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为什么不救崇祯?吴三桂为什么没有救崇祯

2023-01-09 23:01:42 364 0
奇闻观察室

吴三桂为什么不救崇祯皇帝呢?其实原因很简单,首先吴三桂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想成为明朝的开国功臣,所以他不会轻易放过崇祯皇帝。其次,李自成攻破破北京城的时候,崇祯皇帝已经自杀了,他的儿子也死了,所以吴三桂也没有必要杀了他。最后,吴三桂虽然投降了清朝,但是他并没有得到重用,,最后只能回到云南老家。后来,吴三桂在云南称帝,建立了大周王朝,成为了一方诸侯。

一、吴三桂誓死孝国为何还被侮辱?

吴三桂誓死孝国为被侮辱是因为吴三桂投降建奴,是走狗汉奸,狗屁孝国。

吴三桂为什么不救崇祯?吴三桂为什么没有救崇祯

吴三桂,字长伯,辽东广宁前屯卫中后所人,锦州总兵吴襄之子,明末清初著名的走狗汉奸。吴三桂在崇祯末年降清,曾在山海关大战中大败李自成,后晋封为平西亲王。其于1673年因不满朝廷撤藩而叛清,发动“三藩之乱”。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登基为皇帝,国号大周。

二、南明的几个皇帝和崇祯的关系近吗?其中最近的是谁?

优质答案1:

