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与赵德芳什么关系?宋太宗和赵德芳的关系

2023-01-07 23:01:59 810 0
奇闻异事录

宋太宗与赵德芳什么关系?宋太宗是北宋第三位皇帝,也是最后一位皇帝。他的父亲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驿黄袍加身,建立宋朝。赵匡胤死后,他的儿子赵光义继位位。在他的统治下,北宋进入鼎盛时期。然而,宋朝的灭亡是必然的。在宋朝的历史上,有一个人,他被称为“奸臣”,这个人就是秦桧。秦桧桧的出现,不仅让南宋走向了灭亡,而且还导致了岳飞冤死。

一、宋朝太宗皇帝和赵德芳什麼关系?

叔侄关系 宋太宗赵光义(公元939年-公元997年),字廷宜,宋朝的第二位皇帝。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名讳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 赵德芳(959年―981年),宋太祖赵匡胤第四子[1] ,北宋皇族。历任检校太保、贵州防御使、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同平章事、检校太尉等。太平兴国六年(981年),赵德芳病逝,时年二十三岁,追赠中书令、岐王,谥号康惠。后加赠太师,改封楚王、秦王。其六世孙为宋孝宗赵眘,七世孙为宋光宗赵惇,八世孙为宋宁宗赵扩。戏曲演义中,赵德芳也被虚构为手持金锏,上打昏君,下打馋臣的正气凛然的“八贤王”形象,常出现于杨家将故事中。

宋太宗与赵德芳什么关系?宋太宗和赵德芳的关系

二、宋太宗还有后人存在,宋高宗为何会将皇位传给宋太祖的后人呢?

优质答案1:

宋靖康元年(1126年)闰十一月,第二次大举南下的金军在统兵大将斡鲁补(完颜宗望)、黏没喝(完颜宗翰)的指挥下,最终攻破了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俘获皇帝宋钦宗赵桓,以及太上皇宋徽宗赵佶,这就是导致北宋灭亡的“靖康之变。此后,金太宗完颜晟(吴乞买)在靖康二年(1127年)二月宣布废黜徽宗、钦宗的皇帝身份,降为庶人,然后命完颜宗望、完颜宗翰让宋开封府官员依照皇室谱牒,详细列出所有北宋皇室成员(近支)的姓名、年龄、封号以及官职等情况,全部登记造册,编成《开封府状》一书,以备将来从开封退兵时将宋皇族成员全部掠往北方。

靖康二年(1127年)三月,金军在对开封及附近地区大肆搜刮掠夺之后,立宋门下侍郎张邦昌为伪帝,国号为“大楚”,负责代管中原地区。然后,金军分两路撤退,并按照《开封府状》的登记内容,按图索骥,将徽宗、钦宗二帝及所有后妃,徽宗诸子诸孙、钦宗皇太子赵谌,徽宗之弟、神宗尚在世的皇子燕王赵俣、越王赵偲并其家眷子女,神宗二弟吴王赵颢的后裔,神宗四弟益王赵頵的后裔全部收捕入营,随军掠往金国。就这样,宋朝近支皇族、宋英宗赵曙一系的皇室子弟及其家眷,除了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因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身份在北京(河北大名)募兵勤王、得以逃脱被俘命运之外,其他人基本被一网打尽(只有徽宗之兄宋哲宗赵煦的废后孟氏、女儿秦国康懿长公主得以逃脱)。

康王赵构从“靖康之变”的惊天大乱中逃脱后,辗转于山东东平府(山东东平)、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等地以避金军。靖康二年(1127年)五月初一,在应天府(商丘)的赵构获知金兵已经放弃东京开封北返、而父亲徽宗和兄长钦宗以及全部兄弟都被金军裹挟北去后,为延续赵宋皇统传承,他以唯一幸存的徽宗皇子身份,并在南京(商丘)文武官员大力支持下,于应天府(商丘)登基即位,改靖康二年为建炎元年,继续尊徽宗为“太上皇”,尊钦宗为“孝慈渊圣皇帝”(等同于太上皇)。赵构重建的宋朝也被称为“南宋”,他就是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

