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乳大刑是什么刑?

2023-01-09 19:53:42 491 0
奇闻观察室

拔乳大刑是什么刑罚,这种刑罚就是将乳汁涂抹在犯人的脸上,然后用烙铁烫伤犯人的皮肤,直到犯人死亡为止。这种刑罚听起来非常残忍,但是在古代,人们对于犯人的痛苦是无法忍受的,所以就有了这种刑罚。不过这种刑罚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保证犯人的贞洁,因为在古代,女子的贞洁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女子失去了贞洁,那么她的一生就毁了。而且这种刑罚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会留下任何痕迹,也不会留下后遗症。

一、古代女人犯了通奸罪,是怎样惩罚她们的?

优质答案1:

拔乳大刑是什么刑?

我是水煮汗青,我来回答。

古代女人犯了通奸罪会受到怎样的惩罚?其实这个问题不够严谨,因为古代是没有“通奸罪”这种罪名的,那时候的通奸行为被称为“和奸”。

从《尚书》开始就有关于和奸罪的记载,犯此罪者所受到的惩罚是“宫刑”,即男人阉割,女人幽闭。

在后来的朝代中,和奸罪的处罚被不断完善和细化,普遍的处罚是死刑和杖刑。唐宋时期对和奸罪的处罚比较缓和,只是流放,除了唐宋两个朝代,其他朝代对和奸罪都是允许使用私刑的。

关于古代通奸罪的私刑

由于通奸罪允许使用私刑,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奇葩的刑罚,比如浸猪笼,还有流传很广的骑木驴。

但我认为骑木驴这种刑法其实并不是用于惩罚出轨女子,而是一种普遍型的刑罚。根据正史资料的记载,骑木驴是押送犯人时的一种工具,比如宋朝的《三朝北盟会编》就记载了这么一段:

建炎元年11月,密州的知府赵野因为弃城逃跑,被抓获后被罚骑木驴。“彦令取木驴来,钉其手足……众已撮野跨木驴”。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到,骑木驴是将犯人的手足钉在木驴上,这是一种酷刑。《水浒传》也记载了这种刑具的使用:

撮合潘金莲与西门庆的王婆被抓获后判了剐刑,在押往刑场的路上“把这婆子推上木驴,四道长钉,三条绑索”,就是这样被送到刑场的。

这段记载与《三朝北盟会编》一样,都是将犯人的手足钉在木驴上,并不像流传的那般,用木驴来折磨妇女。

浸猪笼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私刑,南方比较普遍,如今的一些考古发现也可以证实这一现象的存在。比如位于广东梅州的绿窟潭,在2012年至2015年期间,考古专家就对这个深水潭进行过探索,发现潭底有十几个头骨遗骸,有些尸骸还被铁链包裹着。在绿窟潭附近的村民就有传说,这里是古代“浸猪笼”的地方。

结束语

通奸罪在古代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处罚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刑法》并没有将通奸罪纳入范围,而是将其列为道理范畴。

优质答案2:

在古代如果一个女性犯了通奸罪,是没有一个人会同情她的。她也将面临灭顶之灾。那么到底是怎样的灭顶之灾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古代对犯有通奸罪的女性有4种处罚方式。

第一种:骑木驴。

这是一种专门对女性使用的酷刑。木驴的背上有一个小木桩,会上下浮动,女性坐在上面,会让其痛不欲生。明末时期还有一种骑木驴,《二十四史演义》中这样描述,先将女性吊起来,然后在下方放一个木柱,再把女性放下来,让木柱从阴道直至口鼻穿出。极为残忍。

第二种:烙片。

烙片是对女性的一种羞辱,在烙片上方会有精美图案,而这个图案所代表的意思则是说这个女人有过通奸罪的案例。先将烙片烧到通红,滚烫,然后烙印在女人的身体上,肉会被直接烧熟,并留下烙印。

这种刑罚也是专门对付红杏出墙的女人的,被烙印上图案的人,一生抬不起头。

第三种:浸猪笼。

这个是我们最熟悉的。就是将女人放在笼子中,然后浸入水里,轻者,露头,重者,没顶,并淹浸至死。

第四种:牛筋刑鞭。

它是用牛筋制作成的鞭子。只要抽打一下,身上就会留下深深的印记。和它一起使用的则是盐水或酒水,在抽打之后,往身上一洒,便会让人痛苦不堪。

每个朝代都不同。

在最开始时期,也就是秦汉魏晋这段时期,对于通奸罪处罚是最严重的。就拿北魏来说,凡是通奸,无论男女,都要被处死。当然,行刑的人可以是犯通奸罪的人的家人,也就是说,可以被施以死刑。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夫为寄豭,杀之无罪。“寄豭”是指放在别人家里传种的公猪,也被寓意为乱搞的男人。

如果这个男人乱搞,并且被杀了,那么杀人者是无罪的。

到了唐宋时期,对于通奸罪的惩罚轻了一些,《唐律》中规定,通奸的男女需要被关押一年半,如果女人有丈夫的话,就是两年。

二、明朝四大组织:东厂、西厂、锦衣卫、六扇门,它们哪个更厉害?