所谓南明,指的是明朝京师陷落,崇祯帝自缢之后,由当时明朝宗室在南方建立的一系列政权的一个统称,一大堆的南明皇帝加起来,也就历时十八年。

崇祯帝挂绳子那年,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监国,同年称帝,改元弘光。

次年唐王朱聿键在郑芝龙等人拥护之下,在福州称帝,改元隆武。

第三年桂王朱由榔在广东肇庆称帝,改元永历。

除此之外,朱聿键监国的时候,还有一位鲁王朱以海也在浙江绍兴宣布监国,而不满朱由榔称帝的继任唐王朱聿鐭,也曾在广州称帝,改元绍武。

换言之,南明短短十多年时间,出现了四脉皇帝自立的情况。

这些人全都是明朝宗室亲贵,但他们与崇祯帝朱由检之间的关系,有的亲有的远。

崇祯帝的堂哥朱由崧

在南明的皇帝之中,与崇祯帝关系最亲近的算是福王朱由崧,他的父亲就是当年深受明神宗宠爱甚至准备议储的福王朱常洵,由郑贵妃所生。

而崇祯帝朱由检的父亲,也就是明光宗朱常洛,是朱常洵的哥哥。

朱常洛虽然是神宗的长子,但是因为生母卑微,连带着他也不被待见,险些没能继承大位,而且明朝著名的红丸案与朱常洵生母郑贵妃,也有莫大的关系。

朱由崧名字的第二个字也是“由”,这是明太祖定下的规矩,一脉相承的皇族同辈第二个名字都是一样的,朱由崧从福王世子到福王,之后监国南京,直接称帝。

爷爷辈的远亲,朱聿键朱聿鐭兄弟

相较于作为崇祯帝堂哥的朱由崧,隆武帝朱聿键与绍武帝朱聿鐭这兄弟俩,跟崇祯帝之间的关系不可谓不疏远,甚至可以说已经八竿子打不着了。

朱聿键与朱聿鐭的祖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二十三子,也就是兄弟俩的八世祖。

崇祯帝的祖上,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这还算是亲兄弟俩。

而且朱由检是燕王一脉的第十代,而朱聿鐭与朱聿键兄弟俩是唐王一脉的第八代,真要算起来朱聿键跟朱聿鐭,是崇祯帝爷爷一辈的,但却已出了五服,关系疏远。

同样是堂兄弟的朱由榔

朱由榔的第二个字也是“由”,所以他也是燕王一脉,而且也是近支,朱由榔是桂王朱常瀛家的儿子,而朱常瀛是神宗的第七个儿子,生母李敬妃。

算起来,朱由榔跟朱由检之间的关系,与朱由崧跟朱由检的关系一样,都是堂兄弟。

不过朱由榔的父亲朱常瀛没有朱由崧的父亲朱常洵受宠,当地就藩也在偏远之地。

朱由榔继承桂王爵位的时候,明朝已经没了,清军南下,他原本的封地湖南一带陷落,无奈之下只能向南,在两广之地得到了支持,正式自称为帝,也是南明最后结束的皇帝。

叔伯辈的远亲朱以海

在朱聿键改元隆武的时候,浙江绍兴也有一位明朝宗室自称监国,也就是鲁王朱以海。

这位朱以海,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世孙,鲁荒王朱檀的第九世孙,这位朱檀,就是当年在封地胡作非为,用童男童女炼丹求长生的那位,结果被施以髡刑。

朱檀是朱棣的弟弟,而朱由检是朱棣这一脉的第十代,朱以海是朱檀的第九代。

也就是说,朱以海比朱由检还要高出一辈,是朱由检父亲一辈的宗室。

只不过已经十代人,按照传统的规矩,朱以海跟朱由检之间也已出了五服,虽然朱以海是宗室的后裔,但两人之间早就不算亲戚关系,都出了五服。

太祖朱元璋共有二十六个儿子,除了第九子与第二十六子之外,其他儿子与侄孙靖江王一脉全都拥有自己这一支的字辈,也就是名字里的第二个字。

所以在明朝,看一个宗室成员的名字,就可以看得出他是哪一支的后裔,属于第几代。

只不过朱元璋的这种做法,加上名字的第三个字要用金木水火土五行做偏旁,导致后来汉字都不够用了,出现了一大堆生僻字眼做名字,所以明朝越是奇葩的名字,越是后期。

南明的皇帝之中,朱由崧跟朱由榔与崇祯帝之间关系最近,属于堂兄弟,其他的几个都属于那种八竿子打不着的宗室成员,如果放在民间,连远亲都算不上。

优质答案2:

南明,一般指从1644年-1662年间,在中国南方存在的多个政权的总称。其统治者一般就是四帝二监国。他们这些人和崇祯皇帝朱由检是什么关系呢?亲疏远近如何?

明太祖的世系后代

老朱是明朝生育能力最强的皇帝,共育26子。当时他就将子孙的辈分排好,分别是:

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

  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燕王家: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

  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

  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

  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

  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

  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

  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

  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

  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

  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

  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

  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由于朱棣造反成功,帝系从朱允炆之后就转到了燕王一脉。下面就说说南明这四帝二监国的关系。

弘光帝朱由菘(?-1646年),明神宗朱翊钧孙。崇祯皇帝的堂弟。朱由检在北京自杀后,他在南京被拥立为帝。在位2年,水战中被叛将缚送清军后被杀。弘光朝廷内斗不断,堪比明末的党争。

隆武帝朱聿键(公元1602-1646年),唐王朱柽八世孙。弘光帝被俘后,他被拥立为帝,在位2年,为清军俘虏后绝食而死。按辈分,朱聿键与朱翊钧同辈,是朱由检的爷爷辈。

绍武帝朱聿擙(?-1647年),隆武帝朱聿键之弟,隆武帝被俘,他被拥立为帝,在位40天,为清军俘虏后自缢而死。

永历帝朱由榔(公元1623-1662年),明神宗朱翊钧孙。清兵入关,他于广东肇庆称帝,在位15年,被清兵追逼而逃入缅甸,后为吴三桂索回绞杀于昆明,他是朱由检的堂哥。

监国朱以海(公元1618-1662年),鲁王朱檀九世孙,清兵入关,他被拥立为监国。监国九年,一说被郑成功沉杀于海中,一说病死。按辈分,他与明光宗朱常洛同辈,是朱由检的叔辈。

监国朱常淓(公元1608-1646年),弘光帝朱由菘被俘之后,自称监国,后投降清军,被斩。他是明穆宗朱载垕之孙,明神宗朱翊钧之侄,与明光宗朱常洛同辈,是朱由检的叔辈。