高宗之前有五个女儿,但都在“靖康之变”中与嫡母、康王正妃刑秉懿一起被金军俘获掠走。靖康元年(1126年)底,还是康王的高宗被兄长钦宗授命为“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出京至河北等地召集勤王兵马救援京城开封府,当时他带着侧妃潘氏一同前往河北,因此潘氏得以逃脱被金军掠走的悲惨命运。

建炎元年(1127年)六月,在高宗登基称帝后被晋封为贤妃的潘氏为高宗诞育了他的长子,高宗对于儿子的降生喜不自禁,赐其名为“赵旉”。九月,赵旉刚满百日,高宗便迫不及待地将他拜为检校少保、集庆军节度使,并封爵魏国公。

高宗从登基伊始,就面临着金军步步紧逼的军事压力,不得已在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放弃南京应天府(商丘),率宫眷及文武百官向南逃到扬州躲避。此后金军奔袭扬州,高宗再次从扬州狼狈渡江,经镇江逃到杭州。当时御营都统制兼枢密使王渊受高宗信任而掌握兵权,因此得以利用权力聚敛钱财,搜刮地方。在高宗仓惶南渡途中,王渊还不知死活地用战船运送平日搜刮来的金帛财物,致使断后的数万军队及马匹粮秣陷入敌手。同时,高宗所宠幸的内侍省押班康履等宦官也恃宠用事、骄奢欺将,这就引起了随扈高宗南下的诸多将领的不满。

随高宗南幸杭州的御营扈从统制苗傅、威州刺史刘正彦等将领,对王渊的聚敛搜刮、不恤军士的做法极度不满,又对宦官们的作威作福怒气万分,于是联合了军中的北方士卒,私下散播不满情绪,得到了很多人的响应。建炎三年(1129年)三月初五,苗傅、刘正彦在杭州发动兵变,杀死王渊,并大肆捕杀宦官,然后挂着王渊的首级率军围攻皇宫,逼迫高宗将康履等宦官交出杀死。

此后,控制杭州城内局势的苗刘二人胁迫高宗退位,以两岁的皇子赵旉即位,改元“明受”,奉隆祐太后(即哲宗孟皇后)垂帘,尊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软禁于显忠寺。这就是几乎扼杀了南宋社稷的“苗刘兵变”。

这时候,在外地的宰相张浚、吕颐浩,以及大将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得到了杭州兵变的消息后,联名传檄天下勤王,从平江(苏州)大举出兵讨伐苗刘叛军。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初一,在大军压境之下,苗傅、刘正彦被迫恢复了高宗的皇位,并在三天后逃离杭州。此后各地勤王军紧追不舍,苗傅与刘正彦逃奔富阳(浙江富阳)、衢州(浙江衢州)、信州(江西上饶)等地。韩世忠率军奋力追捕,刘正彦在浦城被韩世忠擒获。苗傅则弃军改姓逃到建阳(福建建阳),还是被韩世忠俘获,与刘正彦一起送到建康(南京)凌迟处死,“苗刘之乱”被平息。

高宗复位后,为保持国本稳固,防止再有如同“苗刘之乱”的事情发生,便在建炎三年(1129年)四月二十五册立唯一的儿子赵旉为皇太子,以稳定人心。

赵旉年纪尚幼,又在“苗刘兵变”中受到极大的惊吓,因此身体状态很差,被册立为皇太子不久后就生了病。为了消除儿子的忧虑和害怕之心,高宗在五月初带着皇太子一起到建康游玩,以缓解赵旉的病情。