优质答案1:

最近,为了搞清楚明朝这四大组织,我特意查阅了很多历史相关资料,对厉害程度做了个排序:结论是西厂》东厂》锦衣卫》六扇门,至于为什么?今天我给大家做个分析。

六扇门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之前,看过电视剧《锦衣之下》,故事讲的就是在明朝嘉靖末年,锦衣卫陆绎奉命调查一起贪污案,和六扇门女捕快袁今夏,并肩一起破案、经历重重阴谋苦难、最终获得事业爱情双丰收的故事。

从这个故事来看,袁今夏是六扇门的捕快,称呼锦衣卫陆绎为大人,显然锦衣卫的地位比六扇门高,锦衣卫更厉害。

我们先从地位较低的六扇门讲起,在很多武侠小说里,都会出现一些关于六扇门的角色,在我们的印象中,六扇门的人,指得就是捕快,也就相当于现在的警察这种职位。

但是在明朝,六扇门指的是三法司衙门的合称,分别指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

刑部:掌管主要的审判业务,是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刑部尚书为刑部的最高领导人,正二品官员。大理寺:慎刑机关,主要管理对冤案、错案的驳正、平反。大理寺卿是最高领导人,正三品官员都察院:不仅可以对审判机关进行监督,还拥有“大事奏裁、小事立断”的权利。左右都御史为督察院最高领导人,为正二品官员。

“三法司”,统称为六扇门,所以袁今夏作为一名地方的捕快,是属于六扇门的人,而且她在六扇门中,也只属于一线的外勤员工,品阶比较低。

六扇门既然相当于明朝的整个司法系统,地位当然不算低,但是和锦衣卫、东厂、西厂相比,显然是低的,原因我们接下来继续分析。

锦衣卫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锦衣卫,在明朝,是属于军政特务机构,主要负责搜集军政情报,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实际上属于宫外的侍卫,不是宦官。

首领被称为:锦衣卫指挥使,为正三品官员,他直接向皇帝汇报;此人权力很大,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亲国戚,并进行不公开的审讯。

《锦衣之下》电视剧故事中的陆绎,人物原型就是明朝锦衣卫指挥使:陆炳的第三个儿子,真实历史中,他在父亲死,袭官任锦衣卫指挥佥事。后来他也经历了被抄家、发回原籍的事件,5年后平反,官复原职;最后官至锦衣卫都指挥同知,授奉国将军衔。

锦衣卫指挥使:为锦衣卫首领,正三品官衔。都指挥都指挥使司:为地方最高军事机构,管理地方卫所,隶属于五军都督府,听命于兵部,设都指挥使一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二人(从二品)。

除此之外,锦衣卫的制服非常有特色:主要分为三种,蟒服、飞鱼服和斗牛服。

1、蟒服:也称蟒袍,蟒纹与龙纹相似,区别在于龙为五爪、蟒为四爪,所以四爪龙尾的服装,为蟒服。这不是锦衣卫的专属服装,而是皇帝赐予皇亲国戚、有功文武大臣的赐服,级别最高,仅次于皇帝的龙袍。

2、飞鱼服:飞鱼服是次于蟒袍的一种隆重服饰,飞鱼和蟒相似,有二角,加鱼尾以分辨不同。飞鱼服也是皇帝的赐服,仅次于蟒服,也是有一定品级的官员才允许穿着。这也不是锦衣卫的专属服装,只不过在影视剧中出现得比较多,被大家误以为,这是锦衣卫的的制服。

3、斗牛服:斗牛服是次于蟒服、飞鱼服的一种隆重服饰。上绣虬属兽斗牛,也是皇帝赐予官员的赐福。

《锦衣之下》男主人公陆绎,出场所穿的服装,是四爪龙尾的蟒服,可见这件衣服是御赐的,也代表皇帝对他的赏识和肯定。

虽然从官级上来看,锦衣卫最高长官,锦衣卫指挥使的官级是正三品,相比六扇门的刑部尚书、以及督察院左右都御史的官级正二品,还低了一级,但是,锦衣卫的职责之一,就是督察官员,所以无论官级大小,即便是一品官员,包括皇亲国戚,锦衣卫都有权力查办,所以锦衣卫的厉害程度,明显高于六扇门。

东厂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东厂,即东缉事厂,在明代,属于特权监察机构、特务机关和秘密警察机关。东厂的首领,为东厂掌印太监,全称为“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也称厂公或督主。

永乐十八年,明成祖于京师东安门之北,设立东缉事厂,简称东厂,由自己的亲信宦官担任首领。东厂的人,大部分也是从锦衣卫中挑选出来的,不同的是,他们是宫内的侍卫,也就是太监。

在明成祖之前,宦官是不得干政的,但是明成祖打破了这个祖制。司礼监掌印太监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太监 ,官阶为正四品。东厂厂公一开始由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后来由秉笔太监掌印担任,所以官职一般就是正四品或者从四品。