其实还有一位被遗忘的南明政权。

定武帝朱本铉(?-1664年),被李自成部将郝永忠推立为帝,在位18年,1664年死,死因不明。关于朱本铉,只知道他是明朝宗室,可当时明朝宗室有几十万之多,无法辨认。野史说他是韩王之后,但看世袭,韩王家没有“本”字辈,倒是鲁王家有“本”字辈。不过监国朱以海是鲁王九世孙,而“本”字辈已经到了十九世孙!这个太夸张了吧。所以朱本铉的身份成疑,无法考证。

至于谁和朱由检血缘最为亲近,肯定是弘光帝朱由菘了,这也是他最早被推为皇帝的原因。其父是福王朱常洵,就是那位颇受万历皇帝最喜欢的万贵妃的儿子。这位朱常洵还差点成为太子,这就是明末有名的“争国本”事件。

其实永历帝朱由榔也是一样的,但其父朱常瀛被封到了湖南,可见并不受到重视,他自己也是在朱由菘倒台之后,才敢称帝的。不过朱由榔坚持了15年,也算是个汉子。

三、崇祯上吊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臣进京救驾,为何皆见死不救?

优质答案1:

当国家安危和个人利益产生冲突的时候,很多人会放弃个人利益

但当个人生命安危成为这个选择题的第二选项,那么就得考虑一下了!

入京勤王,看似可以光宗耀祖、但实际上饱含杀机,稍有不慎便会人头落地

左良玉、吴三桂等人,是万万不会选择快马加鞭前来救援的!

因为,失去什么都不能失去政治资本,至少在他们眼里是这样的

手握重兵的大佬们,是真的不敢打么?

理性的思考下,如果顺利保卫京城,个人结果会是怎样?左良玉拥兵三十万,讲道理保卫一下京城是很有可能的,毕竟李自成就算拥兵百万,如果想要打进京城也不是一件容易事,重兵防守下,加上坚固的城池,的确是可以延缓李自成的进攻,甚至说保住京城

但问题来了,崇祯会允许这种情况吗?要知道上次有人打到京城,还是在袁崇焕时代,皇太极一路杀到京城,虽然最后被打退,但袁崇焕却被投入大狱,凌迟处死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左良玉深知自己比起袁崇焕,案底还要厚,如果此次入京勤王,如若城破则损兵折将,自己的实力大损不说,还彻底和李自成撕破脸,届时跑路的话,手下将士来个不愿意,搞个什么兵变的就很麻烦了

如果守卫京城,崇祯得以保全,自己的命运可就不在自己手中了,到时候是用是杀,全在崇祯手中。所以,这是一场命运不在自己手中的战役,无论结果是好是坏,对于自己来说都是坏的,左良玉没有理由去做这种赔本的买卖

至于吴三桂,离得远就不说了。兵力有限且早就消极抵抗的三桂同志,压根就没想过要进京保护皇上,否则也不会在山海关这个地界儿,等待着自己的抉择(投大顺还是投后金)所以,三桂同志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为崇祯卖命,所以打不打就很次要了!

凡事总有例外,如果他们怀揣忠肝义胆,要搞一波呢?

吴三桂很奸诈、左良玉也不是什么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但问题来了,如果他俩喝点小酒上了头、壮了胆,非得保护一下崇祯同志呢?会不会有转机

那么问题来了,左良玉为啥要喝酒?为啥要壮胆呢?原因很简单——左良玉打不过李自成!!!一直以来都是剿匪能手的左良玉,一度打的张献忠抱头鼠窜,如果不是张献忠机灵,偷偷的跟左良玉表明“鸟尽弓藏”的利害关系,左良玉就给张献忠砍了

可就是这样勇猛无敌的左良玉,偏偏打不过李自成。是的,每当此二人交战,结果就是左良玉被打的满地找牙,所以就算拥有30万雄兵,左良玉依然是忌惮李自成的

如果左良玉引兵出征,去攻打李自成的部队,按照惯例必然是战败,更别提入京勤王了。如此一来,会有两种后果

第一种,明朝被灭了,左良玉作为前朝“忠臣”,必然会被大顺赶尽杀绝,就此退出历史舞台,无非就是落得个忠君报国的好名声而已

第二种,明朝没灭,在八方勤王军的努力下,崇祯缓过来了。好,左良玉勤王不利,必然会被治罪,至于是死罪活罪要看崇祯的心情

结论就是,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对于左良玉来说,都是单项选择题——凶多吉少

至于吴三桂嘛,他也得掂量掂量自己的水平,虽然他手中的关宁军战斗力还是挺高的,胆从没跟李自成交过手,且长途跋涉后会不会被人以逸待劳一锅端也是个大问题,所以对于三桂同志来说,如果要打,那就得好好“安排”一下,断然不能一股脑猛冲

看来入京勤王是个技术活,这俩人最后是怎么做的呢?