建炎三年(1129年)七月十一,因为宫中侍女的疏忽,打翻了一个焚香的金炉,使得正处于熟睡中的皇太子赵旉被猛然惊醒,并遭受了极大的惊吓。赵旉原本身体就不好,又经历了“苗刘兵变”而心情惶恐惊惧,被这一次的巨响惊吓醒来后顿时大哭不止,随之身体抽搐、手足冰凉,病情急转直下,当天就宣告不治,夭折了。

高宗只有赵旉这一个儿子,当年他在扬州时因遭遇金军的追杀而丧失了生育能力,随着赵旉的夭折,高宗再也不会有亲生儿子来承继南宋的帝统传承了。这就是说,在高宗驾崩之后,南宋帝系有绝嗣的危险。

建炎南渡之后,除了高宗本人之外,再没有第二个活着到达江南的宗室近支男性(指英宗的直系后裔,英宗之前的真宗、仁宗都绝嗣了),而远支宗室中,宋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燕懿王赵德昭、秦康惠王赵德芳倒是有很多后裔南渡而来,生活在江南各地,而高宗的直系先祖——宋太宗赵光义,他的九个儿子中,长子汉恭宪王赵元佐、六子镇恭懿王赵元偓、八子周恭肃王赵元俨都是有后代的,而且数量还不少,靖康之后也有很多人南渡避乱,来到江南。

尤其是太宗第四子商恭靖王赵元份,他的次子汝南郡王赵允让有二十二个儿子,其中第十三子赵宗实,后来过继给了无后的宋仁宗赵祯,改名为赵曙。仁宗驾崩后,赵曙继位,这就是宋英宗,此后英宗将本生父赵允让追尊为濮安懿王。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濮王赵允让一系宗族,才是高宗最亲近的宗室子弟。而濮王的后裔,在靖康之后同样有很多人来到江南。

在独子赵旉夭折、且自身失去了生育能力之后,摆在高宗面前最紧要的任务,就是赶紧从宗室子弟中选取合适者收为嗣子,并加以培养抚育,最后承袭这半壁江山,以承袭赵氏社稷。而从哪一支宗室后裔中挑选嗣子,就是值得高宗仔细考虑和暗自揣摩的了。

早在熙宁元年(1068年),太宗的玄孙宋神宗赵顼刚继位的时候,感念于大宋社稷皆由太祖创业而至,所以特别下诏,在太祖的后裔中选取辈份最高、年德最尊的一人,赐爵为“安定郡王”,并规定王爵代代世袭,以示尊崇追思太祖开拓之意。第一代安定郡王是太祖幼子秦康惠王赵德芳的孙子、当年六十二岁的赵从式。

安定郡王的传承比较特殊,并不是由赵从式的子孙世袭,也不是在太祖其他子孙中选一家世袭,而是如同外朝文官一样,由太祖的后裔按照辈分的远近和年纪的长幼轮流担任,本代安定郡王不一定可以把王爵传给自己的亲兄弟子侄,下一代安定郡王也不一定是前代郡王的亲兄弟子侄。建炎南渡时,当代的安定郡王是第七任郡王赵令盪,下落不明。高宗继位后,以其堂弟赵令话袭封安定郡王,随驾巡幸江南。

元丰三年(1080年),神宗认为父亲英宗是由濮安懿王一系过继给仁宗赵祯为嗣、从而得承大统的,于是追尊本生祖父濮王赵允让一族,加封尚在世的本生伯父中年纪最长者——淮康军节度使、濮国公赵宗晖(濮王赵允让第四子)为嗣濮王,特诏嗣濮王可以如同安定郡王一般世袭传承,不必降袭。同样,嗣濮王的承袭制度也和安定郡王一样,由濮王赵允让的子孙后代们按照辈分远近、年龄长幼轮流担任,不仅限于第一代嗣濮王赵宗晖的直系子孙。靖康之变后,第十一任嗣濮王赵仲理也被金军裹挟北迁,于是高宗继位后命从汉上赶来随扈的赵仲理堂弟赵仲湜继任嗣濮王,以后赵仲湜随高宗南迁至江南。