如果按照官级,那么东厂厂公的级别也不算高,明显比六扇门、锦衣卫的最高领导低,但是在明朝,东厂是非常有权势的,明代有几个知名的太监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都曾统领东厂,尤其是魏忠贤,那应该算是当时,人人听之闻风丧胆的人物了。

明代东厂大堂内挂岳飞画像,提醒东厂缇骑办案毋枉毋纵,但是实际办案过程中,完全背离初衷,以权谋私、残害忠良。

魏忠贤,为明朝末年明熹宗时期的东厂厂公,极受皇帝朱由校宠信。魏忠贤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正四品,他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被称为“九千九百岁”,可见权力之大。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一、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二、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

也就是说,锦衣卫可以查至皇亲国戚、文武百官;而东厂可以查锦衣卫、监视所有官员。所以,东厂的厉害程度,明显高于锦衣卫。

永乐十八年:1420年;京师:今北京。

西厂到底是个什么组织?

西厂,全称"西缉事厂",为明宪宗时为加强特务统治,于成化十三年增设的机构。西厂的人,也是从锦衣卫中选拔出来的,可以不向皇帝奏请,直接逮捕朝中大臣。

明宪宗,将东厂、西厂、锦衣卫合称厂卫,用太监汪直为提督,其权力超过东厂,活动范围自京师遍及各地。

成立西厂之前是有个故事的,话说成化十二年,京城中竟然出现了“狐妖夜出”的神秘案件,过了一段时间,又出现一个妖道李子龙,以旁门左道,蛊惑人心。

当时的明宪宗朱见深,对此也是疑神疑鬼、大为紧张,就派了宦官汪直,从锦衣卫中挑选人,乔装成平民,侦察宫外民臣的动向。

明宪宗对于汪直所探听的消息,甚为满意,所以在成化十三年,在灵济宫前设立西厂,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以汪直为提督。

西厂仅仅成立了五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当时宪宗收到“汪直的十大罪状”的奏章后,撤销西厂;但是相隔一个月,宪宗又恢复了西厂,汪直官复原职;此后的五年,汪直权力滔天,最后西厂还是又被解散了。

时隔二十多年,正德元年,明武宗朱厚照继位,又恢复了西厂,由太监谷大用做提督、刘瑾掌权。

刘瑾当权时,由于东、西两厂之间,由于争权夺利而互相拆台,自建了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直接可以审查所有官员,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由于反对声音太大,正德五年,刘瑾倒台,明武宗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由此可见,西厂是合并了东厂、西厂、锦衣卫的力量,所以在厉害程度上,明显高于东厂。不过,西厂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出现了大约10年的时间,属于比较短命的机构了。

成化十二年(1476年);成化十三年:1477年;正德元年:1506年。

小结:

六扇门代表的是明代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的三个司法机关;而东厂、西厂和锦衣卫则是三法司之外的特务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执掌“诏狱”。

锦衣卫为宫外的侍卫;而东厂、西厂的人,则是宫内侍卫,为宦官,与皇帝更为亲近。

锦衣卫的设立,是为了监督官员;东厂的设立,不仅为了监督官员,还为了监督锦衣卫;而西厂的设立,不仅为了监督官员、锦衣卫,还为了监督东厂,最后三者合并,权势滔天。

虽然,西厂存续的时间不长,但这大约十来年,西厂的厉害程度远超东厂,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认为从这四个组织的厉害程度而言,西厂》东厂》锦衣卫》六扇门。你觉得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优质答案2:

提起明朝,厂卫这个专有历史名词,恐怕大家并不陌生,毕竟锦衣卫、东厂、西厂在明代历史上,也算是大名鼎鼎的存在,那么,三者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又是一种什么关系呢?

先来看锦衣卫,锦衣卫,设置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直接对皇帝负责,有权监督、审讯、调查、缉拿、询问、处决朝廷百官,包括皇亲国戚在内,都在锦衣卫的监察范围之内。

锦衣卫还具备着护卫皇帝,谍报军情之作用,例如万历援朝年间,锦衣卫便是充当起了谍报的作用,立有大功。

锦衣卫分为南北镇抚司,简称为南司北镇,南镇抚司是为锦衣卫内部的监察机构,主管锦衣卫内部的纪律法度,核查人员功过等,而北镇抚司则是锦衣卫的真正执行机构,诏狱便是隶属于北镇抚司,锦衣卫的审讯、缉拿、行刑甚至是处决等全部由北镇抚司负责。

锦衣卫的长官为指挥使,是为正三品,副长官为指挥同知,是为从三品,其下还有指挥佥事,是为正四品,镇抚使从四品,紧接着便是分别属于正五品、从五品的千户与副千户,以及属于正六品与从六品的百户与试百户,最后是正七品与从七品的总旗与小旗。

东厂,又叫做东辑事厂,明成祖朱棣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设置,这是宦官集团的对外办事机构,可以称之为监察机关、特务机构,其长官为东昌提督,由皇帝的亲信宦官担任,如果说锦衣卫是负责监视朝廷百官的权势滔天的存在,那么东厂就是监视朝廷百官的同时,又监督锦衣卫的存在。

