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刘彻做过什么好事?汉武帝是刘彻的什么称号

2023-01-06 20:21:59 437 0
奇闻异事录

汉武帝刘彻做过什么好事吗?答案是没有。他不仅杀了自己的姐姐,还逼死了自己的母亲,甚至还杀了自己的亲舅舅。这样的皇帝,真的是一个十足的暴君。但是,,历史上还有一个皇帝,他的做法比朱元璋还要残忍,他就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明孝宗朱佑杭。朱佑杭是明朝的第十位皇帝,他的父亲是明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标,母亲是宋贵妃张皇后。朱佑杭从小就聪明伶俐,深受朱元璋的喜爱,因此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封为了太子。

汉武帝刘彻做过什么好事?汉武帝是刘彻的什么称号

一:汉武帝刘彻做了什么事

就是说,卫子夫帮刘彻脱完衣服后,刘彻把她的衣服也给扒了

二:汉武帝刘彻什么星座

汉武帝出生于公元前156年7月14日,是巨蟹座。

最佳答案:沮历史委员会近日消息:汉武帝是巨蟹座的

三:汉武帝刘彻叫什么

汉武帝刘彻是刘邦的孙子汉景帝之子,因而刘彻应该叫刘邦曾祖父

四:汉武帝刘彻属什么

刘彻,字通,曾用名:刘彘

出生:景帝前元年(前156)七月初七

属相:鸡 星座:狮子座

刘彻,字通,曾用名:刘彘

出生:景帝前元年(前156)七月初七

五:汉武帝刘彻开创什么

公元前140年,年仅16岁的刘彻即位做了皇帝,他就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武帝。汉武帝在历史上和秦始皇齐名,毛泽东主席早年间在他的词作《沁园春·雪》里边就讲到了“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毛泽东

今天我们就说一说汉武帝刘彻是如何开创出“汉武盛世”的。

汉武帝即位之初他所继承的是汉初文景之治的全部的成果。首先是社会经济的繁荣,对此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里面有一段非常经典的论述,汉兴七十余年,如果不遇到自然灾害,那么一定是,“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司马迁

特别是当它和汉初的那种局面,也就是刘邦刚开国的那个局面,所谓的“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相比较,我们不得不说要好得多了。

社会呈现出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心所向,这样的一种总体的局面。这跟汉初统治者推行了一系列的轻徭薄赋的政策有关,也与汉初接连废除了许多秦朝的酷苛法令有关。

在这种情况之下,朝廷是得到了多数人的拥戴的。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在远离都城的边远地区,当着地方官要来公布朝廷的政令的时候,许多老人包括残疾人,不顾身体不好,要扶着拐杖过来参加,听一下皇帝的“德音”,他们祈祷千万要让自己多活几年,不要死得太快,为的是看到更好的社会的到来。

由此可见,汉武帝刘彻即位之初,文景之治的的确确给了他许多帮助,但是文景之治也有不利的地方。

当时的一部分地方豪强,叫做“豪强兼并之徒,武断于乡曲,” 横行地方,国家对他们的控制是很少有效的。再者就是达官贵人的奢侈浮华,也就是所谓的“自宗室有土,公卿大夫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甚至有的大臣敢僭用皇帝的一些礼仪规范,这种情况到了无限度的程度。由此可见,对内控制的薄弱,是文景之治时期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自从汉立国开始,崛起于北方的匈奴不断对中原施加军事侵略与政治压力。汉高祖刘邦曾经几乎被匈奴俘虏,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白登之围”,后来无奈之下奉行了和亲政策。这个和亲政策和我们的民族平等是毫不相干的,这个和亲是以汉王朝的忍让与屈辱为代价才得以实现的,即便如此,匈奴对中原依然时常侵犯。

文景之治时期奉行的“无为”政治,它有助于经济与社会的恢复和发展,它可以导致社会的安宁,但是它不会导致一个大有作为的时代的到来。汉武帝本人是个雄主,他当然会改革,这体现在他晚年对卫青所讲的一番话,他说“汉家庶事草创,加四夷侵凌中国,朕不变更制度,后世无法”。

那汉武帝又是如何改革的呢?