整个北宋时期,安定郡王和濮王是唯二具有世袭资格的王爵,这两家代表着太祖和太宗后裔传承有序、爵禄世代不降的崇高地位,按照宗法统嗣原则,如果高宗要立嗣子的话,从这两家宗室亲(郡)王家族中挑选合适者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

但是高宗本人却不是这么想,作为皇帝,还是断绝了亲生子嗣的皇帝,他首先考虑的不是宗法传承,而是自己的身后事。高宗本人的皇位来自于非常时期,既不是父亲徽宗禅位,也不是兄长钦宗传位,更没有履行合法且正式的传承手续,他只因为是唯一躲过了金军搜捕的徽宗之子、钦宗之弟,才在徽钦二帝被掠、江山社稷无主的情况下,自立为帝的,说白了有“得位不正”的嫌疑。

而安定郡王和嗣濮王,一个代表着太祖的正统后裔传承,一个代表着帝系实际上的大宗濮王赵允让后裔的地位,这两家都是世袭王爵,在赵氏宗族中身份尊贵、宗法地位也比当年的普通皇子康王要高,如果高宗选择了这两家后裔中的合适者为嗣子的话,那么他们必定认为自己成为皇帝的嗣子和社稷的继承者是凭借家族的尊贵地位而入选,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对于名义上的养父高宗皇帝必然没有多少感情和感恩戴德之心,即位后很大概率会尊崇自己的本生父祖,而将养父高宗给抛到一边,弄不好在高宗驾崩之后给养父的名声加以抹黑、贬低都是有可能的(尤其是高宗本人还有为了安身立命,不顾父兄被掠北上,主动向金人称臣这洗白不了的黑历史)。这样的话,高宗百年之后的宗庙待遇和身后名声可就岌岌可危了。

更加重要的是,太宗的后裔南渡后在南宋朝廷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宗正寺(宗室管理机构)基本上由他们掌握,在地方上也有不少人出任实权地方官,手握不小的权力。高宗登基后没有任何近支的宗亲子弟可以依靠,势单力薄、孤悬于上,他只能依靠这些远支的太宗后裔帮助自己维持皇权统治,同时还要提防他们攫取大权、甚至造反。

因此,如果从这些家族势力庞大、手中握有不小权力的太宗后裔家族中选取嗣子继承大位,搞不好辛辛苦苦得到的皇位会被迫不及待等着继承社稷的嗣子家族给抢先下手夺过去,高宗甚至害怕到时候自己会不会莫名其妙地就“暴薨”了。前朝宗室内部为了皇权之争而骨肉相残的事情,可是屡见不鲜。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当年英宗赵曙入继仁宗为嗣子,并因此登基称帝后,因为尊崇生父濮安懿王赵允让,居然要给濮王上尊号为“皇考”,还要追上“帝号”,把濮王的尊号上升到和仁宗皇帝一样的高度,由此在朝堂上引起了极大的混乱和动荡,这就是“濮议”。如果不是因为英宗短命的话,可以预见的是:仁宗必将会被嗣子英宗彻底割断继嗣关系,从“皇考”降为“皇伯”,在宗庙中的地位也将被边缘化、冷淡化。

高宗本来就是英宗的曾孙,濮王一系的后裔,对于当年引起了朝堂轩然大波的“濮议”之事自然是记忆犹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他按照宗法制度,从濮王大宗后裔(或者安定郡王、以及其他太宗后裔)中选取嗣子的话,将来自己很有可能会遭遇当年仁宗身后的遭遇,被收养的儿子有样学样、学着英宗皇帝的例子也给他来这么一下,把他从父皇变成皇叔,到时候宗庙里的冷猪肉都不见得会管饱。

有鉴于以上种种原因,高宗下定决心不从太宗后裔、尤其是嗣濮王一系中挑选嗣子,同时太祖后裔的大宗代表安定郡王家族也被排除在外,他的嗣子和宋室社稷的继承人,将从太祖其他普通且地位相对低下的后裔中来挑选。