因锦衣卫是外臣,向皇帝陈事的时候,需要上书启奏走流程,可是东厂是内臣,又有监督锦衣卫之权,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东厂不管是地位还是权力,都实际凌驾于锦衣卫之上,也许仅有嘉靖朝锦衣卫例外。

更有甚者,锦衣卫的指挥使见到东厂的厂公,要行跪拜之礼,所以很大程度上,东厂是实际高于锦衣卫的,而二者也被合称为厂卫。

至于西厂,在有明一代存在的时间相当的短,但是权势却是异常的大,明宪宗朱见深成化十三年(公元1477年),设置西厂,全称西辑事厂,西厂的权势与监管范围远远超过东厂与锦衣卫,不仅京师各地受其监察,全国各地也要严密处于西厂的监视之下。

甚至朝堂正二品的兵部尚书因为遇到了西厂督主汪直没有避让而被极近羞辱,西厂得势之时,东厂与锦衣卫只有乖乖做小弟的份儿,也正是因为西厂太过于跋扈,以至于刚刚设置五个月,便是遭到集体反对。

成化十三年五月,内阁首富商骆等集体上书反对汪直,明宪宗朱见深不得已,只得暂时废黜西厂,可是一个月后再度开设西厂,此后汪直的权势更进一步,直至五年后在权力斗争中失败,西厂才算废黜。

可是仅仅二十三年后,明武宗朱厚照登基,遂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再度开设西厂,以刘瑾领有,谷大用担任督主,西厂权势再起,此时西厂与东厂之间各争权势,锦衣卫在一旁协助吃瓜,这可愁坏了大太监刘瑾,于是刘瑾干脆设置个内行厂,负责监视东厂与西厂,所以在正德年间的前五年里,朝廷简直是乌烟瘴气,人人自危。

直至正德五年(公元1511年),刘瑾被干掉以后,明武宗直接废除了西厂与内行厂,此后,西厂彻底消失在了明朝历史上,前后存在总计十年,其影响远不如锦衣卫与东厂。

至于所谓的六扇门,受一些武侠剧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实则不然,六扇门实际上是明朝的三法司也就是都察院、刑部、大理寺的合称,至于三法司与东西厂锦衣卫相比,虽然有的时候权力有所不如,但是三法司是外朝重要的行政部门与司法监察机构,其主要职能与功效绝不是单纯的特务组织厂卫机构可以比拟的。

三法司当中的刑部尚书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都是朝廷正八经的正二品大员,大理寺的大理寺卿也是朝廷正三品大员,东西厂与锦衣卫就算再怎么厉害,也不敢明目张胆的与这几位硬来,所以,三法司与厂卫机构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平级,权力不逊色,但是势头稍显不足的。

真正治国,靠的还是三法司,厂卫机构只是辅助而已,皇帝自然也是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厂卫机构只是皇帝不放心外朝时所任用的存在,制衡为主,真正干活办事,尤其是司法方面的事情,还是要靠三法司,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三、慈禧为何给“杨乃武与小白菜”案鸣冤昭雪?

优质答案1:

杨乃武是举人,小白菜是童养媳,但官府认定,两人有私情,合谋杀夫。定案时,慈禧太后突然连下10道圣旨,要求彻查。慈禧这么做,有3个天大的好处。

事情的起因,和一句玩笑有关。

当时,杨乃武刚刚丧妻。

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他嘻嘻笑笑地,从毕秀姑的房间里,走了出来。

街坊邻居见了,议论纷纷:“又在吃白菜了!”

毕秀姑长得肤白貌美,时常穿着白裤绿衣,因而有个外号,叫做“小白菜”。

这句玩笑话,是街坊邻居调侃杨乃武的。

可是,毕秀姑不是寻常女子,她是葛家的童养媳,即“有夫之妇”。

几天后,小白菜的丈夫葛品连,突然暴毙,官府验尸的结果是“砒霜毒杀”。

葛母很生气,想起街坊邻居的玩笑话,便怀疑小白菜与杨乃武私通,合谋杀害亲夫。

于是,她一纸诉状,将杨乃武告到了官府。

官府办案很迅速,杨乃武被抓了起来,知县刘锡彤直接给他上了夹棍。

杨乃武是个普通人,哪里受得住这样的刑罚,当场昏迷过去。

而刘锡彤直接趁此机会,让昏迷的杨乃武“画押认罪”。

至此,此案了结。

不过,杨乃武“认罪”了,杨乃武的姐姐却怒了。

她非常不服气。

杨乃武的姐姐认为,弟弟刚刚考中举人,前途一片光明,绝不可能做这种断送前程的事情。

此后,杨乃武的姐姐就开始了漫长的告状喊冤。

只是,层层上报的结果,是案件层层复审。

而每一次复审,杨乃武和小白菜,就要经历一次严刑逼供。

最初,小白菜坚决不认罪。

可当烧红的铜丝穿过身体,她再也承受不住,承认了“通奸杀夫”。

官府松了一口气,杨乃武的姐姐也满意了,葛家似乎也有了交代。

案子就要了结了。

但就在此时,慈禧突然下了旨意,宣布彻查。

她接连下了10道旨意,还了杨乃武和小白菜清白。

这一案件,也就此成为晚清的一大奇案子。

慈禧为何出手相助?