崇祯倒很慌,为了让这些个大佬出兵又是封官又是许愿的,比如左良玉同志,就获封伯爵、儿子也成了将军,甚至说还偷偷约定了,如果勤王成功,就让左良玉时代镇守武昌,意思很明白——左大爷,哥能做的也就这些了,你看着办吧!

“朕答应你,如果你成功了,除了朕的江山,朕什么都答应你!封王,不!封候,不!让你当雄霸一方的土财主兼地方老大!”崇祯如此真诚,可换来的是什么呢?

诏书十万火急的下达后,左良玉一改武将鲁莽行事的风格,既不当机立断表示出马也不一口回绝,而是开始做计划。什么计划呢?就是出兵勤王的计划,而且是按照年月来进行细致的推敲,调兵遣将反复斟酌后,他满意的将此计划交付送信人,并表示会按照这个计划执行,可笑的是,这封计划书还没送到京城,崇祯就在景山自缢而亡了

手握雄兵的左良玉,倒也是个爽快人,二话不说就投了南明政权,只不过他并未为光复大明出功出力,反而是挑起是非,成为最大的搅屎棍

至于吴三桂,倒是二话不说开始行动;可问题是等到三桂大爷走到山海关的时候,李自成就攻破了京城,不得不说,巧了啊!到底是三桂故意放慢了速度磨洋工还是说他早已到达山海关耐心的等候,我们就不知道了

根据左良玉的前后表现来看,他自始至终都不是什么好鸟,简单来说就是一介武夫,既不忠君,也不爱国;儿三桂同志呢,自始至终都没怎么表现出对大明的忠诚,甚至说连南明还没建立,他就十分利索的投降了后金

手握重兵却拒绝为国出力尽忠,自始至终都在打着自己小算盘的二人,向我们展示了忠心一文不值的道理。所以他俩注定不能像卢象升、孙传庭一样千古流芳;甚至说,他们还不如杨嗣昌

崇祯一句诸臣误我,文臣人人皆可杀,是因为他看到了文官的表现,见证了他们的奸恶;只是他还来不及知道这些武将的真是面孔,就已经殉国了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间的精彩!

优质答案2:

近日有网友提问:崇祯上吊自杀之前,传旨手握重兵的“大佬”进京救驾,为何都见死不救?难道大家都盼望着崇祯早死、大明早亡吗?

1、哪些“大佬”是崇祯最后的稻草

先来看看崇祯死前传旨让哪些“大佬”来救驾吧:崇祯十七年正月二十八日,崇祯下诏天下救援京师。到三月五日,见无人前来救驾,就封总兵吴三桂、左良玉、唐通、黄得功为“伯”,六日再次下诏征各镇进京救援。

三月七日,崇祯终于迎来第一支救驾军:总兵官唐通到了。崇祯命他和近身内臣杜之秩守卫居庸关,又命令太监王承恩守卫京城。

但这支救驾军成了投降军:三月十五日,唐通、杜之秩向李自成投降,三月十八日傍晚,外城陷落,三月十九日拂晓内城陷落。崇祯吊死万寿山,王承恩陪其一同吊死。

唯一到来的总兵居然和内臣投降,北京城因此门户大开,此后李自成大军如入无人之境。那么,其他几位“大佬”干啥去了?他们如果能如期到来,会不会成为崇祯生命中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呢?