这是因为,太祖的后裔经过数代的繁衍传承,基本上都是一些普通人了,社会地位不高,也没有什么特权和势力,即使被选为皇帝嗣子,其家族也不会对高宗本人和皇权产生威胁。另外,选取毫无势力、没有根基、与平民差不太多的太祖远支后裔为嗣子,必将使得中选者感怀皇恩浩荡、对于嗣父高宗皇帝感恩戴德、衷心拥戴和百般孝顺,不会出现“白眼狼”、“枭獍之徒”的结果。高宗也能更好地控制和影响嗣子,使他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不至于因为争权而弄到两败俱伤的地步。

此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当年太祖皇帝驾崩之时,身为皇弟、晋王、开封尹的太宗赵光义也在场,并留下了“烛影斧声”的千古之谜,后世都传言太祖是被弟弟太宗害死的。之后太祖长子赵德昭被太宗逼得自杀,幼子赵德芳也年纪轻轻就诡异去世,死因成迷。从太宗开始,北宋皇帝都是他的后裔,而开创了北宋基业的太祖皇帝,其后裔除了世袭安定郡王的那些子孙之外,其余的降等袭爵,数代后就失去了爵禄,和平民也差不多了。对于这件事,朝野之中私下颇有议论,都是同情太祖不幸、鄙夷太宗不义的,“太祖之后,当再有天下”的谶言流传很广。

靖康之后,太宗一系的近支皇族全部被金军掠走,而远支皇族和高宗本人又并没有太多感情,甚至对于高宗能登基称帝还有不服——都是太宗皇帝的子孙,你赵构可以称帝,我赵某人为什么就不行?高宗对这些亲戚提防之心很重,从这些人的家族中挑选嗣子之事那是想都不用想了。

为了延续帝系传承、国本得以稳固,同时也是为了凝聚天下人心、提高自己在臣民百姓们中的声誉,高宗做出了收养太祖后裔为嗣子的决定,这就相当于公开宣布将来会把天下还给太祖一脉。当然,高宗这么做也是有私心,一来避开了势力过于庞大的太宗后裔(尤其是在宗法上有优先地位的嗣濮王后裔),以免自己的皇权受威胁,二来选择了和平民差不多的太祖远支后裔,能够让嗣子因为自己的圣恩而感恩戴德、衷心孝敬,能够便于控制。这,就是高宗放弃太宗后裔,而选择太祖远支后裔为继承人的真实原因。

绍兴二年(1132年),高宗第一次挑选嗣子,太祖七世孙、秉义郎赵子彦之子赵伯玖入选,被接进宫中,交给才人吴氏抚养,改名赵璩。赵璩的本生父赵子彦,是太祖幼子秦康惠王赵德芳的后裔、南康郡公赵惟能玄孙。

绍兴六年(1136年),高宗再一次挑选嗣子,太祖七世孙、宣教郎、秀水县丞赵子偁之子赵伯琮入选,由张贤妃抚养,改名赵瑷。和赵璩一样,赵瑷也是秦康惠王赵德芳的后裔,他的曾祖父华阴侯赵世将,是秦康惠王赵德芳的曾孙。

赵瑷进宫不久,张贤妃便去世了,于是高宗将其交给已经被册立为皇后的吴氏(赵璩养母)抚养。赵瑷自幼恭俭勤敏、聪慧好学,又对养父母高宗和吴皇后恪尽孝道,对名义上的兄弟赵璩友爱忠悌,高宗对这个养子的品行学识赞赏有加,逐渐倾向于立其为皇嗣。

绍兴十二年(1142年)正月,十六岁的皇帝养子赵瑷被晋封为普安郡王。吴皇后在养子封王后高兴地对高宗说:“普安,其天日之表也。”高宗原本就有立赵瑷为嗣之意,这下更是心意已决,决定立赵瑷为皇嗣。