慈禧可不是个有善心的人。

百姓苦不堪言,没吃没喝,她还要喝人乳、过大寿、建园子;外国侵略者打进门来,只要不处罚她,她就能笑嘻嘻带着大清俯首投降、割地赔款。

杨乃武和小白菜,不过一介平民,为何慈禧会为他们翻案呢?

仔细查阅史料,我发现,慈禧为两人出头,不是为了匡扶正义,而是在借力打力。

事情发生在同治光绪年间。

当时,为了帮弟弟翻案,杨乃武的姐姐找了很多人。

江南很多名人,都在为此事奔走。(毕竟杨乃武中了举人,身份不一般。)

不过,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夏同善和翁同龢。

杨乃武的姐姐曾在夏同善家做过保姆。

通过夏同善,她把案件材料和冤情,送到了翁同龢手中。

翁同龢可了不得。

他是军机大臣,向来为人正直,体恤民间疾苦,与慈禧也有不错的私交。

正是因为他,慈禧才到了这个案件。

不过,为了说服慈禧出手,翁同龢可费了很大的功夫。

最初,翁同龢进宫面见慈禧,提到此案,慈禧无动于衷。

她慢条斯理地说:“地方官不会枉法的,一定是他们通奸,谋害了亲夫。而且,四川总督丁宝桢说此案不需要再审,我不能伤了官员的心。”

其实,身居高位的慈禧,怎么可能不知道底下官员是怎么办事的呢?

但对于她而言,百姓的疾苦,远不及官员的忠心。

翁同龢想了很多办法,来讨慈禧欢心。

比如,让牡丹在隆冬开花;比如,大雄宝殿双佛光显灵;

可慈禧始终不表态,并坚称不能驳了丁宝桢的面子。

此时,翁同龢灵光一闪,说了这么一句话:

“太后,那我就正式参奏丁宝桢!他收受浙江官员财物无数,在外扬言,只要有他在,您就绝对不会查办他们!”

瞬间,慈禧怒了。

她果断下了圣旨,要求彻查此事。

电视剧《知否知否》中,明兰说自己父亲:“只有最核心的利益,才能打动他!”

这话,放在慈禧身上,也非常合适。

简而言之,慈禧此案,并下令彻查,为了就是自己的利益。

当然,慈禧彻查此案,并不只是因为生气,还因为彻查此案,对她有莫大的好处。

第一,特殊时期,敲打汉官,树立权威。

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案子,发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而慈禧下令彻查时,已经过了好几年。

当时,同治已死,大清朝改朝换代,新皇光绪登基。

一朝天子一朝臣,新帝登基,官员势必要经历大换血。

光绪年幼,无法掌控朝政,慈禧便一心一意,培植自己的势力。

慈禧这个人,目光并不长远,她看中的势力,是一帮会专心帮她办事、听之任之的工具人。

丁宝桢,就是慈禧看中的工具人之一。

只是,对于慈禧而言,工具人可以贪赃枉法,可以损害百姓,唯独不可对自己不敬。

当初,太监安德海借慈禧势力,狐假虎威,慈禧就毫不犹豫将他当作弃子。

如今,丁宝桢又如此,自然没什么好下场。

此外,丁宝桢以及一系列浙江官员,都是汉官。

慈禧对于汉官,本身就有一定忌惮。

于是,她果断出手,开始整治,目的不为翻案,而是敲打官员。

正如后来慈禧在下旨时所说:“若此端一开,以后更无顾忌,大臣尚有朋比之势,朝廷不无孤立之忧。请旨严加惩办,以肃纲纪,而昭炯戒。”

