但它们之间根本就没有太近的亲缘关系,且恐龙体型再小,通常也比人大,而蜥蜴却比人小那么多,因此它并不是恐龙时代所遗留下来的恐龙分子。

那么鳄鱼呢?鳄鱼是白垩纪时期的生物,与恐龙同在一个时代的物种,虽鳄鱼和恐龙都属于爬行纲,但鳄鱼是鳄目,而恐龙是属于蜥臀目或者鸟臀目,因此鳄鱼也不是恐龙,它们同纲不同目。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从恐龙时代走到现代的物种,确实是非常古老的。

9、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魔鬼蛙,真的能猎杀恐龙吗?

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魔鬼蛙,真的能猎杀恐龙吗?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了解一下魔鬼蛙是何物。

魔鬼蛙又称魔鬼蟾蜍,大约生存在白垩纪中后期,距今确实有7000到晚年,从其名字就不难看出它是一种比较凶险的两栖动物。

本世纪初欧洲科学家曾挖掘出一副长40.6厘米的魔鬼蛙化石,并估算了这只魔鬼蛙从吻端至肛孔的体长在45厘米左右,体重在5公斤左右,而现在我们在田间地头常见的青蛙体重普遍走在100克左右,可想而至生活中史前的这种魔鬼蛙的体重是现在青蛙的50倍,简直就是蛙中的巨无霸。

资料显示,白垩纪地质年代地球大气中的含氧量约为现在的1.5倍,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则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前的6倍,由于氧气含量高,二氧化碳浓度大,以至于地表温度比现在还要高4度左右,因此生活中白垩纪的动植物体型都不会太小。

考古研究发现,史前的魔鬼蛙主要分布在欧亚大陆和东非大陆,对于陆地的统治者恐龙而言,魔鬼蛙的体型不算大,但是魔鬼蛙凭借自身的体型优势“以大欺小”捕杀幼恐龙还是有可能的,毕竟这种头上带角、外形狰狞可怕且性情残暴的魔鬼蛙也不是菜包做的。

而且魔鬼蛙的某些结果与现在的青蛙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外表可能存在某种骨质的甲胄,而且还长着牙齿,这对于魔鬼蛙在进攻和防御方面都有着重要作用,其食物范围不仅仅只限于昆虫,还包括一些体型较小的哺乳类动物,而不像现在的青蛙主要靠吐舌头来捕捉昆虫或其他小型的无脊椎动物为主食。

不过,由于魔鬼蛙繁殖较快且种群数量较多,通常情况下也是陆地顶级掠食者恐龙的盘中菜。

距今7000万年前,生活着一种恶魔角蛙属,别称魔鬼蛙,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两栖动物。不过,由于它异常大的体型,最近这些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

魔鬼蛙

魔鬼蛙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两栖纲、无尾目、古生物属,生活在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代,我们知道白垩纪时代还生活着地球上一代霸主恐龙。

魔鬼蛙的体型其实不是非常大,只有41厘米左右,今天牛蛙的体型也有20厘米左右,因此魔鬼蛙的体型在两栖动物中算是比较大的物种,但不是最大的两栖动物。

魔鬼蛙的体重大约在4.5kg-5kg之间,《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发表过魔鬼蛙的文章,文章是由古生物学家戴维.克劳斯的研究,克劳斯说,如果魔鬼蛙的生活习性,和南美的青蛙有相同之处,那么它可能会变得非常贪婪,甚至可能吃掉恐龙幼崽。

科学家研究发现,魔鬼蛙的嘴巴非常大,而且拥有非常强大的下巴,也有科学家猜测它们可能拥有牙齿,能够咬住猎物。

科学家们把它们和现存的南美角蛙作为对比,发现如果一只魔鬼蛙的咬合力如果和南美角蛙一致,那么它的咬合力将达到了50-200牛顿,可想而知魔鬼蛙有多恐怖。

魔鬼蛙的头骨非常厚,而且坚硬,拥有像角质层一样的脊和沟,可以保护它们不受伤。

鉴于它们的体型和咬合力,科学家们猜测它们的食物可能是昆虫或者小型爬行动物,而一些大型恐龙的幼崽,可能也在它们食物清单里,甚至一些小型恐龙,也有可能是他们的食物。

魔鬼蛙与板块漂移

魔鬼蛙的化石存在,还成为了科学家们研究板块漂移的证据。这是因为魔鬼蛙不能穿越有盐水的液体,因此它们无法在海洋里存活。

魔鬼蛙被发现地方是马达加斯加,马达加斯加位于非洲,但科学家发现魔鬼蛙与非洲的蛙类并不相似,反而与南美洲现存的一种蛙类类似,因此,科学家猜测魔鬼蛙应该是南美洲迁移到非洲的物种。

但是,研究发现,在7000万年前,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已经分离了很久,按理说魔鬼蛙不能通过海洋从南美洲游到非洲,由此可以说明,魔鬼蛙或者它的祖先,是通过一些尚未分离的陆地进入到马达加斯加。

后来,科学家们又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发现了很多7000万年的生物化石,研究发现,这些物种和南美洲的部分物种非常相似。

由此可以说明,当时非洲和南美洲之间,确实有一些陆地相连接,但随着板块漂移,后来这两块陆地完全分开了,直到成为今天的模样。

岛屿演化

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既然魔鬼蛙是从南美洲迁移的物种,那么为什么南美洲没有演化出体型如此庞大的蛙呢?其实,这和岛屿演化有关。

1964年,一位生物学家研究发现,当大型动物在岛屿上定居之后,会演化成体型更小的生物;而小型动物则相反,它们会趋向于演化成体型更大的生物,这种法则因此被叫做岛屿法则,或者福斯特法则。

这是因为一个地方能够提供的食物是有限的,比如:10亩地可以生产出200斤的草,但如果是一头正常牛,可能吃不了多久就会因缺少食物而死亡,但如果它的体型较小,比如像鸡一样大,那么它就有可能在这里繁衍生息。

但对于体型小的生物而言,对它们来说食物总是充足的,比如一只青蛙,可以在10亩土地里生活的很好,但由于这块土地提供的总能量是恒定的,青蛙由于体型小,可能在食物竞争中会输给对方,因此体型更大的青蛙,更有可能在这里繁衍生息。

后来,科学家们分析了从人类扩张并在岛屿殖民,现存生物与灭绝生物的体积,发现岛屿法则确实在自然界中存在。

因此,魔鬼蛙之所以能够保持如此大体型,是因为它们生活的地方食物总量有限,出于食物竞争,原本小个体的蛙类在演化中逐渐形成了较大的体型,并成为当地昆虫以及恐龙幼崽的噩梦。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612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