绍兴十五年(1145年),赵瑷的兄弟赵璩被高宗晋封为恩平郡王,同时让他出宫到外宅居住。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高宗“加恩”赵璩,让他可以自称为“皇侄”,同时他的“皇帝养子”身份在实际上被免去。二十六岁的普安郡王赵瑷因此成为了高宗唯一的养子和的皇嗣人选。

绍兴三十年(1160年)二月,赵瑗在三十三岁这一年正式被立为皇子,并改名赵玮。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皇子赵玮被册立为皇太子,改名赵眘。一个月后,五十六岁的宋高宗赵构以“倦勤”为名,将坐了三十六年的皇位禅让让给皇太子赵昚,自称太上皇帝,退居德寿宫。赵昚受禅后登基称帝,即南宋第二代皇帝——宋孝宗。历时一百八十六年后,宋朝的帝系再次转回到太祖一脉。

优质答案2:

首先我们要大致了解宋代皇位的传承情况:宋太祖赵匡胤死后皇位没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由弟弟赵光义继位。关于此事一直以来流传着”烛影斧声“的传说——赵匡胤临终前赵光义单独觐见,出来后不久就传出赵匡胤驾崩的消息,甚至有传说直接指斥赵光义杀兄夺位并绘声绘色描绘道当晚赵匡胤寝宫传来斧子劈东西的声音。

关于赵光义继位的真实情况如今已无从得知,但我们明确知道赵光义继位后以太后的名义对外界解释道:太祖赵匡胤生前曾定下金匮之盟——为避免幼君继位不能压服朝臣,皇位传给二弟赵光义,赵光义再传给三弟,以此类推直到赵匡胤兄弟辈全死绝后皇位再还给赵匡胤的儿子。

可赵光义继位后三弟赵廷美却在38岁的壮年蹊跷离世,太祖赵匡胤的嫡长子赵德昭又莫名其妙自杀了,按照金匮之盟:三弟赵廷美和太祖嫡长子已死,皇位理应传给太祖次子,然而赵光义并没这么做,而是传位给自己的儿子赵恒。如果关于赵光义杀兄夺位一事真假难辨的话,赵光义打压三弟和太祖长子,夺取本属太祖后代的皇位则是板上钉钉的不争事实。

此后整个北宋时期皇位一直在太宗赵光义的后代中传承,太祖赵匡胤的后人一开始还算皇族,随着和当朝皇帝的血缘越来越疏远,渐渐变成像刘备那样名为皇族后裔其实却干着织席贩履的活。

如果没有靖康之变宋朝皇位应该会一直在太宗一系传承下去,可靖康之变改变了这一切:皇城开封沦陷,包括徽钦二帝在内的太宗后人几乎被金军一网打尽,只有赵构成为漏网之鱼。更糟糕的是赵构在逃亡途中失去了唯一的儿子和生育能力,所以他不是不想传位给自己的亲生孩子,而是他压根没有自己的孩子。不仅没有亲生的孩子,连亲侄子乃至太宗一系所有赵氏宗亲要么死于战乱,要么被金人俘虏,总之在南宋疆土上就只剩赵构唯一一个太宗后人。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已经根本无法立太宗后人为自己的太子了,如果他不想让赵氏江山改姓的话只能选择立太祖后人。

除了无人可立之外,还有一个野史传说的说法:出使金国的使节回来后说金太宗长得活像宋太祖,金人之所以来发兵灭宋,传说是太祖要夺回本属于自个一支的皇位。对于这点赵构是心中有愧的,由于他祖上的皇位有些来路不正,“烛光斧影”一事或许真假难辨,但太宗后人鸠占鹊巢霸占了本属太祖后人的皇位却是不争的事实。或许正是基于祖上霸占了太祖一系的皇位,赵构才说:”大宋江山本为太祖创立,太祖铁面无私,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如今太祖后人却混迹民间,朕预备还位于太祖后代。“