因此,慈禧出手彻查杨乃武一案,可不是为了匡扶正义。

她的目的是驳丁宝桢的面子,让他自我反思,让他感受“君威难测”,顺便敲打一众汉官,不允许他们挑战自己的权威。

第二,打击慈安太后势力,排挤政敌。

慈禧是同治的生母,但是,正宫娘娘慈安太后,势力同样很强。

她们一个西宫、一个东宫,两足鼎立。

在同治年间,慈禧作为生母,还能立住脚。

毕竟,这可是她的亲生儿子。

可是,同治去世,光绪即位,情况就不同了。

虽然光绪和慈禧的关系也很亲近,可毕竟不是亲生的。

此外,光绪年幼,大臣商议的结果,是:慈禧慈安垂帘听政。

古话说:一山不容二虎。

慈禧对慈安,表面恭恭敬敬,背后肯定非常忌惮。

而杨乃武案件中,涉事官员绝大部分是慈安的东宫势力团伙,比如,浙江巡抚杨昌浦、余杭县知县刘锡彤等。

这可是天赐良机。

查处他们,就等于是打击政敌。

慈禧当然乐意出手,这可是正大光明的好机会。

第三,回应舆论,赢一个“爱民如子”的名声。

除却政治利益,慈禧出手,还有个重要因素——舆论。

杨乃武的身份不简单,是参加过乡试的举人,并且有过讼师的经历。

他清楚地知道官员判案流程,早在被关押时,他就告诉姐姐,想办法把事情闹大。

这也是为什么一介女流,居然能够引起轩然大波。

收到弟弟的消息,杨乃武的姐姐马上把冤情,寄给了《申报》,并且刻意打点了一番。

于是,在《申报》的文章中,杨乃武被塑造成正人君子,却命运多舛,遭酷刑深陷牢狱。

民众都是爱看热闹的。

一个身份不简单的举人,遭遇牢狱之灾,却宁死不屈。

《申报》的多次报道,直接让杨乃武“火”遍大江南北。

此后,《记禹航某生因奸某命细情》、《讲述禹航某生因奸谋命事案情》《余杭案续闻》……等报道相继发布,无数文人志士、上级官员、平民百姓,都非常同情杨乃武。

舆论哗然之下,《申报》的作者还直接批露了审判中的细节,并指出其中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

“余独怪夫为邑尊者,既不能保全书生又不能讯明疑案,徒听一面之词。非刑拷打致令虎榜蒙羞,枭徒漏网。噫,岂曰能吏哉酷刑之下何求不得,折狱岂宜如此。”

“设使此案实系杨乃武受屈,县官全部顾忌,放胆肆私,以枉例害民,古今天下之冤无甚于此也查被屈者本有科名之人也,以枉例使有科名之无罪辜之人陷法于非命,又于死前极加刑使之七次昏绝,惨虐冤抑,更孰甚于此耶”。

桃色冤情,本就受人。

再有《申报》的“煽风点火”,自然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共鸣。

此后,文人志士们,自发为杨乃武请命。

或许,连杨乃武自己也没想到,他的案子会有这么多人。

当然,在旧社会,胳膊拧不过大腿。

在慈禧本案前,杨乃武经过层层审查,依然逃不过“私通和谋杀”的罪名。

民怨沸腾,却无可奈何。

慈禧稍加调查,便知道,此时自己站出来,拨乱反正,回应舆论,必然能树立正面形象。

于是,她接连发了10道旨意,宛如一个站在光里的巨人,救民于水火之中。

以上,就是慈禧出手的真正原因。

一来,她可以借此敲打对自己不敬的官员;二来,她可以借此打击慈安太后的势力;三来,她可以借此树立“爱民如子”的光辉形象。

一举三得,没有任何风险。

所以,慈禧出手,和杨乃武、小白菜无关,只和自己的利益有关。

事情的真正结局

慈禧出手了,杨乃武、小白菜的冤屈洗清了,那么他们得到想要的公正了吗?

其实并没有。

我们看,刑部官员对杨乃武、小白菜的最后处理,就知道,什么叫做“封建社会吃人”

“(杨乃武)讯无与葛毕氏通奸确据,但就同食教经而论,亦属不知远嫌。又复诬指何春芳在葛家之玩笑,虽因图脱己罪,并非有心陷害,实系狱囚诬指平人,有违定制律。应杖一百,业已革去举人,免其再议。”

“(小白菜)捏供与杨乃武商令谋毒本夫,讯因畏刑所致,惟与杨乃武同居时,不避嫌疑,致招他议,虽无奸私实据,实属不守妇道,拟杖八十。”

上面的文字,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尽管没有你们通奸的证据,但是你们不知道避嫌,甚至还乱开玩笑,即便没有造成后果,也应当承当责任。判令,革去杨乃武的举人功名!小白菜杖责八十!”

你看,做错事的,是官府的官员,可最终承担责任的,却是普通百姓。

杨乃武、小白菜,遭遇了无妄之灾,几经生死,好不容易沉冤昭雪。

可最后,杨乃武被剥夺了举人功名,小白菜被杖责八十。

为了伸冤,杨乃武倾家荡产,被剥夺功名后,他只能靠种桑养蚕为生。

他活了74岁,最终因病去世。

小白菜被杖责八十后,就回了余杭,此后,她削发为尼,也在74岁时去世。

忽然想到了一句这样的话:

“为何不冤枉别人,单单冤枉你,想必你也有过错!”

或许,这是当时官员的真实心理吧。

只是,这种受害者有罪论,又是多么经不起推敲。

这个世界上,多的是垃圾人,想要拖你下水。

有些人的恶,甚至来得毫无道理。

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远离这些人。

如果真的遇上了,也不要害怕,不要自责,因为这个世界上,有些事情,就是没有道理可讲。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优质答案2:

光绪二年,42岁的慈禧在接见近臣翁同龢时,听他说起了一桩被冤枉的通奸案,原本慈禧是不想管这件事的,可当她知道案件的主角是一个17岁的小寡妇时,立刻以皇帝的名义,亲自下了一道圣旨,要求彻查此案。

1873年10月,余杭一家豆腐店的帮工葛品连突然暴毙而亡,死后尸体发青,口鼻流血。而这人死前吃的最后一顿,就是妻子给他炖的桂圆参汤。葛品连的母亲觉得儿子死的太过蹊跷,怀疑他是中毒了,就报了官。