汉初的文景之治时期,推行的是黄老的“无为而治”政治,在这种政治之下,它使得各家学派有了复苏的空间,所以汉初学术界的总体面貌是各家学派经历了秦的劫难之后,开始复苏,其中也有儒家学说不断恢复和在社会上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

在这种背景之下,于是就有了董仲舒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一个建议,后人把这个建议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此儒家学说被定为国家的一个主导的统治意识,使得全国有了一个统一的思想文化体系。

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呢?

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在董仲舒当时的建言中,他说得非常明确,就是提倡思想的统一。他认为有了思想的统一才可以和政治的统一相匹配,有利于维护国家的安定和发展。独尊儒术主要的途径是把儒家的经典定为五经,作为官方教学文本。同时开设太学,聘请儒家经师做教官,当时称之为博士。在那儿听课的学生称之为博士弟子,东汉时期改称为太学生,他们学的是儒家经典。经过学习之后,还有个考试程序。只要考试通过了,就可以做官。

董仲舒

所以,汉武帝独尊儒术他的主要方式是垄断教育,进而控制仕途。这是一种诱导的、温和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它不强求大家不要去读儒家以外的书,但你读儒家之外的书,你谋取不到一官半职,而你读儒家的经典,就可以当官,它通过这种方式确立了儒学在社会上的优势地位。

当然,汉代的独尊儒术还有另一面,那就是霸王道杂用。表面上说尊崇儒家,但是在实际统治时候,却又杂用霸道的一些东西。霸道所指的是指法家的治国之术。因此,法家学说并没有从政治舞台完全退出。

法家韩非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

汉初的同姓诸侯王国曾经势力很强大,由此导致了和中央的分庭抗礼,最后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当这场叛乱被平定之后,当时的汉景帝也就是汉武帝的父亲,就已经做过一些削弱地方势力的若干努力。那么汉武帝在这个基础之上也做出了一些规定。

我们这里简单举两个例子来说明。

第一个叫推恩令。

汉武帝之前,诸侯王去世之后,他的嫡长子作为继承人,继承了他父亲的所有领土和权势,他的其他弟弟是得不到任何好处的。由此有了推恩令,经过报请皇帝同意,诸侯王可以把自己封地的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封立他的子弟为侯。这些侯国的名分要由中央确定,而侯国的领土来自于原来的诸侯王国,这些侯国一旦确立,那么它的隶属关系不再隶属于原来的王国所有,而转属附近的汉代的郡,也就是说改属中央直辖领导,使得诸侯王国名义上没有进行任何的削蕃,但却使他的领土很快地由大变小,从根本上导致王国势力的衰弱。

第二个叫阿党法。

所谓阿党法讲的是“诸侯王有罪,傅、相不举奏,为阿党”。阿党是重罪,在诸侯王国出任傅和相的高级官员,他本来是诸侯王属下的官员,但由中央朝廷所委派,他应该是诸侯王的辅佐之臣,但是在这个法令的严格限制之下,如果诸侯王有任何的不轨行为,那么傅、相没有事先发现,没有向中央朝廷举报,就要被按照阿党之罪处置。那么出于切身利益的考虑,任何出任诸侯王国傅、相的人,他所要

在汉初的政治格局中,丞相拥有较高的地位,也拥有较多的实权,这种局面本来是吸取了秦朝的教训,秦始皇厉行暴政,使得丞相制度不能正常履行它的社会职能,当时的丞相李斯都见不到皇帝,结果导致的是政治的混乱。但汉武帝认为皇帝和丞相之间在实权上的矛盾和斗争,不利于他的集权式统治。

田蚡

有一次丞相田蚡和汉武帝在一起讨论任命官员的事务的时候,从早上开始谈起,一直谈到了太阳偏西,他所建议要任命的官员还没有谈完。汉武帝情急之下说了一句话,说“君除吏尽未?吾亦欲除吏”,意思是:你任命官员任命完了没有,我也要任命几个官员看,那么由此可见,围绕着人事权力之争,在皇帝和丞相之间确实有矛盾有斗争。