后来赵构从民间找到一胖一瘦两个放牛娃(可见此时太祖后人已完全只是一介平民了)。赵构开始中意胖小孩,两个孩子在宫中站着,俄然来了一只猫,瘦孩没动,胖孩子却伸脚去踢猫。这件事让赵构对胖孩子好感顿消,让两个小孩都留了下来,胖小孩名叫赵琢,而瘦小孩就是后来的宋孝宗赵昚。

然而赵构仅仅只是让两个小孩都留下,并没明确立其中任何一位为太子。这其实有两方面原因:其一赵构其实一直在治疗自己的不育之症,他想的是如果立了太子,万一将来自己有孩子了或者某位太宗后裔从北方逃回来了,自己是废太子呢?还是真还位给太祖一系呢?其二赵构还想再进一步观察这两个小孩,确定到底谁最适合继承皇位。于是他给自己这两个过继的皇子都送了一批美女。赵琢从一个放牛娃突然被当朝皇帝认为义子,有点得意忘形,一见父皇送上美女立马笑纳,再然后就翻云覆雨;赵昚见父皇给自己送美女,却拿她们当父皇的宫人以礼相待。经过这番试探,赵构觉得赵昚相比赵琢更适合继承皇位。又过了多年赵构的妃子始终没能为他生下一男半女,被金人俘虏的太宗后裔也大多死在北方,没人逃回,赵构自己也只能接受现实了,于是正式册封赵昚为太子,后来索性禅位于他。

三、宋太祖烛影斧声的真相是什么?

优质答案1:

宋太祖烛影斧声的真相是千古悬疑案,当事人都成历史遗迹,现在所传均是猜测;但有一点太祖肯定是非正常死亡,当时正壮年雄才大略,如果活着宋朝可能就大一统天下,他虽然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尽展才干,但却忘了自己的弟弟光义,付于太大的权力,而导致不明不白地死去,悲乎!拙见。

优质答案2:

烛影斧声可以说是流传千古的历史谜团了,正史《宋史·太祖本纪》对此讳莫如深,笔墨寥寥一带而过:“癸丑夕,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殡于殿西阶。”正因为正史记述太过简单,才引得稗官野史众说纷纭,使真相愈加扑朔迷离。

正史无处着手,我们就来看看其它史料对此事的记载:

《宋史纪事本末》: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召晋王光义,嘱以后事,左右皆不得闻,但遥烛影下,晋王时或离席,若有逊避之状。即而上引柱斧戳地,大声谓晋王曰:好为之。俄尔帝崩时漏下四鼓矣。

这段文字清楚交代了以下几点:

1、太祖驾崩之夜,晋王在宫中。

2、二人曾议事,内容不知,只听太祖喊了:“好为之 !”三字。

3、太祖曾以礼器水晶小斧戳地。

4、烛影下,晋王曾离席并有退避动作。

再看《续湘山野录》:上谓生曰:“我久欲见汝,决一事,无他,我寿还得几多?”生(混沌道人)曰:“但今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12年),不尔,则当速措置。”……上常切切记其语,至所期之夕,御太清阁以望气。是夕果晴,星斗明灿,上心方喜。俄尔阴霾四起,天地陡变,雪雹骤降,移仗下阁。急传宫钥开门,召开封府尹,即太宗也。延入大寝,酌酒对饮。宦官宫妾悉屏之,但遥见烛影下,太宗时或避席,有不可胜之状。饮讫,禁漏三鼓,殿下雪已数寸。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遂解带就寝,鼻息如雷。是夕,太宗留宿禁内,将五鼓,伺庐者寂无所闻,太祖已崩矣。太宗受遗诏,于柩前即位。