衙门派去的两个仵作对尸体进行了尸检,因为刺入葛品连喉咙的银针呈青黑色,所以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一人觉得葛品连是中了砒霜之毒,觉得他是被毒死的,另一人却觉得,葛品连的食物中没有发现砒霜,而且他身前曾因病告假,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

如果以下毒案件处理,那这就是一个死刑案件,按清制,死刑案件要经过县级、府级、臬司、巡抚或总督四级审查,再上报朝廷,由朝廷同意后执行,就整个流程来说,其实是一件挺麻烦的事。

负责处理案件的刘锡彤已经70了,没几天就要退休了,原本不想多事的他,在听了葛母口中的一个名字后,改变了主意。

原来葛母怀疑自己的儿子是被媳妇小白菜下毒杀害的,理由就是她怀疑小白菜和一个叫杨乃武的人有不正当的关系。

杨乃武是当地的一个举人,葛品连曾经和妻子小白菜租住在他家,在此期间,小白菜经常向他请教读书认字,而且杨乃武也经常和他们夫妻二人同吃同进,丝毫不避讳他人眼光,加上小白菜长得很漂亮,时间久了,就有一些风言风语流了出来,说二人之间存在暧昧。

葛母知道后,就觉得是小白菜嫌弃自己的儿子,想要毒死儿子和杨乃武双宿双飞。

听到葛母的诉说后,刘锡彤觉得很有道理,就把小白菜押到衙门审讯,小白菜当然不承认,不仅如此,还怒骂刘锡彤是非不分。

被驳了面子的刘锡彤大为光火,对小白菜动用了拶刑。所谓拶刑,又叫夹刑,就是用拶子套入手指,用力收紧,夹住十指,受刑的人十分痛苦。

据《申报》报道:除了受拶刑外,小白菜还受到了烧红铁丝刺乳,锡龙滚水浇背”等酷刑。

小白菜这样一个弱女子哪里经受得住,只能屈打成招,诬告自己和杨乃武有染,将杨乃武亲手给他的砒霜放到了桂圆参汤里,毒害了丈夫葛品连。

杨乃武这个人非常正直,经常替乡里人打抱不平,和刘锡彤有些过节,刘锡彤很早就想收拾他了,但是一直没有机会。所以在听到葛母的哭诉后,就觉得自己的机会来了:看我这次怎么收拾你。

只是,让刘锡彤没想到的是,葛品连暴毙而亡的前后那几天,杨乃武人在外地,根本就没有接触小白菜的机会,所以他亲手把砒霜交给小白菜这样的证词根本不可取。

但刘锡彤不管,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个机会收拾杨乃武他又怎么会放过,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像对小白菜做得那样,他也对杨乃武动用了酷刑,杨乃武屈打成招。

浙江巡抚杨昌浚在看了案宗报告后,也没有细查就直接上报了,只要刑部审查通过,杨乃武和小白菜就要结伴赴黄泉了。

至此,此案几乎再无转机,就在杨乃武和小白菜二人就要以奸夫淫妇的身份共赴黄泉的时候,一道旨意从紫禁城中传出:撤回复审。

而且这道旨意是由西宫太后慈禧,亲自下诏的。

可是,像慈禧太后这样一个高高在上的人,为何会把注意力放在一个被冤枉的小寡妇和名不见经传的小举人身上呢?

毕竟,在我们的认知当中,慈禧并不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女人。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两个人:东宫太后:慈安,四川总督:丁宝桢。

剧照

慈安太后的印章

咸丰皇帝驾崩以后,慈禧之子同治帝即位。 慈禧作为同治生母,被尊为皇太后,住西宫, 称西宫太后。咸丰的皇后慈安居东宫,称东宫太后。

因为皇上年幼,所以咸丰临终托孤,将皇帝托付给了以端华、肃顺为首的赞襄政务王大臣,也就是俗称的顾命大臣。可又怕这些托孤大臣拿着鸡毛当令箭,威胁孤儿寡母,所以咸丰又给慈禧和慈安留了两枚印章,规定,如果八大臣有什么旨意,也要有两宫太后的印章才作数。

但是,这八个大臣根本就不把这两个太后放在眼里,不但认为两位太后没有审阅奏章的必要,对于他们拟定的奏章,只要老老实实盖章就行。

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

换言之,他们只想让这两个太后当一个盖章的工具人。

面对八大臣的嚣张跋扈,两宫太后,尤其是慈禧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毕竟她是一个对权利颇有渴望的女人,怎么可能容许这些人在自己头顶上搞事情,于是她与慈安太后联手,在恭亲王的支持下,发动宫廷政变,彻底扳倒了八大臣。

但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矛盾日深,争权夺利事件时有发生。 而此时而负责审理杨乃武一案的杭州府及余杭县的大小官员,大多都是东宫太后慈安阵营的人。

虽然,咸丰给两位太后都留了一枚印章,但是,因为慈安是正宫娘娘,所以论起法律效力,她那枚印章产生的影响,可要比慈禧手中的那枚印章高得多。

在那场改变帝国命运的辛酉政变中,如果不是慈安的盖章,扳倒八大臣的谕旨就无法生效。所以,只要慈安在,慈禧的想要掌握帝国权力的欲望之路,注定不会平坦。

打击慈安,就成了慈禧掌握权力的毕竟之路。

所以,与其说慈禧是同情杨乃武和小白菜的遭遇,想要还二人清白,倒不如说,她想借“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打击东宫:慈安太后。

一旦杨乃武和小白菜二人成功洗刷冤屈,她不但能打击东宫势力,也能落个爱民如子的美名。这笔买卖,对慈禧来说,可以说是相当划算,确实是一笔不会亏本的买卖。既如此,何乐而不为?