汉武帝用了许多方法来削弱相权,汉武帝的晚年接连杀了五个丞相。

有一位大臣叫公孙贺,这本来是一个武将,跟着卫青霍去病征伐匈奴有功,被封侯。汉武帝在杀了三个丞相之后,突然任命他来做丞相,就在封拜之日,这位公孙贺痛哭流涕坚决不敢接这个印绶,一再要求皇帝收回成命。结果皇帝也为之动容,跟着落泪,然后还是要强制他接受这个任命。皇帝只好起身而去,把他扔在那儿了。那没办法,他只好接了丞相官印,接了官印之后依然大哭不止。

汉武帝设置了一个新的机构称作为“中朝”,和以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外朝相对立。丞相原来是政府的行政首脑,参与国家方针大计的决策过程,但是等到中朝一出现,真正和皇帝一起参与决策的是中朝的官员。真正的宰相职权落入了中朝手中。

建立和完善选官制度,强化监察职能。汉武帝这个时期做了许多制度上的创新,最主要的是把察举制度给定型化。

有一年他下令让郡守这级的官员向朝廷举荐人才,具体来说就是孝廉,察举孝廉,可是有的郡一个人都没有举荐上来。汉武帝为此大怒,他说,身为在官位上的官员,你如果不举荐贤人,不举荐孝廉,就是失职,就应该被罢免。

不举孝的,应该按照“大不敬”的罪名来论处;那个不举廉的,就应该按照“不胜任”来论处。大不敬和不胜任,至少要给予免官的处分,也就是以威胁的方式要求地方大员们一定要力行推荐人才,给中央朝廷提供人才,履行他们应有的职责。

从此之后察举制就成为汉代取官的一个主流途径,它保证了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批优秀人才,通过合法的稳定的渠道,源源不断地进入官场,提高了汉代官场的官吏的素质。

开疆拓土。西汉前期在对外发展方面明显地是一种守势,汉家立国之初经济非常困难,要想搞大规模的军事征伐是不可能的。但是到了汉武帝这个时代情况不一样了。所以,汉武帝在他在位53年间,其中有战争的年头算起来大概有三十多年。

北征匈奴,西通西域,东定朝鲜,南平两越,把中国的版图向四周扩充了相当大的一部分。他是以反击匈奴为他的中心所在,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战略部署,东定朝鲜和西通西域,都是他反击匈奴战略上的一个棋子,分别被称作为“断匈奴左臂”、“断匈奴右臂”。

大家知道,张骞通西域是丝绸之路开通的一个历史前提,但是张骞通西域的目的、本来的动机是受汉武帝的指派,要去西域寻求与匈奴有夙仇的大月氏国,和汉家夹击匈奴,由此才导致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经济改革。这个改革的核心就是要把天下的财力集中到中央。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呢?

汉武帝时期长年累月的这种边境战争,耗费了大量的国家府库,文景之治时期积累下来的那么多的钱财,都已经被浩大的军费开支所冲击,已经没有钱了,所以他急需开辟财源。于是汉武帝推行了一系列垄断经济的政策和法规。其中,以盐铁官营为核心。

盐铁业就是当时最主要的获利丰厚的产业。汉武帝把它由允许民间私营调整为由官府垄断,分设盐官与铁官,把生产和经营纳入了官方垄断的体系之内,收入归国库所有,用于军费的支出。

汉武帝在位54年期间,励精图治,对内广揽人才,创设制度,发展经济;对外征伐四夷、开通西域,从而使汉王朝走向鼎盛。汉武帝是一位有雄才大略、富于进取精神的帝王,在我国历史上,他第一次确立了儒家在国家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第一次实现了中西方大规模文化交流与融合。

班固在《汉书·汉武帝》中这样评价,“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

这里是小应话说历史,希望得到点赞、转发和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37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