2、吴三桂、左良玉、黄得功接命救驾后在干啥

正月下诏进京救驾,到三月五日无人前来,只好给四人封官,除了唐通赶来又投降,其他三人的救驾表现各不相同:

——吴三桂:接到救驾命令时,吴三桂在宁远。13天后率军赶到达山海关,随后率军赶往北京城。三天后即三月二十二日,率兵到达玉田一带,这时北京陷落、崇祯自杀。吴三桂马上率兵返回山海关,此后吴三桂在大顺、大清之间开展政治投机活动。

从宁远到山海关2100多公里,用时13天,平均每天行军160多公里。而从山海关到玉田(河北唐山西北处)全程约195公里,每天的行军速度是65公里。

多么令人生疑的速度啊,这样的速度无论如何不能叫急行军,更不是入京救驾的节奏。后人为此推测,吴三桂之所以慢慢腾腾,目的只有一个:企盼大顺早日攻破北京城。

——左良玉:接到救驾命令时,左良玉正在武昌。崇祯封左良玉为宁南伯,授他儿子左梦庚为平贼将军,承诺救驾成功后让他们父子世代守卫武昌。同时命令给事中左懋第顺路经过时,督促他出兵救驾。

左良玉接命后没有出兵,而是写了一封出兵计划书,让左懋第带回北京。结果,书递上去崇祯还没来得及看就自杀了。左良玉这样的做法,解释也只有一个:你死你的去吧,只要我和我的大军活着就行。

——黄得功:接到救驾命令时,黄得功正在庐州,崇祯临死前把他封为靖南伯。史书中对黄得功接命后的动向并未记载。只是在南明立国后,黄得功被晋升为侯,同刘良佐、刘泽清、高杰一起开设四大兵镇。

3、“大佬”们为啥不起兵救驾

为啥崇祯下诏救驾,“大佬”不积极响应?原因只有一个:救驾之旅也是丧命之旅,谁也不想再走“谁拼命救主,谁为此丧命”的老路。对此,袁崇焕是最为典型的代表。

无一善终的现实,让天下人不敢救驾,下面有个统计,不算战死、投降的,看看被崇祯处死、罢官的文臣武将都有谁吧:

——崇祯二年,兵部右侍郎、辽东经略杨镐因萨尔浒大败被处死,弃尸于闹市示众;大清兵临北京城,兵部尚书王洽被下狱;袁崇焕被下狱;钱龙锡被罢官。

——崇祯三年,总督蓟辽都御史刘策下狱处死;杀袁崇焕;钱龙锡被下狱;杨鹤被下狱;孙元化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刘宇烈下狱、遣送戍边。

——崇祯六年,左副都御史王志道被革职。

——崇祯八年,因皇陵失守,总督漕运尚书杨一鹏被下狱处死、弃弃尸于闹市。

——崇祯九年,杀巡抚都御史王楫。

——崇祯十一年,罢免卢象升,同年兵败战死;罢免方逢年。

——崇祯十二年,罢免孙传庭,被下狱;罢免熊文灿,被下狱;因边境失守,诛杀巡抚都御史颜继祖,总兵官倪宠、祖宽,内臣邓希诏、孙茂霖等33人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三年,江西巡抚佥都御史解学龙和他推荐的黄道周;熊文灿被斩首示众。

——崇祯十四年,总督郑崇俭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五年,罢免谢升;王朴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吏部尚书李日宣等6人被下狱;兵部尚书陈新甲被处死、弃尸于闹市。

——崇祯十六年,范志完、赵光抃被处死、弃尸于闹市;周延儒被处死。

崇祯即位后因战事杀过7名总督:郑崇俭、袁崇焕、刘策、杨一鹏、熊文灿、范志完、赵光抃。加上战死的文臣武将,到崇祯临死前,能领兵救驾的也没有几个人了。

在崇祯眼里,没有一个文臣武将是可以信任的,正如他临死前的遗言“诸臣误我”。哀大莫于心死,对于崇祯来说只有一死才是最好的解脱,因此他回绝了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求南迁的建议。

三月四日,崇祯最后一次在平台召见文武百官说“作为国君应为国而死”,李邦华请求让皇太子去江南,也被被拒绝。也许从那一时刻起,崇祯已彻底抛弃了江山、抛弃了他的文官百官。

其实,手握重兵的“大佬”,之前就已抛弃了自己的皇帝。最后,让我们借用崇祯死前遗言来评价下崇祯:“我因无德,干犯天怒,降下这场大灾……”这样看来,崇祯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

图据网络,文为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364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