剧照

丁宝桢的威胁

虽然四川总督丁宝桢是慈禧一手扶植起来的,但是慈禧对他并不全然信任,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丁宝桢是汉官,纵观整个清朝,汉人和旗人之间的矛盾就从未缓解过。特别是到了清末,两者之间的矛盾更是越积越深。

对于这一点,慈禧本身也是心知肚明。而负责审理“ 杨乃武与小白菜”一案的江浙官员也基本都是汉官。

在慈禧最初下令重新调查此案的时候,负责案件处理的官员并没有因为慈禧的下诏,变得更加谨慎,反而继续对杨乃武二人屈打成招,维持原判。

这种不负责任的行径,让相信杨乃武的亲友、官员很是不满,他们继续上诉,让慈禧察觉到此案的不公,以及地方官员对于朝廷政令的敷衍。

这本身就引起了慈禧的不满,而她一手扶植的丁宝桢不但不想着查清案件来龙去脉,甚至还扬言:“如果这个铁案都能翻,那么将来还有谁敢做地方官?”这样的言论,在当时的朝廷看来,简直就是一种威胁。

丁宝桢不知道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后,地方督抚权力扩大,湘系官员遍布各方,已经对于朝廷的威望产生了严重的影响,而杨昌浚、刘锡彤虽然是浙江官员,但其实也是出自湘军,对于这样的情况,朝廷其实是很忌惮的。

如果说打击慈安,还属于爱新觉罗家族的内部权力争夺,那么打击杨昌浚以及他背后的地方势力,已经涉及到朝廷对于地方的掌控。

朝廷需要通过这起案件,打击以丁宝桢等人汉人为代表的地方督抚体系,重新树立司法权的威信,增加朝廷的威望和权威性。

所以,案件发展到这里,其实已经不仅仅是为一起冤案翻案那么简单了,它背后涉及到的,其实是朝廷内部、以及朝廷与地方之间权力争夺的问题。

事情的真相

光绪十二年,9月17日,刑部将葛品连的尸棺运到了北京,在刑部的开棺验尸下,最终确认,葛品连的死因是用药不当,而不是中毒。

原来,葛品连在生命中的最后两天,工作时突然全身乏力,为了滋补自己,专门买了桂圆和东洋参,妻子小白菜将这两样东西煎成药汤给他喝。

殊不知,葛品连当时患得是热症,这两样东西不仅治不了他的病,反而会要了他的命。

只是因为他的死来得太快,而且死状实在是太惨:脸色发青,口鼻流血,与服用砒霜中毒的样子极为相似,所以才会被认为是中毒而亡。

加上小白菜与家婆不和,所以葛母坚持认为是小白菜毒死了自己的儿子,巧合的是负责处理案件的第一人刘锡彤和杨乃武也不和,也一心想要整治他,让他吃点苦头。

各种巧合之下,才有了这桩惊天奇案。

结语

从同治十二年开始,到光绪二年结案,这起冤案一共用了3年多的时间,才彻底完结。在案件的最后,大家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结局。

慈禧太后通过此案,将浙江巡抚杨昌浚、余杭县知县刘锡彤等人拉下马,打击了慈安太后的的东宫势力集团: 朝廷通过此案,狠狠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的威望;商人胡雪岩借此案搭上了左宗棠的线,从中获利;杨乃武、小白菜也得以沉冤昭雪,无罪释放。

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皆大欢喜。

只是可怜小白菜这个身陷囹圄的弱女子,自11岁嫁给葛品连,不过6年的光景,就没了丈夫,成为寡妇不说,还平白遭人诬陷,蒙上不白之冤。

不仅没有人同情她,反而遭受世人的辱骂、嘲笑,为了让她认罪,负责审理案件的官员不惜对她动用各种酷刑,没有人在乎她只是一个刚刚没了丈夫的可怜女子,她甚至连一个为自己辩驳的机会都没有。

哪怕是和她一样遭受不白之冤的杨乃武都不同情她。甚至在杨乃武眼中,小白菜不但不无辜,还应该为自己的无妄之灾负上责任。为了给自己脱罪,杨乃武不惜在自己的辩词中,诬告小白菜曾经赖婚,与别的男人存在不正当的关系。

她的声音就这样被淹没在时代的潮流之中。

17岁的她,正是如花似玉的年纪,却因世人的诽谤、利用以及借题发挥,从此只能青灯古佛了此一生。

世道艰难,对女子更甚。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491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