以上记载较《宋史纪事本末》详细,内容大略相同,只是更近一步说明太宗是在太祖柩前匆忙即位的。若以上所记属实,赵光义实难洗弑兄之嫌。

值得一提的是,《辽史》对此也有记载:十一月丙子,宋主匡胤殂,其弟炅(光义即位后改名)自立,遣使来告。

《辽史》的记录虽然简单,但也明确的指出了太宗是“自立”,而非按照法定程序即位。

再来看看司马光《涑水纪闻》是怎么说的:太祖初宴驾,时已四鼓,孝章宋后使内侍都知王继隆(王继恩之误)召秦王德芳。继隆以太祖传位晋王之志素定,乃不召德芳,径趋开封府召晋王。……王大惊,犹豫不敢行,曰:吾当与家人议之。 入久不出,继隆促之曰:事久,将为他人有。遂与王雪下步行至宫门,呼而入。……宋后闻继隆至,曰:德芳来耶?继隆曰:晋王至矣。后见王愕然,遽呼官家曰:吾母子之命,皆托于官家。王泣曰:共保富贵,无忧也。

剧情到了司马光这里来了个180度反转,晋王成了合理合法的继承人,反倒是宋后为了儿子想夺晋王之位。这也符合情理,毕竟皇嫂和太后地位天差地别,不可同日而语。

司马光之时距赵宋开国不过百年,其人又是严谨的史家,他的话可信度还是很高的

这就是有关烛影斧声的主要文献资料了,是不是看完以后更加摸不着头绪?下面我为大家归纳总结一下,说了这么多,无非就是两种情况:

一、正常即位说 这一说法的前提自然是太祖的死与太宗无关,乃是因病宴驾。除了司马光外,历代正史、《续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四库全书》等都对太宗即位的合法性持肯定态度,所谓烛影斧声不过是后代文人在不完全了解情况下的妄自揣度,是凭空臆想出来的谋杀。这一说法还有一个有力的佐证,那就是《金匮之盟》。什么是《金匮之盟》,简单介绍一下:相传赵氏兄弟曾在母亲杜太后面前有过约定,太祖死后传位光义,光义再传廷美,廷美传德昭……如此兄终弟及、父死子继,以保大宋江山万万年。此事由宰相赵普记录成书,是为《金匮之盟》。当然,《金匮之盟》的存在也缺乏可靠的史料记载,其事疑点颇多,单就太宗即位不过几年,廷美、德昭、德芳就都相继去世就让太宗百口莫辩,也让支持这一说法的学者底气不足。

二,非正常即位

这一说法也就间接肯定了太宗弑兄一说,可分两种情况来看:临时起意和蓄意谋杀。

先说临时起意,《烬余录》认为,花蕊夫人费氏与光义的奸情被太祖撞见导致了光义的弑兄,也有说是太祖暴怒,发病猝死的,总之太祖是因奸情丧命。这事够香艳刺激,可惜却站不住脚,因为有诸多史料记载,花蕊夫人先于太祖多年就已去世了。

最后说说蓄意谋杀,太宗有杀太祖的动机和条件吗?答案是肯定的。 1、种种迹象表明,太祖晚年对传位于弟还是传位于子有过纠结,这不能不让太宗产生危机感和杀心。 2、按照谁获益谁指使的逻辑,太宗毫无疑问是此事最大的获益者,理所当然也是最大的嫌疑犯。 3、从司马光的记述不难看出,当时太宗的势力早已渗透到了宫中,安排一场谋杀应该不是难事。 4、太宗即位后,作为竞争对手的德昭、德芳相继离世,让他难脱嫌疑。 5、如果确是谋杀,作案工具是什么?柱斧?可能性不大,更可能是毒杀。孟昶、李煜、钱椒三个亡国之君都是在太宗朝被毒杀的,太宗惯用此招。 说到这,有人要说了,这是不是结论,太宗确是弑兄篡位!这话我不敢说,因为如前所述,反对者同样可以找出一大堆佐证来驳斥你。归根结底,谁也没有铁证!我只能告诉您,宋太宗得位之事疑点重重。 还是马先生说的对:“历史没有真相,只残存一个道理!”每个时代,每个个体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臧否人物、论定是非的。只要您能认同,那就是您要的真相。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810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